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文化和旅游局宝丰保护管理所
⑴ 大理州云龙有几位副县长,主管文化教育的是那一位
张劲松,男,白族,云南云龙县人,大学学历,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云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领导分工:
负责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人防、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分管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县教育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县旅游管理委员会、县卫生局、县计生局、县志办。
联系县广电网络公司、县新华书店、县红十字会。
杨斌,男,白族,云南云龙县人,大学学历,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云龙县委员会常委、云龙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张建荣,男,白族,云南云龙县人,大学学历,1997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云龙县委员会常委、云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陈学植,男,汉族,云南宾川县人,大学学历,1988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云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云龙县公安局局长。
夏云龙,男,汉族,云南云龙县人,大专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现任云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施耀东,男,白族,云南云龙县人,大学学历,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云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运迪,女,中共党员,2013年4月参加工作,同济大学下派副县长。
⑵ 请问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目前怎么样,尽量详细点。当地群众素质,收入,安全感,房价等等。谢谢了。
【自然概貌】
云龙县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是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结合部。东与洱源县和漾濞县接壤,南与永平县、保山市相交,西与怒江州泸水县毗邻,北与剑川县、兰坪县交界。东西最大横距91.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09千米,总面积4400•95平方千米,基本地势东西高、中部低,从北往南逐渐降低。云岭和怒山两大山脉贯穿全境,怒江流经县域西境,澜沧江由北向南逶迤直下,境内山峦重叠,河谷交错。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729.5毫米,最高海拔3663米,最低海拔730米,县城海拔1640米,县城居县境中部狮尾河谷诺邓镇,距大理州府大理市158千米,距省会昆明市518千米。
【建置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比苏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属永昌郡。唐(南诏)分属剑川节度和永昌节度。宋(大理)时期,名“云龙赕”。明、清称云龙州。民国2年(1913年)改州为县。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
全县辖宝丰、关坪、团结、检槽、长新、苗尾、民建7个乡和诺邓、漕涧、功果桥、白石4个镇,共 86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云龙山地白族
到2010年末, 全县总人口20.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占90.73%;非农业人口1.9万人,占9.27%;汉族人口2.6万人,占12.65%;少数民族人口17.9万人,占87.35%。少数民族人口及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白族15万人,占73.27%;彝族1.2万人,占5.86%;傈僳族1.1万人,占5.27%;阿昌族2568人,占1.25%;傣族1171人,占0.57%;苗族1631人,占0.79%;其他民族690人,占0.34%。
【经济综述】
到2010年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3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91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07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00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0316万元,工业总产值120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18008万元;全年粮食产量98000吨;全县财政总收入1603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4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00万元。
【人民生活】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职工工资总额1.52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5元,比上年增长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35元,增长23.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5.8平方米,农村人口住房面积17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2%。
【动植物资源】
云龙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的,有林地面积332189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523万立方米,经济林木30万亩。苍峦叠翠的群山中有红豆杉、滇山茶、水青树、云南榧木、秃杉、铁杉、黄杉、银杏、红椿、滇楠等数十种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种及总数达110科650多种的木本植物。山野中有数百种中草药材和二百余种野生食用菌;云龙立体性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山形水势为滇金丝猴、白臂叶猴、小熊猫、金钱豹、穿山甲、梅花鹿、孟加拉虎、黑熊、岩羊、狐狸等数百种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广大的山野草场和山区农村是云龙畜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云龙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由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境内怒江、澜沧江、沘江、空浆河、关坪河五大江河及其支流共11条河流的水能蕴藏量为320万千瓦。澜沧江水电开发规划中功果、苗尾两大电站都在云龙境内,水能蕴藏达二百多万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铜、铁、镍、锡、汞、金、银及食盐、石膏、板岩、大理石等。
