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东营市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东营市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0-12-17 07:28:10

⑴ 东营最近5年的发展趋势

“十五”以来,我市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4%左右。全市有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都在30%以上。东营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中列第六位,被评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园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在开发建设进入大规模推进的关键阶段,我市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确定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建设黄河水城,构筑“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临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32平方公里。依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盐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同步推进港城建设,建设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目前,已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其重组地方炼化企业,收购经营东营港,投资建设中海油工业园、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仓储和物流园区。 生态旅游区。规划控制面积246平方公里。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出“黄河入海、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原生态特色,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目前,生态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启动了游客中心、游船码头、汽车野营地等重点建设项目,正在规划建设黄河口湿地公园,适时启动黄河口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 生态高效农业区。规划控制面积428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高效畜牧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重点实施宜渔荒碱地开发和养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高效畜牧区,建成全省重要的大型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目前,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4.1万亩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展开,大连有德渔业集团、山东华隆集团等知名龙头企业已经入区开发。 高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和胜利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等六大高端产业,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建成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近两年共引进过亿元的项目34个,总投资294亿元,已完成投资126亿元。 黄河水城。从2007年开始,我市实施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以“治污、增绿、活水”为重点,统筹开发广利河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打造文化服务业产业带。以广利河综合治理为龙头,突出湿地生态特色,引入黄河水,贯通现有城市河流、湖泊和湿地,构建“九横十纵”城市主干水系框架,形成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人水和谐的独特城市风貌,打造生态卓越的“黄河水城”。目前,广利河治理已投入近20亿元。今年,重点推进岸线绿化、河湖贯通和下游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广利河治理任务,初步形成水城景观。“黄河水城”已经国家工商局注册,正在争创4A级景区。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需要规划的内容有哪些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它也常包括某些专题规划(或称部门规划)的内容,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和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规划;旅游商品设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计划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与旅游部门规划对应而言,它具有全局战略性,对景区内各景点及具体建筑项目不作详细规划。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需要专门的具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资质的单位来编写。 具体流程如下: 一、某区域概况。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历史人文特征、社会经济条件。 二、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三、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包括:资源总体特色评价、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客源条件评价、经济与社会环境评价。 四、旅游产业定位及战略目标、综合产出规划。包括: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和总体指导思想、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旅游产业综合产出效应。 五、旅游客源市场规划。包括: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客源市场开发规划(客源市场总体定位、客源市场细分、开发空间战略)、旅游客源市场预测。 六、旅游产品规划与线路设计。 七、旅游形象设计及市场营销规划。 八、旅游生产配套体系规划。包括:旅游交通规划(景区道路规划、景区停车场建设规划)、旅游宾馆饭店规划、娱乐业规划、购物规划、会展旅游发展与会展设施建设、旅行社发展规划、电信及旅游信息服务发展规划。 九、旅游开发投融资规划。 十、旅游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十一、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⑶ 山东省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怎样

山东省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从19世纪90年代末,在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尝试以“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日照王家皂、烟台长岛县等。以日照为例,从1999年开始开展“渔家乐”农业旅游,从无到有,每年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递增,成为日照市旅游业的拳头产品。目前,日照市已经有20个村3000多户搞民俗旅游,接待总床位已经达到8万多张,平均每个“渔家乐”家庭年收入达4万元,多的达到10多万元。2004年14个村接待了300多万游客,旅游收入达4亿元,其中王家皂、任家台、桃花岛3个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日照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家乐”农业旅游基地;2008年1~9月份,日照市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666.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7.4%,旅游收入为37.77亿元,同比增长了67%;特别是2008年“十一”黄金周,该市共接待游客5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0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5%和36%,在山东省分别排第4位和第1位,其中“渔家乐”功不可没。

同时,以农林种植和果蔬采摘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也纷纷兴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枣庄石榴园风景名胜区、肥城十万亩肥桃园、费县石林梨乡旅游区、沾化冬枣生态区、蒙山农家乐旅游区等。随着山东省农业旅游的深入发展,农业旅游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大致可以分为:

①传统民俗节日旅游。挖掘山东传统民俗和逐渐消失的娱乐游戏、戏剧等文化活动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淄博市周村民俗游、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马蹄峪民俗村、济南市朱家峪民俗旅游区、莱芜市王石门民俗村、滨州市惠民县胡集书会、潍坊市安丘石家庄民俗村等。

②乡村美景观光旅游。山东省农业资源异常丰富,粮食、果蔬种植面积在全国居首位,为开展乡村观光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莱阳梨花节、肥城桃花节、莱州月季花节、平阴玫瑰节等。

