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发展的现状
A. 中国旅游文化项目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内旅游资源,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并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四川在地震后为复苏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作为其发展方向;而在安徽,2009年以来文化旅游项目广泛受到投资者青睐;2010年、2011年湖南省和云南省相继设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必须以观念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品。
21世纪中国旅游的方向直指向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B. 旅游文化发展维艰的现状有哪些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类型,与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等并列,这也是与文化旅游最大的区别。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属性,是我国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国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文化旅游地产开发运营模式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下,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文化旅游地产的大好前景,吸引了众多巨头参与,相关项目遍地开花,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确实促进了行业的优质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产品的同质化。
同质化现象的产生,致使成熟的开发模式遭到大范围模仿,创新意识极度缺乏,文化资源过度解读,最终造成资金、文化资源的浪费。
其次,文化旅游地产局限性突显。文化旅游并非独立的产业,与餐饮、商业、创意产业等密切相关,需要其他产业配合。不过,由于文化旅游地产的根基是地产,地产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地域范围,从而影响到其综合多元化的发展。
C. 文化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1、产业化观念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缺少正确认识,对文化旅游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不清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不重视、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存在许多误区。在文化事业、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三者之间长期徘徊,缺少新时期文化经济理念上的创新,更缺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资源多,但开发利用不够;历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现象的产生
2、发展规划不到位
作为一个着力培育、快速发展的新兴重要产业,还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规划。各景区景点已有的规划,多数仅只限于满足于审批项目、争取资金和近期开发建设,在详细程度、操作实施、合理利用资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导景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提高。更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旅游消费者出游动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没有予以充分调研和高度的重视。规划和开发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多有雷同,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旅游性项目少,新、特、大项目则更少。
3、体制机制滞后
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社会化大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隶属关系的不同,造成行业规划不统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反映了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混淆的现状,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
开发主体的事业体制与市场化经营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许多景区和景点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模式。在这种经营机制下,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资金除靠政府和社会投资外,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危机感不强。旅游的经营还主要是门票收入。
4、品牌竞争力不强
一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资源内涵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利用起来,但隐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认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发现和充分利用。由于对隐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对高端旅游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游者参与性项目不丰富。文化旅游要使旅游者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娱乐性的节目,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才能实现游客和景区双赢。三是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单一。我市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的静态展示,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节庆活动内容单调,组织不力,几个大型的文化节有下滑的趋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有时又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地方资源开发粗糙、格调和层次都比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影响我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5、促销、包装缺乏创意
我市的文化旅游业在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上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产品变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其他文化产品联动上还没有摸索出可行的机制,在宣传、包装和促销上还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手段和措施,在听觉上吸引力不强,在视觉上冲击力不够。
6、景区建设差、规模小
景区周边环境差,是我市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景区周边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包括了景区周边建筑风格、旅游商品、饮食摊点等方面。与我市旅游深厚的资源内涵相比,我市现有的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偏小、景区内容偏少。特别是能被旅游者接受的产品来说,与全国、周边省市的文物景区相比,我市景区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区内容中项目同质化的东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
与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游商品开发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没有特色且外地品种多于本地品种,致使来运旅游的绝对人数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消费却相对较低,2007年全省游客人均消费625元,而运城只有593元。运城市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带不来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
8、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培训,导游讲解人员对全市根祖文化的内涵理解也亟需强化提高。整体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和措施上落实。
D. 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
旅游业不仅对经济产业的发展有促进,特别是对一些地方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大的贡献.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让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赶兴趣,都是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本人就是因为去丽江旅游的一趟就对当地的纳西文化,摩挲文化,东巴文化感了兴趣.
