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印度旅游文化

印度旅游文化

发布时间: 2020-11-23 06:32:19

⑴ 我国的游客都不喜欢去印度旅游是因为什么原因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国旅游,但是欧洲美国等地方又太贵太远,随意不少人喜欢在中国周边的国家游玩。但是近几年由于和韩国日本的一些原因,让更多的人去泰国,越南等地方游玩,而这些地方不仅物价低廉,而且自然风光也是极好的。但是这就引起了印度人的不满了:我们国家物价也低呀,怎么你们不来呢?

⑵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陆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它北依喜马拉雅山,东、南、西三面环海,分别为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为苏来曼山和兴都库什山。印度地域辽阔,南部三角地带是热带气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水系供养的平原地区。独立的地理环境、丰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恒河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地,使这里的农业文明比较发达。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冲突、列国纷争、宗教兴衰此起彼伏,正因为如此,印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即包容性极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现象。

印度文明的开端——哈拉帕文化从19世纪七十年代至20世纪三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931处遗址,其中大小城市遗址10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因此,史学界将这一地区的文化称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坎宁安在《印度考古年鉴》上发表文章,论述了他对哈拉帕遗址的考察结果。1921—1931年,英国学者约翰·马歇尔和印度考古学家拉·巴纳吉等人对两处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取得了众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罗帕尔,南抵濒临阿拉伯海的坎吉塔尔,东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尔普尔,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区的苏特卡根·杜尔。东西长约155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处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布局很相似,总面积各约有85万平方米,均由西侧的上城(卫城)和东侧的下城(商业区和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卫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权势的象征。城的四周建有城墙和防御的塔楼,城外挖有护城河。上城内有一个84平方米的大浴池,围着大浴池有很多建筑,有官邸、议事厅、谷仓等。下城街道整齐,店铺林立。街道由方砖铺成,下面有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个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与护符上。据统计,发现的印章约有3000个,文字符号约500个。遗憾的是倒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释读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符号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达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毁灭。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大屠杀所致,二是毁于自然灾害,三是毁于内部的阶级斗争。

佛教的兴起、发展及传播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系、多宗教的地区。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主要有婆罗门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佛教不仅对古代印度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东方乃至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创立的吠陀教,它形成于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经典是《吠陀》经。这时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对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印度社会出现了瓦尔那制度——等级制度。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到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并完善了影响数千年的种姓制度,即根据不同的社会分工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等级制度。4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义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渐趋复兴,8至9世纪时,经宗教大师商羯罗的改革,婆罗门教演化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恒河流域的农工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各种思潮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传他29岁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类苦难的良方,6年后得道成佛,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之后,在恒河中下游,他广收门徒,传教40余年,使佛教逐渐传播开去。

从佛教创立到公元前4世纪为早期佛教(又称原始佛教)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罗门教灵魂转世、轮回业报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教义,即四谛(真理)论、缘起论和三法印。此外,还有五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佛教所宣扬的教义及“众生平等”的观念,很快得到除婆罗门外二个等级的支持和拥护,发展较快。阿育王、迦腻色迦和戒日王统治时期,立佛教为国教。

佛教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后,又分出许多部派。1世纪前后,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化为大乘佛教,而他们把上座部的支派贬为小乘佛教。7世纪时,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个支派——密教,又称“金刚乘”。最后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别。

随着佛教在印度次大陆的繁盛,向外传播已是必然。从公元前后到10世纪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经北路和南路传向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最后,被称为北传佛教的大乘在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其主要经典是汉译梵文大藏经,又称汉语系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的小乘,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云南得以传播和发展,其经典是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密教则与我国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是藏文大藏经,所以又称藏语系佛教。它后来传入青海、内蒙古以及尼泊尔、锡金、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这样,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亚洲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到18世纪中叶,佛教又由东南亚传入欧美,至此,佛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随着9世纪印度教的兴起和10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佛教开始衰落,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纪时,佛教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并逐渐得以复兴。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仍以不同的形式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自然科学与建筑艺术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比较突出,尤其表现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产物,亦是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早期吠陀时代,《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并已经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还多处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们还根据月亮的盈亏,编制了天体图,制定了太阴历。