③乡村体验性旅游。农业旅游的最大吸引力莫过于给旅游者带来无穷乐趣的体验性旅游产品,如实地采摘果蔬、干农活、玩农村传统游戏、参与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平阴县圣母山葡萄采摘节、“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县冬枣节、烟台大樱桃采摘月、潍坊杨家埠年画民俗游、烟台牟氏庄园过大年主题游等。

2004年,国家旅游局命名了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山东省有25家,排名第一。

⑷ 关于东营市的美丽乡村、绿色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的作品(文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⑸ 谁能详细介绍下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ecotourism)[1] 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1] 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 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物件。远景设计院提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攸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於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著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三 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 )”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⑹ 旅游局对发展生态旅游业有哪些政策

多样性
1、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应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态过程等方面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设。
2、保持生态系统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保护古树名木和原生的乡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态环境退化。
3、重视生物多样性,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示范区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专职人员及咨询专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的生境类型众多。物种保护措施有效,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能得到重点保护。
5、示范区内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出售野生动物制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产品采伐规模。保护区内物种的生存环境,结合示范区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进行适宜生境的扩大设计。
6、调查、记录和监测国家重点保护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境。识别野生动物活动廊道,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廊道设计。在野生动物栖息区内的人工设施,控制夜间照明和噪声,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不应对夜行动物造成明显的干扰。

丰富性
旅游资源结构合理,规模较大,丰度较好。

独特性
1、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或较高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或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景观价值较高;
2、生态资源游憩价值较高。示范区内的人为干扰较少,大部分为自然区域。
3、特定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市场上形成较大影响。

⑺ 东营市新大地湿地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东营市新大地湿地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09月08日,主要经营范围版为旅游景点、产权品开发与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刘兴波
成立时间:2005-09-08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52101800005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垦利县孤岛林场

⑻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入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高效生态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开发、高水平运作,走创新发展之路,推动开发区由综合类产业聚集区向高端产业聚集区转变,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开发区。所谓现代化,就是打造具有现代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气派的开发区;所谓新型,就是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创新型开发区、宜居新城区、和谐开发区。
总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大项目,构建起高端产业体系框架,节能环保达到较高水平,现有控制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产业配套能力和聚集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几个大的高端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成,在此基础上,高端产业体系完全形成,构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发展格局,建成黄河三角洲重要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成为环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产业板块。第三步,到2020年,高端产业的规模、层次和辐射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培育了六大高端产业链,构筑了五个支撑体系,坚持两种模式,迅速拉开高端产业发展框架。
“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油田工业园、滨海新材料园、中心商务区、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走廊六个功能区。生态工业园。定位为科技公园,规划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主要摆布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目前,正在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软件大厦项目、吉盛皮卡及SUV整车生产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和“山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油田工业园。规划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石油装备制造业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石油装备制造研发服务基地。目前,已经聚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52家,销售收入占到全国的1/5。滨海新材料园。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及循环经济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目前,正在建设金岭、华泰、大海三个离子膜烧碱项目,建成后达到130万吨/年的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离子膜生产基地。中心商务区。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集商务、休闲、娱乐、商住、办公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规划控制面积17平方公里,主要布局新能源制造产业,并以此为载体,实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业(东营)国际示范城市项目”。高新技术走廊。规划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摆布中小型高新技术项目,集中展现开发区产业升级的新型园区形态。
六大高端产业链: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以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产业链为基础,着力构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动车组装备产业链。
五个支撑体系:规划支撑体系。搞好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的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依托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设立院士工作站,吸引院士到开发区研发创业;支持引导企业开展吸引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加强与国内各大院校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培训和高素质劳动力输入平台。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构筑“创新支撑、创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三个平台,积极推进创业中心、软件园、“生态谷”等平台建设,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创建国家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室外试验室、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东营分中心。投融资体系。成立了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国有控股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搞好运营;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已全面展开业务;与英国凯银证券合作成立了黄河三角洲投资管理公司,设立了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引导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积极推进大型热电联产、工业用天然气、污水处理厂、水厂等重大项目运作,提高配套水平。同时,抓好新城区建设,集中推进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打造高品质生活中心。
两种模式: 把产业的生态化作为重中之重,推行“两个模式”,严把“两个关口”,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个模式”: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六大循环经济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二是集约集聚发展模式。建设工厂社区和生活社区,推行多层厂房,开展土地集中清理整顿,提高土地利用率。“两个关口”:一是严把项目入区关。加强项目审查和筛选,分产业制定项目入区门槛,严控“两高”项目进区。二是严把环境保护关。严格执行区域环评,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对重点企业实施在线监控,搞好污染防治。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