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背景
① 康养旅游兴起的现实背景
2018年10月13日 -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旅游方式和业态也在不断产生,“康养旅游”被国家旅游局正式确定为新的旅游方式,并纳入我国旅游发展战略,康养旅游度假,已经...
②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
③ 在一路一带背景下旅游业怎么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便利服务
旅游业作为“一带一路”的先头兵,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道路交通、电网能源、物流商贾以及食宿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缩短旅途时间,打造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枢纽体系,建立物流商贾聚集地,提升对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服务。
(二)遵循资源客观发展规律,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遵循资源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稳步实施,切忌急于求成,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科学把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以文物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景区景点,更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景区内文物保护体制的建立,提升保护级别,不允许把国家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抵押、转让,不允许私人企业擅自经营,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开发活动的审批制度,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的规划工作,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免受破坏。
(三)挖掘文化内涵,创意规划开发
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具有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开展旅游使得各地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一带一路”沿线景区景点应该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历史渊源,开发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创意产品类型,使历史文化与创意开发完美结合,发展具有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四)资源共享,打造旅游精品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沿线地区之间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有的地区与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有的则为同类旅游资源,如果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资源共享,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延伸旅游产品链条,打造大规模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丝绸之路旅游带”,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将能有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旅游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拓宽筹资渠道,保障开发顺利进行
“一带一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资金回笼较慢等特点,如果仅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来维持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各沿岸地区应该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拓宽融资、投资渠道,为各方企业家提供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或民间资本的加入,引进商业资金或社会资金的加入,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搭建更为广阔、便利的旅游投资平台,保障旅游资源得以持续有效的开发。
(六)注重营销,定位准确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应该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找出亮点进行准确的主题形象定位,突显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同时也要加大对推出的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创新营销思路,进行有区别营销,通过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来支持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联合、吸纳专业化的旅游组织或旅游相关企业,使旅游资源的整合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铺平道路。
④ 如何理解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价值
你好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我在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2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有“由外而内”,转变为“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
3
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
满意请采纳
⑤ 对比分析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旅游发展的背景有何区别
从历史发展看,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旅游目的 B.旅游方式和内容
C.旅游需求 D.旅行社的诞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无论近代旅游还是古代旅游,其旅游目的的娱乐性占主导地位,旅游方式和内容没什么根本变化,旅游需求相似。故A、B、C三项不是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主要区别。但旅行社这种旅游组织形式的诞生,标志着近代旅游产业的形成,这是古代旅游所没有的。故D为正确选项。
考点: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区别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辨识能力。
⑥ 旅行社起源和背景
旅行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1年7月15日,他组织了一个有500人参加的旅游团,从莱斯出发,到劳佛市去参加戒烟协会召开的大会。这次旅行得到了铁道部门的大力协助,英国中部郡铁路公司特地为这次旅行开出了专列。
从1844年起库克与中部郡铁路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组织周末团体旅行。翌年,他作为旅游团的陪同,足迹遍布欧洲大陆。1892年,托马斯·库克去世后,其子梅森继承父业,在世界各地组建旅行社,创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务。
法国于1945年对设在法国的托马斯父子公司实行了国有化,该公司是法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旅行社。
(6)旅游业背景扩展阅读:
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逐步完善。2009年3月,商务部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大大简化了境外投资的审批过程,给予企业更多政策鼓励。
针对中小企业,我国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搭建了中小企业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还出台了海外并购政策。此外,旅游主管部门还通过与商务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及银监会等部门合作,引导和推动中国旅游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走出去”的旅游企业业务不断拓展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饮及景区等且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经营地区不断扩大涵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我国部分旅游企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但相对发达国家,甚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国内不仅缺乏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品牌、国际领先的专有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能力,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等创新能力皆显不足。
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尤其是旅游企业跨国并购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比较模糊,海外投资的需求往往并不明确;我国旅游企业在核心产品开发和分销系统建设方面也与国际旅游集团存在较大差距等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行社
⑦ 中国旅游业发展背景
题目好大,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要分几部分讲:首先,49-66年是政治接待任务;其次,66-76年 停滞阶段;目前 76-目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的外汇来建设国家,同时要对外宣传。所以就大力发展旅游业了。
⑧ 世界近代旅游业产生的社会背景
1,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3,出现了一批现代化的酒店;
