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壹』 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探寻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生产链条,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产业联动,搭建起城乡之间文化流动的通道
休闲观光农业,载体是农业,落脚点是优美的都市现代农业景观,而支撑其发展的动力在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一方面,作为城市功能区的一部分,地处城市近郊的休闲观光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事、寻找文化记忆的场所;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也串起了新型城乡关系的新纽带。作为立足农村、面向城市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延长了农业生产链条,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产业联动,解决了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治理等难题;同时,使城乡居民在历史与现代文明、都市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搭建起城乡之间文化流动的通道。
其模式包括:
一、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园农业旅游主要包括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几种模式。
比如田园农业游示范案例——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本着“国外先进农业与中国农业接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前瞻性发展理念,重点发展六大主导产业: 以蔬菜、花卉为主体的种子种苗产业;以绿色蔬菜、食用菌、花卉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等,主要园区有玻璃温室、水灾种植区、育苗温室、瓜果园、农业展览馆、嘉爱宠物乐园等,来到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不但能够领略到农业生产高科技,还能在桔子成熟期间参与这里的桔子采摘活动。
漫步在桔园内即可感受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又可分享收获的喜悦。
二、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不仅仅只有泼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内容,比如文艺表演、丢包等活动,“丢包”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丢包丢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悄悄交流感情了。
赶摆也是泼水节的主要项目之一,赶摆场一般设在江河岸边平阔之处或田坝中央,场边置高升架,有专门用来燃火花和放火飞灯的场地。
三、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比如位于安徽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三瓜公社,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户一特”的思路进行产业规划,重点打造了南瓜农特电商村、冬瓜民俗文化村、西瓜民宿美食村和印象半汤度假村,开发茶、泉、农特、文化四大系列一千余种半汤优质农特产品,建设各类产品基地,通过各类专业合作社促进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形成了以农特产品种养、生产加工、电商物流、餐饮住宿、休闲旅游为主,三产融合发展的“三瓜公社”新模式。
四、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比如位于湛江市东海岸的破头区龙头莫村的湛江炭疗理休闲山庄,分炭乐区、旅业区、旅游餐饮区、炭烧烤区、垂钓区和炭文化展示区6个功能区。 炭疗理休闲山庄主要是以高温度烧炭过程炭窑余留的远红外线、负离子、纯氧热能对人体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肤出汗,促进人体和细胞新陈代谢。
五、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航天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比如英国EDEN伊甸园,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这里目前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 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六、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七、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乡村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兼顾有物质生产和精神层面的休闲活动,农旅融合也不仅是单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有主有次各有特色,在专攻的基础上相辅相成。
『贰』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未来文化与旅游如何做到融合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日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去体验不同地方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足实际,切实加强规划引领作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重在规划。要深刻把握方针政策,结合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和新要求,突出前瞻性和实用性,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规划,进一步凸显独特的文化与地域资源禀赋,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引导。
2、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硬性配对,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3、创新理念,打造文化旅游个性品牌。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要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
4、依托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整体文化形象,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
『叁』 如何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需求,从而提升产业价值,获得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难题: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如何挖掘文旅资源?
我国是旅游古国,旅游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包括国家的整体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革、风俗人情、遗址、审美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中国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风尚、审美趋向、情感模式、风俗习惯等。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优势,显得非常紧迫。
明确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创造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体验、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进而形成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丰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必将会引起旺盛的旅游休闲需求!
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发挥要素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必将会大力提升。
『肆』 文旅部: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的新方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多个方面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意见》提出,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
《意见》还提出,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
『伍』 如何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
第一,首先要熟悉当地旅游文化与资源;
第二,其次要跟有设计和创意的机构、组织、公司等多方面积极合作开发有创意的好设计、好产品;
第三,在相关文化景点推广、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做大做强。
『陆』 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进一步强化融合即是发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有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价值的实现,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柒』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怎样措施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追求利益最大化
导致两个产业都无法正常。
解决措施:严厉打击强卖行为,打击忽悠购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