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发展旅游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发展旅游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0-12-14 17:48:44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那些破坏

主要从环境污染,过渡开发还有生态破坏这几点来分解。 比如湿地旅游的开内发可能造成生态容链破损,珍惜动物灭绝。 局部气候变化等等。加上管理不当等原因,会引起因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Ⅱ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旅游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和条件,生态旅游是要把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最低限度化的旅游形式,旅游收入将反哺给环境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

Ⅲ 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为什么

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特色产业,一直是西藏加快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西藏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把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2001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8.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人民币,创汇4638万美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6506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提高。与此同时,对旅游业这类污染小的行业,西藏也十分重视其发展中带来的破坏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对旅游景区(点)产生的垃圾,旅游和环保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收集、分类、处理,防止污染生态环境。就连条件极其恶劣的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都专门修建了垃圾箱,收集登山者和旅游者带来的生活垃圾,定期由专人清运和处理。

Ⅳ 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几个问题(高分悬赏)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

摘 要:本文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着手,通过对生态旅游研究现有的文献分析,主要阐述了作为可持续旅游实现形式的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的研究,生态旅游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地理学研究等几个方面,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和特征的探讨,而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主要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的研究,同时指出了生态旅游今后应加强的几个研究领域。

关 键 词: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的概念首先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以广泛地传播和发展,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游标志着中国生态旅游系统工程的开端,生态旅游的年增长率达25-30%,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众多的“非生态现象”,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研究的缺陷有关。就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生态旅游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开展生态旅游条件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1 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世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地理、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充实,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的模糊造成生态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此后,伊丽莎白·布(E.Boo,1990)、Gunn(1991)、加拿大环境咨询委员会(CEAC)(1992)、scace(Scace1992,Grifone&Usher1993)、美国的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Society)(1993)、Valentine(1993),Allcock,Jones,Lane&Grant(1994),Buckley(1994)、ErcanSirakaya,VinodSasidharann和SevilSonmez(1999)、世界旅游组织(WTO,2000)等对生态旅游概念做了探讨。国内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卢云亭(1991)、陈传康(1996)、郭来喜(1997)、刘家明(1998)、王跃华(1999)、李绪荫(2000)、宋子千(2001)等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做了界定。生态旅游的内涵研究主要在于三个层面:

1.1 作为旅游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这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区域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发展理念,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1.2 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这主要是从旅游业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旅游产品是指在生态资源优势地区开发的,能满足旅游者体验生态环境、丰富生态知识等需求,并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就是要将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而尽量发挥其有利影响。

1.3 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这主要是从旅游者角度提出来的,不管是旅游发展模式,还是旅游产品,最终都将归结到旅游者的活动上来。所谓生态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以生态学原则指导自身行为,尽量减少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良影响,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或碰到一些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更多的是关注生态环境的发展,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更多的是注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旅游开发都被贴上“生态旅游”的标签,结果旅游区出现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游客严重超出了旅游区的生态承载能力,这说明对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认识的模糊造成生态旅游业正在成为对旅游区生态环境产生威胁的产业。

2 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容量与评价等方面。生态旅游发展是一枚双刃剑,侯立军(1995)、彭希喜(1998)认为生态旅游被普遍看好主要在于它能赚取巨额外汇,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普教育和科学考察场所,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减轻农村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发展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导致环境容量研究的进展。60年代,莱佩奇(Lapage,1963)率先提出了旅游容量的概念,但他并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此后关心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人逐渐增多,劳森(F·Lawison,1977)、皮尔斯等(D.Pearee,1986)、谢尔比等(B.Shel-by,1987)、爱德华·英斯基普(Edword.Inskeep,1989)等;国内赵红红(1983)、刘振礼和金键(1985)、汪嘉熙(1986)、保继刚(1987)、楚义芳(1989)、冯孝琪(1991)、崔风军(1994)、胡炳清(1995)、俞孔坚(1999)等对旅游容量做了探讨。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全面评价是最近几年才被正式提出的。Orams(1995)提出了结果评价指标体系,Orams的指标体系是生态旅游研究的一大进步,但他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化,可操作性较差。加拿大人Ross和Wall(1999)认为评价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可以包括环境影响评价(E1A)、环境容量评价、可接受变化的极限(LAC)、投入产出分析(CBA)及游客影响管理(VIM),他们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总体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具体,且更有操作性(这一体系已被运用于印尼的NorthSalawsi旅游区的评价中),但是他们的评价体系由于是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去分别评价,再将结果重新结合分析,其结果之间的差异如何弥补,另外,在分级的指标体系中没有包括游客本身的因素,这样的评价结果可能会造成偏差。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现仍处于分散、小区域和尝试性实用的初级阶段。关于旅游环境容量和概念体系,目前世界上尚无公认的旅游容量的定义,也缺少透彻的理论解释和系统的实证研究。国外文献中也只有从“舒适度”出发的旅游区域的游客容量的经验性结果,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实施的针对不同自然基底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容量的计算方法,另外,旅游业随时间演化的环境容量也较少涉及,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使其理论上有所突破,实际应用上具有可操作性。生态旅游的评价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基本的模式。

