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周边村镇如何发展
1. 如何用休闲产业规划引导“村庄”成为特色旅游村
1、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型村庄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和历史积累下的品牌,很多村庄或者村庄聚落具备某一种类型的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如成都三圣花乡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各地的各种类型的桃花村、梨花村、南瓜村等等。
发展要点:整合土地,大面积种植,丰富种植品种;拓展、完善和提升农业旅游服务内涵和服务功能;制定完整的品牌营销策略,打出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资源旅游的品牌。
2、科技化现代化产业化农业村庄
这种类型的村庄一般都有现代的农业园区,包括设施农业、采摘农业、养殖业、果蔬种植加工、花卉苗木培育等。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调整形式,在实现高科技化生产、旅游发展的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使命。现在基本上每一个城市的周边都有至少一个高科技观光园,一开始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后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变成了主体模式。
发展要点:控制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数量,重点开发具有潜力、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做精项目;优化项目结构,注重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前做好调查,进行科学旅游规划,避免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的问题出现,造成项目间的恶性竞争;根据季节的变换更换旅游项目。
3、民族民俗型旅游村、寨、部落
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参与性、质朴性及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特点,独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服饰特色、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都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资源基础丰富,特点鲜明,区域性和民族个性较强,发展优势明显。同时由于投资少、见效快,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和旅游亮点,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推崇,开发民族民俗村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
发展要点:原地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因地制宜、保持个性、走进百姓、活动引导、形成品牌。
4、特色旅游商品、手工艺品、民俗纪念品加工特色村
手工业体现了一种乡村艺术,倡导的是就地取材、就地市场、就地升值,比如说年画村、泥塑村、剪纸村等等。四川绵竹有一个年画村就是年画上墙,在白粉墙上都画着年画。类似这样的地方,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专业村,这样的专业村发展,在全国有很多,比如说宝鸡泥塑村一年的销售额六千万,张家口有一个剪纸村一年的销售额也有三千多万。这样的一个手工艺的发展过程,既保存了乡村文化,传承了乡村文化,同时又形成了新的创造。
发展要点: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深挖文化内涵,前店后坊,居住区与商业区相结合的工坊社区发展模式引导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型村庄。
5、依托知名景区/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型村庄
知名景区巨大的吸引力为区域旅游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周边的村庄借助这一优势,往往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景区周边乡村与景区本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脉、地脉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地域一致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民众基础。同时,发展依托知名景区/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型村庄,既有村庄自身经济发展的主观需要,也有景区开放化、休闲化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国“黄金周”的景区拥堵现象,充分暴露出封闭型景区的弊端,景区与周边村落配套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知名景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携手周边恬淡的田园风情,实现了乡村与景区的携手共赢,带动了区域的大旅游发展。
发展要点:依托知名景区/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型村庄开发,要在深度契合依托景区品牌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开发深度乡村体验产品,充分调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充分阐释乡村风俗风情。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依托景区之势,走自己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6、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古村落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这是以安徽的西递村、宏村为开端,现在全国这样的古村落已经得到比较好的利用的恐怕得有上千家,而且这种古村落充分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也给客人一种非常新鲜的感受。
开发思路:用古村落建筑的魅力、原住民生活,吸引来人气,最终让这些游客落脚在围绕古村落而建的各类休闲体验项目中消费。合理规划、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维持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对古村落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加以保护;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丰富旅游产品。
欣赏醉美乡村,唯美景色,了解生你、养你的故土,还有关注乡村的经济发展、生态农业,还有乡村的生态环境。
2. 景区的发展能给周围的村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带动小山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小山村的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内进而提高他们的生容活水平。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小山村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提高小山村的知名度,进而带动小山村其它产业(如农业、畜牧业等)的发展。
3. 海南省如何通过旅游扶贫精准
近日,省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一行来到扶贫联系点五指山市福关村开展扶贫日活动。活动现场,参与帮扶的分界洲景区、五指山曜阳度假养老公司与福关村签订结对帮扶合作意向书,一场“扶贫招聘会”为贫困户们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多年来,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区为周边村庄累计安排扶贫资金3800多万元,安排200多名村民到景区就业,帮扶200多名贫困大学生,带动南
山周边区域农家乐餐厅、乡村酒店、农产品水果商店、游客停车场、花卉苗圃等一批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在帮扶周边村民的过程中,变“输血
式帮扶”为“造血式引领”,在劳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和安置当地村民,并针对性地为甘什上村和甘什下村村民量身定制“半天务农
半天务工”的弹性工作模式,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乐业……
投入资金大、参与时间长、涉及面广、扶贫功能强,我省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全省旅游扶贫的主力之一。
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助脱贫
借力“美丽资源”,农旅融合成为我省乡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除了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通过挖掘特色地方文化资源扶贫成为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的一大探索。2013年,该公司从云南引进国家茶树保护新
品种“紫娟”种植在阿陀岭红山一带,目前已成功种植“紫娟”茶园300余亩。“公司+农户+基地+茶科所”模式,让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
“公司给我们发放种苗,教种植技术,采摘的茶叶还负责收购,赚钱不用操心。”什会村村民王梅霞告诉记者,这让主要以种植稻谷、橡胶等农作物为生的村民们看到了挣钱的另一种方式。今年,紫鹃茶进入采摘高峰期,每亩可采摘茶青400斤,保底收入将达到4000元/亩。
以开发旅游驿站而整村脱贫的“白沙罗帅村模式”、互联网+旅游扶贫的“琼中什寒村模式”、新型城镇化+旅游扶贫的“琼海会山镇模式”……越来越多的乡镇在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模式。
按照《海南省旅游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到2018年底通过重点扶持4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和其他特色村镇发展旅游业,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
增收脱贫。方案提出,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和开展精准帮扶为主要路径,重点在深入挖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与三次
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和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省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把乡村旅游纳入全省旅游规划的同时,通过将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到精品旅游线路中,来提高当地的游客到达率,并以此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生产力,甚至借此深度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建设大规模的乡村旅游景点。
确实能够发家致富。
