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有哪些开发模式
❶ 发展绿色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及开发模式有哪些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休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l3_3。
“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❷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都有哪些主要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❸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哪些模式及特点
模式: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方法,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设施和服务。
特点:
原则性导向鲜明、文化性特征显著、地域性限制不强、参与性体验突出。
(3)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有哪些开发模式扩展阅读
传统民俗文化景观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旅游地形象的基础。由于民俗旅游资源多种多样,形式内容千差万别,个性特色各有千秋,开发范围、开发规模、开发重点、开发条件也不一样,民俗旅游景观开发的对象也有较大的差异。
只有配套开发建设,才能使纯粹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了背景、情境、氛围和支撑而取得成功。民俗旅游属于专项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因此成为专门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开发的内容上,既要强调主题,又要照顾全面。
❹ 如何掌握农旅结合七大开发模式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如何掌握农旅结合七大开发模式
一、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1、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
2、园林观光游
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
3、农业科技游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4、务农体验游
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
二、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1、农耕文化游
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
2、民俗文化游
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
3、乡土文化游
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
4、民族文化游
利用民族风俗、民族**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
三、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1、农业观光农家乐
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
2、民俗文化农家乐
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
3、民居型农家乐
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休闲娱乐农家乐
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
5、食宿接待农家乐
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6、农事参与农家乐
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四、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
2、民族村寨游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
3、古镇建筑游
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
4、新村风貌游
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
五、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1、休闲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
2、休闲农庄
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
3、乡村酒店
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
六、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航天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1、农业科技教育基地
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
2、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
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
3、少儿教育农业基地
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4、农业博览园
利用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
七、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水上乐园
露宿营地
自然保护区
❺ 旅游引导的新农村开发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旅游引导的新农村开发-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指出,新农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有效途径,新农村旅游开发,类型多样,关联政府、集体、农民、企业、游客等各方面的主体,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类型,其开发模式都不尽相同。
1.不同推进主体
根据推进主体不同,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集体主导型和复合型等类型,其中,政府主导的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如四川、重庆的城乡统筹试点;沿交通网络的一体化推进模式等,是政府发展农村产业、运作乡村旅游的重要模式。诸如示范点、各类基地的培育带动;“一村一品”的打造;整体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等,也是较为常用的手法。此外,企业+集体+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也是较为新颖的旅游开发模式,其土地问题一般通过撤村并点、土地整理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2.资源依托
根据依托资源不同,如具体大中小城市以及景区的距离远近,其开发模式也各有不同。如深山中的少数民族风情寨,主打原生态开发;大城市周围的休闲农庄、乡村休闲酒店及休闲度假地产;小城市周边以餐饮为核心的休闲茶园和农家乐等。
3.休闲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可以包含不同的旅游休闲项目类型,如农业观光、高科技示范、民俗与民族风情观光与体验、乡村休闲、郊野运动、餐饮、郊野度假村与酒店、乡村休闲度假居所等,以及依托山水等资源形成的其他旅游项目。以上内容的组合都可以形成较为不同的开发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农家乐与农家茶园;郊野休闲屋、乡村酒店与度假村;民族村寨与古村古镇;观光(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乡村休闲度假社区等模式。
以上是对对您问题的回答,不知您是否满意,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新农村旅游的知识,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城郊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模式探讨》
2.《城乡互动结构下的都市田园与田园都市》
3.《新农村建设的奇迹!成就乡村旅游》
4 《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旅游业》
5.《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旅游将会是业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我们将会一直关注新农村发展,也希望能和您在这方面多多交流。
❻ 旅游引导的新农村开发模式包括哪些
旅游引导的新农村开发有哪些发展模式?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指出,新农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有效途径,新农村旅游开发,类型多样,关联政府、集体、农民、企业、游客等各方面的主体,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类型,其开发模式都不尽相同。
1.不同推进主体
根据推进主体不同,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集体主导型和复合型等类型,其中,政府主导的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如四川、重庆的城乡统筹试点;沿交通网络的一体化推进模式等,是政府发展农村产业、运作乡村旅游的重要模式。诸如示范点、各类基地的培育带动;“一村一品”的打造;整体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等,也是较为常用的手法。此外,企业+集体+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也是较为新颖的旅游开发模式,其土地问题一般通过撤村并点、土地整理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2.资源依托
根据依托资源不同,如具体大中小城市以及景区的距离远近,其开发模式也各有不同。如深山中的少数民族风情寨,主打原生态开发;大城市周围的休闲农庄、乡村休闲酒店及休闲度假地产;小城市周边以餐饮为核心的休闲茶园和农家乐等。
3.休闲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可以包含不同的旅游休闲项目类型,如农业观光、高科技示范、民俗与民族风情观光与体验、乡村休闲、郊野运动、餐饮、郊野度假村与酒店、乡村休闲度假居所等,以及依托山水等资源形成的其他旅游项目。以上内容的组合都可以形成较为不同的开发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农家乐与农家茶园;郊野休闲屋、乡村酒店与度假村;民族村寨与古村古镇;观光(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乡村休闲度假社区等模式。
❼ 乡村旅游模式有哪些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旅游,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各地的发展经验来看,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有三类乡村,一是紧靠中心城市,汽车车程在两个小时之内的城郊乡村;二是紧靠现有景区的乡村;三是具有旅游资源良好的古村落、农村风貌、高科技农业、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以及果业、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或自然、生态比较好的乡村。铭智旅游策划总结中外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分为五种:
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
村落民居旅游模式是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的村落民居建筑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村落民居建筑按发展特点分为古代与现代两类,村落民居旅游模式也相应分为古民居旅游与新民居旅游两种。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充分突出和展示乡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工艺游艺、体育竞技、信仰崇拜等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
3、生态旅游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田园、草原、森林、渔港等生态环境和各种乡村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稻作的梯田、放牧的草原、狩猎的森林与扬帆的渔港为特色,把乡村生态与乡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开发梯田游、草原游、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蕉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
4、现代农业旅游模式
建设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未来趋向。山东枣庄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沂南大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临沂罗庄飞龙花卉,形成乡村旅游的现代农业科技游模式。主要做法是,引进国内外种植高新技术和品种,使园区内的果木、花卉、蔬菜等植物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园内一般分为育苗区、栽培区、温室区,果木、花卉特色种植区。
5、综合旅游模式
综合旅游模式是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多元开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随着旅游业多元趋势的发展,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与选择也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发展又呈现出休息娱乐、收获品尝、运动养生、观光审美、学习体验等五种旅游类型趋向。旅游模式是旅游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发展模式会随之推进,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消费观念都将影响旅游发展模式的设计,休闲度假、现代农村观光、休学体验等旅游产品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❽ 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有哪些
由于乡村旅游的来开发需要政府、源企业、金融机构、当地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涉及利益体较多,所以可按照乡村旅游成长的协调机制,将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
大量实践表明,政府主导型模式适用于乡村旅游开发早期阶段或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因为政府主导的优势十分明显,可构建相对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政府、开发商、农民的利益均衡。
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又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另一类是乡村组织型模式。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常见的有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示范户带领”模式等,乡村组织型模式是由自发组织的协会或部分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❾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哪些,哪种比较成熟
乡村旅游开发:第一、因地制宜,本地有什么特色农副产业来规划;第二嘛就是你说到的模式,最简单的就是农家乐,每家各自为政,自行发展;再则就是规模化发展,有人或者企业或者政府把一个区域里面每家每户的特点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每户把自己的特殊体现出来。其实这是很复杂的问题的这里三言两语的说不完,只是希望以上的能帮助到你,还有就是想快速的有回报,宣传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