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业经济发展

旅游业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20-11-23 03:25:24

㈠ 谈谈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旅游经济的超前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超前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滞后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的适应条件是:旅游的自然和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我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

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去分析,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从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改变对外封闭的政策,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开放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国际性产业,它的运行依赖于世界范围的客源不断的注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那些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设备,就必须建立一大批创汇能力大、见效快的产业,以满足技术与设备引进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与其它产业相比较,作为外向型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获取外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外汇流入,对于急需外汇,又缺乏强有力创汇产业的国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采取超前型发展战略,按照这种发展战略,在评价中国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时,不能就其产业内在效益去评价,而应从旅游产业外部效益,特别是从波及与连带效益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二、旅游经济的推进式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发展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国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决定,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用推进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旅游业发展以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它地区推进,逐渐形成我国的旅游业体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还是线路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都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因此,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地区所构成的。三是旅游的组织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线为主体,由路线型产品向板块型产品推进,逐步形成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等级为主体,由高档设施向中、低档设施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

三、旅游经济跳跃式非均衡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另一层是非均衡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即大体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国内其它产业和发展中国家30~40年的发展路程,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和风险较大。但从长远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使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旅游发达城市和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独联体、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区,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㈡ 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作用于影响

  1.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

  2. 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

  3. 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

  4. .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㈢ 发展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2. 旅游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是多样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培训掌握难度比较容易。因此,就能为一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旅游对经济 旅游时第三产业,世界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对社会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 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

  4.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㈣ 旅游业有什么经济特性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都具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们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都具有消费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满足人们在工作之外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是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3.都具有娱乐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以人们的身心体验为内容,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了解、体验和娱乐消遣服务。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增加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5.都具有经济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仅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产业结构中都是具有创新的新兴经济产业。
6.都具有关联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效应,随着它们的迅速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也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增强旅游活动的魅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的范围,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文化产品的开发,拓展文化市场的空间,提升文化活动的水平,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国际国内旅游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㈤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旅游行业将向着智能化,定制化,跨界结合的方向发展
1,人工智能向旅游服务广泛渗透
人工智能在2018年赚足了眼球,旅游行业也开始研究在营销与服务中应用AI技术再造流程、优化体验。在目的地营销、智慧化管理、客户画像、在线销售、线下迎宾、游客互动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都有广泛应用的空间。同程旅游已经率先开启智能机器人在旅游行业的运用,可以实现迎宾接待、微信购票、游客互动等多项功能;技术大牛的去哪儿网的火车票搜索页面,只需简单一句话,10秒钟即可出现车次;携程还宣布有3个与签证相关的技术与服务创新,已获得国家专利发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旅游服务的更多环节都将迎来AI的渗透。
2,定制旅游向细分市场深耕
细分市场是定制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的必然要求,改变目前定制旅游概念混乱、良莠不齐的状况。但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种细分市场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资源,培养相应的定制师等人力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入实操层面,并完成对中小学的渗透式市场启蒙,2018年研学旅行必将迎来井喷。表征之一就是北京从2018年起将初中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计入中考成绩,预计更多城市将出台类似政策,研学旅行爆发势头不可阻挡。细分市场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热点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剧
在大的格局上,旅游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有完美的结合点,特别地方政府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小的方面,旅游与个体的消费升级息息相关,从简单的满足观光需求,到休闲放松、亲子娱乐、家庭度假、蜜月婚纱、接受教育、培养兴趣、满足爱好、陶冶情操等,旅游的功能得到极大扩展,在提升生活品质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目前,各种“旅游+”还仅在初级阶段,不管是大的格局,还是小的方面,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跨界融合的趋势还将长期持续。
大市场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游行业新趋势的企业对于人才需求非常强烈,纷纷给出高薪抢人,比如,在线旅游巨头同程,大多数产品运营和技术类岗位给出的年薪都在30万左右~

