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规模
① 当前中国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
一是产业资源要素分散。 旅游资源普遍存在空间分布分散、集中度不够、多数资源单体规模不大、精致度偏弱、震撼力不强等问题。同时,旅游资源同构性突出,致使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个性特色和足够吸引力。
二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同时,旅游盈利主要靠景区门票和土地收益,综合型盈利链条尚未形成,大地产小旅游甚为普遍,旅游盈利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不足。
三是产业市场化存在障碍。相比其他产业,受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同时,由于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和管理方式粗放,也导致产业市场的理性发展不足,产业市场价值单一。
② 中国旅游业为什么发展迅速
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1、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出现了稳步的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水平也有随之了明显的提高。而这些都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
2、闲暇时间的增多对旅游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假日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公民就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人们“走出去看看”的期望值提高,可以性增加,旅游成为现实。
3、国家政策的支持
“黄金周”的出现,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4、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作为一个面积大国和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丰富,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大,旅游价值高,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③ 今年中国旅游业就业机会有多大规模
数据显示,旅游业已成为就业大户,每十个中国就业人口就有一个从事旅游业。据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2017年我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此外,世界旅游与旅行业理事会(WTTC)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2018年中国旅游业总的就业机会为8240万个,到2028年将增加到1.165亿个,这将近占中国所有就业机会的15%。WTT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格洛丽亚·格瓦拉表示,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有助于构建更好的社会,中国旅游业在促进就业上已经超过其他国家。
④ 中国旅游业发展有多快
2016年上半年,我来国旅游自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领跑宏观经济。其中,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入出境旅游1.27亿人次,增长4.1%;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最为迅猛!你没看见,某国说专为中国人建设10个巴厘岛吗?哈哈哈!有用请采纳!
⑤ 中国旅游业总体上是什么结构
中国旅游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摘 要: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由于其关联性和延伸性强,带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覆盖整个产业体系。从旅游业入手,解析中国旅游业现状,分析旅游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对整体经济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业;区域整合 1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且多种多样,目标消费群体广泛,这对于开发系统性、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旅游业的规模上逐渐的加大,旅游的方式也是逐渐的丰富起来,从事旅游的人员也迅速的增长。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无论在旅游人数还是消费水平,乃至整个旅游行业,除2003年SARS疫情受到了打击外,一直在持续迅速增长,且2004年旅游业的增长幅度远超往年。可见,当外来因素导致一定时期的出游低潮后,形势的恢复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繁荣和更快的增长。 旅游业的强力发展为人民的就业产生了强大助力,同时旅游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发展和调整。(见图1) 1.2 旅游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1)旅行社发展不平衡。 从图一可以看出,中国旅行社数量一直持续增长,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旅行社资产规模很小,营业收入、赢利能力偏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 (2)区域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正因如此造成的东西部的旅游发展差距较大。东部经济发达旅游业发展迅猛、游客过于密集;而西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却无人问津。 (3)投资、市场不平衡。 投资有限、市场较单一也是我国旅游业未能实现较好发展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中国旅游业“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4)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不平衡。 本文在此将中美日三国2000、2004、2005三年旅游业的国际收支和旅游人数分别进行对比和简单分析。 2000-2005年期间,我国的国外游客到达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为22.91%,而出国旅游人数的平均增长率则为91.56%,国际旅游支出的增长率33.06%反而小于国际旅游收入的 37.55%,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人数迅速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偏低,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的整体水平不高。 2 旅游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 2.1 自身价值 发展旅游业,最根本的当然应是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除观赏性外,资源价值还包括资源间的地域组合,环境容量和质量等。资源本身应有鲜明的特色和主题,这也是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从宏观上看,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也是资源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资源 本身的吸引力有着重要影响。 2.2 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对外经济联系,社会政治因素等。 影响最大的应为经济发展水平,其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其他因素的发展程度。交通运输分为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强调快捷性和便利性,可以极大的促进旅游的发展。社会政治主要分为两方面,一个是政策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政策的直接影响和稳定性,另一个则是社会治安和安定问题。 3 旅游业产业结构如何升级 3.1 区域整合 当前中国旅游业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品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打破地方垄断,实现良性竞争和经济有序发展。区域整合要求利益的一致共享,差异和趋同并存。区域间综合协调,各功能区合理组合,建立串联旅游路线,即充分利用了各方资源,也满足了游客进行区域性深度旅游的需求。 3.2 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 消费者市场过于单一,不仅风险较大,易受外界影响,还容易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对主体市场深度开发的同时,注重优化、开拓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结构,实现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旅游业的一个发展问题是季节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客源,实现客源多样化。 3.3 旅游产品提升 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需立足原有资源基础,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源实行综合性发展,深化利用旅游资源,加强产品开发和创新。 在发展新型旅游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模仿。应着重深入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体系,着重改善交通等基础建设,有效的对投资进行引导,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4 服务水平 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验欠缺,服务质量偏低,对旅游景点的形象影响恶劣。当前我国旅游学科尚不成熟,专业人才缺乏,服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经营管理不善,提高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要提升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务标准并严格执行,其次要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意识。 3.5 基础、配套设施提升 旅游区域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尤其是游客直接接触到的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对于游客对旅行的评价有着直接影响。 保证交通顺畅和快捷,除了线路本身的质量外,还包括内部和外部交通的良好衔接,景区景点和交通线路的良好衔接。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配置功能,能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 3.6 经营和管理能力 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就是要实现管理系统化,建立严格标准并切身实施,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强化政府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良性有序的市场,通过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带动产业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⑥ 我国各行业的总体情况旅游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前景是什么
