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客体文化的论文
❶ 求一篇旅游文化的论文,3000字。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
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具体说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基本环节之一,加强其课程建设,是广大高校“两课”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立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
特点,尝试提出一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新的思考,以期提高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一、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任务及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增强其民
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因而形势与政策…
审美能力是现代文明人的重要素养之一
俗话说,人都有爱美的天性。这里所说的"天性",并非是指人生来就懂得爱美,而是指人的一种社会本质的规定性。审美,作为人的精神自由境界,已成为文明的重要范畴之一。市民要提高本身的文明水准,审美能力的加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美
感和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
能力,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改造社会中人的感觉、审美的感受也随之而确证。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由于一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同,修养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能力上存在差异,这里还有生活条件、阶级地位、民族状况、
道德、宗教、政治观点影响和制约。
美是通过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和确认的关的形态有自然美、社
会美、生活美、艺术美、整体美、含蓄美、形式美、真善美,等等。自然美包括无机界的美、动物美、植物美和宇宙美;社会美包括劳动美、人体美;生活美包括人
的体态美、服饰美、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品质美、道德美等;艺术美包括各种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电影、电视等表现的美;
整体美包括主和次、点和面、局部与局部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含蓄美包括事物寓意性、象征性和哲理性使得人感到神韵无穷,发人深思产生的美感;形式美包括比
例、对称、和谐、整齐、均衡、节奏、对比、多样统一给人产生的愉悦;真善美是美的特殊形态,真是美的原因,善是美的内容,关是真善的形式。
❷ 旅游客体的旅游客体的特征与文化功能
旅游客体具有空间性特征(即存在的广泛性、区域性和地域性 的相对稳定性、构景要素的组合性),时间性特征(即季节的变化性、时代性和时代变异性),经济特征(即价值的不确定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即感知决定性、内涵丰富性、美学观赏性、启智功能性)。除了这些共通性之外,旅游客体的两个大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具备其独立的特征。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
(1) 自然地带性
构成自然景观的要素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动植物等,这些自然地理因素必然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纬度地带性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的辐射不一,各地的热量条件也因此不同。二是受经度地带性的影响,海洋和大陆的不同存在,海陆环流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和自然地理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接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三是受垂直地带性影响,山地,尤其是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各部分随山势高度而发生带状的更替。河川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理实体,其风景的变化,受地带性影响最为典型。热带河川,如非洲刚果河等,水量大,河面开阔,水质澄碧,一般河汉支流较多、较复杂,两岸雨林茂密蔽空。亚热带河川,如中国长江,水源充裕,江水浩荡,水景优美,两岸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暖温带河川,如中国黄河,水量四季不同,有枯水期、汛水期之分,汛期洪涛滚滚,黄浪汹涌,枯水期甚至出现断流。中温带和北温带河川,如松花江一带,水量丰沛,含沙量小,水色变白,两岸针叶阔叶林混交,森林密布,夏季葱绿,冬季林海雪原。寒带河川,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暖季河水漫漫,寒季银河成带,两岸寒带灌木和沼泽树林,一片空阔旷野的氛围。其他如植被、动物、气候,地带性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
(2 )生态实体性
旅游客体中的自然景观都是由直接承受旅游活动的实实在在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如高山云海、奇峰怪石、森林瀑布、海滨沙滩、戈壁沙漠、珍奇禽兽。没有这些实体的内容,也就失去吸引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动力。这些实体因素是大千世界经受亿万年的地球物理运动所造就的,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旦改变就会失去它们独特的美感。自然界的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个系统的变化失衡。海南岛三亚湾海滨的珊瑚礁海滨游览地,由于有珊瑚存在,海下波潮平缓,水质清澈,鱼虾众多,可供人们开发”人工海底乐园“,从事海底观光、潜水游览等旅游项目。但近年来人们一味开采珊瑚礁,作盆景和造型出售,引起海水变质,鱼虾减少,海滨失去往日魅力。有关单位正通过新闻传媒大声疾呼,保持自然景观的生态平衡。自然景观生态性的重要,往往在该外景观遭受破坏后、恶变趋势明显后才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恰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这一特征了解和重视不够造成的。
