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发布时间: 2021-03-12 16:38:53

1.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

旅游是一种对于文化的体验与认知的过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活动吸引游人的魅力所在。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游山玩水,而是更多地投入异地,体验别样的奇情异趣,领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导向,即确定旅游地文化主格调或旅游文化开发方向,重点是确定旅游地的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
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我们可将旅游目的地视为一件商品,而这件商品的消费者——旅游者的购买意图与消费需求则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旅游者在挑选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决策时,心中对旅游地具有某种自觉不自觉的审美倾向性,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否开阔、明确、可塑、弹性,是区分游客是否成熟的标志。旅游者由于有以往的旅游经验,或亲朋好友的推荐介绍,或宣传资料的阅读,往往会对旅游目的地有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在旅游过程中,目的地的场景会唤醒旅游者以往旅游经验的记忆,将旅游者带人特定的情感中去,从而对旅游目的地感到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期待视野与实地旅游体验的关系分为三种。一是完全符合,即实地旅游体验与旅游者的期待完全重合,由于没有任何的新奇感,难以提起旅游者的游览兴趣,说明旅游产品无创意。二是完全不符合,旅游产品创意远远超前于游客实际水平,旅游产品留有太多空白,游客难以领会旅游产品,难以对其产生兴趣。三是两者有符合之处又不完全符合,这种情况最能调动游客的游览积极性,引起游客的探知求新欲。
在旅游文化开发时,我们要预先将旅游者的期待视野考虑进去,使旅游地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比如进行纯娱乐型景点的旅游开发,人们去这些地方,是想放松身心,不需思考,在游玩过程中万虑皆忘。而对于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开发,则需要尽量拉开旅游者的期待视野与旅游实际的距离,使其不完全重合。因为这类景点有着不证自明的美丽形式,如同经典作品一样有着“永恒意义”,如果旅游经验与期待视野完全重合,让旅游者没有一个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就会削弱旅游中的愉快体验,难以让人感到审美满足。就像俗语常说的“看景不如听景”,旅游者会对景点感到失望。因而开发时要大力开发此类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强它们的艺术特性,对旅游者的审美经验也形成一种提升。景点的艺术品位的提高也有助于引导旅游者的审美趣味,景点与旅游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使旅游者更为成熟。
按照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类型、人文景观类型、情感资源类型,这三类旅游资源各有其独特的开发策略。本文主要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我国自古就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名词,所谓“佳山水”,是指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往往是大自然中最具美学特征的地段或地域,是具有旅游优势的天然景观,具有很高的游览观光价值。
这类旅游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它们的自然风貌是吸引游人的最重要因素,使游客畅游天地寄情山水时,陶冶性情,感受到造化的灵秀。
以自然风貌取胜的“佳山水”,它们的动人景致是大自然的恩赐,它们都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的特征都是绝无仅有、不可移置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可移置性,在这类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应尽量保持它的天然风貌,避免过度的开发,即使有人造景观,也是在有强化旅游地的独特自然风貌的必要时,为了彰显景色的天然风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尽可能少地在其间点缀人造景观。“佳山水”的文化开发原则应是以保护为主,适度、合理的开发,保持其独特的天然特色。
旅游文化中旅游景观依,附名人而成为名胜的更是司空见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经名人的行迹点染,许多样貌平凡的自然风景便触处生新,增添了强烈的吸引力。
在这类普通自然景观的文化开发中,要避免文化开发的过量化、庸俗化,鲁迅先生当年深恶痛绝并撰文嘲讽所谓“十景病”或“八景病”,曾指出,“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这是旅游文化开发时要注意避免的,不能为了大量开发景点而将景物进行恶俗的牵强附会。在利用名人传说进行“攀龙附凤”时,同时要注意附会内容应具有符合一定的审美理想的合理性,应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表达出人民大众的某种理想寄托,使人们的理想可以藉山水而永久留芳。