古代印度的太阴历,1年为360天,分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隔5年加一个月。早期分春、热、雨、秋、寒、冬6个季节,后期分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时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又有了较大发展。圣使(476—550年)的《圣使集》一书,大胆地提出地球自转说。被称为古代印度天文学泰斗的作明轨范师(1114—1185年)的《究竟理顶上珠》一书,在世界上最早证明地圆说和地球悬于空间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时代,印度人就发明了数字符号、5世纪时发现了“0”。“0”的发现,在数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8世纪时,印度人创造的1-0的数字符号传入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我们今天应用的所谓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创造的。

古代印度在几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识,在建筑实践中发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经知道勾股定理。数学家、天文学家圣使把圆周率推算为3.1416。

占代印度的医学发端于吹陀时代,《阿闼婆吠陀》经典中,就记载了77种常见病及治疗方法。公元前后形成的《寿命吠陀》一书,列举了760种药物,并介绍了很多治疗方法,其中有些治疗方法,在今天的印度还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经典中,也有对解剖学、病理学、胚胎学、麻醉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记载。

生活于1—6世纪的阇罗迦妙闻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医,他们的医学著作分别是《阔罗迦本集》、《妙闻集》、《八科提要》,为古代印度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艺术最富代表性。

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于1632—1654年。整个建筑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誉为“石砌的诗篇”、“大理石之梦”和“凝固的音乐”。

文学与艺术地域辽阔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区。她不仅在自然科学和宗教建筑等方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语,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时,耶斯迦和拜尼尼对梵文作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规则。拜尼尼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文法学鼻祖”。梵语虽在今日的印度已成为死的语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其渊源是《吠陀》,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为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来转化为婆罗门教的经典。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几个世纪逐渐汇编而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祈祷文的总汇。

《吠陀》或称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间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经典的核心,全书诗歌1028首,内容是对神的赞颂。此后数百年又相继编汇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为《犁俱吠陀》中赞颂诗配上曲调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仪式和祈祷词的汇编;《阿闼婆吠陀》,是巫术和咒语的汇编。为了解释这四部吠陀经典,印度人还编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附属文献。

吠陀本集及附属文献,虽说是婆罗门教经典,但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而且文学水平极高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诗歌,成为印度文学艺术的源头,其影响深远巨大。

被称为古代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河婆罗多》和《摩罗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间歌手和弹唱诗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印度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4世纪,后者定型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成书于公元2世纪。

《摩河婆罗多》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诗18篇,107000颂(每颂两联),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两大王族——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异常激烈、残酷,几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连希腊人、大夏人和中国人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决战仅18天,以般度族险胜而告终。史诗围绕着这个核心故事展开,还穿插了20多个富于哲理性的故事、传说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政治、伦理等社会状况。堪称是一部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网络全书。

《摩罗衍那》的书名意思是“摩罗的漫游”或“摩罗传”,全诗7篇,24000颂。史诗主要描写了王子摩罗道后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在猴王帮助下救妻复位的故事。史诗惰节生动感人,语言流畅朴素,在印度古典文学中,被视为叙事诗的典范。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说是《佛本生经》和《五卷书》,《百喻经》和《故事海》等也有较大影响。

