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旅游业
A. 肇庆和韶关,哪个城市的经济更发达
这个很难说,如果说是地位的话就韶关高点,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铁路和公路都非常发达
如果说是工业经济的话应该是韶关好点,但也好不了多少
如果说是旅游经济的话肯定是肇庆好得多
如果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话,个人认为还是肇庆好点
B. 广东韶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就经济发展而言。
地理位置
韶关市地处粤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面与河源市接壤,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从古至今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京广铁路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南北向贯穿全市、323国道东西向贯穿全市,均经过韶关市区。我国南北公路运输干线107国道、105国道分别经过本市北部和东南部。
经济概况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全市有工业企业2.1万多家,已形成了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石油化工、电力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装备工业有生产大型建筑机械、高空作业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新宇公司、工程机械厂和众力公司等大型企业。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加快,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8%、14.3%和13.4%;三次产业比例为16.6:44:39.4,比2004年的17.5:49.5:33明显优化,二、三次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36.62亿元,同比增长14.3%;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14.68亿元,增长14.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3.9%。工业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共有11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荣誉,注册商标1579件。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达到57亿多元,确立了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等作为全市农业七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韶关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特色,蔬菜已发展成为继水稻后的第二大作物;优质稻面积已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近七成,总产达53万吨;优质畜禽如三元杂交猪、山地养鸡、山上养羊等和优质鱼得到很大发展;特色优质水果如沙田柚、三华李、一六李、奈李、青梅、大果枇杷等面积达到22万多亩,占水果面积近50%;丛生竹、毛竹林和烟叶发展迅速;七大农业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近八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1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亿元、增长14.5%;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来韶游客人数连年高速增长,2005年旅游业共接待游客达5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17.7%,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61%,万元生产总值占用金融机构贷款4840元,这些指标在全省均处于较先进水平。2003年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二类地区行列,2005年上升到二类地区第一位,全市人民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 9.8 亿美元,其中进口6.2亿美元、出口3.6 亿美元;进出口货运量251万吨;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玩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与珠三角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7个县(市、区)与广州、东莞等地的区、镇签约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热点投资地区。
2005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38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亿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农科创新中心24个。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70 户。
C. 广东韶关、阳江和梅州,各自有什么产业发展优势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广东省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地方,这里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是城市众多,在优秀的城市们带动下争相发展,推动着省内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今天小编也带领大家来到广东省,有这样三座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被人们寄予了厚望,虽然目前的名次不够亮眼,但是它们富有突破自我的潜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谁将会是第一个脱颖而出的城市吧。
综上所述,可见以上这些在广东省排名靠后的城市经济实力也不差,经过小编的描述,你认为谁会是第一个突出重围刷新名次的地方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表达你的看法。
D. 韶关有什么比较出名的风景区和特产
1.韶关筹建东华山旅游风景区
广东韶关市翁源县东华山(东华寺)旅游风景区筹建工作日前正式启动。翁源县政府有意将之建成佛门圣地,以带动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东华山旅游风景区位于韶关市翁源县城龙仙镇东北3公里,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1995年由翁源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的自然风景区。风景区由东华山、狮子山、大象山、如珠岩、灵通岩、五指峰等自然景观和千年古寺东华寺、狮子吼闭关中心、佛缘度假庄、佛缘绿色农庄及采用现代园林艺术景观设计的天堂居等景区组成。其中东华寺由印度高僧智药三藏禅师建于公元五世纪,公元八世纪六祖惠能在东华寺隐修15年,1997年万行和尚亦在此闭关修炼,故有“一洞一僧一袈裟,三次三道三圆满”一偈,具有深厚的佛文化底蕴。
据悉,该风景区将投资5亿元建成集闭关修炼、佛学调研、学术交流、生态环保、旅游观光、休闲疗养等于一体的佛门圣地。
2.芙蓉山地处韶关市西南郊,
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10月26日发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据了解,要将芙蓉山开辟为旅游风景区的设想,在韶关市已议论了多年,但至今仍是一个意向,还没有正式编制发展规划,也未由韶关市政府批复。
E. 韶关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前景
在第三产业当中,旅游业拉动能力是最强的。发展第三产业关键是有人来,人来了后,食宿、娱乐、商场、运输、购物才会带动起来记:韶关还提出要打造广东旅游业的航母,目前这方面进展如何?覃:在第三产业当中,旅游业拉动能力是最强的。发展第三产业关键是有人来,人来了后,食宿、娱乐、商场、运输、购物才会带动起来。京珠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广州到韶关只需要2个小时。逢节假日来韶关旅游已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2001年来韶关旅游的有350万人,而2002年1月—11月就达到了420万人。当前,韶关旅游业要着力提高档次。我们决心2003年一定要上一个五星级的宾馆。在2003年3月—4月,我们还将把丹霞山的总体规划推向国际招标,尽快以丹霞山为龙头进行资源资产优化组合,组建股份公司。记:我们昨晚在市区内转了转,感受了一下“三江六岸”的旖旎风光,其实,自然风光这么好的城市在省内也不多啊。覃:韶关城历史悠久,城区内有山有水,自然条件真的是得天独厚,目前,韶关市区的人口是55万,面积50平方公里,我们计划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让城区的人口达到80万—100万,面积达到80—100平方公里,这样人口翻一番、面积翻一番,我们可以再造一个韶关城。 点击韶关历史名城韶关市至今已有2112年的城市历史,是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辖北江区、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县、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总面积184万公顷,2001年末总人口312.63万人。 旅游城市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川秀美,风景名胜众多,被誉为集华南景观之大成者,位于当地的全国重点寺庙南华禅寺和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丹霞山等景区更是闻名海内外。
