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❶ 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是什么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投资1664亿元,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这也是湖北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森林面积占全省54%,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而另一方面,鄂西地区又聚老、少、山、穷、库区为一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其贫困县占全省67%,贫困人口占全省70%。 鄂西8个市州(区)能否克服各种困难,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对湖北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当前湖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鄂西地区旅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发挥有限。从省内来看,鄂西虽占有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但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2007两项指标分别占全省43%和36%。 从全国来看,鄂西旅游业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也有很大差距。以景区来比较,2007年,武当山接待游客仅102万人次,与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风景区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大低于同类景区:峨眉山256.8万人次、乐山大佛276.7万人次、少林寺突破400万人次;神农架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而同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四川九寨沟为252人次、湖南张家界各景点为1780人次;三峡大坝接待游客125万人次,而同为水利工程枢纽的都江堰为219.6万人次。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需要破解五大瓶颈因素:
一是交通瓶颈制约严重。鄂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穷、库”等山区,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体系不健全,导致旅游目的地尚未真正形成,过境游、接待游、出差游等现象突出。 景区公路等级低。鄂西地区到核心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少,不少景区景点之间是“断头路”“回头路”,路况较差。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之间距离不足400公里,由于道路等级较低,通达时间达8小时以上,导致景区分立、市场分割,三地旅游资源难以集成规模效应。据对神农架、武当山两地游客行程调查统计,80%游客因交通不够快捷,游完一个景区就原路返回。 连接省外的快捷通道不畅。如宜昌、恩施与重庆、张家界和湘西等地区之间缺少快速通道对接,邻省国际级风景区的客源因交通障碍难以流入鄂西。鄂西地区虽有机场,但缺乏起降大型客机的条件,不仅无直飞国际航班,飞国内各省会城市、旅游城市的航班也少,区域外游客进出难仍比较严重,一些高端游客望而却步。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鄂西地区大部分是山区,一直以来各地对旅游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许多景区的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食、住、娱、行、购、游的配套水平较低。众多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可进入性很差。
三是资源开发水平不高。鄂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规模不大,吸引游客较少,而且游客的消费度低。去年鄂西80%的游客是“一日游”,游客平均消费500元,消费额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0%。 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存在行业分割、地方分割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合作,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各地仍习惯于孤立地发展旅游,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缺乏有效衔接,大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不够,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少,附加值低。如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缺乏深度开发和包装,游客尚停留在看山、看庙的观光游层面,无法满足游客体验道教文化的深层次需求,仍未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不够。如,清江闯滩曾是国内品质最高的水上漂流项目,恩施过去有很多瀑布、峡谷和溶洞景观,都因为开发水电站而不复存在。
四是市场运作能力较低。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各地在对外宣传和旅游策划上往往各自为政、手段落后,旅游知名度较低。多年来,鄂西旅游业依旧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等客上门”的粗放型经营阶段。另一方面,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业市场主体。目前湖北大型旅游企业不多,省内尚无一家本土上市旅游企业。由于旅游开发项目普遍投入小、运作能力低,一些景区因自身无力开发,又找不到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只好允许小业主、小商人低水平开发,或出让土地给某些部门、单位建招待所。
五是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一些景点、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旅游部门和文化、环保、建设、林业、国土等许多部门职能存在交叉,同一个景点多头管理;跨区域景区往往因行政障碍影响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如,大洪山地跨荆门、随州三个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由谁牵头至今难以确定。同属神农架林区的不同景点,由于条块分割的景点管理体制,分属于不同部门各自发展,协调管理难度非常大。 投入、经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大部分地区在旅游开发投入机制上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投入能力不足。有的景点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产权不清,不利于市场化运作;有的景区思想不够解放,缺乏资源整合、市场合作理念,开发经营方式单一,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湖北省委、省政府近期已明确发展目标: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改变鄂西地区的现状,使其成为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康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科学发展圈,并以此促进这一区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湖北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工建设十堰至宜昌铁路工程、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旅游扩复建工程、清江画廊整体开发项目、神农架生态保护与利用景观建设工程等12个重点工程,总投资1222亿元[1]。
❷ 对一个地方进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问卷调查可以提什么问题
你可以去人人调查网找找类似问卷调查,我有看到过,而且还能免费在上面发问卷调查,很方便
❸ 论文: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的探讨
滨V旅游网一直在关注环保
❹ 分析罗岭乡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3C罗岭乡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很多。
❺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中存在哪些的问题
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温暖的气候及特色风情,大建别墅和娱乐场所,开发大规模度假村而偏离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和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色和“绿色产业”优势,导致观光性不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没有“培植精品”的观念,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没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终导致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深度开发。因此,在制定规划和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避免偏离“农业旅游”的主题,失去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和优势。
3 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观光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和“生态文化”内涵。有些生态园开发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营利,没有采用生态农业的模式来设计和生产,生产的无公害产品也是以高投入换来高产出,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难起到相应的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不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能力,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❻ 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有何具体思路和建议
你好,
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有何具体思路和建议如下:
1、《规划》是指导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4-2020年。
2、《规划》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
3、
《规划》提出了5大战略定位:
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突出长江流域和湖泊生态特色,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与和谐人水新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全国大湖地区综合保护、治理和开发探索道路;
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为全国“两型”建设和大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简称覆盖全区域、联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现代物流集散区;
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区,打造血吸虫病感染零风险区。
❼ 旅游业发展对地方经济有何促进作用对生态化境和传统文化有何不良影响
促进作用:
1.景点的门票收入;
2.宾馆收入;
3.餐饮收入
4.交通收入
5.购物收入
不良影响:
1.游人的到来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文物,卫生,生活方式。
2.商业的冲击影响传统的习俗,是习俗商业化,如丽江;生活方式活习惯商业化;语言普通话化;
自己拓展吧,300字不难
❽ 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