E. 对苏州旅游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怎么写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增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工作日相对减少,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特别是各国从法律上规定的带薪假期将不断增加,因此,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将大大增加。旅游是人们使用闲暇时间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进入21世纪,人们发现,很多旅游景点都已经被观光过了,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去了不止一次。久而久之,人们对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将失去兴趣,观光旅游将让位于以健康、放松为目的的度假旅游。度假旅游便成为了时尚。因此,如果说20世纪是国内外观光旅游蓬勃发展的时期,那么,21世纪势必将成为以健康、放松为目的和主要特征的度假旅游的时代。
F. 石家庄旅游发展现状
关于石家庄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石家庄旅游业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而迅速发展,但面临着缺乏旅游精品缺乏特色、产业政策支持不足、运营机制缺乏活力、人才短缺等许多问题。今后应该突出省会旅游城市的地位、建设精品和特色旅游产品、推行开放和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强化营销宣传等,使石家庄市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旅游业是石家庄市的窗口产业、形象产业和先导产业,早在1998年3月,市委、市政府在石家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就将旅游业定位为“在国民经济中起先导作用的新兴支柱产业”。尽管石家庄2000年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旅游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要提高石家庄市旅游开发水平,加强市区作为中心旅游城市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城市旅游,优化城市旅游产品组合将成为选择的必然。
一、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石家庄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紧邻北京和天津的特大交通枢纽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现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924万(其中市区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200.8万)。石家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其中,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苍岩山、西柏坡、天桂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有世界桥梁鼻祖赵州桥为代表的18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新中国的摇篮西柏坡;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五岳寨;全国十大集贸市场之一的南三条、新华商贸城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景点。目前已形成了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文化旅游、新都市旅游四大系列旅游特色产品,全市现有对外开放且具规模的景区(点)5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6处,国家3A级景区3处,国家2A级景区2处。全市现有星级饭店4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17家),各酒店、餐馆汇集了全国各地的风味菜系,娱乐、健身设施遍布市区。民航石家庄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近30条航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有12条旅游专线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全市现有旅行社13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2家。
二、石家庄市旅游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培育,石家庄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总的来说缺少如北京故宫等具有较高的中外影响力的景点,甚至没有像位于省内的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北戴河等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功能的旅游景点。由于石家庄市没有形成真正的旅游中心城市,外地游客往往不把石家庄市作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也不会选择这里作为第一站,因此,造成了石家庄市绝大部分景区一直处于温冷线范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西柏坡、动物园、植物园拥有较稳定的客源,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石家庄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石家庄市既有山林、湖泊、温泉等自然资源,又有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革命圣地等人文资源,而且数量多,开发价值很高。然而,石家庄缺乏在同类景观中独树一帜的品牌,很难吸引更多远方的游客。
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石家庄市旅游业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与其他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石家庄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石家庄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
三、石家庄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旅游业是石家庄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石家庄市经济结构、改善河北旅游业格局、提升石家庄市城市形象、促进石家庄市的对外开放、促进石家庄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来看,石家庄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省会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石家庄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尤其要突出石家庄历史文化,石家庄虽然建市时间较短,但是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时期。作为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东垣古城到常山郡治,从石邑古城到真定府城,百代古城,千年兴废,一直是环石家庄近郊而变迁。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发展应以发掘文化内涵为主,除此以外要利用省会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
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水上公园、世纪公园,在郊区可选择蟠龙湖、隆兴寺、赵州桥、柏林寺,在周边地区可选择西柏坡、驼梁、天桂山、嶂石岩、苍岩山。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构建石家庄中心旅游城市
石家庄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发展中心旅游城市地位是当务之急。鉴于此,试拟定石家庄市旅游业三个较大的项目发展旅游业,从而形成“三大旅游增长极”和“四环旅游辐射区域开发”,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并发展成为我国东部、东北、东南部的游客进入西部远程旅游的中转站,形成具有特色的石家庄市大旅游圈。
(1)构建中心旅游城市,形成“三大旅游增长极”
三大旅游增长极为“中华药都”、“购物天堂”、“会展中心”。