F. 广东的旅游业水平怎么样
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乡居民比较富裕,出游能力很强。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我国入境、出境旅游的门户,以致广东在全国旅游业中具有特殊地位,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星级酒店数等统计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多项指标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详见表8-1)。
表8-1广东省旅游业发展概况一览表
广东旅游配套条件好,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以生猛海鲜、原汁原味为特色的粤菜,获得“食在广州”的美誉。广州花园酒店等一大批高档酒店为旅游者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新白云机场、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武广高铁及蛛网式的高速公路为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以人造景观、温泉度假为突出特色的A级景区让游客流连忘返;北京路步行街、天河城广场等商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令各方旅游者竞相选购;豪华影剧院、夜总会内的粤剧、粤曲等娱乐节目更为旅游业增添了色彩
到2020年,广东将建设成为辐射华南、服务全国、影响亚太、面向世界的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将把珠三角、粤北、粤东和粤西,培育成各具特色、互相呼应的四大旅游区。其中,珠三角将被打造成亚太旅游胜地,与国际旅游业全面接轨,强化粤港澳旅游协作,重点发展商务游、会展游、美食游、高尔夫游、主题公园游、古城新韵游等六大旅游精品;粤北将建成广东山水大观园,以韶关、清远为中心,以“青山、温泉、风情、佛韵”为主题,重点发展以丹霞山、民族风情、温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民风游”及民俗文化旅游;粤东将突出“两圈一带”,即潮汕文化圈、客家文化圈与山海旅游带,突出文化旅游优势,增强客家、潮汕文化的旅游吸引力;粤西将开发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是海滨和温泉旅游,并加强与海南、越南和广西的联合。
G. 韶关目前的经济趋势
2011年1月19日,汪洋书记在该报告上亲笔批示:“我赞成实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使一部分势头好的转移园加快发展,形成‘增长极’。”“双转移”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2009年初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下称莞韶产业园)批准成立以来,韶关市大力推进“双转移”进程,实现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经济指标特别是人均指标在全省山区市中名列前茅。莞韶产业园建设取得的成效,为全省“双转移”战略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全省其他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催生生态产业,这应当是“生态发展”应有之义。韶关市要深入实施绿色战略。一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山区宜居城市。通过实施“森林生态市”、“林业生态县”、“生态示范乡(园、村)”、“国家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北江、武江、浈江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打造“畅通、清洁、生态”母亲河,把韶关市打造成绿水青山宜居城市。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优质农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烟草、优质鱼、特色水果等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发展花生、蚕桑等特色产业,优化开发园艺花卉等新兴产业,重点培植休闲观光农业。加快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粤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等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把韶关市建设成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抓好“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三大景区和旅游圈的建设。大力开发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三大体系建设,打造旅游服务中心。利用高铁做好韶关旅游资源的南延北拓,成为全省旅游休闲的首选地,把韶关市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最终形成以大旅游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2、利用丰富资源,优化发展方式。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立足本市丰富林业资源,培育特色食品、药材以及经济林新品种,构建开发、培育、加工、出口的林业产业链。大力发展良种油茶种植,建设广东省重要的油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重点产业。抓好有色金属工业的开发和精加工,提高附加值,力争形成年产铅锌金属1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三是努力开发水资源。加大水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水力发电量在韶关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充分利用韶关市水质优良的特点,开发饮用水产业,做大做强蓝松天泉、大禹等韶关饮用水知名品牌。 3、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我们要围绕将韶关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总目标,大力推动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在紧紧抓住韶赣高速、广乐高速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大广高速、昆汕高速、粤湘高速公路韶关段建设。在抓好高速公路以及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市区环路的公路网络。武广高铁路客运专线,有利于韶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提高产业集聚度。要抢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遇,引进知名商贸和物流企业,积极建设大型物流项目。培育现代物流业龙头企业。推进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商贸中心城市。 4、发展基础工业优势,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产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冶金、电力、有色金属、机械等新兴制造业开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企业,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做好韶关发电厂“上大压小”项目、韶关核电项目、华电韶关南雄热电冷联供等项目建设,把韶关市打造成为广东省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并利用省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政策,扶强扶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力争进入省“五个100”项目计划。二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兴制造业基地。围绕打造产业集聚中心,重点推进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玩具等比较优势行业与珠三角配套协作,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建设粤北钢铁生产基地、粤北世界锌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韶关基地、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将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支持县域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大“双转移”力度,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1、加大“双转移”力度。继续掀起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高潮。狠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不仅要注重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而且要着力引进产业链项目和龙头项目,特别突出抓好高新技术项目,结合韶关市重点培育打造的主导产业进行招商选资,找准产业配套对接的切入点,积极沟通、主动攻关,引进更多大项目进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红三角、长三角、港澳台等地合作,促进相关产业项目加速向韶关市转移落户,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紧紧围绕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促进莞韶、东莞石龙(始兴)、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建设上规模、上水平,推进南雄精细化工、乐昌钟表制造、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乳源氯碱化工(600618,股吧)及生物制药、始兴制笔研发制造、新丰华夏生态建陶和翁源华彩化工涂料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争比亚迪汽车等一批重点承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2、提升“双转移”质量。