有的普通的自然景观可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娱乐性或科学性的旅游活动,前者如攀岩、潜水、漂流等,后者像森林探险、野外探险等。现代人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嚣、繁忙、枯燥、毫无新意,向往自然的清静、开阔,希望有机会到大自然中舒展身心,放飞心情。或为了磨练意志,锻炼体能,到未经文明践踏过的地方去寻找“野趣”,回归自然。
这类景点的旅游开发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内涵,应尽量保持自然的原生态,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工具与安全保障即可,这类旅游的乐趣就在于重新发现自然,以及在征服困难中体会到的快感。
历史古迹是经一代人或多代人的公认,并经过保护、修缮或重建而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和观赏价值,能满足旅游者探古求知的需求。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具开发价值的历史古迹繁多。并且历史古迹往往都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它们的文化开发一般来讲都比较成熟,对历史古迹旅游景点的文化开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保持并突出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人造景物的风格应与当地的历史风貌和谐一致,尽量避免过于现代的景物的点缀,在改造时也尽量保持景点的历史原貌。
在景点开发时如何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是旅游文化开发中的当务之急。不谨慎、太迅速和过度的商业化的发展会完全地破坏文化景点。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其吸引力在于文化,游客希望一睹古代文明,更有兴趣看到当地如何整合现代的发展需要和古文化的保存于一体,如果一切变成博物馆式或动物园般来经营,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历史古迹景点的文化开发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好的氛围有助于人们进入历史的场景;旅游开发者也应参与培养游客,在操作中也要使古迹靠近现代人的兴趣,营造文化氛围,造成现代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的情调,才能牢牢抓住旅游者。
我们在进行景点的旅游开发时,要充分借重这些为文学艺术浸淫已久的文化内涵,因为这些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景点,本身就有其他自然风光不能比拟的优势。从旅游者来讲,他们希望能到自己耳熟能详、闻名已久的地方作一次亲身体验,这些景点本身就具有一种“名牌效应”,它们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便是最好的广告宣传。而且,针对这些景点进行开发时,我们不必费心地再为其进行主题设定或形象包装,因为它本身已具备了明确的历史文化导向,我们只须把握住它的文化脉络,景点的开发只需围绕着它本身的文化特征加以保护、衬托、强化即可。
这种将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借助文学艺术的想象去增加游兴,增厚情感内涵,是一种成功的美学策略。游客除了观山望水,还可驻足与“历史对话”,既可满足感官的体验需求,也可获得精神和心理的愉悦满足感。
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民俗风情具有原生性、丰富性、群体性等特征,充满鲜活的质感和强烈的动感,是一种融历史风格与现实生活为一体,充满弹性张力的旅游资源。它既具时代性,又兼备历史’性,它的风情浓郁的地方戏曲、民间歌舞、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以及风俗习尚都对旅游者构成恒久的强烈吸引力。
民俗风情游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旅游活动,旅游者从游览活动伊始,便可感受到、触摸到它,而且置身其中,是触手可及的一种鲜活的动态生活。 ’对民俗风情类景点进行旅游开发,要特别注意保持民俗特色的“原汁原味”,正是它们特有的风情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因而,在进行民俗风情类景点文化开发时,应在“特”字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固有资源,以发掘民族的个性文化为目标,为旅游者营造一种异域、异族风情的文化氛围。
民俗风情景点的另一引人动心的特质是它的“参与性”。旅游者可置身其中,感受异地风情,品味异国情调。在景点的文化开发时,要大力开发那些使游客可以亲身一试的民俗节目,亲身体验会让游客感到激动人心、有趣难忘,从而使景点更具亲和力、吸引力。
有一定主题的现代人工建筑类景点,如世界名园荟萃、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之类。这类景点,通过概括与提炼,把客观存在的模山范水移缩到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在景点内塑造出各种理想的意境,既是对其他风景名胜的模仿,更是艺术的再现,营造出一种“人工胜自然”的艺术境界,使人类“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旅游奇想梦幻成真。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人们没有太多的闲暇来游遍天下的名山秀水、古迹名胜,而这类集大成的人工景点以其精湛的造型艺术,逼真地再现了其他风景名胜的风姿,使旅游者在一个景点内便可饱览各地的风光,犹如“坐地日行八万里”,以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多的有关名胜景点的知识,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