(3)时空感受变化性
许多自然景观给游人的美的感受困时空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因素,一是景观所在地的气象要素在一日内不同的时间有变化,日出、日落和云层遮日时,山景因太阳辐射不一而变幻、黄山在阳光灿烂时展现出蓝天、白云、碧山、绿树、虬松组合成的鲜明画面。而一旦云朵遮日、景观随之一窒,从山缝、崖谷中立即飘出阵阵烟气,形成云雾,使画面若隐若现,游客散曳其中如人仙境,别有一番情趣。清晨花木如洗露珠欲滴;中午晴日高照,万象景明;傍晚夕阳西斜,群鸟归巢;夜晚皓月当空,树影婆娑。山形地势会因四时光影变化呈现不同形态。加上游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变幻出多重景象。二是自然景观在不同的季节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亚热带山地”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有许多景观只有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出现,如东京春季缤纷的樱花,北京秋季香山的红叶。 (1)历史积淀性
人文景观中对游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几千年来积淀的灿烂文明。外国游客到某一旅游目的地,并不是为享受自己在本国内可以得到满足的休闲娱乐,而多是为体验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一般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大多都具有史学价值,是历史的见证,是直观的历史教科书,使游人了解人类的昨天,增长知识。人文景观内容的历史越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陕西秦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被看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就,就在于从这气势恢宏的兵阵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人类的智慧、军事技术和制作工艺。同样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罗马大斗兽场、巴比伦空中花园、圣索菲亚教堂、希腊雅典卫城、大津巴布韦石头城、苏格兰爱丁堡……,这些人文景观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反映了历史时代的差异,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世界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民族文化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文景观的内容的差异集中反映在民族性的差异上。以寺庙建筑为例,佛教寺庙在印度时往往以精舍、石窟寺和有顶无壁的形式出现,传人中国后逐步转为殿堂式并形成中轴对称的建筑群格局,然而在傣族居住地区还多少保留着一些供僧人打坐的无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圆顶建筑和望月楼亭结构传入中国,在内地也逐步殿堂化,出现飞檐斗拱的中国化清真寺。不同民族的同类人文景观的差异很大,如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和民族语言。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其象形文字犹如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去游览。
(3)时代精神性
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不同的时代,其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有些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如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城的种种赌技、赌具以及与之配套 的服务行业,泰国的”人妖“表演和其他色情服务业,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这类内容是绝对不合法的。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建立的赫尔辛基集中营、奥斯陆集中营当时是法西斯血腥的杀人场所,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坑道堡垒是戒备森严的防御工事,今天用为历史的见证,追讨法西斯罪行的有力武器。封建帝王的宫殿和皇家园林别墅,在中世纪也是普通百姓无法涉足的禁地,到了民主时代,成为游人了解过去帝王家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此可见,人文景观具有随社会时代变化而性质变化的特点。相对于自然景观的实体性,人文景观含有精神文化的内容,精神文化内容有的以物质 实体为载体,有的单纯是精神文化的,如传说故事、民族歌谣,这些 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与实体的景观相互渗透,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湖南岳阳楼,若论其自身建筑,充其量也不过是略有特色而已。而岳阳楼斐声海内外,还主要由于它是三国时东吴的阅兵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家均在楼上留下诗赋,特别是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亡乐而乐“的千古绝句,从而名声大噪的。文因景名,景借文传。 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天象、山川、动植物已自然存在。人类早期先民忙于为自身的生存而斗争,与山川自然处于一种抗争的状态。那时没有当今意义的旅游,更谈不上与山川自然达成和谐之美,先民称美为”甘也,从羊从大“,对美的感受仅是用打来的猎物填饱肚皮。早期人类逐渐开始用兽牙、兽骨串成项链佩戴,用树皮草叶遮体,用羽毛兽皮装饰,除了对动植物有了朦胧的美感之外,还夹杂了一些炫耀狩猎成就,希冀神灵呵护的崇拜心理。