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产品演变历史
⑴ 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1、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3、桂柳话
广西的西南官话中向来以为桂林话、荔浦话流行最广,实际上,柳州话通行的范围更广。桂林话存在于桂林及兴安、灵川的一些城镇,其余广大地区,通用的官话都接近柳州话。在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县、平塘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等地的语言也属于桂柳话;还有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贵州省都匀铁路地区及黔桂线沿线铁路职工、家属也说的是桂柳话。桂柳话细分又有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 、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
4、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⑵ 桂林旅游的转型包括哪些内容
其实来桂林没什么特别的注意事项,去哪里旅游还不是一样,我提醒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小偷,因为桂林毕竟是旅游城市,来往游客比较多,这也就给小偷以可乘之机,专找外地来旅游的游客偷,因为毕竟来旅游肯定会带钱的嘛!强力建议小心的地方是火车站到汽车站的那一段路,那里是游客刚下车的地方,人流量大。在那条路上我也亲眼见过小偷偷游客的钱包。其他的就是如果是夏天来的话要注意避暑,桂林的夏天也是很热的,特别是北方的游客,要带上自己的遮阳伞,即可挡太阳,又可挡雨。
希望采纳,谢谢...
⑶ 桂林改革开放来的人文等方面的变化
以下的内容可供参考
桂林,中国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她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辈子,是闪烁在祖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一颗璀璨名珠。市辖象山、秀峰、(高新)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及阳朔、临桂、灵川、兴安、全州、荔浦、恭城、资源、永福、龙胜、灌阳、平乐十二个县,占地面积27809平方公里。
桂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宝积山、甑皮岩、轿子岩、释迦岩、丹桂岩、穿山下岩等处,先后现古人类遗迹遗物。民国29年(1940)元月广西省会设在桂林市,解放后,省会迁至南宁,桂林为直辖市,98年9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正式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壮、瑶、回、苗、侗等几十个民族,市区现有人476万人。
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春”,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冬季的桂林,桂花盛开,满城飘香,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低也超不过8℃,所以在这个季节出行,您只需身着春、秋装,带上一两件御寒的冬衣(以内衣防寒服等轻便冬装为最佳),就可应付自如。桂林的春冬雨季划分不是很明显,因此气温差异也不大,着春装即可。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雨量充沛大多集中在5、6月,有“雨桂林”之说。倘若您选择此时远游,切勿忘了带“晴雨伞”以备不时之需。而这时您身着一般的夏装就可以了。夏季空气温度高,对于北方游客而言较难适应,出行时,应尽可能准备些防中暑药物,及防蚊虫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主要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桂林的动物种类繁多,陆栖脊椎动物有400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雉、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鳜、鳗鲡等。桂林矿产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铅、锌矿、滑石矿和优质大理石等。
桂林的土特产品主要有:桂林“三宝”: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沙田柚、罗汉果、白果、荔浦圩、马蹄、腐竹、桂林米粉、荷花鱼等。
城市特色:桂林是一个风景文化名城。漓江、芦笛岩是享誉全球的名牌产品。历代在桂林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桂海碑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靖江王陵、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市区有文化古迹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21处。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公路:桂林公路四通八达,有桂黄一级公路,桂林至阳朔二级公路以及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的高速公路,国道321、322、323线穿境而过,其中市境内322线已发展成高等级公路,并实现了100%乡镇和87%行政村通公路。
铁路:新建成的桂林火车客运始发站占地40公顷,大厅可容纳1.5万人,年呑吐量为100万人。铁路北接京广线,南接黔桂、枝柳动脉,湘桂铁路纵贯湘桂走廊,火车可直到国内主要城市。
航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占地4.0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候机楼5万多平方米。飞行区等级为4D,跑道长2800米。设计年飞行量4.2万架,旅客年吞吐量500万人次。目前国际国内航线44条,21家航空公司飞行桂林机场,可通航29个国内城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及日本福冈、韩国济州、泰国曼谷。
水路:有湘江和漓江,沿漓江经梧州与珠江相联,可直达成广州、香港和澳门。
邮电:本地电信电力网全部建成,市县程控电话普及并全部开通了移动电话、无能寻呼、计算机互联网业务。开设国内邮政储蓄网点,与世界150个国家、国内200多个城市开办了邮递特书快业务。
能源:桂林网区已建成总容量达40.3KW的供电系统,市区用电最高负荷达35KW。石油、液化气和煤炭的储备,供应充足。