2.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旅游资源保护是指维护资源的固有价值,使之不受破坏和污染,保持自然景观版和人文景观的原有特色权,对已遭损坏的旅游资源进行治理。

旅游资源保护包括保护旅游资源所形成的景物、景观、环境和意境。其中,景物就是奇松异石、林木植被等自然风景,以及古今人为的活动物体、历史文物等。景观就是与景物并存的“画面”,包括衬托景物的其他次要的景物。环境就是景物存在的空间环境。意境指的是环境气氛,即环境给人的感受。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也就没有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脆弱的,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后自行修复,有些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减弱和毁损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自然界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前者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后者则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对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地文化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

3. 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河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我提出来了六大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民族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之一,应提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项有机统一。

(2)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与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客观需求相比,理论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待于科学化、系统化。需要依靠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借助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3)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4)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点) 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6)大力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针对于国的文化旅游的开发,我们院曾经组织过各个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倘若你想要进行系统的了解,推荐您阅读我们的研究报告:

1、《“情境再现”——文化体验模式创新的“六幕” 》

2、《主题公园成功开发的六大要素》

3、《打造“文化休闲名街”模式探索 》

4、《历史文化景点商业物业开发模式研究 》

关于文化旅游的开发,山合水易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典案例: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我们提出来了六大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民族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之一,应提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项有机统一。

(2)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与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客观需求相比,理论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待于科学化、系统化。需要依靠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借助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3)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4)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点) 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6)大力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针对于国的文化旅游的开发,我们院曾经组织过各个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倘若你想要进行系统的了解,推荐您阅读我们的研究报告:

1、《“情境再现”——文化体验模式创新的“六幕” 》

2、《主题公园成功开发的六大要素》

3、《打造“文化休闲名街”模式探索 》

4、《历史文化景点商业物业开发模式研究 》

4.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地资源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5. 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在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和分类型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需求,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区划,提出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相关战略措施。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

优化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有序发展。以喀纳斯生态旅游区和可可托海风景旅游区两个“龙头”景区为重点,在阿勒泰地区构建三大旅游环线、六条旅游发展轴,划定6大功能分区。此外,根据国家、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划分了旅游禁止开发区等四大功能区。

(一)三大旅游环线

1.西环线: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环线

范围:自北屯市(兵团)、福海县至阿勒泰市,经喀纳斯,沿西域边陲风情旅游景区轴,经217国道至布尔津县,再至北屯市、福海县。

旅游特色:集综合自然景观、边境风光、西域风情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环线。

功能定位:以喀纳斯景区为龙头,整合系统的以地貌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开展以边境、口岸、边防为基础的边境贸易旅游活动。开展以人文景观及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西域风情旅游活动。

2.东环线: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线

范围:自北屯市(兵团)至阿勒泰市,沿千里阿尔泰文化长廊至富蕴、青河、塔克什肯口岸,经青格里河沿线,沿324公路至福海,再到北屯市。

旅游特色:以阿尔泰文化为主题的观光休闲旅游环线。

功能定位:以游牧文化、草原丝路、成吉思汗之路为主要内容的阿尔泰文化旅游。以阿尔泰山地度假、乌伦古湖水上休闲、阿拉善温泉疗养、阿勒泰冬季旅游及夜间旅游为依托的休闲旅游。以塔克什肯口岸、三道海子为依托的边贸旅游。

3.大环线:阿勒泰地区综合旅游环线

范围:由西域边陲综合景观西环线和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东环线构成。

旅游特色:阿勒泰旅游的资源汇集环线、形象展示环线。

功能定位:串联阿尔泰山、山前平原、额尔齐斯河自然风光及人文资源、乌伦古河流域及乌伦古湖、边境口岸、阿勒泰地区主要城市,形成汇集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景区景点的大环线。阿勒泰地区旅游形象展示的窗口。阿勒泰地区成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交通主体框架。

(二)六条旅游发展轴

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轴共包括两条横轴、四条纵轴。

1.拟建阿尔泰(金山)文化旅游横轴

范围:东起塔克什肯口岸,沿阿尔泰山麓,西至阿黑吐别克口岸。

特色:融草原丝路、成吉思汗之路、游牧文化探秘于一体的阿尔泰文化旅游长廊。

功能定位:以千里岩画长廊为代表的游牧文化遗迹荟萃之路。草原丝路探秘之路。成吉思汗行踪探索之路。贯通阿尔泰山几大旅游区、旅游景区景点,压缩旅游交通时间、提高行游比的旅游交通大动脉。连通青河县、富蕴县和阿勒泰市的快速通道。

