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旅游
❶ 浅谈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www.bfblw.com/lw1.asp?ID=177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❷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给你个提纲吧。
营运手册
1. 各个岗位的任职要求
2. 各个岗位的职责
3. 不同规模店面的人员配置
制度汇总
1. 员工手册
2. 员工培训制度
3. 奖惩单
4. 前厅检查表
5. 后厨检查表
6. 安全检查表
7. 卫生巡视表
8. 安全制度
9. 各类突发事件预案
10. 前厅环境及卫生管理制度
11. 后厨环境及卫生管理制度
12. 采购制度
13. 财务制度
14. 原材料领用制度
15. 设备设施检查、维护、清洁制度
16. 危险设备操作规程
17. 液化气、天然气安全操作规定
18. 投诉处理及追踪制度
19. 顾客满意度调查制度
20. 原材料验收制度
21. 库房管理制度
22. 虫害防治制度
(1) 餐饮管理专业(专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略)
2、邓小平理论概论(略)
3、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略)
4、大学语文(专)(略)
5、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略)
6、管理学原理(略)
7、餐饮管理与实务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剖析餐饮经营、运转特点入手,进行不同规模、风格餐饮机构设置和经营计划的制订;在科学、系统进行菜单设计的基础上,导入餐饮全面经营运转管理所涉及的客情、服务、酒水、餐务等各个组成部门及各主要运作环节的组织、控制和管理;再通过餐饮促销和餐饮成本控制的阐述和实例分析,使考生建立完整的餐饮运转经营、服务管理系统。
本课程针对餐饮行业特点,注重典型案例分析,使学习者在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更加深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
自学教材:餐饮管理与实务 马开良主编
8、餐饮业法规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专业课,也是中国职业餐饮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法律制度基本概念、国家关于发展餐饮业的现行政策、涉及餐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关于餐饮行业的各项标准、国际餐饮行业有关标准的介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学员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通过学习使学员能自觉守法、用法,并运用法律知识经营、管理餐饮企业。
自学教材:餐饮业法规 待编
9、消费心理学(略)
10、餐饮市场营销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活动的本质、原理、基本方法、企业营销观念、顾客满意理论;餐饮企业经理人员对餐饮企业营销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餐饮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方法和对战略执行全过程管理的方法;餐饮企业目标市场营销方式的原理和方法;餐饮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的基本观念和市场竞争的原理及竞争战略选择;餐饮营销组合策略的决策原理及营销组合中包括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决策的方法。
自学教材:餐饮市场营销 陈云川主编
11、现代厨房管理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不同规模、不同风格餐饮经营需要,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厨房机构设置、厨房布局设计和设备配备。系统围绕厨房生产的过程和环节,逐一研究原料、加工、烹调、冷菜、点心,以及相应的厨房人力资源、卫生和安全管理。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厨房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从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餐饮经营管理具有更加全面、扎实的基础。
自学教材:现代厨房管理 马开良主编
12、食品卫生与安全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安全与卫生质量的概念、标准与评价方法,影响食品安全性的病原生物、化学毒物的防范与控制、废弃物排放处理,膳食结构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餐饮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控制,食品卫生法规和餐饮业卫生管理办法,绿色食品、绿色餐饮及其国际标准。通过学习,使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掌握食品标准与质量控制、废弃物排放处理、餐厅中餐具与食品的卫生、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绿色餐饮业的创建与评定等。
课程内容贯彻理论性、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自学教材:食品卫生与安全 汪志君主编
13、烹饪工艺学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选修课。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烹调工艺基础理论知识;刀工知识和刀法的运用;配菜的原则要求与方法;勺工技术;调味知识及方法,部分常用味型的调制方法与配比;火候的掌握运用;原料的致嫩工艺、上浆与挂糊工艺知识与方法;原料的初步熟处理方法与应用;烹饪制汤知识与方法;热菜烹调方法;冷菜烹调方法;菜肴装盘要求与方法;宴席菜肴的设计原则与方法。面点工艺知识等。
实践课程通过菜肴的制作,加强对理论内容理解和运用,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式烹调师的要求。
自学教材:烹饪工艺学 待编
14、烹饪原料学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选修课。
本课是建立在生物学、化学、营养卫生学、商品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型的理论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各类烹饪原料的基础知识,同一类原料的烹制方法及某些特殊原料的烹制特点等, 如:烹饪原料的形态结构、分类体系、营养成分、品质鉴别、贮藏保鲜和烹饪运用规律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识别、选购原料和根据原料特点进行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
自学教材:烹饪原料学 待编
15、餐饮服务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选修课。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形体基本训练;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中、西餐服务基本技能;中外饮食习俗(主要民族、主要地区、主要客源国等);酒水知识;餐饮服务质量管理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有关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基本服务理论及基本服务原则,能够尽快适应餐饮实际工作的需要并保持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
自学教材:餐饮服务 待编
16、酒水知识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专科)选修课。
本课以有无酒精为分类依据,对无酒精饮料和有酒精饮料的品性、制作以及服务方法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包括:酒水基础知识:了解各种酒水的主要品种、特性、饮用法及质量鉴别等;常见饮料的制作方法:介绍牛奶、咖啡、可可、茶、果汁、鸡尾酒等常见饮料制作及饮品的装饰方法;酒水的服务方法:阐述酒吧常见设备用具以及各种酒水的服务操作技巧;酒单的设计等。
自学教材:酒水知识 待编
(二)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
1、毛泽东思想概论(略)
2、政治经济学(略)
3、英语(二)(略)
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略)