【旅游资源】
太极之光
云龙境内有风光秀丽的“高山明珠”的天池,有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天然景观,有“千年白族村”诺邓,有危岩高耸、山势雄峻、两溪拱绕、石壁千寻、古木虬枝的虎头山,有著名的漕涧下澡塘温泉瀑布。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民俗文化】
云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白、汉、彝、苗、回、傣、傈僳、阿昌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云龙白族文化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它同洱海周围的坝区白族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山地文化的独特性突出反映在云龙白族戏剧“吹吹腔”以及白族音乐“打歌调”等形式上。“吹吹腔”同洱海地区“大本曲”相比,前者以唢呐配奏,后者以三弦伴奏。打歌调”主要流传于云龙东北部山区。云龙民歌(或称“山歌”)的内容绝大多数反映爱情生活和生产劳动。
云龙的彝族,多居于山间缓坡台地或半山腰,以十多户为一村居多。以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等为主食,服饰比较独特。曾盛行“儿子上门,女婿入赘”姑舅表优先联姻的习俗。丧葬习俗明代前均为火葬,清代改为棺木葬。
傈僳族婚俗与其他山地民族差不多,只在局部地区曾存在亚血缘族内婚和“公房制”的习俗转房制和姑舅表优先婚配的习俗也比较普遍。丧葬习俗与附近白族差不多,送葬前全村人要集中于丧者家打歌、唱阴阳调为死者送葬。
云龙的阿昌族、苗族、回族、汉族、傣族等民族,他们都是因为不同的历史原因来到这里,以后和这里的民族长期大杂居,长时期的交往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先进的生产生活习俗传授给当地民族外,也随同当地民族一起传承当地的原始习俗。所以民俗习惯与前面提到的民族都大同小异。
诺邓古村
云龙建筑文化在现存的古庙宇、古民居建筑上有完整的反映,最典型的可以从被省人民政府授于历史文化名村的诺邓村民居、庙宇、牌坊等古建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目前诺邓村保留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就有100多个民居院落,还有玉皇阁道教庙宇建筑群以及其他多处公共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一颗印”等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山村构局因形因势变异多姿,在建筑形式上高度重视传统工艺和图案雕刻等方面的有机协调、美观精细,门窗斗拱特色均具,壁墙厅堂庄重典雅。
村邑文化是古代云龙居民留给今天的又一份特殊遗产。这里有五井、漕涧等地的集镇式村邑文化,有白石、署场、大达、大村、表村等地的山村式村邑文化,有汤涧、仁山、大坪子、大栗树、回族村、苗家寨等地民族风格迥异的村邑文化,还有天登等地独家村式的村邑文化,都是别具特色的民居群落,它们当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村落结构形式的古朴自然,更主要的还是其中饱含着地区精神文化内涵的诸多民族民间生活成份。
桥梁文化作为云龙现存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证据,其种类之多,造型之巧,结构之精,确实不愧于“桥梁博物馆”之美誉。在云龙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藤桥、木桥、石桥、钢桥、铁链桥等等,形式则有吊桥、浮桥、拱桥、伸臂桥、风雨桥之类。其中如抗日战争中的功果桥、滇西农民起义的飞龙桥遗址及水城藤桥、包罗通京桥、石门青云桥、顺荡彩凤桥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它们证明着古代云龙的不凡经历。
与桥梁文化伴生的还有驿道文化。古代盐业经济的发达造就了云龙这个边远之地与四方八面紧密相连的交通网络。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往腾冲、片马,北上丽江、中甸,商贸往来货畅其流,至今纵横交错的云龙境内古驿道上,石板青青,蹄印深深,驿站旧址犹存,马邦痕迹依旧,而在驿道上留下的驮洋货、贩私盐、赶考、逃匿、匪事、兵争等等故事传说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采冶文化在古代云龙以八大盐井产业为中心,同时还有白羊厂的银矿开发等矿产采冶辅之。作为某几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动脉,云龙曾为此出尽风头。云南盐井自汉代开始即以安宁、黑井、白井及云龙五井四个地域为重,在采卤、煮制、推销以至经济产业管理方面均有一整套传统的体系方式,而由盐而生的政治、文化事件层出不穷,以此决定了所谓盐文化历史的出现。云龙矿藏资源丰富,特别是明末清初银矿的采掘使云龙工商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白羊厂银矿事件是导致杜文秀起义的重要诱因。
云龙洞经古乐
云龙民族音乐以“吹吹腔”强激的唢呐器乐演奏及“五井洞经”悠缓的弦管器乐演奏为特色,此外,“山花体”白族山歌和彝族、苗族、傈僳族山歌也各有鲜明的特点。
云龙民族舞蹈形式主要有白族的“霸王鞭”与“力格歌”舞蹈、彝族“鲁辘则”舞蹈,傈僳族“爪七七”舞蹈及苗族芦笙舞等,还有各类“打歌”活动和民间舞狮耍龙耍马要牛头等表演形式。
民间节会庆典主要有传统大牲畜和商贸交流会“八三街”,有漕涧“二八”澡塘会,以及“四月清明、五月端五,六月火把、七月祭祖、八月中秋、九月洞经”等活动。许多农村还普遍存在在农事关头(如栽秧)、跳神祭祀方面举办节庆活动。
云龙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关坪、长新等山区白族妇女刺绣具有独到的特色,而石雕工艺、竹编工艺以及剪纸、制扎和地方土特食品果品的加工制作都颇多艺术技巧。
⑶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乡邮编是什么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乡邮编是672706
⑷ 云南云龙县的人文环境杂样
非常的好!!!我就是那的人!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横断山南端澜沧江纵谷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是大理州、保山地区、怒江州3个地州的结合部。东与洱源县和漾濞县接壤,南与永平县、保山市相交,西与怒江州沪水县毗邻,北与剑川县、怒江州兰坪县交界。东西最大横距9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09公里,总面积4400·95平方公里,全部是山区。县城居县境中部狮尾河谷石门镇,东距大理州府大理市175公里,距省会昆
玉皇阁建筑群