山川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神灵主宰,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瑞托萨主宰山林,阿尔斐俄斯主宰江河,古埃及人也像中国魏国邺郡人一样敬仰河神,以美丽少女投入河中,为河神娶妻。中国人到周代开始将山川自然作为人的生活背景,对之产生审美意识。《穆天子传》载”天子遂袭昆仑之五,游轩辕之宫,眺望钟山之岭,玩帝者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立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艳草,奇鸟怪兽,玉石珍块之器,重膏银烛之宝“。周代典籍中还可见许多赞美山水的文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土风奢靡,以欣赏自然山川的美为荣,追求纵情山水。社会动乱,名士纷纷隐逸山林,同时道、佛教昌盛,人们寻求到景色秀丽的深山中苦修,形成崇尚山川自然美的盛世。晋代僧人惠远的《游石门诗·序》显示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自然山水已经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评价。”山中宰相“陶弘景《答谢中书》礼赞”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清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猴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自然风光作了高度的评价。进入隋唐盛世后,经济繁荣推动文化的繁荣,古代的山川自然景观愈来愈步入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内心深处。随着宗教的发展,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争相去深山幽谷朝拜宫观、寺、庙、佛塔、石窟,游玩山川风光也逐渐普及,对山川自然的欣赏是世界性的。《荷马史诗》中,已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词句,罗马帝国时的贵族游览山川自然也较普遍、而真正自觉的、目的明确的自然观光旅游出现在旧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思潮的持续影响下,掀起”回归大自然“的热潮,并对自然风光作系统的理论分析。
山川自然的美学特征
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对旅游主体进行美的感染的基础是自然美和人文美。大自然是多因素构成的大千世界,自然美也包容了许多方面。
形象美。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其美的第一要素是形象美,按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形象美分为雄伟美、秀丽美、险峻美、奇幻美、幽静美、旷达美。
色彩美。色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给人的视觉感官以最强烈的刺激,自然景观跃人人眼帘里的第一信号是色彩,其次才是形象。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绚丽斑斓的鸟兽虫鱼、光彩夺目的旭日晚霞、速现速离的蜃楼极光,……,种种奇观莫不以其色彩特色来吸引游人。色彩象征人的性格,调动人的情绪,是生机的表征。红色使人激动,绿色使人清新,白色使人轻松,紫色使人神秘,黑色使人沉重,五色缤纷使人赏心悦目。无论是峡谷中有层次的绿色(由淡绿、中绿、渐至墨绿,直至融人背景),还是在夕阳周围的晚霞(由黄、红、橙、紫直至青、灰、黑),色彩使景色的纵深感加强,色彩也使静物产生动感。大自然的色彩美可以分为单纯色彩美和纷呈的色彩美。
形态美。大自然景观要素有自身因素和外力因素,外力因素使景观处于一种动态,而自身因素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其静态美如色彩美,固然重要,但它不如动态美变幻多、层次多、观赏近景宜于静,观赏中景、远景,宜于动或动静结合。看三峡、游漓江都适宜在船上看,主体是运动的,从不同变换的角度看客体静态美是相对动态美而言的,静态美主要指山、石、远树、止水的形象、沉稳的色彩给人的宁静美感,而动态美包含的因素较广:大海波涛澎湃、钱塘潮头涌动,是雄壮的动态美;遥挂前川的瀑布、形状各异的泉水,是灵姿的动态美;花卉在风力的吹动下摇曳飘动是风韵的动态美;深谷中冉冉逸出的云雾,使”山在虚无飘渺间“,太阳一照,旋又山清景明,细雨沥沥,景物若隐若现,是飘渺变幻的动态美;动物的行止跳跃,如猛虎下岗、孔雀开屏、鸳鸯戏水,是生命力展示的动态美。动在美还包括一些微动态,如轻风吹拂水面的涟漪,轻展蕊瓣的花态。
声音美。声音是大自然景观的又一个吸引因素,游人喜欢重返大自然,但也不是与尘世隔绝,谁也不喜欢无声响的”死亡界域“。大自然中有许多令游人心清愉悦,产生共鸣并展开联想的美妙声响、林海松涛、深潭落瀑、空谷足音、清泉涌喷、溪流潺潺、蛰蛙和鸣、幽林鸟语、雨打蕉荷……,大自然能组合起让人流连忘返的交响乐。这自然交响乐,令忧烦者解脱愁思,令懦弱者振奋,令过于激动者宁静,令音乐家产生新的创作,《流水》、《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空水鸟语》、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都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来源很多。有的来自于山谷砂石,河北青龙县的响山,因万年以上的风化和地壳运动,山顶山腰的石穴、石柱、石壁、石罅极多,山对面是一条深山沟,劲风吹来如乐师贯气,风入山如入乐器,擦壁如琴,入穴如笛,搏柱如钟,穿罅如吕,一时黄钟大吕之声在两侧高山的空间中久久回荡。有的来自植物林木,长白山的松涛,如海涛、潮涌,震撼游人心灵。有的来自水体,巨大的水体会发出雷鸣般的声响,细小的水体会发出细柔的声响,使自然山水增添诱人的效应。古人形容黄山鸣弦泉”弦中有流水,石上发清音“,落泉拍击空石,发出动听的琴瑟之音、无锡八音涧、普陀山潮音洞都会使人陶然若醉。有的来自动物,澳洲的琴鸟,叫声如银铃敲击,它还会模仿马嘶声、羊咩声、狗吠声、锯木声、喇叭声等数十种声音,是动物界的”口技“专家。我国的画眉、八哥、鹦鹉以善于模仿人声,歌功颂吉历来博得人们的喜欢。大自然中莺歌燕舞百鸟啼鸣,春虫歌咏,秋虫吟唱、天籁之声;既为其他旅游客体增色,也是一种 独特的旅游资源。
气味美。自然景观素以清新、淡香的气味吸引游客,气味美中最典型、最普通的是花香,其实植物的茎、叶、果,甚至皮都有发出香气的。以”香“字命名的植物不下数十种,如香兰、丁香等等。植物二香历来为人称颂,唐太宗李世民赞兰花”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皮日休赞牡丹”独占人间第一香“;元代画家王冕赞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叶梅峤赞荷花”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清淡的植物香沁人心脑,清新提神;浓烈的植物花香令人陶醉,坦桑尼亚的木菊花、埃塞俄比亚的香脑树都会使人陶醉。此外大自然中有香河、香泉,少数动物也会发出独特的香味。
