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中的文化冲击

旅游中的文化冲击

发布时间: 2021-03-16 05:13:59

① 在迪拜旅游期间,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迪拜也是如此,但迪拜在人们印象当中最最令人深刻的便是“豪”,但其实迪拜除了“豪”,也有非常有意思的民俗文化。而让我感到最受冲击的便是迪拜的宗教文化

三、迪拜的服装特色

在迪拜妇女的穿着是一大特色,在这里,可看到很多迥然不同的服装特色,迪拜人更多的是穿着清一色的大褂,女人更是如此,有的更是把人蒙得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在迪拜这里也可看到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他们也着装着自身民族特有的服装。故而在这里你不仅可看到迪拜当地特色的服装,也能看到具有其他民族特色的服装,甚至,你还能看到中国的旗袍。

中东地区一直以来是比较神秘的,在近年中,迪拜也开始接纳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但迪拜的宗教文化,依然给 游人一种巨大的文化冲击。

② 当你去国外旅行时,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日本的房屋建筑,可能是多发地震的原因,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不会采用很厚重的墙体,也会控制好房屋的高度。

③ 作为一名旅行者,哪个国家给了你最大的文化冲击

我觉得作为一名旅行者,在游历各国的时候经历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不同。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跟文化,而迪拜也是如此。说起迪拜,很多小伙伴脑海里就浮现迪拜纸醉金迷的壕。但是实除了壕外,迪拜还具有非常有趣的民间文化。 迪拜的宗教文化我觉得是冲击最大一个国家。

三、神秘的中东地区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东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虽然最近几年,迪拜也陆续开始接受外来民族的进入,甚至也能包容他们的文化。但是迪拜本身的宗教文化还是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④ 为什么人们选择旅行时会抱怨文化冲击呢

曾经的空间、微博名句:“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上学累了、上班乏了、宅家倦了……当日子趋于平淡时,人们总会奢望来一场旅行,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救赎。然而当人们踏上异乡的土地,习俗、饮食、文化等的差异往往让人吃不消,甚至心生怨恨。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一、准备不足

远方、青山、牧野……这就是人们的脑海中的“异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确定了旅行目的地以后,一场硬战悄然开始。无论你是自由行还是报旅行团,提前对旅行目的地做充分的了解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要搞清楚一个观念:你是旅行者,而人家是当地人。切忌把自己的幻想强加到人家的现实生活中去。所以,避免因为准备不足而产生不实幻想,是应对旅行期间文化冲突的第一步。

⑤ 在新加坡旅游期间,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在新加坡旅游期间,文化上受到最大的冲击就在于新加坡对于宗教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人士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一、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是一个多人种、多民族混合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全球五湖四海的人群,新加坡人一贯是诚实、勤奋的,他们待人真诚,在与你交谈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真实感。尤其新加坡商人,多是从我国的广州、福建、上海等地过去做生意的,与华人在进行贸易的时候,多数时候他们会用方言与你交谈,增加亲切感。

⑥ 具体解释一下“文化冲击”

什么是文化冲击

跨文化研究专家罗伯特·科奥斯(Robert Kohls)在他的一本书《国外生存锦囊》(Survival Kit for Overseas Living)中把文化冲击定义为:

当人们去到一个与自己原来的文化迥异的地方时,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种心理上的迷惑,这就是文化冲击。这来自于你所遇到的不同于你自己的做法、组织、感知或评价事物的方式的经历,而且这些不同的方式又威胁到了你潜意识中最基本的信仰,这一信仰就是自认为所处文化上的习俗、假定、评价和行为是永远“对”的。

换句话说,你所熟悉的每一件事——从日常事务、交通方式、食物和语言到价值和信仰体系都不见了。你觉得就好像有人突然把你屁股下面的垫子抽走了一样难受。就好像你原来的文化的影子一下子消失了,一下子就变得无影无踪了。或许你是以成人的样子去做事,可你却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助的小孩。你生活在模糊和无知当中,并不断地向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发问。最后,你变得脆弱、灰心、懊恼、急躁,甚至可能会悲伤和愤恨,可能还会患上思乡病和抑郁症。