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诺邓村,距县城约7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维修扩建,清咸丰七年(1857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陆续修复。现存建筑以玉皇阁为主体,由玉皇阁,文、武庙和木牌坊组成。玉皇阁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建在高2.15米的方形台基上,歇山顶,阁通面阔13.8米, 通进深13.3米, 高16.4米。阁两侧有左右厢。文庙在玉皇阁东约30米处。单檐歇山顶,通面阔8.6米, 通进深 6.7米, 高7.31米。武庙建筑形式与文庙同。木牌坊在玉皇阁前约150米处。整座牌坊用四根木柱擎起斗拱架叠的层架构件,高9.65米。建筑布局合理,蔚为壮观。诺邓玉皇阁建筑群,是云龙县境内现存最早的宗教建筑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阁
位于宝丰镇西面的德隆山,距县城约13公里。建于南明弘光元年八月(1644年),至隆武元年(1645年)落成。清道光九年(1829年)复修。阁内供奉观音。白衣阁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由前后两殿组成。后殿为主殿,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通面阔9.4米, 通进深7.6米,高约7米。房檐下用如意斗拱,殿前檐下原装有四堂雕花格子门。殿左右有两排耳房,殿正面有廊。殿内现存五块碑刻,在殿外约20米处有座普同塔,现碑、塔均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竺寺
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象麓村,距城约3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永历六年(1652年)增修。现存主殿,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3.9米,通进深11.3米,前檐厦廊阔3.2米,卷棚式顶,门楹悬“竺国宗风”横匾,殿内存十八罗汉塑像,保护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山古建筑群
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有虎头寺。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虎头山寺庙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每逢节日游人众多,是重要风景旅游区。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塔
位于云龙县宝丰镇东山顶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为风水塔,七级圆形石塔,通高5米,径0.86米,第四、六级各雕一龛,内雕天王像,塔刹宝顶由整石雕成,它耸立于沘江边峭壁之上,为大自然增添了秀色。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飞龙桥望江楼
位于云龙县旧州镇南,距县城83公里。是清末农民正义领袖杜文秀在澜沧江上修建的铁索桥,建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桥身冲毁,现余两端桥头和桥西的望江楼。楼呈方形,分上下层,通高11米,边长8米,重檐歇山顶,楼下两侧墙内嵌13块建桥碑记,是研究杜文秀起义的重要资料。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水城藤桥
位于云龙县城北面约68公里的白石乡水城村,横跨沘江上,因桥用藤子编缀而成,故名藤桥。藤桥是用本地所产的山葡萄藤编织成的吊桥,架在江两边对生的老栗树上,全长25米。桥架设在两根藤子扭编成的直径约5公分的长绳上,再在下面悬吊一张用藤子编织成的长圆形网,网底穿进一根宽1尺、厚5寸的木方作为行走的桥面,桥身两端紧系于作为桥墩的树干上。整座桥从远处看就像一张悬挂在江面上的渔网。藤桥古称“笮”,汉代设置的越西郡,内有定笮县,也是因其境内有藤桥而名。云龙县境内的藤桥是当地白族所架设,是今天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史料。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桥
位于云龙县城石门镇西约1公里处的沘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扬所建。为铁链吊桥,全长36米,宽2.18米。桥底用五根铁链,上复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根扶链。铁链通过桥头的石柱固定在两边桥亭台基内的“石牛”之上。桥头两端建有桥亭,上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在南面的墙内嵌有杨名扬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西面石壁上刻有隶书“衮雪”二字,是曹操提刻于陕西汉中衮谷石崖上的题记,为杨名扬印后翻刻。青云桥是云龙县古代的重要桥梁,现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京桥
俗名大波罗桥,现名“解放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长新乡大波罗村,横跨江上,距县城38公里。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桥为伸臂式单孔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径29米,高12.5米。桥采用木方交错架叠,从两岸层层向河心挑出,中间用长长12米的五根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桥上瓦顶桥屋,桥内两侧平置两排木凳供人歇息。桥外两侧用高约1米的木板遮挡,以作为桥面的围栏。桥两端建有牌楼式桥亭,亭高5米,通面阔6米,内连一条长5.5米的石梯甬道.通京桥建筑奇巧,雄伟壮观,是今大理州境内的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桥。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彩凤桥
位于云龙县城北74公里的白石乡顺荡村,横跨沘江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到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维修时把西面的桥亭改建阁楼,名“童子阁”。桥为单孔伸臂木梁桥,全长33.3米, 宽4.7米, 净跨径27米, 高11.33米,桥身建筑采用木方交错架叠,从两岸桥墩层层向河中心挑出,如楼阁建筑中的斗拱,在两端斗拱向中伸延相距9米时,再用5根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并于桥身上复盖房顶。桥两侧用木板遮挡,桥内置两排木凳供行人歇息。在东面桥亭内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云龙州官告示碑》颁布行人马帮等过桥规则。现该桥保护完好。1988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惠民桥
位于云龙县城南宝丰乡南新村,距县城21公里,架于沘江之上。惠民桥始建年代不详,原桥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现桥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桥为双孔铁链吊桥,由于建桥处江面较宽,故于江心增设桥墩,采用了二进连跨的建筑工艺。桥全长50米,桥身长39米,宽2.5米, 高约8米; 最大一孔孔径21.3米。桥由8根铁链组成,6根为底链,2根为吊链,在底链上铺设木板为桥面。三个桥墩上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桥亭为牌楼式,并附有长达7米的甬道。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