3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研究

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快速的发展,景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与支撑较为重要。

3.1 生态旅游的景观生态学方向研究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主要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及协调功能。杨桂华、吕永龙(1998)、刘家明、杨新军(1998)、刘忠伟(2001)等认为景观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理论可以对功能分区、结构规划、旅游设施设计等提供理论支持;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及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对塑造和控制原有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及旅游设施的视觉美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生态位理论和景观变化理论为确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监测点的设立及通过步道和游径调控游客流量与空间分布提供指导,实现对游客的科学化管理。

3.2 生态旅游的地理学方向研究区域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规划研究是我国旅游地理学界研究最多,取得成绩也最大的领域。旅游地理学家的研究涉及到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容量、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地域系统等诸多与区域旅游规划相关的内容。陈传康(1988)较早阐述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提出旅游开发的基本原理即“旅游区内部结构对应变换理论”;刘振礼、王湘等(1987)、卢云亭(1988)、秦关民、武裕仁等(1991)在其旅游地理著作中都对旅游业或旅游区规划做出专门阐述;范家驹提出了旅游规划要从规划思路、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旅游产品(包括项目开发、利用、组合)和旅游规划程序这四个方面来实现优化;郭康探索了一条包括三维空间、时间、心理、行为、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的旅游研究开发途径,总结出“点-线-网-面”的开发规律;刘锋在全面回顾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国内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把旅游系统作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引入系统科学理论的动态的旅游系统规划新思路。

3.3 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主要使用三个工具:其一是产业结构理论;其二是产权理论;其三是“外部性”理论。其中,结构理论认为,对环境施加很多且很大的负面影响的资源配置通常是和产业结构低度化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不升级,就无法遏制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的趋势,它强调的是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把生态不可逆阈值作为低水平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底线。产权理论强调的是规范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并把明确界定人们利用和保护资源与环境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作为规范个人行为的关键。外部性理论强调的是有关各方合作的重要性,并把双赢(或“共赢”)作为衡量合作成功与否的标准。旅游区的构建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与恢复做出空间结构上的安排,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修复技术和实施相应的修复工程。但与很多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自然科学一样,现有的景观生态学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不做经济可行性的研究,甚至连“成本和效益”的假设都从来没有关心过,也很少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仅是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进行研究,所以,不顾及“发展”的科学研究是不合适宜的。同时,生态旅游体现了在当代环境危机情况下,人类的一种新的人地关系思维观念。地理学家在区域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是,区域生态旅游规划是旅游地理学为地方政府服务的基本领域,在各地普遍的旅游开发愿望驱使下,对空间竞争力的论证成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必然要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相反,即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4 结语

4.1 生态旅游研究主要特点

第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诸多不同提法,反映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说明生态旅游概念的模糊化和泛化。最完整意义的生态旅游应将生态旅游三个层面同时包括在内。在这三个层面中,作为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居于主导地位,其实施主体是政府,并涉及到当地居民,企业及其它行为主体;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居于核心地位,其实施主体是旅游业(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居于基础地位,是生态旅游的实际内容,其实施主体是旅游者。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呈金字塔形(见右图)。图1 生态旅游的三层内涵图(据宋子千等,2001)

