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缺少资金支持这一难题
⑴ 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⑵ 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难题和应对方法
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难题和应对方法?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与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整合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优越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不畅的问题。旅游是一个藏富于民的产业,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收慢、盈利和纳税少的问题。投资方在旅游方面的投资往往比较慎重,而旅游开发又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才能产生效益。商人是逐利而往的,只有投资商的经营回报能够大于其对农村建设的投资,他才会参与进来。因此,尽管条件较为优越,我镇乡村旅游业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开发商,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发建设。
二是土地不活的问题。土地作为农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农村最重要的资产和农民最具保障的财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利用,旅游开发最难处理的就是开发商与农民的土地纠纷问题。
三是产业不明的问题。以旅游产业为导向,发展乡村旅游,但绝不是局限于旅游,而是以旅游产业为突破点,解决产业发展结构的问题,即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协调发展,这就存在各地产业如何优化,如何突出的问题。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
1、推行积极有效的开发运作模式
推行以“环境带动旅游、旅游带动人气、人气带动商气、商气带动项目、项目带动土地”的模式,实施区域开发。统一规划,控制风貌,借助土地经营手法,推进景观农业规模化发展;依托新农村政策,以多个旅游导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带动模式,逐步推动区域内新农村的旅游发展。
2、推行合作模式解决资金筹措问题
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关键。在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的来源是多样的,政府、集体、投资商、农民以及其他成分都可参与进来,形成多种投资主体构成的整体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是主要的支持者,投资商是主要的推动者,主体是农民和村集体。在项目筹资中,对非盈利的基础项目,可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资金;对盈利较少,但较稳定的公共项目,可吸引民营资本予以开发;对盈利性大的项目,可通过直接转让,合作建设经营等方式,吸引各种资金。
3、与域外景点捆绑形成旅游大联动
充分利用周边范围景点的联动和辐射效应,连点连线,带动本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黄盖湖风景区建好后要力争捆绑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挤入岳阳楼、赤壁遗址、陆水湖旅游热线,形成旅游产业链,使几大景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