5、餐饮经济学导论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基础课。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服务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餐饮经济学以餐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及其运用规律为研究对象。课程主要讲述餐饮业的功能及特征、餐饮业劳动力的性质、餐饮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分析、餐饮业的业态、餐饮业与现代零售业的关系、餐饮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宏观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餐饮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常见规律。
自学教材:餐饮经济学导论 待编
6、中国饮食文化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课。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概说,饮食文化发展历程,饮食消费文化,菜点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与礼仪及民俗,饮食文化与语言文学,饮食文化与政治及饮食哲学,饮食文化与科学养生,饮食文化与现代餐饮业发展,未来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地位等。
该课程在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的同时,侧重传授中国饮食文化对现阶段中国餐饮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向自学者介绍在餐饮管理过程中运用饮食文化基本理论树立餐饮企业形象、打造餐饮文化品牌的各种方法。
自学教材:中国饮食文化 待编
7、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人才发现与培养的方法、激励机制的建立等,使企业管理者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自学教材: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李勇平主编
8、餐饮企业信息管理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餐饮企业内部、外部信息的获取和研究,餐饮企业信息的利用与经营策略的制定,信息扩散和餐饮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等。该课程通过对大型餐饮企业成功案例的介绍,体现信息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信息管理手段和工具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建立餐饮企业的信息系统,掌握常见的信息采集方法,以及合理有效的分析利用。
自学教材:餐饮企业信息管理 杨? 欣?主编
9、餐饮企业财务管理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餐饮企业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长期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营业收入税金和利润管理、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并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餐饮企业从筹措资金到利润分配全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自学教材:餐饮企业财务管理 杨荫稚?主编
10、餐饮企业战略管理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课,也是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餐饮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及战略管理层次;餐饮企业内部和外部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餐饮企业战略的分类和战略选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餐饮业基本竞争战略的原理及主要内容;战略评价的内容、标准、工具、方法,以及战略选择方法;餐饮企业战略实施活动的内容和组织过程;市场营销、财务、研究开发、餐饮营运等职能性战略的制定和协调的基本内容、方法;餐饮企业战略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业绩测定的标准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自学教材:餐饮企业战略管理 邢? 颖主编
11、餐饮美学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课。
课程以美学为基础,介绍饮食活动中美学规律的理论性、实用性。主要内容包括:餐饮美学运用法则、餐饮空间和色彩设计、餐饮环境的美化和布置、饮食器具的选择和利用、食品造型艺术规律、筵席设计与展台策划、餐饮风格与审美。
通过学习,增长自学者的餐饮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开拓饮食活动中的美和美的创造
自学教材:餐饮美学 待编
12、食品营养学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课。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和基
本实验技能;各种烹饪原料的营养特点、各种营养素在烹饪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合理配膳的原则;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概况。通过学习,使学生和餐饮经理人员在餐饮管理实践中,具备判别和控制企业依照营养学的原理和知识提供符合人体合理营养的各种美味可口的餐饮产品的能力。
自学教材:食品营养学 待编
13、国外饮食文化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选修课。
课程通过介绍世界各主要民族的饮食文化特点与生成背景、中外饮食文化与观念习俗的差别,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自身的饮食文化修养和餐饮管理质量。
课程主要内容:国外饮食文化概况,亚洲饮食文化发展历程,欧美饮食文化发展历程,非洲饮食文化发展历程,澳洲饮食文化发展历程,国外食文化,国外茶文化,国外酒文化,各主要民族饮食习俗与礼仪,各主要民族饮食文化与科学艺术成果,国外饮食文化与国外餐饮业发展,未来国外饮食文化发展趋势等。
自学教材:国外饮食文化 待编
14、宴会设计
该课程是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选修课。
课程以宴会的组织安排、布局设计、成本预算、菜单设计和餐桌服务为基本框架,阐述宴会设计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自学者既能从总体上把握宴会设计的框架,又能掌握宴会设计的操作要领。主要内容包括:宴会基础理论、宴会厅布局设计、宴会成本控制、宴会作业流程、宴会菜单设计、宴会餐桌服务、宴会组织促销等。
回答
❸ 浅谈旅游活动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二、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中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重点难点分析】
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命题,从内容上看涉及许多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与人文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综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点关注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文化景观形成中的环境因素影响,从文化源地和文化扩散各种类型分析,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动态发展,注意对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图、分布地图和资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断,结合文化地理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复习这一内容时还要注意理解下面的问题。
一、文化空间的扩散与扩散类型