寓意美。自然景观的寓意是自然景观的内在美,包括我国传说审美观念中的”比德“的思想。”比德“把自然物象比附人的道德,使自然物象”人格化“为具有伦理价值的意象、如把山比附为”厚重不迁“的仁德把水比附成”周流无滞“的智慧就是如此。此外,寓意美还包括把一些自然景物赋予深刻的含义,或比附为其他事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阴雨和晴朗的不同天气的洞庭湖景色比附游客的心情”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于是戏剧电影中往往用电闪雷鸣寓意大难临头,春和日丽寓意幸福祥和。而大自然中最易使人获得丰富的寓意的是观赏性植物,周敦颐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赞誉生于恶劣环境而品格高尚的人物。”零落尘泥碾作尘,只,香如故的梅花“和”千磨万击方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翠竹,加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苍松,被用来标榜仁人志士的气节。人们誉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玫瑰、蔷薇、月季为”园中三杰“,兰、菊、水仙、菖蒲为”花草四雅“,各取其比兴之意。
自然景观的人格塑造功能
自然景观的美的因素是先人类而客观存在,是物的美、内在自然的美,此美上升并转化为旅游客体的美,变为人类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美感,在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人类酷爱自然景观的美。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使人的各种感官获得快感;二是因为自然景观的组合风格与审美主体人格心理之间产生了象征性契合关系,自然景观的具体形态和自然属性启发人们去发现自然景观的象征美。人类自古喜欢翠竹,它长得既高且直,中空有节,枝条平垂,绿叶常青,给人的感觉是:线条曲直参杂,色彩素雅清新,结构疏密有间。人类有”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中国人尤重视这种伦理性的审美观。竹干挺直犹如人格的刚直;竹节相衔犹如民族的坚贞气节,中空犹如谦虚的美德;常绿不凋比拟人类生命力的顽强,直立飘逸的造型犹如人的潇洒风姿。人类崇尚刚直、坚贞、谦逊、洒脱,故赞美翠竹的诗文画卷汗牛充栋。景观本身的象征意义与人们所褒赞颂称的人格相辉映、我们重视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内在美的观察欣赏,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但不能忽略旅游客体对旅游全体的人格塑造功能,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明人祝光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游者主体能否进入自然风光的情境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条件,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巨大而神秘的生命力,探求出自然界的运动旋律。人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又因其自身不断感受大自然的美,不断彻悟大自然的哲学道理而提高。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促进审美能力提高的活动,自然景观可以使旅游者的审美能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深化,即提高旅游主体的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
第一,自然景观使旅游主体产生直观的审美感知。
第二,自然景观不仅以其直观的形美、色美、味美、音美愉悦旅游主体的身心,更以其实体在更远、更久的空间和时间里促进旅游主体--游客的旅游审美联想力,让旅游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情感记忆相联系,产生更为浓郁的体验。
第三,自然景观调动旅游主体的审美想象。
人文景观的人文塑造功能
人文景观以其人文塑造功能来划分,可分两类:文化传统类景观,包括历史遗迹(人类遗址、庙坛陵墓、古城帝都、寺观塔舍、园林胜迹、碑碣塑雕、陶俑古玩……)、建筑园林(建筑奇观 、神殿教堂、宫殿城堡、中西园林)、民俗风情(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商贸、节庆、婚丧、民间游艺)、文学艺术(古代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绘画);文化新创类景观,包括主题公园、新兴城市风光、乡村文化等。两类人文景观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的塑造起不同的作用。
(1)文化传统类景观的张力
第一,巨大的人类历史创造力。
第二,强烈的艺术杰作吸引力。传统人文景观中有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古代铸造和雕塑,它们都显现着高度的艺术魅力,吸引游人。
第三,民俗风情的感化力。
第四,文学艺术的渗透力。
(2)文化新创类人文景观的活力
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创置一些新人文景观。以符合当代人的游览需求新创的人文类景观有以下几种:
第一,当代建造的各种纪念性场馆,如名人纪念馆。
第二,复原和再现历史上的人文景观。
第三,为使没有旅游资源的地区配置上人文景观,为游人不出本地、本国就可以欣赏异国、异域风光,为使世界各类人文景观集中再现于一域,人们兴建了许多主题公园。
新创的人造景观对旅游主体有感染力,对旅游事业的推动起很大作用。首先,它能缩小时间距离,再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使游人受到历史的教育,增进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观念,也警示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其次,新创人文景观,能缩小空间的距离,让旅游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走出国门。再次,对一些文明历史较短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新创人文景观填补其旅游资源的不足,使国内和世界旅游资源配置趋于平衡。
❸ 求一篇旅游文化的论文.