给排水:桂林现有大中型水厂4个,日供水能力达34万吨,完全可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7.85万吨,污水处理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桂林是新兴的工业城市,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汽车、电子为支柱,产品、产业结构较为合
桂林市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形式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保险业务也有了较好的发展。
科教:拥有科研院所有14个,县以上政府部门科研开发机构30多个,在光电子技术应用、新材料、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此外,已有400多家中外企业在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
我市的普通高等院校有13所,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62个,中小学校2105所。
文化:公共图书馆13个,馆藏信息已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市美术馆是区文化设施精品工程。全市有文化馆10个,艺术表演团体15个。
卫生:全市拥有人民医院、医学院附院、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南溪山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49个,病床1.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83万人。
体育:我市是自治区命名的体操城。先后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优秀运动员600名,其中有王维俭、颜伟霞、莫慧兰、唐林生、肖建刚世界著名运动员。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000多个,业余体校10余所,可举行多种国际国内单项比赛。
桂林是中国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每年接待入境旅客人数达几十万人,国内旅客数百万人以上。先后有几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桂游览,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辞。
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7家,其中五星级二家,四星级三家,三星级十一家,共有客房6600多间,床位13000多张;国际旅行社18家,国内旅行社62家;旅游涉外定点车船企业25家,涉外车辆700余辆,涉外游船67艘。无论是综合接待能力、产业规模、行业服务质量还是基础设施、配套条件、产业联动功能都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和档次。为使桂林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成立了桂林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推行套票和游览信誉卡制度,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旅游监查力度,端正行风。
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其特点和优势:一是山川秀丽独特。典型的岩溶地貌赋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誉。二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有各具特色的漓江、芦笛岩、尧山等桂林市景区和以花坪、秦堤、灵渠、猫儿山青狮潭水库为主的外环景区。漓江景区已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安灵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城市与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四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便于多种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分期分区开发。五是多数景区有城镇做依托,部分景区已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增加可游性。
⑷ 桂林的历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们还发现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妇女和幼儿合葬:一个妇女死后葬了,又从其它地方把一个先葬的幼儿迁到这个妇女身边合葬。出土的墓葬中,有两具成年女性遗留的残骸撒落的赤铁矿粉末,这是当时一种非常隆重的葬礼,与山顶洞人的习俗一模一样。种种迹象表明,甑皮岩先民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妇女在当时享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从洞穴没有发现明显的随葬品这点来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私有财产,这也佐证了当时具有的社会性质。 从洞中的陶器、蚌饰、蚌刀、蚌勺等物品和火塘、火坑遗迹来看,先民们虽然制作工艺有些粗糙,但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也懂得了煮熟食品来吃,也学会了储存食物。那些火塘火坑就是当年先民们煮食物烧制陶器和围炉的地方。这是人类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啊。洞内的堆积岩中发现的的动物遗骨,共有偶蹄类、食肉类、啮齿类、灵长类等25种。发现的67件猪的骨骼中,能确定它们死亡年龄的就有40件,猪的门齿也明显比野猪细弱,由此得出结论:这时的甑皮岩先民已有了原始驯养的活动。 由于发现的动物遗骨数量大、种类多,中科院鉴定,正式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一个鹿科新属种,是桂林漓江流域特有的,专门将它命名为“秀丽的漓江鹿”。 甑皮岩洞穴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桂林市建立了“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向世人开放。 由于当时发掘没有详细的分期,加之石灰岩地区出土标本年代偏老等问题,引起了考古学界对甑皮岩洞穴遗址年代的争论。