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大慈寺东侧,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经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多块,碑除一块明成化二年(1466年)铭文为汉字外,余均为梵文经咒; 经幢为四方形三重檐,顶作圆形宝顶。顺荡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天 池
亦名暑场海。位于云龙县城西北的五宝山上,距县城22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最深处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属高原断层湖。据《云龙州志》记载:“天池,一名高海子,在州署东北山顶,亭泓十里,灌白汉场、暑场田茭蒲茂密,居人利之”。五宝山海拔2560米,天池像一块美嵌砌在群峰之中,湖光山色相映,风光十分优美。天池四周,林木繁茂,异卉秀葩,名不可辨。湖中鱼肥,湖畔建有养鹿场,五宝山上建有龙王庙等,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开辟为云南省级旅游度假区。
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龙县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个乡境内。其地理位置在东经99°15~99°19,北纬25°50~25°26之间。总面积6630公顷。主要保护:原生的云南松林及丰富的植物种群,区内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170多种; 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有滇金丝猴等14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秀丽的高原湖泊天池位于保护区中部,五宝山山麓,面积100.2公顷(中水位时),平均水深8.5米,最深处16.8米,蓄水量400万立方米。1983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⑸ 云龙县的旅游
玉皇阁建筑群
玉皇阁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诺邓村,距县城约7公里。现存建筑以玉皇阁为主体,由玉皇阁,文、武庙和木牌坊组成。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阁
白衣阁位于宝丰镇西面的德隆山,距县城约13公里。白衣阁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由前后两殿组成。后殿为主殿,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通面阔9.4米,通进深7.6米,高约7米。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竺寺
西竺寺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象麓村,距城约3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永历六年(1652年)增修。现存主殿,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3.9米,通进深11.3米,前檐厦廊阔3.2米,卷棚式顶,门楹悬“竺国宗风”横匾,殿内存十八罗汉塑像,保护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塔
秀峰塔位于云龙县宝丰镇东山顶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为风水塔,七级圆形石塔,通高5米,径0.86米,第四、六级各雕一龛,内雕天王像,塔刹宝顶由整石雕成,它耸立于沘江边峭壁之上。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飞龙桥望江楼
飞龙桥望江楼位于云龙县旧州镇南,距县城83公里。是清末农民正义领袖杜文秀在澜沧江上修建的铁索桥,建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桥身冲毁,现余两端桥头和桥西的望江楼。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水城藤桥
水城藤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面约68公里的白石乡水城村,横跨沘江上,因桥用藤子编缀而成,故名藤桥。藤桥是用本地所产的山葡萄藤编织成的吊桥,架在江两边对生的老栗树上,全长25米。桥架设在两根藤子扭编成的直径约5公分的长绳上,再在下面悬吊一张用藤子编织成的长圆形网,网底穿进一根宽1尺、厚5寸的木方作为行走的桥面,桥身两端紧系于作为桥墩的树干上。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桥
青云桥位于云龙县城石门镇西约1公里处的沘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扬所建。为铁链吊桥,全长36米,宽2.18米。桥底用五根铁链,上复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根扶链。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京桥
通京桥俗名大波罗桥,现名“解放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长新乡大波罗村,横跨江上,距县城38公里。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桥为伸臂式单孔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径29米,高12.5米。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彩凤桥
彩凤桥位于云龙县城北74公里的白石乡顺荡村,横跨沘江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到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维修时把西面的桥亭改建阁楼,名“童子阁”。桥为单孔伸臂木梁桥,全长33.3米,宽4.7米,净跨径27米,高11.33米,1988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惠民桥
惠民桥位于云龙县城南宝丰乡南新村,距县城21公里,架于沘江之上。现桥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桥为双孔铁链吊桥,由于建桥处江面较宽,故于江心增设桥墩,采用了二进连跨的建筑工艺。三个桥墩上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桥亭为牌楼式,并附有长达7米的甬道。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大慈寺东侧,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经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多块,碑除一块明成化二年(1466年)铭文为汉字外,余均为梵文经咒;经幢为四方形三重檐,顶作圆形宝顶。顺荡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天池