中 国 旅 游 业 概 况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从国家政策引导上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1978年转换机制,旅游业开始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
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
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1、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三、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差距
尽管中国旅游产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与国际旅游市场荏苒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软件上,不仅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差距,还有营销体系、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举个例子,目前全球已经有49家知名饭店进入中国大陆,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品牌到境外管理或建设一个像样的星级酒店,这就是差距!” 在通往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依然有一段路要走。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应该着手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销体系,改善环境,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体系,这都需要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共同努力,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高级、中级、初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服务人员。
四、旅游市场的经济效益分析
据法国旅游业协会主席菲利普•邦贝尔热分析:“43%的旅馆、咖啡店和饭店的收益,同旅游直接有关;航空运输收益的42%同旅游有关,铁路运输收益的23%、汽车的12%、农业的8%、建筑业的6%同旅游业有关。”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这要素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
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旅游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中的108个行业。仅以建筑业为例,十多年前,住店难在我国许多城市是普遍现象,那时人们在外有个地方住就算不错,有的甚至在车站过夜。但短短十几年,到1998年底我国已有各类旅店21万家,涉外饭店约4000家,星级饭店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45家,四星级117家,三星级近1000多家,二星级和一星级1000多家。游客住的地方数量多,档次全,再已不是原来的情景了。期间建筑业获得的发展可以想象。
美国夏威夷的瓦胡岛,开发前是一片荒凉的海滩,五十年代为旅游区后,建成的旅游、商业街,密布小岛。目前,该岛已成为年接待世界旅游者约400万人次的世界著名旅游区。建筑业的发展,又带动与之相配套的水、电、煤气、暧气、通讯等行业,饭店内的装饰、家俱、餐饮、卫生用品等等,工业及所需的农产品的生产自然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其连锁效应是巨大的。
游客每到一地总要买些纪念品、土特产等带回去。即旅游要素中的“购”,旅游对商品的需求带动了工艺品、纪念品及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据测算一位旅客在异国旅行购物所花费用一般约全部旅费的1/2。旅游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一业兴百业旺”。
除了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外,旅游业还可以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旅游经济还具有扶贫功能,旅游业是见效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从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各种产业发展的速度。旅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成为一个产业的,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产业。这种发展速度,是任何一个产业都难以比拟的。邻近我们国家的新加坡和泰国,经过不到20年的苦心经营,就发展成为亚洲的旅游强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旅游点,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热起来的。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龙宫,从开发、宣传到变成热点,都只有几年的时间。广西的北海更快,仅两、三年就热起来了,1992年游客已达150万人。较小的旅游点如龙胜的一个温泉,一片梯田;融水的一段贝江,开发一、两年就分别引来了十余万游客。由于人们旅游欲望的强烈,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交通工具的发达,所开发的旅游区只要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人们要求,并把宣传工作做到五洲四海,千家万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见成效,并且变成永久性的财源。因此,旅游业是短、平、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
旅游业对环境无害,还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被世界各国誉为“无烟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奥运会的带动下,中国旅游业依然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而且正在走向世界。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问题也依然存在,除了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打造自己特色。期待中国的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⑦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格局是什么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不管版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权游,我国旅游业的区域格局呈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推移态势。就旅游经济规模和效益来说,东部沿海特别是珠三角的广东省,长三角的浙江省、江苏省,环渤海的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年旅游总收入均超过100亿元,是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这些省区经济较发达,区位条件较好,旅游交通与宾馆饭店等设施完善,因而在我国旅游业中居主导与核心地位,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中部的北京、河南和四川、湖南、湖北也是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较多的城市和省份,其效益与规模在全国居中间水平和过渡地位。旅游经济效益较低的省份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这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配套条件较差,因而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但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⑧ 旅游业发展趋势有哪些
经过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更为明显。综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结合博为国际咨询集团多年的项目情况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将不断提升
第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
第三,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第四,将逐步从观光型旅游转向复合型旅游
第五,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第六,旅游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