打造新的“药都”城市旅游形象,以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业发展。石家庄市打造新的“药都”城市旅游形象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全国最大的华北制药厂为“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目前,全市已有医药生产企业250家,医疗器械、药用包装、医药商业企业近800家。根据目前的发展,石家庄市规划在2005年建成“药都”雏形,2010年建成中国最大的“药都”,成为医药生产基地及流通、科研、信息、培训的中心。建立全国最大的“医药工业园区”、“医药药品流通中心”、“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华药都的兴建可以大大加强和全国乃至世界的联系,随着大量人员涌入,再加上旅游的宣传,可以大力开发药业旅游、药膳旅游、到制药工厂参观旅游、亲自制药旅游等知识性和参与性较强的项目。
建造旅游购物中心,以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石家庄正在向国际大都市发展,其商业地位十分重要。关键是如何利用现有各类批发市场、各类商厦、超市,以及专业市场资源,进行重新界定整合后开发旅游业。
同时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以商务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目前,石家庄市四通八达、立体便捷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完善的会展基础设施,都为其开办博览会,以会促市,以展兴市及吸引大量商务旅游者进行旅游提供了大量契机。石家庄市会展旅游发展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以目前条件较好的市内中央商务区为主,主要包含河北会议中心、河北国际展览中心等。二是开辟新的会展中心,可定为石家庄市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
(2)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四环旅游辐射区域开发”
石家庄作为省会及中心旅游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应充分发挥出辐射、集聚、带动的龙头作用,建设以石家庄市市域旅游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跨区域大旅游开发模式,形成“四环旅游辐射区域开发”的构想。
一环:市内旅游区以购物、会展、商务休闲、城市新风貌为主。范围在石家庄市建成区内。主要功能为集聚、带动,进而向外辐射,形成冀中南旅游圈的节点、中心旅游城市。
二环:近距离旅游区范围在1日游可往返的距离之内。旅游者以石家庄市为核心,向外作辐散。主要包含正定隆兴寺、赵县赵州桥、平山温塘温泉、毗卢寺等。这些景点距市区较近,交通方便,人们在购物、会议、参观工厂等活动结束后,去这些景区进行旅游较易实现。
三环:远距离的旅游区范围在2日游可往返的距离之内。景区主要包含五岳寨、嶂石岩、苍岩山、邢台临城崆山白云洞等。这部分旅游景点因距离石家庄市较远,旅游者到达的机率偏小,因此在加强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环:跨省区乃至国外的辐射旅游区。石家庄市大力开发中心城市旅游之后,在购物、参观、商务的基础上,必然会成为较远省份和国外的大量游客的中转地,因此,以石家庄作为基点,一是可以继续推出河北省其他著名旅游地,如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承德避暑山庄、张家口坝上草原、邯郸赵王城等;二是联合周边的省份,向西可到山西省、向北可至北京、天津、内蒙,向东到达山东,向南为河南省,形成跨省区的旅游辐射区,为大量游客长途出游提供多样的选择和便利。
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石家庄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西柏坡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5.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吴桥杂技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石家庄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石家庄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编制风景名胜区简介、导游图以及商品广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石家庄市及其各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范围;要尽早建立石家庄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
总之,石家庄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任重道远,旅游从业者要在以往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求新求变,寻找更为切实合理的方式,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市场需要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相信文化内涵的不断开掘会给石家庄市的旅游注入更多的活力,石家庄的旅游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G.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分析
(一)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旅游和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容、协作统一的,旅游是基于文化的衍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换而言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整个旅游活动进行的主线。目前,人们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解读和发展文化,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发扬,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还能够提高文化传播速度,促进文化发展,这对于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两者混淆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旅游界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两者进行研究时,特别容易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淆,导致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疑惑的地方,因此,旅游学者非常重视这两者的研究。虽然旅游文化是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但对于它的概念,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两者字面上没什么不同,但是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以及内涵并没有严格界定。虽然两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内涵还存在很大差别,这让很多人难以区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经常发生混淆,因此,为了明确两者的区别,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两者的研究现状
就旅游文化而言,我国早期对旅游文化的观念比较片面和笼统,把旅游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后期,开始强调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旅游者和开展的旅游活动。在研究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旅游界把旅游对象的文化和旅游文化等同,这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误解。大多数人都用总和的概念来界定新的旅游文化概念,并没有借鉴国外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因此我国的研究稍微落后于国际研究。就文化旅游而言,我国把文化旅游理解为一种旅游类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游产品的旅游过程、民俗旅游以及旅游者对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过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几乎没有深入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资源开发上,一系列的系统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实践验证。有时候,还经常把文化旅游等同旅游文化,把文化旅游看作设计产品的观点和思路,从广义的层面上,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游等观点。显然,这样的研究结果让文化旅游更加狭隘,没有概念的理论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