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桐梓旅游业

桐梓旅游业

发布时间: 2020-12-10 21:51:54

㈠ 桐梓县有哪些旅游地方名字

桐梓县主要景点有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新站花坝、马鬃苗族风情、环县回城风景区、官仓钓鱼台、九坝黄答河沟、柏箐自然保护区、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尧龙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馆、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国海军学校、周公馆系列、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西湖、娄山关等。

㈡ 桐梓县哪些地方好耍

桐梓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文物古迹岩灰洞古人类遗址、马鞍山洞内古文化遗址、唐代夜郎容古县城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爱国将领张学良幽禁地小西湖、贵州最早的水力发电厂,自然景观方面有羊磴河峡谷漂流、水银河风景区、月亮河风景区、柏箐黄莲自然保护区等,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是不可多得的休闲、避暑、度假胜地。
境内特产丰富,农产品方面有团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风干玉米仁(阴苞谷)、魔芋干等,林产品方面有方竹笋、油桐、乌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牧产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猪、松花皮蛋、牛肉干等,中药材方面有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㈢ 请问贵州桐梓有哪些著名景点

桐梓县主要景点有凉风垭森林公园、马鬃苗族风情、环县城风景区、官仓版钓鱼台、九坝黄河沟、柏箐自权然保护区、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尧龙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馆、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国海军学校、周公馆系列、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西湖、娄山关等。

㈣ 贵州桐梓县经济概述

桐梓县长期以传统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为主,商贸及手工业间有发展。
清代
清代乾隆、道光、同治之际,桐梓县养蚕、缫丝、织绸业甚旺,促进了商贸的发展。山西、河南、四川等地远路客商往来贸易,“时载茧来,货绸去,通计岁入不下数十万金”。县内有“洪顺”、“国祯”、“兴顺”等十大商号相继兴起。县产双丝绸名“桐绸”,行销筑、渝、汉、沪各地。在汉口、上海、苏州均设有经营“桐绸”的“同心号”。道光年间,桐梓商人在巴渝(今重庆)设“绸帮公所”。鸭塘、松坎亦曾设立“丝行”。后以产品作伪及养蚕频年失败,业遂衰落。

桐梓县风光(25张)
桐梓以地处川黔交通要道,自清代迄民国中期,由綦岸供黔的川盐,经松坎和羊磴水陆两线入境,辐射遵义、贵阳、正安、黄平、瓮安等地。松坎尤为川盐入境后的重要集散地,“水陆交通,舟楫往来,如鳞如栉”。川、陕商人,在松坎开设“恒昌裕”、“天全美”等盐商大号6家,松坎至清水溪一带,设盐仓进行中转运销。本县及县外部分销盐地所产土特产品和所需部分日用品,亦多经两线出入,沿线商旅往还活跃,常年过夫川流不息,致商业、服务业均颇繁荣。咸丰八年(1858年),松坎抽川盐过境捐税,“每包抽银三钱,得银数万”,显现当时县境商旅经营之一斑。
晚清
及民国初中期,炼铁、采煤、造纸、日用陶瓷、纺纱织布、铸锅、铧、炼焦炭等业也日益兴盛。川商亦入境投资设厂,经营铁和煤焦冶炼。县北兴隆区盛产焦炭,“运泸、渝销汽船、工厂”;土纸(称火纸)亦广销川地。县人周西成主黔期间,厉行实业。桐梓有识之士,在民国17、18年间,集资2万多元,先后兴办“兴黔麻棉公司”、“平民工厂”、“启明电灯公司”,所产棉纱、布匹,“出品甚佳,不亚舶来”。麻棉公司后因故停办。继之,平民工厂因故亦停。确为桐梓兴办实业之先河。
30年代,川黔公路贯通,加以抗战军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滇、黔、川成为大后方;县城位于川黔、滇缅国际通道线上,并处于重庆到贵阳中点。省外军工、学校、医疗等单位相继迁驻桐梓,专署机关及省属一些派出机构也曾先后建在县境,因之,户口日繁,商旅日增,公路沿线市场空前活跃。民国31年,县城从事商业的各同业公会会员达2880人,占县城总人口的19.3%。工业生产,除迁入和新建的国有军工机械、水力发电等现代工业外,酒精、卷烟、腊味、调味等加工、酿造产业,亦随之兴起。后以抗战结束,内迁单位撤走,内战爆发,货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市场日渐冷落。
民国
民国37年末,全县商业不到1000户。但军工生产留下的水电能源工业,却引动了电石(解放初发展为冶炼锰铁)、造纸等私营工业在是年先后发展起来。贵州的第一炉电石、第一炉碳素锰铁、全国第一炉中低碳锰铁,均产在桐梓。
解放后
全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建筑业等国民经济建设的主体,大体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0-1957年。经过三年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扶持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创立全民、集体的工商企业和金融业,组织城乡物资交流,迅速克服了民国政府统治时期遗留的经济衰落、通货膨胀的困难局面。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恢复和发展农业为中心,全县国民经济增长迅速。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5560万元,比1952年增长52.78%,比1950年增长87.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94万元,比1952年增长1.61倍,比1950年增长2.25倍。
第二阶段
1958-1965年。初期受“大跃进”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财政赤字,市场崩溃,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大部分工业被迫下马。196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比1957年下降22.2%和5.02%。1963-1965年,经过三年调整时期,全县国民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比1962年增长36.1%和76%,比1957年增长5.9%和67.5%。
第三阶段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全县国民经济长期维持在1965年水平,无大发展。
第四阶段
1977-1997年。特别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开放,全县国民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1975年增长1.46倍和1.24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走“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流通活县、科技兴县”的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全县经济持续增长。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4908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268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97.73%和83.5%。1992年,提出“强化基础(农业),转动轴心(城镇建设开发)、展开两翼(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加速腾飞”的“四大块改革”思路,以城镇建设、烤烟生产、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97年,全县生产总值12813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128元。
第五阶段
1998-至今。1998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出台了关闭“五小企业”等一系列新的产业政策,县域经济在初期受影响较大,一度处于低谷状态。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交通等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先后引进了伟明电解铝厂、抚天电石厂、爱东电石厂、泥塘电站、湾塘电站,实施煤炭关井压产,提高煤炭产能,对水泥企业实施技改,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从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强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由工业经济支撑,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轨道。
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4亿元,比2002年增长51.6%,年均增长1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466元上升到3770元。市列经济强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预计2006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亿元,比2002年增长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5亿元,比2002年增加7.5亿元,人均存款达到2300元;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比2002年增长72%。
2006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40%,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3000万元以上;预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比2002年增长76.7%,年均增长1200万元,跻身全市7个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大县行列。预计完成煤焦税费和价调基金1亿元,是2002年的5倍,年均增长2000万元;预计完成畜牧税费650万元,比2002年增长23.6%。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改革和乡镇零户统管,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重点保障了干部职工工资和必要支出,累计偿还债务1亿元。
2006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28亿元,是2002年的5.6倍,工业对经济社会和财政的贡献能力逐年增强。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资金10多亿元,建成爱东电石厂、抚天电石厂、大兴复合肥厂、官塘电站等一批规模工业,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1]
全县生产总值329029万元,是1997年2.57倍。其中第一产业99061万元,第二产业106118万元,第三产业12385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2.3:37.6。全县人均生产总值4901元。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6122万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5144万元,增长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8737万元,增长1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0%,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8%,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2%,与2007年持平。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489元,比上年增长10.9%。
全县生产总值62.7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387万元,增长2.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2606万元,增长36.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78105万元,比上年增长4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2713万元,增长16.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5%,比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6%,上升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9%,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2146元,比上年增长21.6%。