1.要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在空间上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为文化空间扩散,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为文化传承,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要依据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阅读教材中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扩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对扩展扩散划分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区分,并联系实际思考除了教材中所举实例,还有哪些属于这三种不同的扩散类型。
3.本节文化扩散实例分析是对文化扩散类型的具体印证,学习中要对实例进行归类,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即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可以兼有多种扩散形式;第二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或现象简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中国文化属于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造纸、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为迁移扩散,而农耕技术通过少数民族传到缅甸则属扩展扩散。
4.学习文化扩散的形式还要明确文化扩散的作用,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众多语言技术的普及扩散均说明文化扩散的作用。广播电视、通信卫星等媒体的发展,对文化扩散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景观与文化现象有何区别
区别二者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铁路和火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性质上是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此外,有许多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由于不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事物。
旅游活动受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而日显重要。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假日经济”等时事热点问题都是本单元重点关注的。而且由于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将涉及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方面、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等问题,因此自然会涉及多学科综合理解和分析阐述,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旅游活动具有动态、线路的特点,涉及区域发展、区域间差异和交通运输联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要素材领域。
【这部分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4.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二、掌握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3.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4.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5.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
【范例分析】
[例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安门广场是一种文化景观
B.火车不是文化景观,但刚刚进入博物馆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是一种文化景观
C.泰山和泰山顶上的南天门都是自然景观而非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中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都有物质表现形式
分析: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的影响;后者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天安门广场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火车因为是运动的,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放进博物馆,这台机车就不再作为运动的工具而使用,而作为反映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要素进行改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就属于文化景观;泰山是自然景观,而南天门是人类创造并附加在泰山顶上的古建筑,它属于文化景观。
答案:C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大地哺育我们炎黄子孙茁壮成长。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仰韶、龙山以及新石器时期的其他各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开垦地、森林砍伐、草原毁坏,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公里的土地上,沟道总数达30万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
(1)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与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按文化源地的分类,黄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黄河流域有着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是农业景观的_____________与历史明显不同,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懂得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___的不断增长,加速____________,导致黄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严重,这说明文化景观不顺应____________规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并且会对_____________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4)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流域的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从属于___________文化体系。
(5)按地区分布,黄河流域的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区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B.东部农业文化地区
C.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D.北部草原文化地区
(6)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变化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该题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观、文化区等众多知识内容;考查我们联系实际的分析、比较以及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等黄河流经的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在春秋战国时代在60%以上,由于人类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物质文化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1)黄河横贯东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文化系统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态平衡 人口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4)文化综合体 中华
(5)B