一位被调到国外工作的女士,当她的家从加利福尼亚搬到墨西哥后,一段时间内,她厌倦了听人们说一种不同的语言、看不到一样熟悉的东西、到杂货店学习认识每一种食品的标签,更厌倦了排长队买牛奶。于是,她开始体验一种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的融合及融合程度的改变,其征兆取决于以下的条件:

* 你停留时间的长短

* 你此行的目的(作为游人或进行商务旅行,暂住此国家和居住在此国家是不同的)

* 与当地文化或“新”文化的接触程度

* 文化差异的数量和种类

* 资金和住房选择(是和其他移居国外的人住在一起,还是生活在“新”的文化圈内)

文化冲击过程

蜜月

当你正在为出发做准备时,你可能就感受到了最初的文化冲击。而当你抵达某个新的国家以后,这种感觉却可能又会被一个蜜月期所代替。在这一刻,实际上文化冲击的影响仍然还很有限。在一个新的国家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尝到的似乎都是那么地令人兴奋,甚至是浪漫。或者可以说是狂喜。

安妮·格林尼,一家国际食品公司的市场经理,她不仅认识一些日本人,而且在被任命前还去日本旅游过,即使是这样,她还是因为不能开车出去办事而感到非常沮丧。“无论到哪里我都是步行去,就因为我没有车,我甚至不知道到哪里去买一个废纸篓。”她回忆到,她一个日本字都不认识,这意味着,在家里安妮几乎无法使用任何一种器具。她笑着说:“想一想吧,在日本的每一件事——甚至是打电话——都有上百万个按纽,可你却读不懂。就连上厕所都有五种不同的表达模式。

现实

就职后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真正的文化冲击才刚刚开始。在新文化圈内的生活看来更令人沮丧,你可能会抱怨身边的每一件事,你找不到门牌号码,你可能迷路了,你不会说当地的语言,你惊慌,当你意识到自己如此地不会照顾自己时,你还会自责。有时这只是一瞬间的事,有时这也只不过是几分钟的事,而有时这却会成为一个持续的状况而最终会导致你的消沉。

正如一位妇女所说:“你完全被日常繁杂的生活所埋没,而且需要不断地把你从中挖掘出来。你被搞得筋疲力尽而毫无头绪。

文化冲击的征兆

你可以观察以下这些信号来判断是否受到文化冲击:

* 变得迷惑、情绪低落、厌烦、情绪化、不安、无成就感。你感到孤立。

* 你自己的问题似乎要比生活问题更大。比如说,你没能完成一个看来非常简单的任务,你几乎爆炸了。

* 你发现自己的生活极端不堪:你远离人群,你喊叫,你生气;白天你昏昏欲睡,晚上却不能入睡,等等。

文化冲突也会影响你的职业生涯:

* 你和你在国内国外的同事的中断了联系。

* 你开始做不妥当的决定,或者做不公平的评判。

* 你无法及时、有效地完成你的工作任务。

如果你不能积极地处理好文化冲击,那就可能引起磨擦,从而破坏你最重要的商务关系。个别情况下,文化冲击可以导致严重的消沉和个人问题。

如何应对文化冲击

最终,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或求得生存的手段,你不得不开始一个漫长的学习处理这一文化的过程。你会意识到你绝不可能改变当地文化,即使这种文化看起来很荒诞,很不合逻辑,或许甚至是危险的。于是你就不得不开始认可你能欣赏或至少是你必须涉及到的这一文化的某些方面。这就是你接受这种文化的开端。

