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 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开发中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
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旅游开发中生态破坏严重。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一些所谓的生态旅游者并不具备进行生态旅游的资格,他们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态伦理道德为何物。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参与者与开发者的生态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重受损甚至退化、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的重要原因。
3、湿地保护、社区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旅游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必要时应对受损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社区扶贫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区,当地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游客又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他们原本薄弱的生态意识更加淡薄。
开发的对策
1、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
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仍然太少,面积也太小,现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应在对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的同时,增加湿地保护区的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和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渔、建设生态工程等。生态工程是恢复已破坏湿地的一个根本性办法,它是指通过人为的培育替代生境来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时,应注意替代生境与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着力塑造旅游形象,全面开发旅游产品。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需要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在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形象设计上,要着重突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旅游形象还应设计出相应的载体,如旅游纪念品、景区吉祥物、宣传口号等。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态美食。其中生态观光中的观鸟活动是湿地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活动之一。
3、与原有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
在开发式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不应将原有的湿地产业全部废除,而应将旅游业与当地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湿地旅游与湿地农业、渔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4、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到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上都与一定类型的其他旅游资源并存。我们应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状况,在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与周边资源共同开发,形成整体协调的大旅游区。
5、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缺乏明确的法规、条例有关。政府应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3.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较缓慢 为当今生态旅游提出三点建设性的意见或对策并且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我觉得现在的所谓生态旅游都是假借大自然的名义!!人不一定能真正的达到新近大自然的目的.反而大自然因为人的到来而受到破坏.其实生态旅游不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的,搞些人造景观好了,这些让人疯去,大自然要保护,不要只为钱@!@!还有就是,开发生态旅游,真的要动大自然就尽可能动少一些,人要控制好,不能太多,要讲究可持续发展@!
4. 乡村旅游休闲开发产品和服务商品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提出必要的对策。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
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四、提升产品层次,满足市场需求。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应具有层次性,要同时兼顾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在开发国际产品时要借助国外旅游者普遍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这一优势,深挖文化特质,开发出具有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国际化品牌产品。
五、提倡适度超前,开发新型产品。无论是核心产品还是延伸产品都要用文化来创新,把这种文化创新变成旅游品牌,而且创造出新的旅游市场,引导旅游消费。
5. 旅游脆弱性因素的分析与对策论文
看看本文,或许对您有帮助。
《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在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中提出:生态旅游是通过环境上敏感的旅游和设施提供的宣传以及环境教育,使游人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其生态系统或当地社会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或损害。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宣称:现今世界生态旅游的年总收入达200亿美元。另据调查,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收入也已达52亿元人民币。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生态保护区中,有22%遭到破坏,11%的资源出现退化。这说明,生态旅游迅猛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势必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发展,并有可能将生态旅游彻底葬送。
l.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于受到外力(如拉力、冲击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质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稳定因素而造成该事物的不稳定性、不坚强性及易消亡性。据此,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可从以下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定义为生态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坏,从而失去自身的平稳性、坚强性,并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消亡。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不适应过度的市场发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场影响,有与市场过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适应性”。
2.对生态旅游资谅脆弱性的几点认识
2.1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真实性
人们把某个生态区或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为生态旅游景点,就有了游人的旅游和消费等活动,生态旅游资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恢复起来就没有在自然状态下快,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就会表现出来,且这种表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人为性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为除了人的作用外,还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使生态旅游区失去生态环境或虽然生态环境还存在,但己失去旅游价值。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经常性的具有破坏性的作用,而非人偶尔的非破坏性的活动。三是人在生态旅游资源面前多数时候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此话虽然偏激,但是事实。
2.3趋利避害,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再生
生态环境坚强性是指生态环境少受或不受人类的影响,其本身所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然而,生态旅游资源为人类利用后,由于受到人类强大外来作用的影响,遭到破坏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现出了脆弱性。如何趋利避害,促进资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标。
3.生态旅游资源脆弱住的表现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遭到破坏,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的破坏,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或者使生态旅游的美学价值遭到损失,从而使生态旅游活动终止。二是表现为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和稳定,如在生态旅游区大搞狩猎、烧烤野味等活动,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生态旅游失去基础。三是表现为生态旅游创收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这是由于前两方面的破坏,使生态旅游价值下降,受到市场规律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引起的。
4.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且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是由于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它引起的破坏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坏可在较短时期内得以恢复,大的破坏甚至在长时间内也不可能恢复。人为因素破坏是由于人类的某些行为,如过度开发等所引起的。这种破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态环境也是可以自动恢复的。但是,人的有些行为可能造成某些资源的永久破坏,某些物种的消亡或生态旅游价值丧失。因此,人为因素破坏是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坏也最持久和严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生态旅游区粗放经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如,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化堤已经开始退化变色。另外,经营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游人数、建筑数量;盲目发展机动车辆,致使污染增大。以索道为例,作为国家公园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应严格控制,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国则缺乏控制和管理,许多生态旅游区内,都有索道兴建。②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管理无力。由于主态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林业、农业、水利、旅游局等。正是由于这种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潜力地挖掘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然而,这样只会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力制止或干涉。③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可以说旅游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大加鼓吹。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全民发展生态旅游。黄金旅游周期间许多生态景区游客爆满,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游客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攀折花木、恐吓动物等,都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5.克服生态旅游资谅脆弱性的对策