(6)人们改造物质文化景观(客观世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❹ 浅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 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现资源优势,也形成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应整合各种资源,开辟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拉萨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收入32.8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0%。
近年来,拉萨市又开始着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众所周知,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要让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发展,旅游也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拉萨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拉萨旅游开发必须注重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持规划先行、实现科学开发,坚持保护为先,坚持精品路线,坚持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市场宣传促销、旅游服务等多渠道多层面加强旅游环保宣传教育,做好道路沿线和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垃圾污染清理整治工作。在景区景点周围禁止采石、采矿、挖沙、开荒、狩猎和采伐林木等破坏景观的行为。遵循旅游环境承载力规律,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积极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如徒步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
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拉萨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向产业领域拓展,把文化优势放到旅游市场加以发挥,把广阔的旅游市场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平台。旅游业要将文化、文艺队伍作为发展、繁荣旅游产业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民间文艺人才和开发商的作用,把文化推向旅游市场,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活跃旅游市场。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现资源优势,也形成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应整合各种资源,开辟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
❺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旅游文化》的教学效果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专学生愿学、乐学的属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❻ 浅谈日喀则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 论文日喀则文化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专、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属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❼ 浅谈作为导游人员为什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导游只能千篇一律的复述相同的导游词,很少导游能真正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渊源。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游客感触不深,更别说获得某种终身难忘的旅游经历。旅游者越来越趋向于追求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增加阅历和开阔眼界,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形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的出游除了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精神的利益。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通过与导游人员的导游讲解和日常交谈来获得一定的知识。实践也证明了导游人员的导游讲解和日常交谈,是游客特别是团体游客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了适应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名导游人员,需要提高我们本身的文化修养,才能给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务,能够更好的展现我们的风采和品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本地区文化都不甚了解,很难想象他如何能够向异地的游客更好的介绍我们的景点文化,也无法有足够的信心应对游客的各类问题。导游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做一名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导游。
一、导游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带团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个好的导游员讲解质量和服务质量很重要,但本人觉得一个导游人员的文化素养更重要,它决定着导游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导游人员提高导游带团水平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导游员,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万万不能的,即使我们服务再好,嘴巴再能讲,但最后还是会遭到游客的投诉,原因是什么?假设游客遇到了一个文化修养较低的导游,满嘴乱七八糟的瞎吹嘘,换作我们是游客,会不会产生不满而去投诉呢?人们常说:“祖国山水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这里提到的这个“嘴”字,有人会误解是当导游很容易,只要口齿伶俐,就可以胡乱瞎编,蒙骗游客。其实不然,我们说的“嘴”是指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讲解介绍必须从历史史实为依据,加上地方美丽的传说,方能使得游客心服口服。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平时多积累历史地理文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导游员不仅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美、求乐的旅游目的,还要在消遣之余,帮助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教益。实践证明,导游员的导游讲解和日常交谈是旅游者,尤其是团队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源泉。因此,旅游者对导游员的期望甚高,希望他们的导游员是一位无事不通、无事不晓的“万事通”,是一位什么都知道的“导游艺术家”。神州大地如书卷,旅程万里是考场。这些都说明了,无论从哪一方面哪一个地方都是对导游人员文化素养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文化素养是导游服务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导游服务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的艺术服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型服务工作。就导游服务来说,讲解是主要服务内容。我们的导游讲解想成为游客难忘的旅游体验的亮点必须以渊博的知识作后盾,要言之有物,有真切的内容;要有感而发,而不能无病呻吟;要实事求是,而不要胡编乱造。也就是说要求导游人员有真才实学,知识面要广,内容丰富也可以说比较杂,并且要能融会贯通。也就是说讲解才能一定以渊博的知识做后盾,才能做到内容丰富、言之有物。
那么,导游员的较高的文化素养包括哪些呢?
