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转型
❶ 如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全球旅游业的稳定增长和中国旅游业的持续高速成长,旅游消费需求将日趋旺盛,旅游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迎来战略性、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中国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旅游服务的质量、品牌、产品等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要成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必须加大对旅游关键要素资源的投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力度,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集约式发展的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在提到旅游业“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的“着力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活力和产业竞争力”这一任务时,做了具体阐述: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市场主体。“十二五”时期,要更加重视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活力和产业竞争力,更加重视旅游企业在产业促进和旅游强国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坚持以培育大型旅游集团为基本方向,引导旅游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积极支持中小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与重组,积极培育产权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鼓励旅游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旅游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
希望可以帮到你
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追问 还望采纳谢谢
❷ 如何实现旅游转型升级
当前,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很多新的内容,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体来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是从旅游产品看。
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同时像东莞等地“商务+温泉”、“商务+高尔夫”等旅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旅游产品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二、是从旅游市场看
已经完成了从入境旅游一枝独秀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进程之中,国内旅游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于扩大内需的独特作用,正在中国三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出境旅游不仅对于平衡贸易,缓解经济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此外,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之前和之后在国内发生的消费(比如为出境旅游而在国内购买的一些旅游用品),同样也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从旅游方式看
在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散客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方式的主体。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俱乐部旅游、网上拼团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也是大受欢迎。
四、是从旅游运营方式看
信息化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对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顺应这一潮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五、是从旅游者的诉求看
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其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过去“西游记宫”式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有市场空间,一般化的旅游服务也更难赢得旅游者的认同。这迫使旅游经营者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❸ 如何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认识
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中,消费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因此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自然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而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一般而言,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提升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但企业因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与产业、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相反的选择,比如很多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可能更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不是企业的责任。对产业而言,转型升级是在充分发挥企业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业内资源,吸引新增资源,吸纳其他产业转移的资源,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会增加一个地区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种“软化”经济的作用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则包括不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对集约化发展方式强调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结果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指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进而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程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
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比政府更能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因此对旅游行政部门而言,决不能越俎代庖,试图取代旅游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旅游行政部门倡导多年的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旅游企业反应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市场目前在中国还并不成熟,因而很难吸引资金的大规模进入。而先前并没有引起旅游行政部门注意的经济型饭店,最近几年却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并在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两厢对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当然,旅游行政部门虽然不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但是在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游供给涉及各个环节,其中也不乏公共产品的投入(比如景区道路的建设),因此单靠分散的企业,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旅游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游公共产品投入。再比如,旅游市场秩序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单个旅游企业理性的选择是根据市场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而很少有动力和有能力去改变市场运行的规则。因此如果市场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劣币驱除良币”,这无疑不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维护市场秩序的部门一起,创新监管方式,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