为了帮助你逐渐接受异国文化,你需要找一些私人和工作上的朋友,从他们那里你可以获得许多支持,你甚至还可以寻求公司的帮助。

找找看谁能帮助你

找一个能为你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并能在日常工作上给你帮助的人,和他聊聊,这是非常重要的。格里尼就通过她女儿的学校认识了一位女士,这位士带她到店铺购买日用品。她儿子的一位老师,和她们住得很近,带着她转了转邻近的几家不同的店铺。而格林尼老板的秘书则在一个星期天顺便拜访她时,教她如何使用各种用具。格里尼还参加了一个名叫“外国女性主管”的职业团体,缩写为“FEW”,这一团体中有200位和她一样的女性。

克服交流障碍

战胜语言上的障碍和交流上的困难还可以帮你缓解孤立的局面。对于你和你的家庭来说,流利的语言指导是提高你们在家里和工作上自我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即使是北美女性到了一个说英语的国家,由于不同的词汇和交流方式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英国礼仪规定无论他们愿意不愿意,身处不熟悉的地方他们不能太热情。澳大利亚人和爱尔兰人习惯使用交流来稳固他们工作上的关系。虽然你可能认为他们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闲聊上了,可实际上,他们正在加固彼此的忠诚,同时也是在互相交换有用的信息。北美女性需要很仔细地学习和适应她们所在国家的交流方式和礼仪,这样她们就可以进入当地的社会“圈内”,从而减轻那种疏远感和孤立感。

在许多国家里,女性在商场需要主动与其他人交流并建立社会生活。不要等事情来找你。从做生意的角度讲,要习惯并能成为一个利用电话、传真机和电子邮件与人交流的好手。一位国际主管坚持认为:“当你离开世界的某个地方,又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时,要想把工作做好,你就必须变得真的想和人交流,而且还应感到非常舒服才行。”

获取公司的支持

就文化冲击这一点,你的公司也应该给予如下的帮助:

* 使你通过电子邮件、传真和办公室联网邮件能很容易地接触了解国内的情况。

* 对于文化冲击要对你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并提供支助。

* 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语言指导。

* 给你充足的时间去适应新的文化。

* 不要期盼你在遇到文化冲击时,还会进行“全球”旅行。

* 在积极的心理基础上帮你解决问题。

* 在新的国家给你介绍一位好主人或导师。

* 告诉你一些你可能会加入的社会组织和移民团体,以便为今后社交和以后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打好基础。

照顾好自己

要抽出时间放松和进行身体锻炼。吃健康食品。每天写下你的感受和经历对你也很有好处。要分配好社会活动和休闲的时间。还要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犯错误或看起来很傻。在那种情况下,你通常有两种选择:生气或自我嘲笑。哪种方式会感觉好一些呢?还是尽力保持你的幽默感的好。

适应文化冲击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如果你过了文化冲击这一关,那你就会学到许许多多新的技能。你对事物的感知也会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包括:

* 变得更加独立、灵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 很满意新的经历。

* 为你的适应负起更多的责任。

* 识别出了自己做事的风格,还有其他人对你的看法。

* 学到了新的文化知识。

* 抛弃了用审判的眼光看人和不宽容别人的行为。

* 更加成熟。

* 进一步提高了决策能力。

* 达到了既定目标。

* 提高了组织和交流能力。

* 学会了新的语言技能。

渡过了文化冲击这一关,你将会发现你的视野更加宽阔了——从政治到食品,从文化到肢体语言,从工作习惯到与人交流。你再次拥有自信。你将学会更多的新知识,体验更多的新经历。你将会急切地想回到祖国和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一起分享你学到的每一件事。

⑦ 中西方文化冲击

1、西方拿到礼物会当着送礼者的面当中拆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人则是放到一边,连连称好,待到客人走后再到背后议论。
2、外国人很热的天都带着头盔,中国人很冷的天都不带头盔,课件中外社会公德意识的差别。当然也可以举闯红灯等事件
3、外国人会对自己爱的人当面说“I LOVE YOU”;而中国人则不然,就是自己最亲的父母,也由于中国人心中那这种含蓄的思想,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啊,哎
4、还有就是礼节方面,外国人可以用热吻与拥抱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感情,而中国人以前是作揖等,现在中国人还好有改进会握手了
其实中外差异很多 用心观察会知道更多的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哈