㈤ 桐梓·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在哪里

兴茂旅游,秉承国策。应“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发展需要,坚持 “养生度假,寓教于乐”的品牌定位,择址渝黔交界,贵州北部的桐梓县九坝镇,打造桐梓•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将高山养生、休闲度假赋予忙碌的都市生活。项目总占地8600亩(建筑用地5700亩,总建筑面积约500万㎡),总投资160亿,由百强房企兴茂集团倾力打造。其中一期占地1484亩,投资金额50亿,预计2018年7月面世。

交通便利,悦享双城休闲生活

桐梓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项目距重庆主城约180公里,自驾仅需两小时。

重庆西出发,45分钟高铁直抵桐梓东站,项目距桐梓东站约30公里,仅半小时车程,用上下班的功夫即可切换冰火两重天的双城休闲模式。

人文生态,避暑胜地

项目所处区域自然资源优越,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岩溶、石峰、飞瀑、峡谷,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境内人文历史厚重,红军四渡赤水,在这里留下了红色革命的火种;春看花海起伏,夏享清凉世界,秋观层林尽染,冬赏林海雪原,可以领略凌云出岫的壮观之美,亦可观赏光怪陆离的自然雕琢,是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高山养生理想之地。

项目海拔1200-1500米,独特的高山气候孕育了无数绿色天然食材,拥有大片原生林海,形成天然的高山负氧离子吧。年均气温14.6℃,夏季最高气温只有24.5℃,蓝天碧水,清凉舒爽,气候宜人,是渝黔两地不可多得的高山避暑胜地。

全龄段产品,一站式服务

依托当地独有天然地貌和地域文化,兴茂旅游将多种业态植入项目地,为全龄段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服务,满足生态旅游、亲子研学、运动休闲、健康养生、企业拓展等全方位客群需求。

度假区规划建设有夜郎水镇、生态科普乐园、运动文化园、研学游基地、高山康养基地五大主力业态,打造酒吧街、特色美食街、非遗文化街、金鳟(虹鳟)养殖、水上乐园、星光草原、拓展中心、遛马道、卡丁车赛场、生态乐园、中草药种植区、丛林探险区、CS拓展基地、民宿酒店区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业态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产城融合,多业并举

项目的建成,将积极有效贯彻执行国家五大幸福产业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桐梓树立城市文化新名片助推施力。

未来,桐梓•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必将成为渝黔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后花园和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承接双城康养娱乐等多种需求,为区域乃至整个西南片区的城市休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㈥ 遵义桐梓有哪些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介绍推荐(

桐梓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凉风垭森林公园、新站花坝、马鬃回苗族风情、环县城风景区、答官仓钓鱼台、九坝黄河沟、柏箐自然保护区、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尧龙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馆、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国海军学校、周公馆系列、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西湖、娄山关等。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