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
(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应该“真实”,这种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靠拉几个“洋专家”,“土权威”捏造、篡改的历史。在这场“丝路起点”争论中。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蔡运章在古籍《穆天子传》找到了佐证:西周时期穆天子从洛阳出发,西游到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佐证”,只能是传说而已,笔者认为并不能构成历史文化的真实场景。获取历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涉及气象、宗教、贸易、艺术等方面的特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更应运用现代的考古方法进行科学断定,通过多方面寻找史料,多方论证,才能还原其本真性。
(二)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丝绸资料可走。蔡运章先生认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商代时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条“玉石之路”,安阳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阳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实上,商州时期,直至张骞出使,长安以西是蛮荒之地,汉朝对此冷淡,甚至有放弃掉“凉州”的打算。我们研究问题,要用哲学的观点,应该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研究“丝绸之路”要首先确定其历史概念上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张骞是代表大汉政府主权国家出使西域的,这是其一;学术界认可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和起止路线已有定论,就应在这个范畴内深入研究,这是其二。丝绸之路陆路有三条,在历史中有过演变,但应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一些考古的东西仅限于历史的范畴,对旅游文化的作用应有所选择。经过慎重考虑,中国专家目前侧重于主张以张骞出使西域时间为起点,清中期为时间终点,这一主张在“新疆会议”上基本被中亚沿线国家接受。
(三)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西安、洛阳媒体报道时各有偏颇,缺乏“中立”立场,这也许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但有点“祸国殃民,贻误子孙”。洛阳媒体在对“新疆会议”上的《初步行动计划》表述有意篡改,这种“黑色幽默”有悖于职业良知。
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市场商品性
(一)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说白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文化之争,西安、洛阳两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丝绸之路起点”这种旅游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撑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城市在整体竞争中获胜。
(二)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西安、洛阳之争,不仅仅看到联合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援助,还在于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
(三) 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西安、洛阳两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迁,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设。笔者看到西安、洛阳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
七、结尾
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个城市对旅游文化的重视,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共赢”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打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旗帜,漠视旅游文化历史本真性的选择。也不是为了保住洛阳加入申遗名单,在“不影响西安”的前提下,将始点由西安东移至洛阳。丝绸之路在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当前,商贸交易有“回潮”趋势,备受沿线各国关注。其申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国无法单独申报,申遗工作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据悉,这个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西安作为起点城市,在重新设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西安碑林等将作为丝绸之路的捆绑项目出现;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全长1600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对天水麦积山、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嘉峪关和魏晋墓等文物点进行了重点考察,包括10处石窟、6处古建、7处古遗址、4处古墓葬在内的物质遗存,被列入了申遗保护方案;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经启动了近两年的对沿线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工作
除了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将河南(洛阳)也纳入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单位,但并不是以“丝绸之路起点”的名义纳入的,主要还是考虑了其丝绸之路的遗迹。笔者考虑,可能是为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甘肃在打“丝绸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办《丝绸之路》杂志,新疆,陕西也不例外。丝绸之路已成为一种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例如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模特大赛”等等,影响甚广。
关于旅游文化及其历史所谓本真性和市场的商品性问题,笔者只是泛泛而谈,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师长们加入到研究旅游文化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发展探究等等问题的队伍中来,不断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尽自己一点心意。
❹ 什么是旅游客体文化
中国来旅游文化
【作 者】夏太自生 赵荣光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相关的分类】
生活网络
【ISBN书号】7810842226
【出版时间】2003-02-01
【开本】210×148×12毫米
【页数】368 【字数】0
【装帧】平装(无盘)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旅游文化的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概括了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发展,继而全面讲述了中国的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课题文化、旅游媒体文化、旅游文学、饮食文化、旅游市场营销文化、旅游法律文化,最后介绍了旅游文化学的相关知识。本书适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同时可做实务工作人员参考之用。