国家旅游局1990年编的《导游业务》一书中指出:“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导游员的最起码条件。具有丰富的知识,首先是导游行业之需要。因为导游员接触的面既广又杂: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特别是中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建筑、艺术、宗教、美学、心理学、法律、民俗,都得懂一些,所以有人讲‘导游员首先应当是位博学多才的杂家’。”导游所以要知识丰富,还因为他们的接待对象不是单一的:上至退休总统、会议,下至在职行李搬运员;有绅士派头十足的上层人士,还有潜心家务的家庭妇女。所接待的旅游者的身份、阶层、职业、年龄、志趣、爱好、生活习惯、民族性格都有很大差异,没有丰富的知识,是难以接待好客人的。”
对于导游要掌握的具体知识面,我们来作个简单概括:
1.语言文学知识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导游员是靠嘴巴吃饭的,他们要“利”的“器”便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语言文学功底雄厚的导游员讲解起来会自然流畅、委婉动听,具有良好的吸引力。
2.心理学和美学知识
导游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形形色色的旅游者,还要与各旅游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打交道,导游工作集体三成员(全陪、地陷和领队)之间的相处有时也很复杂。导游员是做人的工作,而且往往是与之短暂相处,因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导游员要随时了解旅游者的心理活动,有的放矢地作好导游讲解和旅途生活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服务,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获得享受。事实证明,向旅游者多提供心理服务远比功能服务重要。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导游员的责任不仅要向旅游者传播知识,也要传递美的信息,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一名合格的导游员要懂得什么是美,知道美在何处,并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不同审美情趣的旅游者介绍美,而且还要用美学知识指导自己的仪容、仪态,因为导游员代表着国家(地区),其本身就是旅游者的审美对象。
3.史地文化知识
史地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宗教、民族、风俗民情、风物特产、文学艺术、古建园林等诸方面的知识。导游员要努力学习,力争使自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本地及邻近省、市、地区的旅游景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了如指掌,并对国内外的主要名胜亦应有所了解,还要善于将本地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名人轶事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史地文化知识的贫乏是我国导游队伍中又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1)有些导游员的知识平平,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导游词,照本宣科,似和尚念经,平淡无奇;更为严重者则为“百病一方,一视同仁”,不管旅游者干差万别,导游讲解词只有一种;(2)有些导游员只会用枯燥的、干巴巴的语言,几个呆板的数字介绍旅游景点,令听者昏昏欲睡,自己也无精打采,不知所云;(3)不少导游员对所介绍的景点一知半解,讲解时常常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只起引路和代替游览点上简单说明牌的作用,对游客的提问往往一问三不知,自己尴尬,游客不快;(4)导游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导游讲解传播中国文化,要求讲解的内容必须有根有据,而且应该是精华。然而,有的导游员却不求踏实上进,而是走入。歪门邪道,导游讲解时或以“虚”代实,或夸夸其谈、空洞无物,哗众取宠;更有甚者,竟杜撰史实,张冠李戴,胡言乱语,欺骗旅游者。这种行为为导游员的职业道德所不允。我认为,目前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很多导游员的知识面太窄,而且只求一知半解。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导游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导游员必须不断提高这方面的知识。
❽ 浅谈旅游英语翻译的几个误区
旅游英语翻译存在的误区之一:翻译的目的性
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性最初就是定位于方便国外游客,起到指示和提醒游客。其实翻译的目的性是帮助国外游客理解景点的同时,更多的应该能够带给他们更深层次的的感受。很多游客是带着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心态来旅游中国的。我们也应该是展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历史细节的态度来翻译和宣传景点。由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长期的文化积淀,每一个景点名称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传说、轶事、典故,所以,旅游景点一经开发就已经深深带上了当地文化的烙印,都成为的文化载体,而这正是吸引游客观光旅行的重要元素和卖点。尤其是对于外国游客而言,他们更希望领略到异域文化风情,增强文化交流,此时景点文化信息和内涵的翻译和传达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英译时,译者不仅要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基本信息,最大限度的使其正确传递,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对等,同时更重要的是正确把握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传递相关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增强读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的目的。
旅游英语英语翻译的误区之二:翻译的专业性
旅游英语翻译一直以来是比较随意的,尤其是汉译英方面,更多的是非专业领域的翻译公司或者导游,学生之类的翻译作品。因而经常遇到各景点的翻译语法错误,生硬翻译,音译,甚至还有拼写错误,各街道,宾馆或导游的口头翻译就更不用说了。其实旅游英语的翻译涉及到大量的中文典故、经典和历史。同时也涉及到英语世界的经典,圣经故事,典故等。需要有机结合,合理对等的翻译。这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要专业性。