天池亦名暑场海。位于云龙县城西北的五宝山上,距县城22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最深处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属高原断层湖。五宝山上建有龙王庙等,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开辟为云南省级旅游度假区。
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龙县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个乡境内。总面积6630公顷。主要保护:原生的云南松林及丰富的植物种群,区内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170多种;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有滇金丝猴等14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2012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⑹ 云南省元龙县 有什么好耍地方
玉皇阁建筑群
玉皇阁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诺邓村,距县城约7公里。现存建筑以玉皇阁为主体,由玉皇阁,文、武庙和木牌坊组成。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阁
白衣阁位于宝丰镇西面的德隆山,距县城约13公里。白衣阁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由前后两殿组成。后殿为主殿,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通面阔9.4米,通进深7.6米,高约7米。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竺寺
西竺寺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象麓村,距城约3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永历六年(1652年)增修。现存主殿,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3.9米,通进深11.3米,前檐厦廊阔3.2米,卷棚式顶,门楹悬“竺国宗风”横匾,殿内存十八罗汉塑像,保护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塔
秀峰塔位于云龙县宝丰镇东山顶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为风水塔,七级圆形石塔,通高5米,径0.86米,第四、六级各雕一龛,内雕天王像,塔刹宝顶由整石雕成,它耸立于沘江边峭壁之上。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飞龙桥望江楼
飞龙桥望江楼位于云龙县旧州镇南,距县城83公里。是清末农民正义领袖杜文秀在澜沧江上修建的铁索桥,建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桥身冲毁,现余两端桥头和桥西的望江楼。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水城藤桥
水城藤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面约68公里的白石乡水城村,横跨沘江上,因桥用藤子编缀而成,故名藤桥。藤桥是用本地所产的山葡萄藤编织成的吊桥,架在江两边对生的老栗树上,全长25米。桥架设在两根藤子扭编成的直径约5公分的长绳上,再在下面悬吊一张用藤子编织成的长圆形网,网底穿进一根宽1尺、厚5寸的木方作为行走的桥面,桥身两端紧系于作为桥墩的树干上。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桥
青云桥位于云龙县城石门镇西约1公里处的沘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扬所建。为铁链吊桥,全长36米,宽2.18米。桥底用五根铁链,上复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根扶链。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京桥
通京桥俗名大波罗桥,现名“解放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长新乡大波罗村,横跨江上,距县城38公里。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桥为伸臂式单孔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径29米,高12.5米。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彩凤桥
彩凤桥位于云龙县城北74公里的白石乡顺荡村,横跨沘江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到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维修时把西面的桥亭改建阁楼,名“童子阁”。桥为单孔伸臂木梁桥,全长33.3米,宽4.7米,净跨径27米,高11.33米,1988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惠民桥
惠民桥位于云龙县城南宝丰乡南新村,距县城21公里,架于沘江之上。现桥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桥为双孔铁链吊桥,由于建桥处江面较宽,故于江心增设桥墩,采用了二进连跨的建筑工艺。三个桥墩上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桥亭为牌楼式,并附有长达7米的甬道。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大慈寺东侧,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经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多块,碑除一块明成化二年(1466年)铭文为汉字外,余均为梵文经咒;经幢为四方形三重檐,顶作圆形宝顶。顺荡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天池
天池亦名暑场海。位于云龙县城西北的五宝山上,距县城22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最深处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属高原断层湖。五宝山上建有龙王庙等,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开辟为云南省级旅游度假区。
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龙县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个乡境内。总面积6630公顷。主要保护:原生的云南松林及丰富的植物种群,区内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170多种;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有滇金丝猴等14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2012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