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旅游发展问题
A. 旅游业面临怎样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是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道德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却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狞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音,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工、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立出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在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四)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从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利于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促进环境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B. 西江苗寨景区旅游开发应采取哪些举措
、你们可以从安顺乘火车到凯里,然后在凯里火车站包车(100元左右,你们人多的话还是划算的,也可以杀杀价)到西江苗寨(车程40-60分钟);下车的地方就是西江苗寨的售票口。
2、西江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游玩一天基本上都可以游完。但是晚上的夜景很迷人,最好是住上一夜。
3、酒店和农家条件都还可以,农家的价格低些,住宿很方便,价位一般在80元左右。酒店的价格在140(标间)以上(黔森大酒店、西江月大酒店、朗云台(这个地方的设施最好,价位最高))。农家住宿的很多。
4、吃的基本上是农家乐,价格不等,按人每位在35-45元左右。也可以在餐馆点菜的。
5、西江苗寨的最大玩点就是体验苗族风情和赏夜景。
6、凭学生证在景区售票窗口可以享受6折优惠。(定价100元)
C. 江西旅游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关键还是服务和配套设施,宣传也不到位~
D. 西峡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哥们儿,能不能分景点说啊,这样一大堆的景点,我怎么说啊。我也是西峡人,景点内去的不多,但是却知道容西峡的景点利用的不好,而且还造成了一定的反面影响。需要一点一点改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行的。再说了,你是什么职位的人?我们说了,西峡能不能得到好的发展?我可是希望西峡好好发展,我想回到山清水秀的地方。
E. 西江经济带的区位条件
云南、贵州和广西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贵州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广东能源相对比较紧缺,特别是优质的煤两广都缺。位于西江流域上游的大西南现已初步建成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工业为基础和军工相配合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中城市,增强了西南自身开发的经济基础。西江流域下游地区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拥有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产业辐射功能。溯西江而上,现代商业文明逐步由广东沿海向西南内地推进,兴起了肇庆、梧州、贺州、南宁、柳州、百色等新兴城市,西江是推动流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轴带。云贵地区是中国磷矿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具备建立世界级磷化工基地的条件和基础。该地区还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烟草生产基地,云南连续15年实现利税位居中国烟草产业第一、年实现利税最高达380多亿元,贵州轻工业以卷烟工业最为著名,加上广西烟叶生产,诞生了一大批国内外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同时,烟草行业带动和支持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铝箔厂、造纸厂、化肥厂和印刷厂,推动了烟肥、造纸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工业、烟机工业、烟草复烤工业的快速发展。云南地区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如亚麻、三七、紫丹等,适宜大规模种植加工,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进而形成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云南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野生花卉资源达2500多种,素有“天然花园”和“植物王国”之称。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太阳能和水资源,利用太阳能和水电发展能源产业,既可以节省石油和煤炭资源,又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是新兴的绿色产业之一。
目前,西江流域上游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资源的潜在优势未能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云南的曲靖地区分布着大煤田,但开发程度不够,生产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加上区内外运输通道不畅,煤炭运输受阻。红水河水能蕴藏量大,但目前仅有大化、恶滩、天生桥二级等少数大型水电站,西江其它支流上的中小水电站建设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坑口、路口以及负荷区水电发展不足,造成区内缺电,使大量生产能力滞存闲置。贵州东南部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适于造纸的原料量大质优,发展造纸工业的条件优越,可是造纸工业一直是这些地区的薄弱环节。
西江流域具备天然的生态旅游基础,云南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如著名的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等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大量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从云南、贵州到广西、广东,山川峰林、溶洞、河流、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无数的天然风景名胜构成了域内特有的旅游景观。 有的学者提出一个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猜想: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初期,大江大河沿边的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通常比上游快,因此下游地区往往先行一步,现代化程度较高。分析原因是,由于水流的方向问题,自然资源由上游向下游的流动成本比反方向的成本低,因此自然资源从富裕城市或地区向下游输出是比较经济的。西江流域基本呈现如此分布特征,西江流域流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澳门5个省区,上游有丰富的资源,下游是以穗、港、深、澳为核心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珠江大都会带”,包括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中山、顺德、南海等城市和117个城镇。西江轴线东起港澳和珠江三角洲,西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把经济发达的华南和资源丰富的大西南联系起来。西江流域中上游连接大西南经济开发地区,下游河口为珠江三角洲西翼佛山、江门、顺德、珠海、澳门等经济发达地区,是连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西南欠发达地区的黄金地带,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带的经济轴线。