□章节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2章 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3章 旅游主体文化
第4章 旅游客体文化
第5章 旅游媒体文化
第6章 旅游文学
第7章 旅游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第8章 旅游市场营销文化
第9章 旅游法律文化
第10章 旅游文化学
参考文献
❺ 旅游文化论文怎么写
个人觉得从文化的延续、保护与传承下手比较好
旅游景点的开发总的来说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当然对现在的人来说 或许经济性更重要 但这是一个发展方向
❻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新解
摘要:旅游文化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文化应重新划分为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
化,二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原生性旅游文化使次生性旅游文化得以实现、次生性旅游文化提高原生性旅游文化层
次,二者在性质、构成、研究重点等方面有区别。
关键词:旅游文化;原生性旅游文化;次生性旅游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却一直没有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旅游文化的各
种分支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旅游主体文化与旅游客体文
化[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2]、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3]、旅游文化
与旅游资源文化等。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应是旅游
文化概念的确定。
二、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
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
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
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受这
种学说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
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4];有的学者认为,旅游
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5];有的学者认为,旅
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
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
的总和[6]。学者们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握到了旅游文
化的外延,但对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却稍嫌不足。
三、旅游文化的再认识
(一)旅游文化概念界定
谢春山从“整合”的角度,认为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
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这一概念不仅明确了旅游文化
的外延,即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和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那
些不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一般文化不可以统称为旅游文化,从
而弥补了“总和说”的不足;而且揭示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即旅
游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是随着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而
变化的文化。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之上,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原
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从而打破“碰撞说”中的三
体文化和六要素文化的传统界定。
(二)原生性旅游文化
原生性旅游文化是指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文化,它不仅
是旅游活动的直接产物,也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具体包
括:旅游者文化(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消费文化、
审美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内容);旅游产品文化(即因旅游活动
而生产的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娱乐文化、愉悦文化等内容,其中
主题公园文化最为突出);旅行社文化(旅行社在为旅游者组
织旅游活动时所体现的服务文化、审美文化等)。
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原生性旅游文化,其文化内涵注定
是由旅游活动所赋予的。虽然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形成原因唯
一,但其内涵可以通过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
不断学习而得到提升。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层次的
旅游者所承载的旅游动机、审美需求不同,所生产的旅游产品
的文化内涵便有所不同,并形成了多样的原生性旅游文化。由
于旅游活动在追求愉悦的同时也要遵从一般的行为规范,如
道德、法律规范等,所以原生性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即要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社会规范、以及旅游地习俗、旅游地
居民的行为模式。
(三)次生性旅游文化
次生性旅游文化指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业的生
存要依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而这六要素是先于旅游
业而产生的,所以不能将其文化内涵笼统地归为旅游文化,因
而称其为次生性旅游文化。其具体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
次生性旅游文化在与原生性旅游文化不断的碰撞与整合
中,逐渐远离自身文化,增添旅游文化色彩。次生性旅游文化
的形成是由旅游地居民、旅游者、旅游业共同创造的。不管是
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一旦成为旅游者的造访对象,有旅游
业介入,便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如果是名人来游,可能会留
下墨宝、遗迹与客体共存,当地居民也会由此演绎出种种传说
附会其上;如果发展成风景名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为其
规划、定级,旅游企业则忙着设计开发。这些文化现象固然是
旅游者和旅游业创造的,但一经附着而成为吸引后来旅游者
亲临其境的旅游对象,它们也就转化成次生性旅游文化。
四、原生性旅游文化与次生性旅游文化的关系
(一)二者的联系
1.二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生性旅游文化与次生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子文化。
本文所界定的旅游文化是指由旅游活动所引起,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原生性文化强调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
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和旅游产品、旅行社
的愉悦、娱乐文化等,其主要是由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文化。次生
性旅文化包括那些先于旅游活动而产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
