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⑴ 请分析论述目前我国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简要论述。
1.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在健康产业的热潮下,许多地方企业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现象比较普遍。
2.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真空。当前我国健康产业法规不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滞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医疗信任危机,食品安全、保健品过度宣传等问题严重,导致消费者对中国健康产业的信心不足。
3.技术基础薄弱,个性化服务不足。健康行业仿制现象频出,高新技术缺乏。
4.消费者对产业了解和认识不够
1.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资源,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健康产业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并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充分协调相关资源配置。一是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及相关人才政策,形成相关的产业标准,从而积极推动我国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
2.抓住重点难点,分层分级拓展。全球性医学科技的发展必将引起健康产业产品需求的结构变化。我国应紧跟国际医学健康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医药、医械等发展,研制开发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健康产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医疗保障体系。
3.新兴健康产业的战略性部署。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全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差异性较大。欧美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所以我国发展健康产业不仅能为促进全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而且还能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把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规划,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科学化的指引,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相互协调、合理配置发展资源,以便实现产业升级整合,培育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以及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
⑵ 浅谈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www.bfblw.com/lw1.asp?ID=177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⑶ 制约武汉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开始于1996年的武汉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去年有了一个良好的结局:“创优”工作成功接受了国家验收。欣慰之余,细看验收考核“成绩单”,也有缺憾之处: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只得2档分;旅游创汇只得4档分———从全市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来看,旅游业巨大的“金矿”仍有待挖掘。
全国城市旅游业排座次,武汉位置在哪里?市政协城建交通委员会将2000年的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大城市做了个比较,5个方面的指标显示:武汉旅游业与其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一、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武汉旅游年总收入在10城市中排第六。上海909亿元居首位,接着是北京、深圳、杭州。经济发展水平与武汉相近的5城市中,南京排在武汉的前面,为156亿元。
二、旅游人数。城市旅游人数是衡量一个城市旅游业发达水平和城市整体吸引力的指标。北京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为1.02亿人次,排第一位;接下来依次是上海、成都、杭州、深圳。武汉排第六位,1950万人次。
三、入境旅游情况。武汉市的年入境接待人数26万人次排第九,仅高于沈阳。入境人数最多的是深圳。
四、旅游创汇情况。武汉市2000年创汇98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2个百分点,然而仍排名第九。不仅远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旅游大市,而且低于西安、南京、沈阳,其旅游创汇收入都在一亿美元以上。
五、旅游管理和宣传投资。北京促销经费是一年3000多万元;上海财政每年拨款5000万元旅游专项经费,宣传费1000万元。武汉市2000年宣传经费是200万元,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沈阳、南京、成都比我们力度大。
献良策:开“药”7味
著名小吃、荆楚风味的餐饮逐年萎缩,享誉全国的“老万成酸梅汤”商标被浙江抢注……谈到我市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时,一些政协委员深感痛心。他们说,具有3500年历史的大武汉,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当一部分“养在深闺人未识”,已有的景点开发利用层次又不高,缺乏富有竞争力的精品。
为解决旅游业捧着“金饭碗”讨饭的现状,市政协委员提出7条建议:
一、整合旅游圈层,树立大旅游观念。以市内及近郊景点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圈;以省内著名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观光旅游圈;周边省、市景点组成的华中大旅游圈。
二、推出武汉旅游精品。抓好长江沿岸风情旅游区、东湖自然风光旅游区、归元寺等组成的都市风情旅游区、汉口购物旅游区等4大市内核心旅游区,以及近郊黄陂木兰旅游区、武湖农业生态区等4条精品旅游线的开发完善。
三、加快传统旅游产品的改造。规划整合黄鹤楼等武汉中心景观区、首义文化区、东湖风景区,搞好景点后续开发和规划。
委员们的一项项建设,条分缕析,见解深刻,给人启发,受到有关方面重视,必将推动我市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
⑷ 西藏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西藏,一个对许多人都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旷廖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面对这么多的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将旅游业作为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行,格尔木、昆仑山口、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最后到达拉萨。北京、成都、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都开通了至西藏的列车,入藏旅游的游客也急剧上升,并且发展出了6条著名的旅游路线。有以拉萨为主的南线,雅砻江-圣湖景区-加查-米林-林芝线的东南线,拉萨-日喀则-珠峰-樟木口岸的西南线,日喀则-拉孜-普兰-札达-狮泉河-日土的西线,那曲-尼玛-狮泉河的北线,达孜-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邦达-昌都-芒康的东线,这6条路线已经成为来藏游客的主要旅游线路。这几条线路集河谷、森林、山地、雪峰冰川与高山草地于一身,名胜古迹众多,扩大了旅游者的活动范围。
目前,西藏业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拉萨、藏西、藏西南、藏南四个旅游区,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山南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可供旅游者为观光游览的参观点已达60多余处。拉萨的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和林芝地区巴松错湖共5个旅游区也已经被评委西藏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单位。
在自治区各级政府 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旅游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旅游部门立足当地实际,突出西藏旅游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不断开发新的旅游项目。除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外,登山、滑雪、探险、汽车、自行车、徒步、骑马、划船、狩猎、钓鱼、热气球、日光浴、温泉浴等特种旅游项目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包括宗教、历史、考古、文化、艺术、医药、民族、藏学、气象、地质、水利、地理、贸易、建筑、高原疾病、高原生物等研究领域的可靠旅游业接连不断,商务旅游、度假旅游也已经出现良好势头。
但是,毕竟西藏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多数沿途路段食宿及给养不甚理想,住宿和饮食条件简陋,同时,个人的安全问题也不得得到良好的保障。因此,具有探索精神的旅游者不妨考虑自驾车方式前往西藏区旅游。
现在,西藏的旅游业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而他的发展的前景也会是一片光明。未来,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业,也别是发展公交系统和铁路运输系统;其次,提高安全卫生格局,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最后,医疗这方面也是及其重要的,毕竟西藏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气候与中国内陆其他地方差别比较大,缺氧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更加必须把好医疗卫生这一关,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前来观光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