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㈠ 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有何具体思路和建议
你好,
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有何具体思路和建议如下:
1、《规划》是指导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4-2020年。
2、《规划》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
3、
《规划》提出了5大战略定位:
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突出长江流域和湖泊生态特色,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与和谐人水新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全国大湖地区综合保护、治理和开发探索道路;
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为全国“两型”建设和大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简称覆盖全区域、联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现代物流集散区;
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区,打造血吸虫病感染零风险区。
㈡ 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历史
冠世榴园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过去为青檀山,又叫云峰山,素有“青檀秋色”之称为古峄县八景之一。
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于1985年开始筹建石榴园,集石榴园资源开发、旅游区建设、绿化美化于一体,奋斗三年,投资130万元,使“峄县石榴园”名副其实地出现枣庄大地上。
2013年,冠世榴园的火红石榴南大门建成。
2013年,冠世榴园5A提升创建正稳步推进,总投资2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2035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完工率达60%;围绕规划设计的北龙塘银发养生区、石榴文化主题园等7大节点的招商引资已拉开序幕;石榴文化博览园项目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布展设计;逍遥峪生态旅游项目已签订开发合同,2013年上山道路修建和土地平整。
2013年1月至8月份,冠世榴园景区先后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50万元。
2014年,冠世榴园开发建设入口广场、福韵廊形象大门、景观大道、大型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停车场、休闲商街、滨水景观带等基本完成。
2014年底,冠世榴园建设留园山庄、榴花山庄、颐正园、圣泉山庄和大型农家乐2处、生态小木屋14个及生态餐厅、服务业综合体等餐饮服务设施,完善景区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学习培训等功能。
㈢ 分析罗岭乡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3C罗岭乡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很多。
㈣ 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㈤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情况
(2011年8月8日)
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多来,通过启动实施以交通圈、生态圈、文化旅游圈为主体的十二大工程,通过十大旅游区的策划规划,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等,鄂西圈建设在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作用更加明显。
1、圈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加快扩大。自实施鄂西圈战略,“十一五”后两年,圈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5.08%,高于前三年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2009年圈域生产总值4980.44亿元,同比增长14.4%;2010年,圈域生产总值6154.63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8年高出1.1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圈域生产总值3453.06亿元,同比增长14.8%。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劲足,优化升级快。2010年旅游人数达到8108.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2.22亿元,分别增长38.82%和42.34%。2011年上半年鄂西圈旅游人数为503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16.67亿元,分别增长20%和25%以上。2011年“五一”假期,鄂西圈“一江两山”核心板块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2009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宜昌市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58.67万人次,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2.8%,旅游总收入达1.75亿元,同比增长21.2%。2009年全省新增的3个国家5A级景区即宜昌市三峡人家风景区、十堰武当山风景区、恩施州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加上原授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全部在鄂西圈内,至此圈内共有4个国家5A级景区,“一江两山”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恩施山水风情势头强劲。由我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我省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屈原故里端午节暨海峡屈原文化论坛、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传统武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会活动成功举办,《夷水丽川》、《盛世峡江》、《洪湖赤卫队》、《山楂树之恋》等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鄂西圈文化与旅游加速融合,发展后势喜人。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达性进一步改善。鄂西圈已经形成12万多公里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含空中航线、城市道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41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890.35亿吨公里和332.53亿人公里。此外,铁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建设。圈域内先后建成随岳北、沪蓉西、随岳南、武汉至荆门高速、荆岳桥、三峡翻坝高速、麻竹高速大随段等高速公路共计380.3公里。正在加快建设的高速公路里程达1434公里,包括恩施到来凤,恩施到黔江、宜昌到巴东、谷城至竹溪、十堰至陕西白河高速公路。圈域内港航建设也顺利推进,2010年就有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宜昌云池港区一期工程、荆州港盐卡(二期)多用码头工程、宜昌石牌旅游码头工程等28个港航在建项目,清江画廊旅游码头、香溪河昭君码头、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当年已正式建成投入运营。同时,2010年2月启动恩施机场二期扩建项目,宜昌三峡机场、襄阳机场等改扩建,神农架机场新建等工程,十堰市武当山机场前期工作,将为打造鄂西圈立体交通、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4、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景观工程一、二期累计完成投资46027万元,改造特色民居8300多户,造景植树1001.2万株,设置旅游交通标识标牌近500块,开工建设28个旅游节点,其中已建成神农驿站、萧氏茗茶品游中心、观音堂旅游服务点等3个,野人谷等服务点有望2011年年底前高标准建成,打造宜昌山楂树及襄阳牡丹花两个特色文化景观带,特别是省交通厅投资7790万元的汉十、汉宜两条高速公路沿线道路边坡绿化、服务区和站所改造等项目,已完成投资2764万元,取得显著成效。宜昌市夷陵区还为村庄环境整治配置了环卫人员。景观工程建设为打造环“一江两山”风景廊道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新增荆襄、沪蓉西段高速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及亮点工程打造。恩施州、远安、长阳、竹山等地还整合政策性资金改造特色民居数千户。
5、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省领导批示,省鄂西圈办从去2009年下半年开始筹备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工作。为确保十大旅游区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将十大旅游区规划分作概念策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三个阶段进行分步推进。规划编制评审完毕,总规及控规工作已全面启动。各中标单位争气互比,力争做出高水平、高质量、可实现、能落地的十个好规划,严格鄂西圈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保护,力争策划规划一批精品项目,在鄂西圈创品牌和声誉,为鄂西圈“十二五”起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贡献聪明才智。
㈥ 论文: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的探讨
滨V旅游网一直在关注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