及旅游业所依赖的六要素中为旅游产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活
动的发生是由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介共同构成的,同样
旅游文化也是由原生性旅游文化、次生性旅游文化共同构成
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独自构成旅游文化。
2.原生性旅游文化使次生性旅游文化得以实现
在旅游活动中,原生性旅游文化负载着主要的旅游文化
因子,通过旅游媒介、在相异的文化区域和景观空间中出现,
与次生性旅游文化发生碰撞,原生性旅游文化传播到旅游地,
对旅游景观和旅游地的原有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
逐渐背离原有文化。就次生性旅游文化而言,自然和人文资源
是先天的。如果没有原生性旅游文化人的参与及传播,次生性
旅游文化便不会实现并广泛传播。
3.次生性旅游文化提高原生性旅游文化层次
次生性旅游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产物,是文化的载体,并
在社会文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赋有文化内涵的次生性旅游
文化在原生性旅游文化追求愉悦的过程中,提高了原生性旅
游文化的层次。在旅游活动中,次生性旅游文化所呈现的景观
特征、风土人情,能激发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审美文化、愉悦文
化,使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只
有在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相互交融时,旅游文
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二)二者的区别
1.构成不同
原生性旅游文化以旅游者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行社
为核心,包括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和旅游
产品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次生性旅游文化以旅游资源文
化和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为核心,包括自然旅游资
源文化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以及旅游企业文化等内容。
2.性质不同
原生性旅游文化中以旅游者文化为核心,主要属于精神
文化性质。次生性旅游文化中以旅游资源文化为核心,吸引旅
游主体的是它自身的物质形态,所以说次生性旅游文化以物
质文化为主。
3.研究重点不同
原生性旅游主体文化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旅游者的
文化修养,提高旅游者其审美能力,以求获得更多的精神愉
悦,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生产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提供思路和理
论依据。次生性旅游文化的研究侧重是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本身的文化内涵是其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合理
利用旅游资源的文化,使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五、旅游文化建设
(一)原生性旅游文化建设
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建设,主要在于旅游者自我意识的觉
醒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层次的提升。原生性旅游主文化层次的
提高,有利于加深对旅游的理解,获得更高的愉悦满足。提高
原生性旅游主文化的层次包括丰富旅游者的自然知识、人文
知识、社会知识和完善旅游产品质量。它一方面有待于基础教
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旅游业的帮助、引导。
在基础教育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基础教育包括旅游教
育的普及力度,为潜在旅游者提供旅游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
审美需求。在旅游业方面,旅游业者应把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
旅行社服务水准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为旅
游者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首先,美化景观的外在
形式,使其满足旅游者的审美感知力。旅游者通过感知的自动
筛选,与自己的某种情感结构联系起来,在以物抒情或寄情于
物的心理活动中得到特殊的审美体验。其次,增添旅游产品的
意境,丰富旅游者审美想象力。再次,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
涵。这有助于提高旅游者审美理解力。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原生
性旅游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次生性旅游文化建设
次生性旅游文化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地文化和旅游企
业文化。其建设应由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居民共同参与,赋
予自然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以文化意味。作为旅游对象,旅游
资源的吸引力程度又不完全取决于本身,还要受到人们审美
情趣的影响。旅游资源自然越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它对于旅游
者吸引力也就越强。想要保持旅游资源的本身魅力,关键要挖
掘旅游资源中的独特性,给旅游者创造文化冲击。
旅游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与生俱来。首
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已决定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有选
择的挖掘,留精华去糟粕。其次,对于选择挖掘的文化内涵,要
尊重历史、忠于事实,尽量恢复其本来面目,不可随意改变。最
后,要坚持整理保护。
旅游活动改变了旅游地文化,但如果旅游地为了吸引旅
游者,使自身文化特色消失、提供世俗化和庸俗化的旅游产
品,便失去了本地的原有文化,丧失了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动
力。在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最为重要。其不仅
要制定有关旅游地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使旅游地的文化保
护有法律依据,还要向旅游地居民宣传保护当地文化的重要
性,提高其保护当地文化的积极性。
旅游企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其文化建设越符合旅游者的
实际需要,就越会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所以,旅游企业的经营
者要在对客服务中,了解旅游者的审美、饮食、消费、娱乐、交通
习惯,尊重旅游者的民族习俗、宗教观念、政治理念等,为旅游
者提供方便但不失庄重,热烈但不失理性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俊皎,杨鹤宁.旅游文化的诠释[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3).
[2]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
游学刊,2005(4).
[3]谢春山.历史与旅游的交汇:旅游文化渊源探析[N].光明日
报,2007-07-7(A06).
[4]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1999(4).
[5]阳国亮.多维视角旅游文化研究简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4(2).
[6]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6.
[7]周其楼,等.浅谈旅游审美主体的心理积淀对旅游审美的影
响[J].经济师,2005(8).
[8]张继涛.论旅游主体文化的成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4).
[9]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2).