旅游业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辨析二者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问题。虽然旅游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认识,但对于旅游业究竟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却缺少系统的思考和准确的表述。

一般来说,旅游主要是城乡居民基于满足精神方面需求而引发的外出游玩活动。从文化角度看,旅游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审美行为,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旅游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但旅游业的本质是会产生较强文化效益的经济产业,它不是文化事业,也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旅游业对文化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谈.由于不同的地方文化的含义有所不同,因此分析旅游业对文化的作用,需要明确特定的文化范畴才能进行。

一、旅游业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文化交流所指的文化一般是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文明。从国际范围看,按照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标准,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中华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西方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从国内范围看,在中华文化之下又可以分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亚文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促进文化交流都是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旅游业在这其中发挥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这是与大规模旅游经济活动相伴随的文化交流。自从文明开始诞生,文化交流就一直存在,但在没有现代旅游业出现之前的文化交流是相对零散的,同经济的联系也不太紧密。旅游业的发展,则以经济为动力,并通过经济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围。2012年,全球过夜旅游者达到10.35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08万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达到29.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27万亿元。这其中,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旅游占了很大比例。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这是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交流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官方层面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官方层面的交流发生在政府之间,往往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弘扬本国或者本地的文化。比如我国派遣文艺团体出国表演,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等,都属于这一范畴。民间层面的交流则更多是自发的,是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基于文化差异而进行的相互访问。旅游交流属于民间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与官方交流互为补充,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发展。

(三)这是一种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业推动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数精英之间的文化交流,而是国民全方位参与其中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不预设主题、不先入为主,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式交流。因此,影响面更大,也更为长久。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跨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沟通,有利于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旅游业对推动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突出的平台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目标,如果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五个建设都属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范畴,即属于大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但是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列的时候,文化建设一般指的是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从社会文化价值看,旅游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意义,它可以是一种社会化的因素,因为它使人亲自了解现实,可以培养人们面对现实的某种态度,它也是一种培养感情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它有利于智力、科学、技术、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创造。”
需要说明的是,旅游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投入来实现,而是通过市场经济,主要依托游客自身的旅游消费达到了促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国家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可以用更小的成本,产生了更大的文化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既推动了文化建设,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建设。其中,旅游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业对于形成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作用。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推动形成核心价值对于一个国家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中国汉武帝之后的帝制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共同价值观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价值的形成除了教育,还在于国民通过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印证、去实践。因此需要通过更多渠道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以旅游的方式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僵化、填鸭式地灌输,而是通过柔性影响、自然渗透,春风化雨式地帮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人们在游览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和名胜古迹之后,很自然地会将对大好山川的热爱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转移为对国家的热爱,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往往更为巩固和持久。再比如,游客在参加红色旅游之后,自然会对先辈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的向上精神动力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难替代的。

(二)旅游业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突出作用。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也包括文化素质。中国自古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说法。旅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国民的身心发展都有很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参与到旅游中来,有利于其全面健康的成长。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支持年轻人开展游学活动,其看重的正是旅游业的这种突出功能。未来我国需要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推动文化建设。

三、旅游业对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文化事业强调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公共文化需要政府来提供,因此这种文化基本上是免费的,或者是收费很少,带有优惠性质的。文化事业虽然强调政府投入,但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分享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而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只要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式都可以采纳。这也意味着,发展文化事业并不等于要完全排除市场的内容。如果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也应该将其充分的运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发展文化事业中主要提到四大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而旅游业对这四个方面的文化事业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旅游业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公共财政投入的内容。既然是公共财政投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越多,其文化投入产出的效率就越高。国家规定,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要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一般而言,公共文化设施其享受的主体往往是设施所在地的居民。通过旅游业,可以引导更多外来游客享受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有利于提高文化效益。

