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代表案例
1. 举例论述旅游和文化的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是旅游来的灵魂
(一自)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必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获得效益。
(三)文化交流是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 旅游界十大经典案例
中国旅游界的十大经典案例之一
姚女士在黄定居多年,不久前一远客来访。她们外出游玩时途经磁湖,对方对磁湖风光大为惊叹,连称堪比杭州西湖。朋友的大呼小叫令姚女士哑然失笑:此景司空见惯,从没觉得有多美。
在一媒体工作的吴女士也有同感。此前央视曾播放举世闻名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这一考古发现,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为此特意来电追问:黄石还藏有这样的“国宝”,怎么从没听你说起?吴女士纳闷地答,自己从小就知道有这回事,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市民柯先生也表示,家里来了远客不知道带到哪里去玩,“因为感觉黄石没什么好玩的景点。”
市民对家乡景点集体性漠视的背后,是重工业城市给黄石人留下的深刻烙印——近百年来,黄石人陶醉在“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史诗般的美好感觉里,却忽视了身边还有这样一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黄石第一旅行社负责人巫剑对此悟得极深。1990年亚运会期间她在报纸上看过一则花絮:两人吵架 ,旁观者说不要吵了,看完亚运会完了再吵吧,于是两人立刻安静下来继续关注赛事。“我们的旅游文化也需要在全民中达成一种共识,就像杭州西湖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天堂,当地人首先对自己的文化有认同感,觉得杭州就是天堂。而这种认同感需要政府引导 。”她认为,黄石市民需要一种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才会自豪地主动地去宣传它。“你自己都不热爱,别人将更难认同。”
作为城市营销的一部分,黄石还需要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来宣传自己。多年前,外地人多是通过冶钢、华新、美尔雅等知名企业和产品知道黄石,近年来透过世界冠军程菲来认识黄石。而作为拥有着独特旅游资源的黄石来说,通过旅游产品来推介城市则更为直观。
而现实的情况是,市民普遍对本地景点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口碑宣传,反而是趋之若鹜追逐外地景点。一些外地较成熟的景区乘虚而入,借助其凌厉的营销攻势,使黄石旅客成了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一个典型的细节是,桂林一家旅行社在黄石成功营销,成为了中国旅游界的十大经典案例之一。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黄石游客往外跑,来黄石的游客却很少。目前来黄的旅游团极少,多是企业商务团体或亲朋走动。于是黄石尴尬地成为了旅游输出地。“我们是跛腿在走路。“一位旅行社负责人说,作为黄石的旅行社,不仅把游客送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更希望把五湖四海的客人接到黄石来玩,但现实并不乐观。据初步统计,游客输出与输入之比在9:1左右,即10个游客中,有9个黄石人外出旅游,仅有一个人来黄。
向东方称,黄石的“创优”工作的确没有达成全市人民的共识,市民普遍感觉难度很大。她认为,民众的这种感觉有着多方面原因,客观上黄石的旅游发展得不够,品牌景区缺位,至今没有一个4A景区。但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基本要求》中,有几条“硬性规定”是申报城市必需逾越的门槛:旅游总收入要在本市GDP比例中至少要达到6%;旅游外汇收入至少要达到1000万美元。“尽管我们离这两个数字还有距离,但这两项我市每年在以50%甚至更高的增幅在上升,3年之后肯定可以达到要求。”目前我市仙岛湖和国家矿山公园非常有希望冲击4A级旅游景区。一旦成功,将是黄石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砝码。
届时有了品牌景区作底气,想必黄石人都会开始正视身边熟视无睹的景点,除了旅行社,我们每一个市民,每一个部门,都是黄石旅游的推销员。
3. 区块链在文化旅游类的实例有哪些
区块链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撑技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能够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区块链的应用领域有数字货币、通证、金融、防伪溯源、隐私保护、供应链、娱乐等等,区块链、比特币的火爆,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对域名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以旅游业为例,区块链应用主要集中在旅游出行、旅游社区点评、数字身份管理、信用消费管理、追踪飞行员的职业证书和资格、酒店和航空公司的忠诚度计划、预订管理、消费积分管理这几个应用领域。另外区块链在金融、游戏、娱乐等领域也有应用。
4. 文旅帮策划过哪些经典案例
比如:山东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天津休闲农业度假区,河南养生文化小镇,河北女娲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
5. 文化旅游设计的案例在文人故居方面绿维创景有哪些案例
旅游越来越热,也引发了不少地方开发文化旅游的热潮,甚至达到掘地三尺的程度。文化旅游开发怎么做;如何才能达到资源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在山西省寿阳县策划完成的《中华第一书香门第旅游区——三代帝师故里》项目的整体策划中,用“跳出故居做故居,整合文化做文化”的方式,为这类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模式。我国目前没有一个以“书香门第”为主题的经典旅游区。本项目正是抓住这一市场空白,提出“书香门第、三代帝师”这一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并具有广泛市场基础的主题。它所标榜的“儒雅文化”主题,不但巧妙的将祁氏家族的人物与事件融入了主题,也将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塑造了中国大众所心仪的人生典范,足以与风头正劲的“晋商文化” 并驾齐驱,成为晋中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6. 文化旅游的案例
素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凭借众多著名音乐家的遗迹成为欧洲著名的文化旅游中心。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也分别以音乐会、电影节或艺术节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如坐落在詹姆斯河与约克河间的美国古城威廉斯堡,由于完整地保存了18世纪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城镇风貌,使参观者仿佛时间倒流了200多年,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名胜之一:荆州古城、杭州宋城和北京的大观园、武汉户部巷也都以模拟古代生活方式而成为门庭若市的文化旅游胜地。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