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消费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过度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等代价的付出。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有限的,那种对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游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的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目标。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且,促进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根本办法。
5.1 倡导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各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游客)都要对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担负起更多的责任。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旅游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可待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它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化的影响。
5.2 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在规划时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特性及分布、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地公平发展和各方利益兼顾等原则展开。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划出功能分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
5.3 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
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须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还要调整理顺管理体制,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序性。最后,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规条例的建立和执行。例如,规定生态旅游的消费模式、征收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费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5.4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政府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估管理者和宣传教育工作。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产业;在环境政策方面,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有关法规征收一定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尽量做一些融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的体系,使生态旅游区更有吸引力;在社会政策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
总之,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会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延续,随着人们合理化、科学化、生态化的开发保护而得以不断减弱。因此,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并执行生态旅游发展政策;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审计,实施生态旅游管理和认真做好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证生态旅游地环境容量不超载,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原载《生态经济》2001年第12期)
6. 为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为促进生态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就制定了《环境基本法》。1923年芬兰颁布了《自然保护法》。
(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在制定的许多重要国家发展策略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4)重视当地人利益。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许多国家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以加强管理。
7. 解决目前我国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问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在《生态旅游认证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星级饭店评定标准》、《旅行社星级评定标准》等具有政策法规性质的文件中,增加有关环境教育设施建设及环境教育活动的内容,对环境教育指标及权重做出刚性的规定,并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强制性地运用于各项评定和评审工作中。如,对于旅游规划评审,可在条件成熟时制订专门的《生态旅游规划通则》,规定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的制作范式并要求编制该专项规划。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等政府行为来加强对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工作的调控和监管,使相关行为主体在法定或约定义务的驱使下,提高对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并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2)提供多元化的经费保障。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立了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同时,为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税征收机制和民间环境教育慈善捐赠机制也不失为一良策。可以预见,民间对环境教育的慈善捐赠一旦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便可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经费短缺的缓解开辟新的途径。
(3)对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规划。首先,在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可参考国际上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内容安排的通行做法,吸收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注重结合中国特色和农家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问题特点、资源和生态系统特色以及传统生态文化特色,在多方论证和广泛听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安排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环境教育内容。其次,在教育形式上,要完善农家生态旅游环境解说系统。
(4)对生态旅游者环境行为实施监控和奖惩。环境教育应与环境行为高度关联,以生态化环境行为之付出为行为目标。为达此目标,有必要建立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一方面,根据景区环境特点和游客的行为特点,设立必要的监控点,配置必要的监控设施,安排必要的监控人员,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及时的提醒和劝阻,防止危害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评比,对环境友好型行为主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问题行为主体给予批评和罚款,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使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得到优化,生态意识得到增强。
(5)鼓励多元教育主体的联动并吸引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广义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包括“游前”教育、“游中”教育和“游后”教育。当然,一般以旅游区和经营者的“游中”教育为主。
同时,景区和旅行社也可尝试将“业内环境教育”前置为“社区环境教育”,进行“游前”教育,即组织人员到学校、社区对潜在的农家生态旅游者(包括已从事过农家生态旅游活动的人员)提前进行环境教育,以培育农家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此外,社会参与色彩浓厚的“游前”教育和“游后”教育,更需要旅游政策的制定者、旅游法规的执行者、旅游科学的研究者、旅游用品的提供者、大众传播媒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联动。
(6)为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提供坚实的科研保障。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有赖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导。因此,必须通过政府鼓励、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企业支持、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的建立。要组织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就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现阶段,要重点加强对旅游区所在地域传统环境伦理文化的挖掘和外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学校环境教育的对接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其他社会环境教育对接等问题的研究,以指导当前的农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提高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
8. 西藏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西藏,一个对许多人都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旷廖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面对这么多的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将旅游业作为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行,格尔木、昆仑山口、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最后到达拉萨。北京、成都、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都开通了至西藏的列车,入藏旅游的游客也急剧上升,并且发展出了6条著名的旅游路线。有以拉萨为主的南线,雅砻江-圣湖景区-加查-米林-林芝线的东南线,拉萨-日喀则-珠峰-樟木口岸的西南线,日喀则-拉孜-普兰-札达-狮泉河-日土的西线,那曲-尼玛-狮泉河的北线,达孜-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邦达-昌都-芒康的东线,这6条路线已经成为来藏游客的主要旅游线路。这几条线路集河谷、森林、山地、雪峰冰川与高山草地于一身,名胜古迹众多,扩大了旅游者的活动范围。
目前,西藏业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拉萨、藏西、藏西南、藏南四个旅游区,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山南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可供旅游者为观光游览的参观点已达60多余处。拉萨的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和林芝地区巴松错湖共5个旅游区也已经被评委西藏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单位。
在自治区各级政府 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旅游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旅游部门立足当地实际,突出西藏旅游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不断开发新的旅游项目。除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外,登山、滑雪、探险、汽车、自行车、徒步、骑马、划船、狩猎、钓鱼、热气球、日光浴、温泉浴等特种旅游项目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包括宗教、历史、考古、文化、艺术、医药、民族、藏学、气象、地质、水利、地理、贸易、建筑、高原疾病、高原生物等研究领域的可靠旅游业接连不断,商务旅游、度假旅游也已经出现良好势头。
但是,毕竟西藏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多数沿途路段食宿及给养不甚理想,住宿和饮食条件简陋,同时,个人的安全问题也不得得到良好的保障。因此,具有探索精神的旅游者不妨考虑自驾车方式前往西藏区旅游。
现在,西藏的旅游业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而他的发展的前景也会是一片光明。未来,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业,也别是发展公交系统和铁路运输系统;其次,提高安全卫生格局,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最后,医疗这方面也是及其重要的,毕竟西藏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气候与中国内陆其他地方差别比较大,缺氧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更加必须把好医疗卫生这一关,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前来观光游览。
9. 华南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