(二)旅游业是一种独特的现代传播渠道。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对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一般的观点,传统媒体包括第一媒体报纸刊物、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现代媒体包括第四媒体互联网和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为代表的第五媒体。从传播的角度看,媒体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其中,信息的覆盖面、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信息传播的速度都是衡量媒体传播效率的重要标准。旅游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很大程度扮演了信息传播媒体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旅游可以被视同为“第六媒体”。与其他五种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传播信息的速度虽然相对较慢,但是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却很大,此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传播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游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消化信息。同时,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主动选择,具有很鲜明的互动式的信息传播特点,不像其他媒体只是由一方被动接受信息。目前,社会普遍忽略了旅游在现代传播体系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未来需要对此问题予以更多关注。

(三)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对于旅游业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社会上存在不少的争议。特别是一些地区在盲目开发旅游业中对传统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甚至把旅游业作为破坏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分析这种情况需要对几个问题做出回答。

其一,发展旅游业是否必然会破坏传统文化。虽然一些不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行为确实对传统文化造成了破坏,但其实对传统文化冲击最大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较之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传统文化的相互对立,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重要的依托对象,破坏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破坏旅游业自身,因此旅游业从发展本身而言,必然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发展中重要的内容。此外,差异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地方只有更多地保留传统的多元文化、异质文化,旅游业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具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其二,发展旅游业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制是什么。与依靠国家投入进行保护和传承不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利益机制而实现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将利益机制传导给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经济动力促使其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将其封闭起来的静态保护,而是以文化交流、互动的方式实现的动态保护,这种保护是基于发展视角的保护,其实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保护。比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在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一直被视作当地政府的一个包袱,急欲将其拆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才意识到平遥古城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资源,因而自觉地强化了保护古城的动力。再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敏文在研究侗族大歌时特别提到,“如果侗族大歌不能与时俱进,就是死路一条。侗族大歌必须从侗族村寨走进学校,走进县城、州城、省城乃至国内外各大都市。当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进程中,千万不要遗弃它固有的生存基础——侗族村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侗族大歌也会死无葬身之地。”从旅游业的角度看,侗族大歌要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除了“走出去”之外,还要“引进来”,这就是要通过旅游业形成一种良性的利益反馈机制,让留在侗族村寨的居民还可以通过向游客表演等方式来展示侗族大歌的魅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寨“空心化”,使侗族大歌“走出去”之后还能实现原居地的文化发展。

其三,如何看待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破坏的现象。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因为规划、开发、经营不当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利益传导机制太强,同时又缺乏平衡和制约机制,因而出现旅游场所过分商业化,文化传承人为迎合游客将文化庸俗化肤浅化等行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找到旅游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平衡点。一方面通过示范引导,鼓励旅游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大对旅游业发展中破坏传统文化行为的处理,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好传统文化。

总之,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对待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应该肯定其正面的价值,同时避免旅游业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破坏的行为,以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积极作用。

(四)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要补上农村文化事业这一“短板”。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其落脚点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些年国家也在通过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方式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但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关注旅游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作用。这一点在许多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方有较明显的体现。比如,一些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接待城市游客,就不同程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四、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分析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首先需要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做出区别。旅游业是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提供物品和服务的一组产业集合;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虽然二者都是一系列产业的集合,但是旅游业实际上是从消费需求角度来衡量的一个产业,文化产业则是从消费供给角度来衡量的产业。由于二者各自从需求方和供给方来衡量产业,因此彼此之间存在一些交叉。但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独立,并不是完全同一的产业。