此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的有些行为并不一定符合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可能会要求旅游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应该引导旅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深入了解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把握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需求,因势利导,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来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旅游企业,但旅游部门应该成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大的方面说,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旅游发展的全过程。而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由于内外条件的变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说,旅游业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正因为此, 2008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推进转型升级被作为国家层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也为今后数年旅游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认识转型升级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这个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显得迫切而重要。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背景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下一阶段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在新的时期,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这些机遇也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是在发展环境上,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解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而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的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的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的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的文化流和科技流,对提升地方竞争力发挥了独特而突出的作用。正因为此,各地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增加消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地方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继四川省之后,多个省市召开党政一把手参加的旅游发展大会。海南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形成了省委书记任国际旅游岛领导小组组长,省长和省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组织架构,这种重视程度,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可谓空前。受日本“观光立国”思想的启发,河南推出了“观光立省”战略,而广东、云南等地也在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各地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发展条件上,支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加。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生存性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减少,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的比例则会显著增加,而旅游消费无疑会成为这轮消费结构转变中的一大亮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旅游自身消费的结构也会发生进一步变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旅游会变得更加普遍;一些特色和中高端的旅游产品,也因逐渐增加的中高收入阶层,而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中,有1.5万亿投入了以机场、铁路、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当中。交通条件的改善无疑会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大步迈入“汽车王国”的时代,这意味着自驾车旅游等相关旅游业态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同样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利好。
三是在发展潜力上,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步释放。医疗改革的稳步推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居民的看病压力,这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包括旅游在内的消费信心。而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也将会对旅游市场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表现
当前,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很多新的内容,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体来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是从旅游产品看,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同时像东莞等地“商务+温泉”、“商务+高尔夫”等旅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旅游产品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二是从旅游市场看,已经完成了从入境旅游一枝独秀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进程之中,国内旅游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于扩大内需的独特作用,正在中国三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出境旅游不仅对于平衡贸易,缓解经济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此外,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之前和之后在国内发生的消费(比如为出境旅游而在国内购买的一些旅游用品),同样也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从旅游方式看,在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散客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方式的主体。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俱乐部旅游、网上拼团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也是大受欢迎。
四是从旅游运营方式看,信息化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对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顺应这一潮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五是从旅游者的诉求看,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其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过去“西游记宫”式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有市场空间,一般化的旅游服务也更难赢得旅游者的认同。这迫使旅游经营者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
无论对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行政部门而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是满足游客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因此,游客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不仅是评价旅游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样也是衡量旅游行政部门工作优劣的基本依据。
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就是要使旅游产品的结构适应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而这可以通过旅游企业的自由竞争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来实现。要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核心在于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存在的认识误区之一,是认为旅游业应该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其实,集约化经营,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相较而言,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虽然旅游业是一些科技应用的领域(比如主题公园里的高科技游艺设备),但提高科技水平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旅游业的主要任务。旅游发展的优劣与好坏,根本是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水平上。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像工业抓科技研发一样抓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应该把促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特色化的结合,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结合作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基本方向。当前,由于过分强调旅游就业的低门槛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总体提升。未来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旅游培训力度,使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五、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
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当前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非常明显,要把统筹发展作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在统筹的同时,还应该突出重点,努力解决与旅游发展相关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