4,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诞生,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⑨ 中国古代旅游业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一、战后经济重建。现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到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论。这一历史阶段是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经注格局重新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过这次大战,在战胜国中英、法两国沦为二等国家,只有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唯一的超级大车。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战后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是原子能的应用。二是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燕尾服。三是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四是人类空间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一是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创造了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三是开辟了广阔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战后到5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调整和经济恢复时期。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期以后到70年代初,这个时期被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第三阶段是从1973年末开始的,这一时期爆发了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标志是1973年意、德、英、美、日、法等国家相继进入了危机阶段,突出现象是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创战后最高纪录。四、企业结构发生变化。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私人垄断资本,经过二战后随着新的科技战果的应用,能化工业和新型工业部门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有了新特点:一是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二是垄断企业混合化。三是大中小企业协作化。四是企业的服份高度分散化。五是企业不断地向国际化发展。以上这些战后国际形势的各种变化,无疑给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企业的巨型化,跨国公司的出现,人的需求多样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管理这一车轮,历史需要它有一个不断适应于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二战后,管理理论易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它们构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管理理论呈现出流派给呈现的局面,其深层的原因,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层发燕尾服起着重要的作用外,以下因素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2)宏观经济调节作用,推动管理的发展(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对人的认识(4)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市场观念,导致内外管理思想的产生(5)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思想产生。
⑩ 我国旅行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49年以前: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早期资本主义化进程,交通运输业和新式旅馆等设施也随之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出于各类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动,客观上需要专门的旅行机构为其提供服务,我国近代旅行社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中国已有几家“洋商”开办的旅行服务机构,包括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公司等,专门为“洋人”和少数上层社会华人服务,缺少专门为中国普通民众服务的民族资本旅行社。爱国民族资本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先生因在外资旅行代理机构购买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旅行服务机构。除了爱国和维护民族尊严之外,陈光甫创办旅行社的目的还在于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辅助工商”和“服务社会”。1923年8月15日,我国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与银行分立,改组为中国旅行社,成为独立的旅行商业机构。其经营范围从1923年旅行部设立之初的代售国内外火车、轮船客票及旅行咨询,逐步扩大到车站、码头接送和转送、行李提取和代运、发行旅行支票、为国人办理出国及留学事宜,以及观光游览等业务,还创办了深具影响力的旅游刊物《旅行杂志》。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旅行社在客运服务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货运服务和招待所业务,分、支社增加到49处,形成了覆盖全国并延伸到境外的服务网络。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旅行社在自身资产和业务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本着爱国和服务社会的经营宗旨,将协助民众战时流动和物资转移作为其主要职能。抗战结束后,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虽然一度有所恢复,可随着国内战争的推进,旅行社的经营最终未能完全恢复。上海解放后,陈光甫离开内地去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国旅行社为名向香港英国当局申请注册,后发展成为香港中旅集团公司。
中国旅行社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类似的旅游组织,但均规模较小,且适逢乱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大影响,大多在战乱中消亡了。只有中国旅行社作为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1949—1978年:行政事业导向的中国旅行社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迎接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我国在政府主导下设立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大旅行社系统,负责组织相应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厦门和泉州华侨服务社成立。随着华侨来访人数的增加,广东、天津、杭州等地的华侨旅行社也相继成立。1957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在北京成立,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为华侨等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务。1963年,国务院又将港澳同胞纳入华侨服务社接待范畴。1974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社成立,与华侨旅行社合署办公,统称中国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之后,在直辖市、省会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国境口岸陆续设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国外自费来华者接待工作和加强国际旅行社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中国国际旅行社划归国务院直属,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领导,各地分、支社归当地省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且必须接受中国国际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宾的任务,并在接待业务上接受指导。196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和扩大中国国际旅行社为旅游事业管理局,负责对外国自费旅行者在华旅行游览的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并在7月22日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124次会议上,批准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领导,对外仍保留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名称,局、社合署办公。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局本部机构,经国务院确定为行政单位。
这一阶段旅行社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行政事业导向,具体体现在:第一,旅行社的经营业务核心是进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浓厚,主要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扩大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友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第二,旅行社不仅仅是事业单位(对外可称为企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呈现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