从统计的角度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的部分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产业的文化艺术服务类中,文艺表演服务、文物保护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博物馆等有一部分是面向游客的,对应的是旅游产业中“游”和“娱”的环节。二是在文化产业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中,公园管理、游览景区管理、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活动等很大部分都是面向游客的,对应的也是旅游产业中“游”和“娱”的环节。三是在工艺美术品生产中,工艺美术品的制造和销售如果面向游客,对应的是旅游产业中“购”的环节,但这部分在旅游购物中所占比重并不会太高。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的部分并不是太多。根据2010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的数据看,游购娱的比重大约占全部旅游消费的三分之一,而这其中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大致估计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重叠交叉的部分只有10%左右。此外,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2004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05%,旅游产业的份额大于文化产业。

具体到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业促进了一部分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使其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许多文化资源如果不借助旅游市场这个渠道,就只能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不能成为可供消费的产品。比如过去许多有形文化资源,如古村、古镇等在没有发展旅游业之前仅仅是当地居民居住的场所。但是通过旅游业,这种资源很快走向市场,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经济价值。

(二)旅游业延伸了现有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进而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规模。最典型的例子是手工艺品。在没有旅游业的时候,许多手工艺品大多是在区域内进行小规模的市场交换。比如,苗族的刺绣工艺品,主要是在集镇上进行销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取代当地居民,成了这些手工艺品的主要销售对象。像云南大理鹤庆的新华村,每年向游客销售银器制品带来的收入就超过1亿元。

(三)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游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这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旅游演艺的崛起。近年来,许多直接针对旅游市场开发的演艺项目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早期依托阳朔山水推出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至今还受到大量游客的追捧。而像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承德的“康熙大典”等也是从丰富外地游客夜间活动出发开发的新型文艺演出。这些演出增加旅游消费的同时,实际上也成了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四)旅游业促进了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转化为文化产业经营实体,为文化事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路径。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是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的首要任务。其中特别提出了“推动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事业转换为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市场越大,其转换也越容易。对许多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来说,面向市场的方式一种是在本地演出,一种是去外地演出。但是除了少数优秀节目有较大的外出演出市场外,多数演出主要还是要立足本地演出。但是本地演出最容易面临的就是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问题,这在一些中小城市更加明显,因此这就很大程度需要借助外地游客的消费才能保证其足够的市场容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将旅游业发展与地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更好结合起来,对于这些文艺院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⑨ 在旅行的时候,你感受过哪些文化冲击

发现我有个菜里面主料就是蜗牛,我当时点了一盘,我真的受不了,那种腥味。把他们当成美食,我感觉到文化的差异。

⑩ 文化冲击有哪些

文化冲击是指当生活在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接触到另一种新的文化时所感受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反应。

文化冲击的四阶段
文化冲击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不同的人对文化冲击会有不同的反应,根据奥伯格的研究,文化冲击通常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

蜜月阶段通常为国际外派人员及其家庭刚抵达东道国2~3个月的时间段,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抱着新奇的心态看待东道国的文化行为。从社会学习的角度看,他们没有发现自身原有行为与东道国文化的冲突,还没有接受到足够的负面反馈。

2.冲击阶段

冲击阶段通常为国际外派人员及其家庭到达东道国3~9个月的时间段,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将自己暴露于新文化环境中挣扎。从社会学习的角度看,外派人员开始接收到他们不恰当行为的大量负面反馈,但又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因此他们感到困惑、失望和恐惧。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击,很可能产生极度保守、沟通中断和非理性反应的结果。在这个阶段,能否克服文化冲击是决定海外派遣成功与否的关键。

3.适应阶段

适应阶段通常为国际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抵达东道国9~10个月的时间段,外派人员开始由抵触东道国文化变为逐渐适应。从社会学习的角度看,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成员逐渐了解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和不恰当的行为,并开始尝试做出恰当的行为,这会导致正面反馈的增加和负面反馈的减少。随着对新文化的逐渐理解,行为方式逐渐变得适应并可预期,语言障碍的影响开始减退,生活也开始自如。在这一阶段,人们经历过文化危机并逐渐恢复。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