提高“双转移”质量是韶关市2010年要打的一场硬仗。因此,必须把“招商引资”切实转向“择商选资”上,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培育引进总部企业,总部经济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坚决做到“四个不引”,即破坏资源的项目、污染环境的项目、危及安全的项目和高耗低能的项目不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产业化。 3、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城镇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转移,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国家产业政策,抓住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推动工业的聚集发展和优化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一手抓县城的发展,一手抓小城镇建设,实现县城与城镇、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增大区域经济总量。 (四)加大奖惩力度,营造良好环境 去年,韶关市按照省生态发展区类型的考核办法和要求,建立了《韶关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韶关市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韶关市招商引资责任制考评奖励办法》,制定了《韶关市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将污染物削减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因此,必须真正加大奖惩制力度,加强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成效的考核,并以此为依据考察使用提拔干部。二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力度精简审批事项,提供上门服务,做好项目跟踪与服务工作,全面推行“马上办”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协调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项目谋划、用地、资金、人才等问题。加强加强督促检查,落实行政问责,严格责任追究,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营造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此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财政投入 从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 1、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公路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曲江至南雄、广乐等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韶赣、韶关至贺州铁路,适时启动韶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建设乐昌峡、湾头水利枢纽等工程。实施韶关至清远段航道综合治理。推进“数字韶关”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建设进程。总而言之,增加投入,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城乡区域发展环境。 2、实施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增强企业“科技兴企”意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和集团的骨干作用,鼓励其自主开发,加大R&D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的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其次,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应运用自己的财力,专门对处于起步或爬坡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扶持,针对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把资金向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项目倾斜,在经济政策和资金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营造一个鼓励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并为企业拓宽技术成果和科技信息的交流和联系渠道,实现自主创新助推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3、重视抓好科技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使用。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要解决好当前我市科技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的状况。第一要大力加强培育现有的科技人员,提高他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二大力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院校、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基地,加大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要把引智创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战略措施加以实施。各级政府要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支持,为人才的住房、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生活进行周到安排。改善就业环境筑巢引凤,使韶关市“人才公寓”真正成为各类人才集聚的“栖息地”。第三要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对出成果的给以表彰和奖励,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满意请采纳
H. 韶关历史文化有哪些
韶关历史文化具体如下:
1、石峡文化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
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磷、清代文学家廖燕。
铁军创始人张发奎、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2、客家文化
韶关作为中原南迁进入广东的门户,容留了越来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客家文化底蕴丰富,是我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称之“岭南客州”。
全市300多万人口中,拥有近280万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0%。如今四川仪陇县的客家人也多半是来自粤北韶关地区,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书中,开宗明义告知世人:“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3、特色的习俗风俗文化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
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关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的旅游航母,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成为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韶关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
包括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乳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华南虎保护区、珠玑巷、梅关古道、满堂客家大围、必背瑶寨等大批旅游景区。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
I. 广东韶关那里富还是穷
粤北地区比较发达的城市,但是相比珠三角就相差太远了,按珠三角的标准就是穷,但是穷富标准每个人定的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韶关市是典型的山区城市,旅游业是支柱产业(丹霞山,广东第一峰是知名景点),也是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如果按去年2014的GDP,在全省(21个地级市和顺德区)排名第17名(全年GDP1111.54)(珠三角是9个地级市和顺德区,最低排位的肇庆2014年GDP1845.06排全省第12)
J. 韶关和湛江这两个城市哪个经济比较好
当然是湛江了,湛江市是沿海城市,一直以来沿海城市都比山区要发达的多,而韶关就是山区,山区普遍。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湛江要比韶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