一是在增加旅游消费时,既要考虑旅游需求的激发,更要把重点放在旅游消费环境的优化上。多年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从增加和优化旅游供给入手来推动旅游业发展。这次金融危机,各地纷纷出台旅游消费券政策,对拉动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旅游行政部门从需求入手推动旅游发展的一次积极尝试。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不断加以发扬。但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旅游需求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收入和时间。而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分配方式的变革;从时间看,中国人的假期已处于国际中上水平,进一步增加假期的空间有限,而落实带薪休假,旅游行政部门虽然在不断呼吁,但进展如何,也很难预料。至于“旅游进社区”之类的设想,主要应该是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行政部门不宜过多介入。在收入与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潜在旅游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而一个健康的旅游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加旅游消费,同时也能够给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无论是从工作职能看,还是从现实的旅游消费环境看,旅游行政部门都有必要,也应该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大做文章。
二是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时,既要考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帮助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旅游发展上。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从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旅游经济也相对发达,同时已经基本具备了内生的增长能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未来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支持力度。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支持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样的,旅游行政部门也有必要积极争取东部向中西部的“游客转移”来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一种生态补偿。可以考虑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加大东部地区向旅游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送客源力度。还可以借鉴汶川地震后,北京等地在公交车等媒体上免费宣传四川旅游,支持四川旅游恢复振兴等方式,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形象在东部地区公益性宣传的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域旅游发展之间的差距。
三是在统筹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中,既要支持城市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更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上。自上世纪开始,通过大规模的创建活动,已经有近一半的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这表明城市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未来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增强城市旅游的个性化、特色化,通过创新旅游城市的评价办法,形成促进旅游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长效机制。最近几年,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国内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而另一方面,随着大批乡镇企业的衰败,以工业化为主要方式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受到市场的制约,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大力发展村镇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中国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伴随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习惯的逐渐形成,以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为主体的城市休闲度假带正在成为城市居民新增消费的汇聚之地。但是较之城市,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应该加强对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指导,通过提高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发展水平推进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
❹ 旅行社转型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您好,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旅行社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怎么从信息型企业转为资源型企业。
传统旅行社的利润来源大多是信息不对等,产生的信息利润。
互联网信息爆炸以前,游客对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等信息的不了解,使得旅行社可以随意定价,纯粹的暴利时代。这种现象在出境游模块表现得尤为突出。
互联网信息爆炸以后,各种目的地信息相对透明,传统旅行社进入微利时代,崛起了一大批以携程、飞猪、途牛为代表的OTA线上旅游平台,旅行社进入了电商为主的线上时代。
信息的爆炸供给,价格的相对透明,市场的进化成熟,使的线上时代及快地进入瓶颈期,旅游业进入了个性化、定制化的多样化阶段,这又使的穷游、蚂蜂窝等侧重自由行和定制游业务的平台崛起。
当前,旅行社的主要利润方向,已经从“信息不对等”转变为“资源不对等”,手上没有掌握资源的旅行社愈发生存不下去。所以,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怎么掌握符合自己特制的旅游资源或客户资源。
❺ 旅游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前瞻网:“旅游+地产”为核心的片区开发运营模式,是华侨城商业模式的标志。华侨城“旅游+地产”的成功,引发了市场上众多的效仿者,同时,国家政策对旅游业的重要助推作用,吸引了众多房地产商进入旅游业。如万达现阶段全面进入旅游地产时期,其发展战略与华侨城十分相似,且在布局区域上也有众多重合。另外,迪士尼等国外文化旅游项目的进入,也对国内的旅游企业造成重大的冲击。虽然“旅游+地产”商业模式给华侨城带来了较大的成功,但随着当前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华侨城时代或将过去。另,根据《2013-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指出,华侨城在实现收入、利润翻番的情况,负债率也在不断攀升。2007-2013年第一季度,华侨城资产负债率从61.49%上升至69.91%,2011年甚至达到71.17%,超过业内70%的警戒线。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3-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中,提出可供华侨城参考的新模式:“旅游+地产+演艺”、“旅游+设备+地产”、“旅游+景区+地产”、“旅游+索道+景区+地产”等新模式的详细分析,包括新模式特点、应用环境、适用性、实施策略等方面内容。
❻ 贵州如何让当地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据报道,贵州将实施全域旅游融合应用专项行动,全面推动大数据与旅游实体经济深回度融合,助推旅游答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以搭建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为重点,深化大数据在旅游业领域的能力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大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智慧旅游景区指导性规范,逐步扩大覆盖面。通过实施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旅游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典型企业,形成一批先进技术、产品、模式,推动大数据在旅游行业应用。
❼ 为何说高铁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
据报道,随着多条高铁新开通,今年国庆黄金周许多城市的旅行社发现新一轮巨大商机,各条高铁的开通,在给沿线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
专家表示,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健全,过去匆匆忙忙的‘跟团游’会更多地被自助游和深度游替代,变传统观光型旅游潮为多元融合型旅游经济,对沿线景区城市来说,这是最直接的受益。因为高铁,国内旅游步入了黄金时代。
❽ 转型期的中国旅游规划将走向何方
面对现阶段旅游规划存在的乱象,应该如何有效解决,旅游规划之路将走向何方?铭智旅游旅游策划认为,由于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旅游业发展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型的旅游资源,应依托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去创造资源。
旅游规划之路:1加强行业主流引导 塑造行业新形象
旅游规划产品不适应旅游产业结构的态势日益明显,旅游规划行业需要改善行业大环境,加强行业主流引导,利用行业权威媒体,发出行业声音,塑造行业新形象。
旅游规划行业需要一批有旅游景区实际操作管理经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是现在大学的旅游专业在和企业的结合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学院派旅游研究的题目和旅游企业毫无关系,闭门造车。需要整合机制,让旅游规划的智慧真正为行业和企业服务。
由于中国处于城市化时期,旅游规划屈尊于城市规划之下,地位非常尴尬,城市规划决定着地方旅游的发展,是造成中国城市、城镇“千城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只有以旅游规划为上位规划来引导地方建设,中国才能走出“千城一面”、“千景一面”、“千村一面”的固有模式。
有些地方认识到旅游规划对城市、对地方发展的引导作用,开始把旅游规划置于城市规划之上,他们要求地方做城市规划之前,先做旅游规划,按照这样的主导思想去做,规划出来的城市就是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就是一个新型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城市。
在新一轮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开始重视旅游产业与城镇的融合发展,在旅游规划的引导下,将出现一批旅游卫星城市、旅游小城镇、美丽乡村,给“千镇一面”的中国城镇带来崭新的面貌,这才是未来真正“每城一景、每镇一景、每村一景”的美丽中国!