第二,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论,系统性不够,研究所使用的手段还主要是旅游学上的理论基础,尚未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而且理论研究的成果落后于实际需要,常常缺乏可操作性。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只注重生态旅游业的经济发展,而较少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造成旅游不“生态”现象;生态旅游的生态学研究更多关注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形成生态不“经济”现象,生态旅游区面临各种形式的冲突,迫切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指导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达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论文希冀在此问题上有所突破。

第三,与理论研究相比,实证研究较少,由于生态旅游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行业,所以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同等重要。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已从概念探讨走向案例研究的阶段,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从大量的实践中去总结、探索,才能丰富其理论。而且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只是在环境承载力方面有量化指标,但可操作性较差。

第三,研究的区域大致有这样两种类型,一是集中在欠发达国家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非洲的肯尼亚和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先驱,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拥有开展生态旅游丰富而独特的资源,生态环境原始性相对较好,经济上相对贫困,地方政府把生态旅游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区域旅游与环境的矛盾相对比较突出。二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巴西、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欧等一些国家的生态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但其研究范围仅限于自然保护区或受人类影响较小的自然地带。在我国,各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圈保护区也正在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讨如何开展生态旅游业,但至今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仅仅停留在可行性研究之中,理论和实践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4.2 生态旅游的研究应加强的领域生态旅游的研究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在这十几年中虽然有许多的学者专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态旅游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问题还很多,这项研究也还很不成熟,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多于业已解决的问题。第一,在研究内容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这与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是矛盾的;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念,是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这与地区经济发展是矛盾的。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投入到生态旅游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充实生态旅游的理论体系,生态旅游要拥有一套科学的“范式”理论进行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生态旅游分区的合理规划的研究。可以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的理论方法和地理学的区域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产业内控制、产业外开发”,协调解决生态旅游区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的矛盾。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加强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自然保护区内几乎所有行业都是为旅游服务的,其旅游经济系统边界是十分明确的,同样,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系统边界也是自然形成的、易于确定的。所以,自然保护区是开发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地域,怎样在自然保护区内使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三,在研究方式上,应积极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生态旅游具有综合性,它是一门集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环保学、经济学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因素多。同时,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技术可行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应当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发展生态旅游业。

参考文献:[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01):106-112.[2]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62-67.[3]陈忠晓,王仰鳞,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5(04):556-562.[4]刘忠伟,王仰鳞.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J].人文地理,2001,16(03):11-15.[5]杨开忠,许峰,权晓红.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原则与演讲[J].人文地理,2001,16(4):6-10.[6]宋子千,黄远水.对生态旅游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1,21(4):214-215.[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8]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Ⅳ 旅游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旅游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二者之间的对回立主要体现在旅答游经济发展,发展旅游经济有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可能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可以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

Ⅵ 西藏发展旅游业,会不会影响生态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及旅游部门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容,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使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这必然会使整个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情调,而旅游的价值正蕴涵在这些当中。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展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而盲目的城市建设破坏和削弱景区的协调性,则也是显而易见的。

Ⅶ 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发展的区别

传统旅游,提指旅游景区、游客、消费三者的互动并产生经济利益。
生态旅游,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安全、环保、可再生循还”的管理措施。
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宫景点,过去的传统旅游,只要在开放时间内均可参观。近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主张“生态旅游”,每天参观的人数就开始设限。
还有,对于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工程,政府为保护自然生态不受破坏,对一些可能会导致人为的环境污染,也会禁止开发。

Ⅷ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Ⅸ 中国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利弊