这个问题,直到2001年对它第二次发掘才解决。 2003年12月11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l3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考古学者共70余人来到桂林市南郊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参加“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化厅及桂林市政府主办,其主题是桂林甑皮岩史前考古在我国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甑皮岩遗址奠定了桂林地区乃至华南及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以甑皮岩遗址为标尺,参照桂林其他史前遗址的资料,可以初步构建桂东北地区距今35000年至3500年间的古代文化发展框架。 甑皮岩遗址1965年发现,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掘,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甑皮岩遗址上层年代距今约7500年,下层年代距今约9000年以上。200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与地方文物部门对它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获重大考古发现,确定其中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前的“素面夹砂”陶器是迄今大陆考古发现最古老的陶器之一。这为研究中国制陶业的起源和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提供了重要依据。甑皮岩亦是目前大陆发现人骨数最多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洞穴遗址。根据发掘与研究,甑皮岩遗址是距今l2000年至7000年之间桂林先民生活的中心场所,与原来估计的距今9000年向前推进3000多年。专家们对此也不得不叹道:在一个洞穴里存留着几千年的文明,乃世所罕见。 甑皮岩遗址代表着漓江两岸的“土著文化”。 中国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后提出,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片与史前人类食用螺蛳的饮食习惯有关。岭南人类很早就懂得用火烤熟猎物,开始捏制陶器来煮食螺蛳这类小食物。当时稻作文化还没有传入岭南地区,岭南人类食用大量芋类野生植物、鹿和野猪等野生动物,洞穴内各地层内残留着大量螺蛳壳。螺类只有在被煮熟后,才易使壳肉分离。现场证据也表明陶片出现的时间与螺壳的大量出现几乎同步。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各地层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螺蛳壳。傅宪国先生说,当时的螺蛳比现在的大很多,直径约在3--5厘米之间。数亿年前的桂林地区曾被覆盖在海水之下,水线下降后,留下了密布的江湖,盛产各类螺蛳和鱼。那个时期出现的陶器多是浅半球形,敞口较大,这些都是用于做饭的特征。 长期以来,中外考古学家都在为陶器起源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用来做饭,有的认为源自生存方式的改变,有的认为与建筑泥砖房屋有关。 但也有专家对吃螺蛳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陶器一说表示疑问。加拿大考古学家理查德·皮尔逊认为,当地人也有可能用烧烤的方式食用贝壳类食物。 对甑皮岩的发掘和研究还表明,甑皮岩人早在12000年前就能制作大型陶器,在遗址发现的陶罐被证实为中国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专家们据此推测,桂林有可能是陶器的起源地之一。负责在2001年第二次发掘甑皮岩遗址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傅宪国先生说:“30年来,甑皮岩考古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其年代之谜得以破解。”专家学者们在甑皮岩遗址发现的陶片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原始的,有12000年的历史,他们感叹道:“一万年前桂林就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了。”他指出,漓江岸边的甑皮岩人在此繁衍了5000年,在7000多年前,由于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温暖潮湿期,高出地面约1米的甑皮岩变得潮湿多水,这里的先民终于走出了这个洞穴,利用树木搭建房屋生活。 宝积岩与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发掘,意义十分重大,无论从人类学、动物学、社会学、地质学、历史学等各学科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当时我国南方先民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现场讲台。 阳国亮、周作明先生在《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研究》一文中写道: 沿着宝积岩人的足迹,翻越两万年的时间大山,考古学家在雁山区雁山镇李家塘村发现了据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庙岩洞穴遗址,这一时期是原始手工技术萌发的时 代,桂林先民掌握7穿孔技术和夹砂粗陶烧割技术。从甑皮岩遗址(据今7500年——9000年)、轿子岩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丹桂岩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象山顶遗址(新石器时代)、资源晓景寨山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全州渡里园山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等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是桂林的一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桂林先民已逐渐扩大了生产与生活圈,从洞穴走出了低矮的山坡。桂林先民走向山坡,由依赖天然洞穴已发展到创建居室的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丰富起来……说明新石器时期的桂林已由渔猎时代向稻作时代发展。 桂林这些洞穴遗址,是文化城中的一座座历史文化宝库。 宝库中的实物,证明了漓江流域曾经发生过的人类活动,展现了一群远古时期的漓江儿女与大自然拼搏,在奋斗中成长的图景。他们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主、以农业和驯养业为辅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天斗地,抗击猛兽毒虫和各种自然灾难的袭击,求得生存,谋得发展,用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汗水,开拓出新生活的道路,走向稻作时代,迎来了漓江文明的曙光。 这一缕曙光,穿透了漫漫黑夜,穿越了悠长的历史隧道,渐渐发祥了文明普照的灿烂阳光。 于是,就有了后来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