虽然同处同一水系和同一源流,西江上、中、下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反差异常明显。下游、中游和上游构成明显梯度态势。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与它毗邻相望的两个明星城市—香港和澳门,更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中游的广西(广东的肇庆也属中游)部分,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正待起飞。上游的云贵,经济欠发达,正在为经济起飞做准备。总之,下游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最发达地区,上游和源头的云贵地区却是近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日积月累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收敛的迹象,反而在“马太效应”的作用力下继续朝着两极分化方向发展。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及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都明显低于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意味着前者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繁重,当前关键在于发展非农尤其是第二产业,承接来自下游地区的产业转移。但是,上游和源头承担着生态屏障的职责,而从下游转移过来的工业又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这又加重了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上游地区工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二者之间造成“两难抉择”。为此,需要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既要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又要保护好西江水生态环境。
西江走廊前沿紧接经济发达的广东“珠江三角洲”,背靠桂西北和大西南,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因此,建设西江经济走廊既有利于打开东西通道,推动西部地区接受粤、港、澳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把改革开放由沿海到内地推进,形成跨地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换言之,沿海与内陆两者都需要有共同的载体,通过一个地带与之衔接。建设西江经济走廊,加强其作为东西地区之间的枢纽作用,使之能更好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对全局的改革开放发展无疑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在“西江产业带”的沿江地区中,工业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传统产业中的制糖、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冶金等主要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制药、铝材加工、生物、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已有的区域合作中,“西江产业带” 的形成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进行产业间的转移与承接,其中距离珠三角较近的广西率先积极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如南宁市最先确定建设广东工业园、广东商业街和澳门商业街等。
西江流域5省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西江流域各地区间已经建立起天然的纽带和经济联系。与广西西江流域接壤的广东粤西和肇庆地区,经济发展在广东仅次珠江三角洲,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也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也较粤北、粤东高。而与其接壤的广西桂东南,工业和基础设施也具相当规模。这片地区极具接纳珠江三角洲工业转移的条件。从人文关系上看。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同属岭南地域文化,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道德风尚认同。这一地域操相近的方言,形成相同的风俗习惯,人们往来频繁,有诸多亲缘关系,货物交流早已形成历史习惯。云南、贵州的电力经过贵州天生桥水电站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2004年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贸合作洽谈会上,西江流域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澳门5个省区签约金额达到2000亿元,占洽谈会总签约金额的2/3强;签约的项目数占总数的70%以上。这其中相当多的金额和项目是在这5个省区间签订的。从人文关系看,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同属岭南地域文化,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都有着高度近似性,语言也大致相近,有利于各地区相互开展合作交流,历史上就往来较为频繁,货物交流早已成历史习惯。目前,在西江干线沿江两岸,已经有不少企业、工业园区自发性沿江而建。经济学家也把眼光投到这一开发上来。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建议,引导珠三角和港澳企业沿江西进,形成上下游依存共赢的产业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宗仁呼吁,各方应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并将此纳入国家决策。 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速度呈加快趋势。有资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江上中游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大了1.5倍,活动性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53.08%。强度、极强度、剧烈等级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占全区土壤侵蚀面积的20.09%、17.46%和1.78%。水旱灾的频率和受害面积不断增加。20世纪末期与50年代相比,云、贵两省区的受旱面积分别增加了7.7倍和2.4倍,广西洪涝受灾面积增加了2.76倍。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酸雨已危及上中游大部分地区,一般酸雨频率达65%以上,在城市附近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少河段的水质已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迄今,国家尚未对流域生态功能定位进行系统划定,未对跨界断面水功能类别及水质评价要求予以系统明确。在跨省流域功能区未明确情况下,流域内各省根据各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自行对功能区进行划定。