㈥ 旅游也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起到的作用

根据"十一五"规划﹐旅游业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近日指出﹐中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邵琪伟表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各级旅游部门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好有利条件﹐克服制约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作为中国"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邵琪伟认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既是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将有利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据介绍﹐在世界上﹐旅游业以其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并成为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兴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5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 8.08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682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9.6%。2004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 2.12亿﹐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在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相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的社会投资﹑就业﹑税收已占本国总量的10%以上。

并且﹐随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和竞争程度不断加强﹐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各国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领域。中国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是适应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展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提高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需要。

有利国内经济发展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的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协调起到推动作用。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对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另外﹐旅游以人的流动为基础﹐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资金﹑信息﹑人才的流动和交换﹐并成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被中西部大多数省区市及地州县列为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加以培育。中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从一定意义上讲符合这些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和人力资源状况, 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邵琪伟表示﹐"十一五"时期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资源条件好﹐二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三是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宏观发展环境有利。

邵琪伟指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禀赋高﹐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民族风情特色鲜明﹐对海内外旅游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经过改革开放28年的发展, 中国旅游业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人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都不断提升; 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达性明显提高﹔旅游住宿﹑游览等服务设施体系日益完备﹔旅游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得到明显加强, 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旅游产业体系和供给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

邵琪伟认为﹐持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将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最根本的保障。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人口基数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游率祗有92.7%﹐还不足人均1次, 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潜力很大。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消费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伟表示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时﹐都将旅游列为重要内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支撑﹔各省区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邵琪伟同时坦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由於旅游业综合性强﹐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著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入境旅游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国内旅游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然突出﹔旅游法制建设严重滞後﹔市场主体还不发达﹑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规则还不完善﹐制约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等等。

据介绍﹐中国旅游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国内最大的旅游企业是首旅集团﹐其营业额也仅为世界五百强最末一名旅游企业的七分之一。邵琪伟认为﹐大力提升企业实力﹑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邵琪伟认为﹐加强诚信旅游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是确保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旅游局目前正在全国开展诚信旅游活动。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辐射作用

邵琪伟还表示﹐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据介绍﹐旅游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达 76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4%﹐相当於全国GDP 的5.02%。全国出现了一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省区市﹐若干省份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已经占当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上﹐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05年﹐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2193亿美元﹐在国家外汇十分紧缺的时期, 旅游为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发挥了积极作用。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将通过带动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近年来除了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领域直接投资的显著增长。特别是随著新的旅游产品出现﹐高尔夫球场﹑游艇﹑游轮﹑旅游房车﹑旅游港区等新业态投资快速增长﹐还带动了一批度假休闲区的发展﹐有的投资规模, 相当大。同时﹐与旅游相关的商品包括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及相关的制造业也快速发展并获得了相应的资金与市场。黄金周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带动全社会假日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邵琪伟认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发展也对中国社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就业层次多﹐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人群就业﹐能够扩大中国就业面﹔对促进农村富馀劳动力就地转移安置具有独特优势。据统计﹐国际上旅游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比例达1:5﹐发达国家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0%以上﹐发展中国家约占10%。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1 000万﹐扩大就业的潜力还很大。

又由於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是重要的旅游场所﹐通过发展旅游, 全国许多农村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费水平高於农村﹐中国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和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交流。

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对维护资源生态﹑文化传统传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旅游业走体验型的消费方式﹐这对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又因为人们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和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目的地文化保护﹑建设﹑传承﹑发展﹐促进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兴起的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成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方式。

㈦ 发展旅游业对经济有什么意义

有以下几点: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

㈧ 旅游业的发展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1、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建筑工程及相关行业、航空运输业、轻工业、商业、工艺美术和农副业等行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它所具有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导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增进国际交流,拓宽世界视野

在一定意义上,一次旅游活动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交流,通过发展旅游业,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了解,并有力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软环境效应可以克服各国意识形态间的障碍,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5、促进招商引资,利于国际接轨

与贸易创汇相比,旅游创汇不需要直接输出物质产品,不需要进行多环节的长距离运输。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利于低成本地学习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更新观念,促进本地区扩大开放及与国际的接轨。

(8)旅游业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旅游业组成要素: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旅游服务,是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