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文化旅游开发
A. 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需要哪些思路
我国大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强劲的文化基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舞台。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国红色旅游逐渐探索出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原址观光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综合开发模式是目前红色旅游市场开发较为主流的四大模式,下面艾肯机构便以专业角度为各位展开说明,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可以怎么思考。
1、原址观光模式
即依托革命旧址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革命遗迹,建设成为以观光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常见于历史价值较高,不适宜过多开发的文物或红色文化遗址。以遵义会议旧址5A景区为典型代表。
2、红绿结合模式
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到生态旅游产品体系里面,实现“红色搭台、绿色唱戏”,增加红色旅游吸引力。多见于自然资源较好、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以井冈山旅游风景区为典型代表。
3、红古结合模式
在文化兴旅的大环境下,充分挖掘与红色景区伴生的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以瑞金红色旅游景区为典型代表。
4、综合开发模式
在红色观光和参与体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多业态产品综合开发的模式。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结合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配套开发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体验项目,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和游客驻留时长。以照金红色旅游小镇为典型代表。
B. 关于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的项目建议书
汤家汇镇红色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名称
汤家汇镇红色旅游景点建设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汤家汇镇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之一,是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有众多的革命遗址,如:金寨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笔架山大庙、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接善寺、红军政治保卫局——姚氏祠、赤色邮政局——徐氏祠、“六区一乡”列宁小学、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胡氏祠及红军医院、工会、俱乐部、机械局、赤南县少共委、妇女联合会等三十余处。其中1908年创建的笔架山甲种蚕科学校(现笔架山职业中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仁人志士,1924年在该地成立的共产党活动小组是金寨县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立夏起义的骨干力量,肖方、周维炯、漆德玮等革命先烈都是在该校受党的影响而加入党组织的,邓小平政委、徐向前元帅、徐海东上将与一大批革命先辈曾在汤家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许许多多的先烈墓碑、各级苏维埃政府部门及机关革命遗址聚集在汤家汇,实为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由于年久失修,当地政府无力维护,现在部分的革命遗址损毁严重,部分面临倒塌,抢救性维修迫在眉睫。地处豫皖交界的金刚台主峰高1548米,更是山势雄伟,景色迷人,堪与天堂寨媲美,所以汤家汇也是集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于一身的乡镇。“十一五”期间,金寨县旅游开发三年规划已将汤家汇镇列入红色、绿色两条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汤家汇镇必将成为金寨旅游目的地中的又一重要景区,所以汤家汇镇的红色旅游景点建设既十分必要,更迫在眉睫。
三、项目选址
1、“六区一乡”列宁小学。
2、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红25军、28军汇编地)——胡氏祠。
3、赤诚县邮政局——徐氏祠。
4、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接善寺。
5、红军政治保卫局——姚氏祠。
6、红军医院、少共赤南县委——易氏祠。
7、红军俱乐部——廖氏祠。
8、红军总工委——胡宅。
9、红军枪械局——石氏祠。
10、赤南县委驻地——何氏祠。
四、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革命遗址抢救性维修。
2、文物保护及申报。
3、恢复文物原貌。
4、周边环境保护。
5、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6、旅游景点标示标牌等接待设施建设。
五、项目预算
1、革命遗址抢救性维修3处,姚氏祠、易氏祠、列宁小学,需资金50万元(省文保中心已做规划)。
2、恢复文物原貌8处,接善寺、廖氏祠、何氏祠、石氏祠、三辈祠、钟氏祠、王氏祠、胡氏祠,需资金450万元。
3、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需资金50万元。
4、标示、标牌建设,需资金5万元。
以上四项工程需资金共计555万元。
六、项目效益分析
从社会效益来看,红色旅游景点建设是事关汤家汇镇旅游资金的开发与利用,事关汤家汇经济与发展的一件大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县内外游客的需要,更能带动地方经济朝着环保、节能、高效方向发展,不仅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促进环境保护,同时众多的革命遗址的建设与恢复也将为全县青少年开劈了又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从环境效益来看,汤家汇红色、绿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促使部分群众转向旅游业,直接减少一批群众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依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更加会激起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促使汤家汇的环境保护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经济效益来看,随着汤家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促使汤家汇镇很快融入到金寨旅游发展大环境中,每年必将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旅游业也必将促使金寨的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既环保又持久的发展项目。
七、项目实施方案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组长:张伟,副组长:王玉宝、肖扬凌,成员:徐敏、王全兵(镇政府)、房扬国(林业站)、陈亮(土管)、张传金(城建)、胡遵达(街道居委会)、何昭成(中学)、周世坤(列宁小学)。
2、项目建设时限:2008年6月——2010年12月。
3、质量进度监督:金寨县文化局、金寨县环保局、金寨县旅游局分别派员监督项目进度及质量。
4、资金筹措及应用。地方政府自筹资金25万元,申请省级财政扶持300万元,市级财政150万元,县级财政8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实行项目招投标,资金专款专用,纳入镇财政统一管理。
C.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D. 红色旅游的文化意义
1、发展红色旅游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契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内地很多地方都在对“红色景点”进行修缮。湖南省花垣县对国立八中进行全面维修和保护。国立八中也修缮了“国立八中旧址纪念碑”。花垣县在保护修缮好花垣县第一届县委遗迹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其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2、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合,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是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学界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事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从商业经济重镇到穷乡僻壤,绵延曲折,逶迤万里。红色旅游带动了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老区的招商环境,扩大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比如当年红军医院旧址所在的井冈山小井村、琼崖革命根据地所在的琼海市椰子寨村,依靠红色资源迈上了小康之路。
3、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弘扬革命传统是新时期对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
E.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意义是什么
不仅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也教育着人们记住历史,热爱祖国 当然不要忘了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共同财富,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