4. 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但同时也看到,从近几年我市30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看,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增长不快,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础不同,这就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也难以发挥,大大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或发展的路子不宽,又无资金的“空壳村”,这样不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当前一些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氛围不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村的集体经济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尽管有些村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二是管理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同时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不履行监督职能,村干部的行为失去了监督。
3、村干部思路不活跃,认识不足。有的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领导无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难混。殊不知,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优势可找、都有潜力可挖。
二、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山林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可发挥现有的速生林等主导产业优势,使之上规模;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发展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业?熏对那些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渔塘、房产等实行租赁经营,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合水镇高河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经验,他们充分发挥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体经济原来比较薄弱,两年前年收入仅1.9万元,针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千方百计想办法,切实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尽快脱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改变高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近年来,驻村工作组和村党组织根据本村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促进了村集体经济较快发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资办厂,现在高河村高流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总面积是2500亩,首期开发1250亩,已完成征地300亩,目前已有4家企业先后落户高河工业园区。其中有投资1200万元的豪庭家俱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云板业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的志广钢业有限公司,还有投资1500万元的顺联肉类加工厂项目。(2)发挥高河千年古墟的效应,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招惹万人赶集,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观光购物,打造以高河的风姜鸡、艾头鸡汤等主要饮食品牌,拟建高流河饮食服务一条街,村委会建饮食商铺12个单元间,以出租形式发包给商人,把高流河地带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品位,以饮食、休闲、商品流通于一体的繁荣集市,以全力打响高流河旅游品牌,使高流河墟成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3)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山林、水体、河滩等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高河村通过市建设局挂点的“十百千万”干部穿针引线,立足本村丰富的蚕桑资源,多方争取资金建了高河蚕茧收购站,该项目不仅方便了周边群众卖蚕茧,而且为村集体带来1.9万元/年的收入。现又通过工作组和村委会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在离旧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兴建一幢新办公楼,新办公楼已经启用,将村委会旧办公楼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8万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体经济收入有:鱼塘、山地、厂地、花卉场、旧办公楼、蚕茧站等出租项目,预计2007年村集体经济增加到7.2万元。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熏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建立议事机制,提出并公开讨论村事务,提交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同时,监督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选准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并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要涵盖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艺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培训主体可邀请党政领导、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培训,地点可在村委会、田间地头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总之,村集体要“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才能调动干部积极性,达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证,确保村集体经济及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有钱办事”是实现“三个有”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的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5. 桥北新区周边的村怎么发展
参考答案 让人的生活不再变。习惯让人有种莫名
6. 如何对村镇休闲农业发展做提升规划
休闲农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和农村经济新增长点。远景设计研究院休闲农业规划专家道:对村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提升规划需要实地考察当地农业发展及资源情况等。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时需坚持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依托农业特色、优势和高效农业,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
7. 如何制定加强景区周边村民带游客逃票、村民进景区采伐、采药等行为进行管理或处罚的条文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挺好
8.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是如何富起来的
守住了乡愁 走上致富路
——探访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
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土地是我们致富的宝,我们要用技术带动周边村镇共同发展。”潘克刚计划明年适时增加耕地种植面积,带动更多人致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花茂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潘克刚的计划中,还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如今,村里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预计为99.18%,并已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突破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6万元以上。”潘克刚言语间信心满满。
留得住的乡愁
打造乡村文化特色产业
参加党的十九大之前,潘克刚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小小的花茂村会有人注意吗?而期待的是,这两年村里交出的答卷能否令人满意,不辜负为新农村建设付出努力的人们。作为十九大代表,潘克刚来到北京后,顾虑瞬间打消,大家不但知道花茂村的名号,更对村子的发展充满好奇。潘克刚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村子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到花茂村看看。
潘克刚说:“我下一步最关注的,就是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如果村里旅游市场趋于饱和,就要提前采取措施,必须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诚如此言,没有文化支撑、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乡村旅游就难以保持吸引力。花茂村从自身历史文化开掘,从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花茂陶瓷业有些历史。从有据可查的清代光绪年间算起,距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村里就此专门打造了一条集旅游休闲、陶艺展示于一体的陶艺一条街,母先才的店是街上最显眼的一家,他家的手艺已经传了四代。村里还送了几位有家传手艺的人出去学现代技术,母先才就在其中。回来后,他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资金,再加上贷款和借来的本钱,总共投资近百万元,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如今收入翻了几番,手艺我不丢了,还得传给孩子。”母先才说。陶艺一条街成为村里的特色,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各式土陶艺术品,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土陶产品带回家。
这条街上还开了一家古法造纸体验馆,馆里坐镇的是隔壁苟坝村的村民敖坤。敖坤刚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学的是国画专业。从外省归来后,敖坤施展所学,使具有4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法造纸焕发了新生机:一系列依托古法造纸技术、融合当地艺术特色的文创产品出现在大山里的花茂村,马灯、书本、手账、明信片等,让游客爱不释手,一到旺季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计划形成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潘克刚说,花茂村不仅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还形成了独具个性和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色。如今,村里各项产业齐头并进,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2年的3356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000人,甚至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人员来就业。
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乡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花茂村的乡愁,就是让人来了不想走。”潘克刚笑着说。
在市区,交通也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