⑸ 桂林旅游变化
漓江城市段亮化工程对漓江航线上夜景灯光亮度、色彩、动感度进行了统一设计,游客回在晚上也能沿途观赏桂答林城徽象鼻山,半枕漓江映晚霞的伏波山,“江山汇景处”的叠彩山、“众山之王”的独秀峰等10座桂林名山…
这是在懒途资讯上看到的。我前不久找他们安排了桂林之行,晚上去看桂林夜景蛮漂亮的,还是有变化的,市中心还多了逍遥楼和东西巷这两个复古景点呢,你可以再到桂林一游啦
⑹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发展几十年后,旅游产品是否“老化”
答案是:老样。去的人拍摄的景点风俗表演都千篇一律。严重老套。要看有什么新花样。
⑺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桂林美丽的山水,记录和凝结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桂林,始于秦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国南方和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的历史文化画卷光辉灿烂: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等,无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如今,桂林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6处。
历史上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达2000余件,成为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馆位于月牙山南麓,由龙隐洞和龙隐岩两处的220余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阁中数十件石刻组成,还收藏了市内外拓本上千件。这些石刻经由唐代直至清代,历时1000多年逐步形成。历史上在这里兴盛的旅游文化,积淀成龙隐洞和龙隐岩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无怪乎南宋才子陈谠遍游桂林诸山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石刻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赞叹,将之与《诗经》、《史记》媲美。
与以庄严肃穆的庙堂文化为特色、以碑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文化为特色,以摩崖为主体。题刻内容从政治生活、军事征战到开渠筑城、宗教传说,一块块碑刻截取了各个时代的横断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记录了北宋时期一次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的《元党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声的《龙图梅公瘴说》等,不胜枚举。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游山如读史”。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⑻ 请问桂林旅游业何时发展起来
现在不是在变革弄文化旅游吗?现在好像在发展空中旅游。现在好像有专高铁旅游,还有航空旅属游,然后桂林不是在建设那个什么国际……旅游城市,好像到2020年完成,2023年为远景发展,好像为了打破阳朔等的单一旅游路线,又在各个县发展高速公路自己高铁动车来着,还有市区好像要搞商业旅游,万达城好像也开始了
⑼ 桂林有哪些旅游产品
桂林米粉、茶、腐竹、豆腐之类的呀……还记得上次在果核旅行定的桂林游,体验拉胚制陶真的很好玩,哈哈哈
⑽ 桂林旅游学院的历史沿革
1985年,原桂林市副市长袁凤兰在考察国际旅游教育时提出,桂林也应建立一所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的旅游院校。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桂林旅游专科学校,隶属桂林市领导和管理。
1986年3月起,在桂林市人民政府自筹资金征购的108余亩土地上,利用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拨改贷款进行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工程建设。9月,学校部分校舍落成,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学校开始招生。第一年招收40名中专生。1988年,经自治区教委批准同意,学校开始招收大专生。
1994年2月,国家教委批复,学校正式定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领导体制为自治区和桂林市共管,以区管为主。1997年,获国家教委批准面向全国招生。
2002年,在自治区和桂林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决定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购置土地建设新校区。6月8日,学校与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人民政府签署了新校区征地协议。2005年10月6日,学校在雁山校区举行了新校区启用仪式。首批3000名学生搬迁进入雁山校区。
2005年11月,学校与世界旅游组织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成为世界旅游组织重点支持单位及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2007年12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被确定为“优秀”等级。2012年2月,学校成为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桂林旅游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