古代印度的戏剧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杰出的戏剧家是5世纪时的迦犁陀娑。他的剧本较多,存世的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剧《沙恭达罗》。由于迦犁陀婆在戏剧方面的贡献,他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宗教色彩浓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艺术殿堂里,堪称瑰宝。印度人认为,舞蹈是神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时至现在,印度的舞蹈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类。古典舞蹈又分为4大派,并各有特点。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响最大的舞蹈,其特点是舞姿优美动人,造型典雅,动作洒脱,节奏分明,舞蹈者目光传神。卡塔卡利舞源于喀拉拉邦,其特点是浓妆重彩,乡土气息浓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于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点是舞蹈者脚上串系着众多的小钢铃,随节奏的变化而发出悦耳的金属碰撞的声音。曼尼普利舞源于曼尼普尔地区,其特点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间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为著名,是一种喜庆丰收的不带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与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学和法律不仅源于宗教,而且还为宗教服务,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征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学源于《犁俱吠陀》一书,到《奥义书》出现时,哲学从吠陀教中分离出来,并开始探讨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质问题。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伦、瑜伽、胜论、正理、吠檀多和弥曼差六派,史称“六派哲学”。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他们的很多观点,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经,形成于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如《乔达摩法经》和《阿跋斯檀法经》,它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制定的教规和行为准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法论,如《摩奴法论》和《那罗陀法论》等。这时的法典,不仅有教规等,法律的内容已较为充实和系统。《摩奴法论》是印度第一部正统的权威性法典,其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与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诞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

古代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商业贸易二是宗教传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腊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腊入侵印度被逐后,希腊派驻印度华氏城的使节麦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曾撰写了《印度志》一书,该书在当时希腊反响很大。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观点。

印度与罗马的交往始于公元前后,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贸易和贵霜帝国的铸币上。为贸易方便,贵霜帝国的钱币,不仅外观是仿造罗马的,而且上面还镌刻着罗马大帝奥古斯都的头像。

印度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互相吸收,相互影响。早在哈拉帕文化时,就发掘出两河流域特有的砝码,这说明两河流域的文化对印度的影响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关于洪水的传说,明显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印度妇女装饰用的银子,大都来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对两河流域和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很大。两河流域的乌玛城曾发现了哈拉帕文化时期的棉织品,包装上还盖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对中亚乃至欧洲的影响更是巨大。

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佛教在东南亚比较盛行,其建筑艺术在结合民族艺术特点的同时,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如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波罗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摩奴法论》等,都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司马迁的《史记》是最早记述中印两国交往的文献资料,而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政事论》一书中,记述了支那(指中国的秦朝)及丝织品。随着各自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以后数个世纪里,两国间的联系比较频繁,除丝绸之路外,两国往来的主要通道有:滇缅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开通,使节的往来,僧人布教和留学,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学、数学、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制糖等,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据说,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据婆罗门舞蹈改编而成的。

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哲学上,玄奘用梵文译成的《道德经》在印度影响很大,对印度哲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国改进的制糖术回传印度,使印度的制糖业有了飞跃发展。中国的纸传入印度后,对印度的宗教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佛教方面,玄类等人留学印度时双向翻译的经典,在当时就弥补了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论》,佛教在印度衰落后,很多经典亦不见踪影,待佛教在印度复兴时,将汉文回译为梵文,玄类等人翻译的佛教经典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⑶ 去印度旅游,有哪些不得不去参观的佛教圣地

在印度,比较出名的佛教圣地主要有:蓝毗尼园,菩提迦耶,鹿野苑这些,这些都是印度佛教的发源地,也是印度著名的景点,来到印度游玩,这些是必去的地方。

在印度,还零星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种佛教参观圣地,如果你喜欢佛教或者信仰佛教,可以慢慢的一个个进行参观膜拜,当然如果你觉得印度的治安环境不好,不太敢去那边的话,泰国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佛教旅行参观地。

⑷ 在参观印度之前,应该了解印度的文化吗

在决定去任何一个地方旅游、参观之前,都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做出一份详尽的旅游攻略特别是去印度这样的外国,更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避免闹误会。