[10]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❼ 旅游客体文化
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大连,旅游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方面要求旅游业重视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求文化产业更紧密地与旅游产业结合,使旅游文化建设成为"大大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连"大旅游"战略的实施。旅游文化的主体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客体为被开发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旅游文化包括旅游消费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商品以及旅游文学艺术作品等内容。
旅游文化是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文化建设与开发,可弘扬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化的进步,亦即文化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实践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旅游文化建设的加强必将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化建设与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密不可分,也与当地公民社会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作为旅游接待地的旅游文化建设也应纳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体系之中。通过旅游文化建设,打造旅游接待地高质量的文化环境。
许多产业都从各自产业的特点出发来探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其中当然包括旅游业。那么,旅游业该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呢?旅游文化建设又与大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科技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进步。大连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发挥旅游功能,必须开发旅游的文化价值,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其次,作为旅游资源是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能够创造出旅游价值,产生经济效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增加,人们出行的目的更主要是精神和文化,这就要求有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没有文化支撑的旅游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重视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连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第三,旅游业同其它产业一样,需要创造与发展,要进行经营管理,于是"理念""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等概念深入到了旅游业的发展之中,旅游的经营管理需要创造文化,业内人士早已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文化的介入旅游业是不可能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
大连旅游文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重视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而忽视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2、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重物质开发,轻文化开发现象; 3、在人文旅游开发上缺乏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 4、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要符合"大大连"发展总体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要求。 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按照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的要求,避免低层次的建设和重复建设。规划中和待开发的旅游项目要充分体现"大大连"的总体战略需要和现代文明的理念。
2、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加强文化开发。大连是以海洋为最大特色海滨旅游城市,但是大连不光有海,还有山岳淡水旅游资源,还有生物、气象旅游资源等,这些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尤其是文化的开发。大连的海有什么特色?该如何打造大连的海洋文化?冰峪日出美在哪?站在大黑山之巅观黄海日出又会如何?山西洪洞老槐树成为人们寻根拜祖的圣地代代相传,全国又有多少个与槐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东方槐城的大连又做何感想?是不是应该考虑用11种槐编织成一个"东方槐园"呢?至于槐文化、槐产品的话题更多,这应该是我们打造的一个具有文化品味的旅游品牌。本地人游本地这是近些年旅游界打出的又一响亮的口号。提高大连人的旅游意识,培养大连人的旅游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大连如何实现本地人游本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速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大连拥有着丰富的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需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3、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能"生搬硬植"。在东北地区,大连有较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这其中包括古人类遗址遗迹、近代日俄殖民统治遗址遗迹、近现代城市建筑风貌、宗教文化、民俗节庆等具有大连地域特色的资源,这其中有些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如旅顺口区的一些近现代史迹,有一些则并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如大连地区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都需进行深入开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连海鲜独步天下,应加强以海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开发。
4、做精做美"浪漫之都"一批吸引力强的文化项目。如将金石滩建成文化展示和区域性服务、休闲中心,并重点做好金石滩主题公园、乡村俱乐部、艺术院校等大型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将旅顺建成大学城和历史文化旅游功能区。将星海湾建成大型综合性文化会展和娱乐中心。增加文化"套餐",提升大连的旅游品质。
5、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提高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公民文化素质,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北方明珠""浪漫之都"的旅游城市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增加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文化环境。如增设有文化色彩的报亭、商亭、电话亭、冷饮亭、旅游指南及旅游信息系统等文化旅游服务设施。
6、加强传统文化艺术节目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大连市拥有很多具有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文化艺术团体,这些文化艺术团体目前都面临体制改革和重组。应该以此为契机,有倾向性地引导和扶植这些文化艺术团体在改制和重组中重视与旅游相结合,创造出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品牌。例如,市杂技团、歌舞团、京剧团、得胜农民交响乐队等都是非常有潜力的文化艺术团体,他们应该和大连女骑警一样成为大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必然导致大连健康夜生活的全面繁荣,使大连的夜晚真正地活跃起来,从而带动大连商业及餐饮的发展。
7、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开发和促销宣传。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开发要注意展示大连的文化特色,要有机地融入大连的文化内涵。可采取旅游品设计大赛的形式,不断提高大连旅游品的设计水准。要着力发展具有大连特色的传统旅游纪念品和新兴工艺品,如贝雕、玻璃工艺品和豆画、青铜制品、麦秸画、发光画等。要大力扶植旅游工艺品市场,使之真正成为旅游者必到的东北地区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集散地。大连市有关部门应该与企业联手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国宣传大连的特色旅游工艺品,扩大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http://www.ln.xinhuanet.com/dalian/2004meeting/htm/ztzx/110470.htm 你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