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
Ⅰ 贵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是真的吗
近年来,贵州依托对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开发,凭借山地公园省的独特生态优版势和多彩贵州风的斑斓权民族文化,苦练交通、服务等软硬件内功,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游客纷至沓来。盛夏时光,全国多地热浪滚滚。位于西南一隅的贵州,夏季平均气温24.1℃,成为很多人避暑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Ⅱ 贵州目前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现在的旅游现状就是宣传力度不够,我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不知道贵州在哪或贵州是个省,可见大家连贵州在哪或是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都不知道,更何谈旅游。相比之下,我们周边的省份旅游宣传力度就很大,但是很多资源都过渡开发,现在已经是在下降阶段。
我们的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花溪等)、11个自然民族村寨(黔东南巴拉河苗族村寨群 安顺云山屯、本寨、九溪、天龙屯堡村寨群 贵定音寨布依族村寨群 兴义下五屯布依族村寨群 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群黎平肇兴侗族村寨群 毕节大屯及三关彝族村寨群 乌当香纸沟布依族村寨群 六枝月亮河布依族村寨群 赤水丙安村寨群 西江千户苗寨村寨群 荔波下白岩布依族村寨群)。只要抓住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潜力是无穷的。现在贵州旅游正在成上升趋势,包括世界级酒店的进驻,各种连锁酒店的开业。这都说明他们看重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现在省里面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贵州在全世界最适合避暑排名第五,在中国排名第一。今年不是要举行首届“避暑节”,这都说明贵州在外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Ⅲ 贵州发展旅游业的自然风光资源条件
贵州的景色自不必说,只是贵州相关部门似乎不懂炒作。织金洞、龙宫、梵回净山、马岭河答等很多贵州境内的风光无限美好的地方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宣传。天然的山清水秀,还结合独领旅游业的少数民族风,独特的卡斯特地貌。最重要就是气候,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蔓延,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贵阳成为避暑之都、六盘水称为凉都,大打气候牌拉动旅游已经正在走向轨道。旅游辐射的如餐饮、住宿、消费等其他行业也会迅速发展起来。
Ⅳ 贵州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少数民族多,民族风情。气候好。喀斯特地貌特征。
Ⅳ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贵州省发展旅游产业“建议和措施”的依据。 (2)结合材料
第1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力度实施财政政客,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友好型产业,
Ⅵ 贵州省发展概况如何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贵州省按照《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通知》中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培育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积极推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43.54%。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02年出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贵州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贵州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旅游业富民强省、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改革开放等功能和产业联动效应,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强化旅游产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素质,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使贵州旅游业形成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其中旅游国债资金达3.25亿元,投资总额超过了1980年至1999年贵州省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公路主干线通往重点旅游区的道路条件显著改善,几个旅游支线机场相继通航和开工。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由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得了贵州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准,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及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已相继完成或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首批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成效明显,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媒体参与的联合促销机制基本形成,“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已经凸现。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从贵州实际出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旅游业投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 2、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围绕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资源保护等基础性工作,认真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坚持“以质取胜”和“以特取胜”,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源市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塑造贵州旅游新形象。
4、始终把加强旅游教育培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行业管理,作为提高我省旅游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大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经管机制的创新上进行新的探索。
三、贵州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体要求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黔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木任务,把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质取胜”、“以特取胜”,进一步转变旅游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创建旅游品牌;加大以入境游为重点的高中端客源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旅游业齐抓共建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突破 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的13%左右,初步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使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四、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继续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航空、公路、铁路和航运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争取在首批三个优先发展旅游区率先取得突破。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以联手开发客源市场、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为重点,形成区域旅游精品环线。近期正积极参与和推动“9+2”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市区旅游合作,以及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努力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两个市场,着力拓展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按照营销渠道多样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切实把目的地形象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专业营销网络开发旅游市场的特长,形成组合优势,有效拉动客源增长。大力开发日本、港台、东南亚和韩国、欧美等入境游市场,不断拓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及周边国内重点市场。