加强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桂林市副市长 康天保
一、必须认识和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旅游业作为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资源产业,它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所费资源少,环境代价低等优势,因此使得旅游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的替代产业。
一方面,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外出旅游总是希望能够达到怡悦身心、回归自然、疗养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生志环境处于良胜循环的旅游目的地,才能激发人们前往旅游的欲望并最终将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特别是在旅游消费心理更趋成熟,人们纷纷走向自然、享受绿色的今天,一流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某些旅游城市最响亮的旅游品牌,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游览。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旅游产业做支撑。表现为:首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增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开展;其次,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行为的发生;再次,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优化了旅游城市的经济结构,替代了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推动了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于桂林市而言,以漓江风景为代表的桂林山水自然资源,天设地造的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既不能再生,也无法人工创造,天生的珍贵。桂林旅游因环境而起,与环境共存,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天然的耦合关系,密不可分。环境保护是桂林旅游的生命线,大自然亿万年来所造就的优美环境独特山水如果惨遭破坏,桂林旅游也就不复存在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桂林市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河漓江,先后关停并转了27个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车间,减少了数千万元的工业产值,逐步恢复了桂林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从此以后,桂林市长期坚持不懈地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来抓,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建立了污染源与环境目标的定量关系,根据环境容量来确定桂林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总量控制,优化决策等手段,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容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少物耗、低能耗、少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坚决拒绝重污染产业。
二是严格执行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对老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逾期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关停并转,到去年 11月底前,桂林市的1058家企业将全面完成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成为广西最早完成国务院“一控双达标”任务的城市;对新建项目,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先后否决了多个在风景区内兴建大型旅游设施和漓江上开发水上游乐园等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有力地保护了漓江风景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三是大力建设和完善了城市供水、供气、排水及污水、废气、垃圾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废气处理率达97%,生活垃圾清运率100%,处理率达81.1%。
四是围绕漓江两岸绿化、河岸整治和沿岸活气生态工程等三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漓江风景区生志环境的工作,控制漓江旅游船只数量,加强旅游船只的排污管理。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桂林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旅游业与此同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99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898.53万人次,增长11.76%,其中,入境游客60.53万人次,增长46.81%,增幅名列全国第二,总量名列第六位。去年1-9月份,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7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61.3%,增幅名列全国第一,接待总量在全国的排位,比上一年又进了一位,名列第五。
二、加强旅游城市环境保护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工业化影响和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加。要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城市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城市的环保意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对全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决策部门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实践工作中,重视环保,不以权代法、主观武断,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规划、设计旅游城市的环境与发展蓝图,尽可能地避免因不尊重生态规律的决策失误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损失的现象的发生;使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认识到,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的饭碗,在旅游经营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旅游区周边的群众意识到,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当地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进而使他们以实际行动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去;使旅游者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个正常人应尽的义务和应具备的文化素养,旅游过程中要爱护旅游区的一草一木,自觉做一些有益于生态保护的事,让旅游者从“污染源”转变为“环境保护卫士”。
(二)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
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在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上,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资源、发展旅游业,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资源能永续利用。应遵循“科学评价,会理开发,综合保护”的原则,把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实施保护性开发。此外,开发与保护的利弊分析不能单凭经济效益的高低作为标准,而应把资源和生忘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于那些经过综合评价,不具备开发能力或开发条件暂不成熟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于那些开发条件已经成熟的,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适度开发,以建立起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同步发展。
(三)进一步理顺生态环保的管理体制
生态环保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注重协调,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打破部门分割,实现各部门对生态环保工作的共同参与、联合管理,已经成为各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这方面,桂林已经进行了成功的尝试。2000年初成立的由旅游、环保、规划、交通等十几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的“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充分调动了各有关单位参与旅游管理、共促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单一部门管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共同关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四)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生态环保行政执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是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二是要切实加强环保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要通过强化业务培训等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高环保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切实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的执法监察力度,切实采取法律手段避免、减少或控制木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对那些违反有关规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行为,要依法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直至活律的手段进行强制性的干涉和惩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要逐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环保工作范围大、任务重,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环保资金筹措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经济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环保资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环保投入,真正扭转环保投入偏低的状况。同时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做到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六)要推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
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大众旅游,而应积极推广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且还能给旅游地带来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模式。例如,积极开发、推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等这些亲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这是由于这些旅游项目提倡保护资源的完整性,尊重旅游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体制,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损蚀和破坏;另外,这些游览项目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生态科教和生态科普色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被大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所感染、启迪和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环保意识增强,进而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正因为如此,这些旅游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被国际公认为是解决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矛盾最理想的方式。

Ⅹ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是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作用,因为他们需要去开发某一个项目,会对生态环境或多或少造成一些影响。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