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旅游
1. 如何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有共性要求,也有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对于不同地区和民族而言,弘扬中华文化,既应准确把握和体现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应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山东省东营市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故乡,也是吕剧的发源地。1925年建立的中共刘集支部,是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保存着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之一。此外,东营还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入海的地方,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坐落在东营。底蕴深厚的古齐文化、薪火相传的革命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艰苦创业的油田文化、神奇独特的生态文化交汇融合,构成了东营特有的黄河口文化。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东营市把发掘、整理和发展黄河口文化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既注意归纳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普遍意义,又注意彰显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丰富文化发展内容与创新文化发展形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地方文化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既应充分发掘、整理和诠释中华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发展内容;又应精心选择文化发展的载体和抓手,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形式。近年来,东营市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方面,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旅游等五大建设工程,以及举办黄河国际论坛、首届黄河口旅游文化博览会和孙子国际文化节等,做好中华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工作;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扶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尤其是偏远地区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及参与文化活动难的问题,夯实了文化发展的群众基础。
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文化建设顺利推进。同时,应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环境熏陶等,支持群众性文化组织发展,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在实践中,东营市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明标兵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在评选中提高文明素质,在典型和榜样的示范作用下进一步领会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内涵和要求。
2. 搜集地方特色文化(如旅游景点,民风民俗,民间技艺,戏曲文艺)
主要旅游景点介绍:清东陵 位于唐山所辖遵化市马兰峪镇昌瑞山下,西距北京125公里。陵区面积原为2500平方公里,现为48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寝建筑群。陵区内共葬有清代帝、后、妃、嫔、福晋、格格等157人,其中帝陵五座,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现开放八陵四宫三馆一庙,其中开放地宫面积500平方米。2000年,清东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唐山古长城 万里长城在唐山境内蜿蜒220公里,东接山海关、老龙头,西接慕田峪、八达岭,有名关险隘29处,敌楼603座,烽火台82个,荟萃了明长城的精华。水下长城、大理石长城、72券楼、监狱楼、水门、长城砖窑、养马圈、屯兵营等皆为长城沿线独秀。沿线旅游景区众多,有清东陵、鹫峰山、景忠山、灵山、白羊峪等,接待设施完善,并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充分体味民俗民风。它巅连起伏,气势恢弘,城堡、峰火台据险而布,关寨、水口因地而设,历经数百年仍完好地保持了原貌。其中“潘家口”、“喜峰口”水下长城,由于其兼具北方雄奇和南方秀丽之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整融合之奇,尤为世人瞩目,成为长城景观中一枝独秀的旅游热点。景忠山 位于迁西县城西北15公里处,海拔611米。主峰突起,山势雄伟,风景绮丽,被清代康熙皇帝御封为“天下名山”。从山下直达山顶有石径1700余级,中间经三道茶棚。山顶有三忠祠和碧霞宫,均为明清建筑。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大小景点30余处,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亭三岛 乐亭98公里的海岸线风光旖旎。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相映成趣,成为生态旅游的天成宝地。菩提岛面积2.09平方公里,为华北第一大岛,是河北省生态旅游开发示范区,国际观鸟基地,有“孤悬于海上的天然动植物园”美誉,具有“大岛、沙岛、海岛、绿岛、鸟岛、荒岛、日月岛、佛家岛”八岛特性,草木茂盛,原始植被保存完好,覆盖率达98%以上,有各种植物26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很多,其中鸟类就有400多种。岛上菩提树树影婆娑,芦苇荡芦絮飘飞,有“三日同辉”、“岛霭蜃气”等十大胜景,有潮音寺、朝阳庵等文化古迹。大海、古刹、清风、明月、小舟、虾蟹,涉目成欢,令人玩味无限。月坨岛因呈弯月状而得名,是天然的浴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这里沙洁水净,较菩提岛景色更野、更幽、更原始。由银安实业集团开发的荷兰风情园,植异国情调于荒岛,集中西方文明之精粹,木屋、风车、郁金香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红顶小屋情趣淡雅,欧陆风情,其情也真,其情也切……金沙岛位于乐亭西南渤海湾中,岛屿长约12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沿海岸一侧坡度平缓,水深不超过1.5米,宽度约500米,海水水质为一级,是优良的天然浴场。鹫峰山 以“山名、寺古、树奇、石怪、崖绝”闻名遐尔。有栖云寺,“重建在唐天宝,重修在大辽”。“兄弟柏”、“齐石松”、“钻天银杏”、“龟石”、“猴石”、“飞来石”等景观令人称奇。昔日高僧跳悬崖“舍身成佛”,流传千古。山顶长城最窄处仅为七十厘米,可称窄城之最。净觉寺 始建于唐,重修于清,素有“京东第一庙”之称。其建筑艺术具备明清两代风格,融会宫廷与民间两种特色。正殿两侧龙门楼和凤门楼上的龙凤图腾民间少见。寺内各建筑结构独特,形式奇异有别,彩绘、壁画精工细作,技艺高超。喜峰湖 景区水纵深达60公里。似镶嵌在燕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里,你能领略到北方群山的粗犷,又能品味出江南水乡的俊秀,堪称“北国三峡,塞上漓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万里长城与展示现代文明成果的引滦工程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融为一体。万里长城蜿蜒于山水之间,形成了万里长城沿线一处绝景——水下长城。李大钊故居 位于乐亭县城东15公里的大黑坨村,建于1881年,坐北朝南,占地101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典型的唐山农村穿堂大院,分前、中、后3个进院,均为砖木结构平房。李大钊1889年在这里诞生,青少年时期及婚后曾长期在这里居住。现陈列有李大钊生平事迹资料。李大钊纪念馆 位于乐亭县新城区,1997年建成。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馆中陈列有展示李大钊一生革命活动的照片、手稿、书刊、遗物等珍贵资料。唐山地震遗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经国务院批准在唐山市区内保留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唐山十中厕所、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唐山陶瓷厂办公楼、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吉祥路树行错动7处地震遗址,列为重点保护项目。这些遗迹展示了当年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和地震对各种建筑物及地面的破坏情况
3. 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结合梅州实际,
客家山歌最具梅州特色,该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有利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4.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凭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给予了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享受,从而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当前旅游市场中极具竞争力的文旅项目。
民族文化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现已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具有相当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正因此,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从开发现状来看,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其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国家政策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倾斜,不断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迈向新阶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形式多样,皮影、剪纸、民歌等内容越来越丰富。
其三,区域旅游不断加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旅游形象、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在这点上成效显著。
尽管近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开发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过度开发问题,对稀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如,商业气息过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原真性,背离了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初衷,无法实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目的。除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甚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5. 怎样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要真正走进年轻人就要贴近年轻人. 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与传递. 如通过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有中国特色的MV,现在已有很多歌手朝这面发展靠近. 再如服饰T恤的中国文化情节图案,中国文化旅游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育,去培养