(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围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目标,实施人才兴旅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把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才资源配置,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各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以及采取知识、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加强旅游岗位培训的力度,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文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几点启示
1、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旅游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省要进一步深化旅游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旅游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实行以监督执法为主的管理方式。
2、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我省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积极鼓励旅游区(点)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保护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规划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选择业主,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区(点)的建设、管理,引进人才和现代管理理念。
3、扩大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国有独资旅行社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促进国有旅行社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行社业。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省内外优势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到我省合资、合作经营旅行社。积极引进国外旅行社采取合资、独资方式在我省开展旅行社业务。对在我省兴办旅行社的省外、境外旅行社,在资质审查与项目审批方面适当放宽标准。省外、境外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迁移总部等方式来湖北开展旅游经营,凡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我方企业可以不控股。
4、进一步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滚动的、分层次、分行业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服务质量和实效。
5、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根据财力情况适当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旅游宣传促销等,其中用于宣传促销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各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市、区)政府应安排相应旅游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相对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交通、生态、水利、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要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加快建设湖北旅游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
6、拓宽旅游项目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我省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国外和省外资金参与我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Ⅶ 问答题 1:分析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贵州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质量高,地域组合好;近些年来贵州省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交通比较便利。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禁止陡坡开荒;山区缓坡可以修梯田,陡坡发展立体农业;通过开发小水电解决农村的生活能源问题。
Ⅷ 我认为贵州盲目的发旅游业是不可取的。很多的国家资源都被浪费掉了。贵州应该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然而,你所说的林木产业,这个也是国家的资源,而且养成期还长,不能过去利用。
反过来,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消耗的资源不多,而且旅游业成规模之后可以促进当地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农业的产品也有了相对安定的供给链。
再说,带动山区城镇化的话,旅游业因为需要宾馆业,餐饮业等等的支持,可能会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由此也会对人口的聚集起到正面作用。有人口,就有城镇化的基础。
Ⅸ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一说,贵州省发展旅游业有什么优势条件
近年来,随着贵州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原来闭塞的贵州也逐渐地为世人敞开了观光之门。众所周知,旅游业相对来说有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无疑成了贵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贵州发展旅游业究竟有哪些优势呢。在本文中,本人将着重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谈谈贵州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首先,从自然条件来说,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纬度较低,但海拔高,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这里冬无严冬,夏无酷暑。七月份的平均气温才二十四摄氏度,在全国来说是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每年夏天来贵州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更何况2007年贵阳被评为“全国避暑之都”。这样一来,更是大大的提高的贵州的知名度。 除了气候外,贵州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绝。因为贵州地处高原山区,群山蜿蜒起伏,峰峦错落叠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石溶积岩是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征,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这些溶洞形态各异,各有各的韵味。其中就有号称“世界第一溶洞”的织金洞,“大自然的奇迹”的龙宫等。这些景点都是巧夺天工,极尽自然之魅力。
洞内有天地,当然洞外的世界也就更精彩了。贵州的风光与江南的烟雨朦胧,塞北的天苍地茫,青藏的碧水蓝天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如雷公山,山上奇石特立,钟灵奇秀。特别是雨天,烟雾迷蒙,更让这片热情的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天登山,能让游客的暑意立消,心旷神怡,飘飘然有冯虚凌风之感。
有山当然就少不了水。有山无水则滞,有水无山则空。贵州有了名山,当然也就会有胜水与之相合。贵州的名水如乌江、舞阳河、马岭河,名湖如红枫湖、黄果树等。乌江有“千里画廊”之誉,流程132公里,形成了89公里的奇峡壮观,从南至北由夹石、黎之、银童、土坨、王坨等五个峡段和百丝坨、洗心泉、珍珠洞、黄龙泉、飞龙过江等30余个主要景点组成。山峡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旅游线,南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峡岸奇峰对峙、滩险壑幽、飞瀑流泉、嵯峨怪石、古树苍藤、珍禽异兽,景观奇特,蔚为壮观。黄果树就更不用提了。黄果树的落差高达70多米,是世界第二大瀑布,每到丰水期。游客到此可闻瀑布雷鸣,声势有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数里之外可闻。
贵州的山水秀美如斯,人文美的魅力当然也不弱了。 贵州的人文旅游资源又包括了民风民俗和历史名胜两大类。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在历史名胜方面,贵州也一点都不落后。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代代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留下了众多叹为观止的古迹名胜。其中著名的就有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筑群、平坝天台山伍龙寺、福泉明城墙、安顺府文庙、遵义海龙屯、奢香墓、息烽集中营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等。古迹之多,不胜枚举。
现在,贵州已形成了以省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逐渐地,贵州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每年来贵州的游客量都在迅速增多。
总之,贵州气候资源好,有山有水有风光,山美水美人更美。游客至此,不仅可以避暑,放松心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得到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在览景的同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有了上面这些有利条件,相信随着贵州交通的进一步发达,基础设施的更加完善,贵州的旅游产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让贵州成为一个旅游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