2解决全产业融合,上下游延伸
提供高水准的策划、规划、设计、运营一条龙服务,提供系列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和方案,这样的服务是地方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最迫切需要的。
由于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包容性的大产业,涉及到农业、工业、会展、运动、康体、娱乐、养生、养老、房地产、城镇化,产业链连接到餐饮、运输、酒店、商业等。
旅游规划不但要适应这些发展趋势,还要主动引领地方经济朝大旅游产业发展,不能仅就旅游资源来谈旅游,就旅游项目来做项目,而是要有全方位的资源观,全产业链的视野,对地方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充分整合、延伸,最大化利用各种产业资源来发展旅游,整合形成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旅游规划机构的出路找文化、抓灵魂,到当地民俗民风中淘宝去。中国旅游规划机构的未来走向和出路,应该依靠定位制胜、落地制胜、实战制胜、人才制胜、案例制胜、品牌制胜、运营制胜。
1定位制胜
定位制胜:“定位对了怎么做都是对的,定位错了怎么做都是错的,没有定位怎么做都是乱的”。
精准定位是旅游产业发展之根基,策划和规划时找准它的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把景区的“灵魂”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来,面向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定位。
2落地制胜
落地制胜能真正指导业主方将规划落地、项目落地,最终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规划,能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给业主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良好的口碑和后续的订单。
项目落地,本来是业主方、规划方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变化因素太多,致使很多规划无法真正落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是很多业主方的评价,虽然不完全是规划单位的责任,但是这种现象多了,说明旅游规划界的混乱状况对自身形象已经造成负面影响,全体规划人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把好质量关,让规划更接地气,实实在在的帮助项目落地而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3实战制胜
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项目遍地开花,致使旅游人才特别是规划人才奇缺,不少规划从业者从学校毕业出来直接进入规划机构,没有实际接触过旅游项目的运作,缺乏旅游企业的从业经历,导致规划存在幼稚、照搬、照抄现象。
笔者认为,旅游项目投资和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至少要在这个领域内历练过5年以上,才能懂得其中规律和逻辑,才不会犯大错误。因此建议国家应该加强规划人才的实践培训,规定必须到景区实习两年以上才有资格做规划。
4人才制胜
大多数投资商把项目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规划人身上,希望规划机构为他们指明项目的操作流程、赢利模式、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等,但是,放眼中国规划界,又有几个规划机构里面有这样的全能型人才?
目前中国规划机构最缺乏的,就是有项目和市场实操经验的人才,只有他们知道投资商的需要和苦衷,只有他们才能指导投资商以最小的投入,最合理的投资结构,获得最好的回报。中国旅游项目投资“4321现象”恐怕与投资商的盲目投资、策划规划等智力咨询服务机构缺乏实操人才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未来的旅游规划市场中,具有项目实操经验,拥有实操型人才的机构将很快脱颖而出。规划机构也应该派出一定数量的人员到旅游企业交流锻炼,与市场进行零距离接触,感受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了这些感性认识,才能做出更具操作性、落地性的规划。
5案例制胜
用事实、用案例说话,实实在在做出几个有市场、有影响力的案例,自然就能得到客户的青睐,政府和投资商就会主动找上门,形成良性循环的效应。
6品牌制胜
有品牌才有市场,已经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规划机构,应更加注重维护品牌的声誉,默默无闻的机构,努力通过营销、案例积累、口碑传播等手段跻身进入品牌行列。那些以为拥有品牌影响力就放松管理、随意挂靠、粗制滥造的规划机构,将逐步丧失市场。
7运营制胜
解决业主方资源——资本——资格——资金——资产价值转换及升值需求,构架好产业集群、资本资金运作平台,提供系列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和方案,这样的服务是地方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最迫切需要的,而恰好是规划机构里面最缺乏的。
真正懂行和负责任的规划师,应该是先谈运营思路:怎么以最合理的投资,打造出最美的景区,创造最旺的人气,产出最大的效应,再去谈规划思路和空间、业态、产品布局,为业主理清区域旅游发展和具体旅游项目的运营思路,将能获得业主的高度认同,这也是对中国旅游规划的挑战和最高要求,是所有规划人应该补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