6. 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的旅游有什么样的影响
就是长沙的湘绣为主题的文化特色街。这种商业点子不错,优势比较明显。结合传统文化做旅游项目,政府主导。后期政府资源集中,宣传一下,加上本来的特色,火的机会很大。
7. 关于利用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业的例子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
,
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
早期萌芽阶段
,
属自发式
,
旅游
主题不明确
,
仅作为休闲调剂
,
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
,
市场供求关系模糊
,
以个人需求
为导向
;
初级经营阶段
,
仍属自发式
,
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
,
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
,
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
,
并以产品为导向
;
成熟的经营阶段
,
属开发式
,
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
策划
,
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
(
旅游
)
企业集团
,
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
,
以项目投资为导向。
据此判断
,
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
,
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
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此外
,
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
“农家乐”等项目
,
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
主体、
开发规模、
功能等方面分析
,
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
,
黑龙江的旅游观
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
,
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
,
按其内容不同
,
可
分为
5
种类型
:
综合农科知识类
:
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哈尔滨的
“绿山川”
生态园、
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
;
瓜果品尝类
:
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
;
民俗生态类
:
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
;
花卉养植类
:
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
;
种养殖产业类
:
如大庆国家级现
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
其中
,60%
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
合类型
,
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
,
进行农、
林、果、
牧、
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
,
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
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
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
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
规模较小
,
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
大于
29.5
公里的区域
(
面积
)
时
,
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
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
,
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
,
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
多
,
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
北部地区较少。
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
,
其发展潜力不
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
政府缺
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
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
,
造成投
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
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
雷同或近似
,
景区缺
少总体布局规划
,
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
患
,
同时
,
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
,
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
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
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评估审查
,
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
,
并没有
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
,
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的直接原因。此外
,
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
有机结合
,
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
,
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
主
,
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
,
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
,
因此
,
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
举步维
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
应以超前的眼光
,
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
划和宏观调控
;
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
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
,
实现
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
;
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
坚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
顾的原则
,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
;
应以农业为核心
,
以生产为本
,
走特色品牌、
精品项
目之路
;
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
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
,
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
,
既为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
,
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2280119" });
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
,
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其旅游
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
,
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
,
把
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
,
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
设项目。
在功能上
,
可建立粮油、
果品、
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
;
在利用方式上
,
可将作物的观赏、
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
,
提高其经营效益
,
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
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
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
光游览价值
,
广阔的田野、
大群的牲畜、
食品的生产流程等
,
都是看点。
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
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50
万亩的“走廊”上
,
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
范区、
果园示范区等。
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
服务于生活
,
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
,
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
,
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
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
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
生产设施的基础上
,
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并把农
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
,
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
高新技术园区
,
不仅担负着
“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等科研任务
,
还被哈尔滨市
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8. 民俗文化旅游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中文名
民俗旅游
意思
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开始
1990年代以来
性质
旅游、文化
快速
导航
集锦荟萃式
复古再现式
原地浓缩式
原生自然式
主题附会式
短期表现式
民族文化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民俗旅游2
文化旅游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