除此之外,印度国内还有许多注意事项,比如女性在夜晚千万不要单独出门。去印度之前,建议多问问身边去过印度的朋友,或者上网多做一些“功课”,制定一份详细的攻略。

⑸ 8月份去印度旅游一周,用英文写我的制定旅游计划,包括到各交通方式,住宿,景点,文化习俗,衣物钱财等

你去几天,用英文写方便,也很简单

⑹ 印度有着不比中国少的历史文化传承,想要去印度实地看看,和几个同事一起包团参加了印度旅游摄影精品团

瓦拉纳西,印度宗教圣城,印度文化宗教文化的中心,要了解印度文化这是不可避开的。

⑺ 四大文明古国印度的文化特色非常的鲜明,为何却很少有游客去游玩

虽然印度的古文明特色很明显,但因为治安不好以及环境真的很差而让世界游客都不敢随便到印度去旅游。在印度,每天都会发生让人震惊的女性伤害事件,或者出现无缘无故消失的情况,因此很多人也是不愿意随便去印度游玩,毕竟这里到处充满着危机。

印度实在太脏乱,而治安也让人畏惧,自然没有太多游客肯到当地旅游。

⑻ 去印度旅游想了解下当地的文化,有关印度教有什么冷知识

其实印度教的文化在印度当地是备受推崇的,如果说你去到印度旅游的话,你就会发现,印专度教的知识十分的丰属富,而如果你想要更加清楚的去了解印度本地文化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先从印度教的文化去入手。

而在印度相关的作品之中有记载学生在学习完成之后都需要向老师行摸脚礼,其实这也是表达对人崇敬的最高礼节,现在印度很多的地区已经慢慢的将这样的一种礼节所简化到现在为止很少会看到了。

⑼ 相比之下,印度的旅游消费和我国哪些区别

不知道驴友们对于印度的物价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说说自己的见解或者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

⑽ 古印度的文化传统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
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这是因为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各族间不可通婚,下一等级的人不允许从事上一等级从事的职业。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视为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正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
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 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古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吠陀》,其产生最古、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所以《吠陀》不单纯是宗教经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前者长达10万颂,后者约有2.4万颂,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的长诗。《摩诃婆罗多》有18篇,主要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斗争的故事。双方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最后不得不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战争据说卷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般度王一支取得胜利。相传这部长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实际上是很多代民间诗人逐渐积累并编集起来的。它的基本内容在公元前5世纪已大体形成,而最后定本是在公元4世纪。《罗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节是:居萨罗国的十车王之子罗摩,因遭继母陷害,与妻子悉达在森林隐居14年。后魔王罗婆把悉达劫到楞伽岛,即斯里兰卡,罗摩在神猴的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相传此诗的作者是蚁垤,实际上此诗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逐渐编成的。两部史诗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有哲学、宗教、法学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东、向南扩张的一些情况。尤为可贵的是,它贯穿着对正义善良的深切同情,对奸诈残暴等丑恶行为的无情揭露和谴责,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
古印度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都保存在《五卷书》、《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经》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流行最广,主要记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这里的民间故事都经过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会为佛陀,以宣扬佛教的教义,但它仍保留了不少优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这些故事鄙视奸诈,同情善良,寓意深刻,爱憎分明。这些伸张正义的作品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全书有550个故事,其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 从建筑艺术看,吠陀时代与列国时代基本上是木质结构,这些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阿育王时,开始用砖石建筑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砖建成,以后又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该佛塔呈半圆形,直经约30余米,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层叠着的伞形柱,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该佛塔周围有环形道路,并绕以栅栏和四个大门,四个大门都布满了以佛教题材为中心的精致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这些高达15米的石柱,最重的达50吨左右,除奔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头外,最著名的是萨尔纳兹大石柱,其柱头的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子,栩栩如生,雄劲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在医学方面,《阿闼婆吠陀》中已记载了77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当然,这些记载也夹杂着巫术谜信。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是《舍罗迦本集》和《妙闻本集》。相传舍罗迦是迦腻色迦的御医,2世纪人,他的书被誉为医学网络全书,探讨了诊断、疾病预后和疾病分类问题,并把营养、睡眠与节食视为维护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书中提到的药物有500种。妙闻稍晚于舍罗迦,他的书内容比较广泛,除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外,还研究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症达1120种。尤其是在外科手术上有相当高的水平,书中记有120种外科器具,并有拨除白内障、除疝气、治疗膀胱结石、剖腹产等手术方法,所记药物多达760种。这两本书今天仍有实用价值。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