7. 旅游文化的种类,其中结合实例说明哪些属于精神文化
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蕴涵于旅游主体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中介经营管理活动中的 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精神内涵,以及引导、影响人们旅游实践的直接和间 接的在旅游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8. 传统节日的旅游开发的案例
这个算比较成功跟有名气的
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犹如人间仙境,令人如痴如醉。
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南部,云南省南部边陲。地处99056’E—101050’E,21008’N—22036’N,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东北面与江城县、思茅市毗连,西北面与澜沧县接壤,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连壤,边界国境线长达966.29千米。全州辖景洪、勐海、勐腊1市2县,40个乡镇,驻有10个国营农场,7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
人口不多民族多———文化独特
西双版纳全州总人口不足百万,却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种世居民族,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34%,汉族占25%,其他少数民族占41%。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
以傣族为主的10多种少数民族形成并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和村寨、民族节日、宗教和民族风情,构成独特而多样的人文景观。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令人神往。哈尼族的“嘎汤帕节”、布朗族的“桑勘比迈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扩塔节”,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的傣族“泼水节”更是让人乐而忘返。
旅游开发起步早———知名度高
西双版纳的美名,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蜚声海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双版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抓住机遇,依托州内两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热带雨林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产品,以傣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民俗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业,较早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全州共有东西南北7条国内外旅游热线,有景区、景点120多处,A级以上精品旅游景点10处,其中AAAA级景点3个(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原始森林公园),AAA级景点2个(野象谷、热带花卉园),AA级景点3个(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勐泐文化园),A级景点3个(曼飞龙笋塔、勐遮景真八角亭、打洛独树成林)。开通了中缅、中老旅游线路,正在建设水、陆、空并举的中、老、缅、泰四国旅游环线。
目前,西双版纳州正围绕形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一核心,以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跨越的目标,倾力构筑“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三级旅游点、四条旅游主线,七大旅游产品”的西双版纳旅游新格局。
边境线长口岸多———区位优越
西双版纳国境线长966.3公里,是我国连接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枢纽,也是我国大西南和东南亚两大市场对接的结合部、窗口、前沿和基地。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州而过,一江连中、老、缅、泰、柬、越六国。从景洪顺江而下可直达缅甸、老挝、泰国,不久可直通柬埔寨和越南。州内现有景洪港、磨憨口岸、西双版纳机场等水、路、空3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打洛,有6条主要过境通道直通老挝和缅甸,此外还有60余条边境通道。
西双版纳是我国进入东南亚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在西双版纳众多的口岸、通道中,磨憨口岸是中国与老挝的唯一国家级口岸,现有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3省。省级口岸打洛到缅甸景栋86公里,到仰光989公里。西双版纳机场航空口岸现已开通了成都、广州、上海、北京等9条国内航线和2条通往泰国曼谷、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航线。
突出的区位优势,使西双版纳成为四通八达的对外开放地区。国内外客商齐聚西双版纳,对外贸易红红火火。中国的牛和梨、苹果、大蒜等农副产品,轻工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西双版纳运往老、缅、泰等东南亚各国,泰国的热带水果、大米、海产品等,又从西双版纳纷纷发往内地,物流畅通,进出两旺。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西双版纳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西双版纳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坚持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的基本思路,提升优化粮食、橡胶、蔗糖、茶叶等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林业、旅游与文化、电力、畜牧、云麻、傣药等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配合上级加快建设昆曼公路、澜沧江•湄公河航道、航空专线、云电外送等四大国际通道,把西双版纳建设成著名热带雨林旅游度假区、自由贸易试验示范区、生物生态科研开发区、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