由于未能统筹整个流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单元各自为政的划定给上下游协调发展带来极大困难,给整个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的发挥带来极大制约,也最终导致各自发展的不可持续。甚至出现跨界(尤其是省界)同一断面水功能定位不同、水质评价类别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失去了认定流域各行政单元保护与发展的责任义务及协调机制建立的最起码前提。流域协调就是通过机制建立,明确全流域功能定位、各行政单元责任和义务,变行政单元各自发展为全流域互惠共生、和谐多赢。相对于下游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云南、贵州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具备较优质的生态基础,因而更易于高起点开发绿色产业经济,走可产业生态发展模式之路,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若乘船从东往西而来,远远映入眼帘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洲岛。传说,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当地人根据此传说,在砚洲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犹存,且香火不断。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砚渚清风。砚洲包公牌坊过得砚洲,便来到了中国地理书上称之为西江三峡的羚羊峡。西江三峡由羚羊峡、三榕峡、大鼎峡组成。西江的风光,也因有三峡而闻名。西江三峡景色怡人,风光秀丽,从东向西有二十处景点:砚渚清风、羚峡归帆、罗隐下院、桃溪夕照、望夫归石、出入山虎、清风仙阁、归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楼晚眺、宝塔雨云、白沙夜月、五显渔灯、五马归槽、龟蛇锁江、镇水大鼎、鹅窟涛声、龙舌王侯、榕峡钓台。
羚羊峡北侧的罗隐下院,原是鼎湖山派出的在渡口专门接应上山进香客人的机构,又称憩庵。据史书记载,743年,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拜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第五次东渡中,在舟山遇飓风飘流海上,历经艰辛,才在海南岛登陆,后经梧州东到端州(今肇庆市),就在此登上鼎湖山龙兴寺(宋改白云寺),因积劳病重圆寂,后葬于鼎湖山莲花峰南麓。
西出羚羊峡,江面豁然开阔。来到城区江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江两岸四塔擎天的奇特景观,四座古塔,夹江对峙。诗人郭沫若1961年畅游西江时,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名句。西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北岸是肇庆市区,南岸是高要城区。两个现代化的都市隔江相映,繁华竞逐。
溯江而上,西江大桥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再往前便是大鼎峡和三榕峡。
溯江进入德庆地域,从船上就可以看到四海朝宗的龙母祖庙、历久如新的三元塔等古迹。再往西前行,便来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锦石山下。锦石山高375米,分两层,上层200米的圆柱石山直插云霄,下层175米的土山相辅。锦石山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远远看去,有不同的景象:有如天然华表,故有人称之为华表石;有如老人,故有人称之为老君石;有如和尚之头,故有人称之为和尚石。其实,锦石山的得名,与史传有关。
F. 文化旅游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2、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3、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4、法规体系不健全。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苏州华采堂可以帮你弥补这些问题,可以试着请教一下他们。"
G. 西江苗寨旅游问题。
1、你们可以从安顺乘火车到凯里,然后在凯里火车站包车(100元左右,你专们人多的话还是划算的,也属可以杀杀价)到西江苗寨(车程40-60分钟);下车的地方就是西江苗寨的售票口。
2、西江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游玩一天基本上都可以游完。但是晚上的夜景很迷人,最好是住上一夜。
3、酒店和农家条件都还可以,农家的价格低些,住宿很方便,价位一般在80元左右。酒店的价格在140(标间)以上(黔森大酒店、西江月大酒店、朗云台(这个地方的设施最好,价位最高))。农家住宿的很多。
4、吃的基本上是农家乐,价格不等,按人每位在35-45元左右。也可以在餐馆点菜的。
5、西江苗寨的最大玩点就是体验苗族风情和赏夜景。
6、凭学生证在景区售票窗口可以享受6折优惠。(定价100元)
H. 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观光的旅游景区约1万余处,现在已开发并可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仅有1800余处,不足1/5,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也存在规划不当的问题。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正是由于对风景区已超常开发,使得其人工化,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气息,历史文化“古城南京”在古城墙边上架设电梯的计划更是严重的景区开发过度。
2、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交通业、饭店业,也包括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饭店旅店业问题、文化旅游信息化问题等,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它拥有很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交通不方便,饭店入住不好等,也会导致文化旅游业受到限制。
3、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文化旅游主要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其他像金融行业也没有发挥作用,融资渠道单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毕竟是有限的。
4、法规体系不健全。
中国旅游法律体系应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居主导地位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除旅游基本法外,还应当包括旅游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看来,这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各项旅游专业法规也不够健全,主要是范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暂时性,后续法规缺乏。由于对旅游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导致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以及破坏旅游资源的等各种违法现象充斥着我国的旅游市场,例如“香港阿珍”事件,还有众所周知的“海南三亚宰客”事件,这些都必将导致该地区旅游业收入的急速下滑。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我国旅游业是最近兴起来的,在人才的培养上明显落后与缺乏,尤其是精通以文化为依托的来发展旅游业的人才,更是稀缺。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I. 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J. 目前,国内的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远景设计院谈到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5]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