旅游英语翻译误区三:翻译的随意性
很多人认为,旅游英语翻译,就是让对方理解所要介绍的对象,言无定法,只要能介绍明白,让对方理解,都是好的翻译。其实不然,英语翻译虽很有随意性,但仍是有章可循的,除一般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外,规范化,通用化,简练,清晰的翻译才是最好的翻译。因此旅游英语的翻译是需要策略的。如纽马克( Peter Newmark) 把翻译文本分成三种类型: 即表述型( expressive) , 信息型( inform2ative) 和诱导型( vocative) , 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不是随意而为。也有学者把翻译步骤大致分为剖析、表述和校核三个阶段。诸如此类,国内外有很多系统化论述或分类,这些都让旅游英语翻译在一定的规范内,可以更高效的达到原文对等,原意再现的效果。
因此,旅游英语不是随意而为,是需要训练和专业的。
❾ 浅谈旅游线路开发应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旅游产品。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从资源条件、产品包装、线路设计和文化保护等角度开展相应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学者们逐渐摸清的一条道路。在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出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民俗文化是旅游地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旅游者较为直接而方便地接触旅游地本土文化、社区居民生活和心态的主要方式,因此民俗旅游这种特殊的产品形式成为旅游者广泛接受的一类活动“, 民俗风情游”“、民俗旅游村”等民族文化旅游与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
①民俗风情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山水有形、文物有迹,而民俗和风情则主要体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情趣上。因此,促进民俗风情的产品化,营造民俗氛围,比山水风光游和文物古迹游更需要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更应该重视产品的创新,利用特定的技术,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专项旅游。对此,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②民俗节庆活动是少数民族文体娱乐活动的精华,为了向旅游者展示浓郁的民俗风情大观,应精选民俗节庆,将少数民族主要节日的主会场和节期固定下来,坚持长期办下去,形成定时定点的旅游产品。夏耕农提出要结合各地民族民俗特点,推出一批生活氛围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包括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民族历史旅游产品、民族宗教旅游产品、民族建筑旅游产品、民族贸易旅游产品、民族仿古旅游产品等。
③ 罗明义根据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提出要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如依托各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村落或模拟村落,开发集民族建筑、民俗活动、民族饮食、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民族文化风情园(村) 型的旅游产品;依托各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开发以展现云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风格各异的民族风情为主的观光旅游、科考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特种旅游产品;开发以云南地方名特小吃、民族风味餐饮为主的,并与云南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等相结合的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宗教等活动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④中国各少数民族向以能歌善舞而著名,民族舞蹈的强烈节奏感和欢快的氛围特别适合于开发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应该注意的是,旅游开发中如何处理好现代审美心理与民族舞蹈文化传统的关系,在发扬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保持民族舞蹈的特色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结合点,是需要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对此,李坚曾撰文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民族民间舞蹈自然、纯朴的本质,与现代人们的回归自然的意识不谋而合;它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特点也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快速、风情变幻的审美要求;它所具有的个性化、狂放豪迈的民族气质与现代人追求情感宣泄和个性构筑的追求相呼应。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族民间舞蹈在一些方面也还存在着与现代游客审美心理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作者指出,民族民间舞蹈不排斥现代生活意识的审美包装;相反,民族民间舞蹈只有现代精神的浸润,才能在现代生活中健康地向前发展。但在这样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审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的原则。
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向旅游客源市场推销的主要内容。许多研究者结合区域实践对旅游线路进行了设计,如李彬设计的“山西寻根祭祖节”旅游线路、陶伟等设计的“伊斯兰宗教节日”旅游线路等。一些地区也推出了民族民俗旅游线路,如云南推出的滇西北“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线、贵州推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风情旅游线、无锡推出的古运河游旅游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