2.提升额尔齐斯河(银水)风光旅游横轴

范围:东起青格里河,依托额尔齐斯河,西至额尔齐斯河南北湾。

特色:中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国际河流——额河银水风光带。

功能定位:以额河沿岸、河谷风光、沿途景区(点)为主要内容的路上观光。以水上漂流、游船为主要形式的水上观光。在额尔齐斯河南北湾附近,争取开通中哈两国出入境水上短距离观光游。贯穿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吉木乃口岸旅游区、乌伦古湖休闲旅游区和五彩城风景旅游区的交通大动脉。连通北屯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及中蒙、中哈口岸的快速通道。

3.拟建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纵轴

范围:北起那仁夏牧场,沿中哈国境,经阿黑吐别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南至黑山头。

特色:游中哈俄三国边境,赏西域风情。

功能定位:以额尔齐斯河南北湾、阿黑吐别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和规划建设的喀纳斯口岸委代表的中、哈、俄边境观光游及边贸旅游。以185团、186团为代表的军垦文化旅游和以白哈巴中国西北第一哨、北湾边防站(额尔齐斯河出口)、西北边境第一连、吉木乃边防站、达尔罕边防站为代表的边防旅游。集阿尔泰山、喀纳斯湖、那仁草场、额尔齐斯河、白沙湖、鸣沙山、木斯套冰川为一体的系统地貌景观观光游。展示以沿线人文景观及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西域风情。

4.提升喀纳斯生态旅游纵轴

范围。自217国道,至布尔津,沿232省道,至喀纳斯景区。

特色:人间仙境喀纳斯的经典生态旅游轴。

功能定位:连接布尔津与喀纳斯景区的快速通道。游客进入喀纳斯景区的主要通道。阿尔泰文化轴和额尔齐斯河风光轴的主要连接线之一。

5.拟建阿尔泰山水休闲旅游纵轴

范围:自217国道至布尔津,沿232省道至喀纳斯景区。

特色:阿勒泰山水夏季避暑度假之旅。“人类滑雪起源地”冬季滑雪度假之旅。

功能定位:为国际国内游客进入阿勒泰地区的主要通道。连接北屯市、阿勒泰市及其周边景区(点)的便捷通道。融合阿尔泰山地度假、乌伦古湖水上休闲、阿拉善温泉疗养、阿勒泰冬季旅游及夜间旅游,彰显阿勒泰山水休闲度假的特色旅游轴。

6.提升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纵轴

范围:由216国道连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经五彩城、恰库尔图镇,再经226省道至富蕴,再至可可托海景区。

特色:奇特的西域景观,多彩而神秘的国家地质公园。

功能定位:游客自阿勒泰地区东部进入的通道。与阿尔泰文化轴、额尔齐斯河风光轴一起,构建可可托海作为阿勒泰地区的两大龙头景区之一、成为景区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交通框架。连接五彩城、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古恐龙化石区、可可托海、地质3号矿坑、神钟山、额尔齐斯河河源,彰显阿勒泰地区以沙漠、雅丹地貌、地质矿产等为特色的西域景观的特色旅游轴。

(三)六大旅游资源功能区

依据旅游资源评价基础,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对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区,共划定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等6大功能区。

1.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大致包括:大喀纳斯景区、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北部。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河流与冰川湖泊,如喀纳斯湖、阿克库勒湖、喀纳斯河、禾木河等。山地和冰川地貌景观,如友谊峰、山地冰川、第四纪冰川地貌。自然生态景观,如西伯利亚泰加林景观、高山草原牧场。喀纳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等特色村寨。

功能定位:本功能区为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金牌”旅游区,可拉动地区西域边陲风情旅游西环线旅游业发展。以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专项旅游、特种旅游、夜间旅游和冬季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共同打造喀纳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2.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富蕴县北部。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可可托海镇、大东沟河段、野鸭湖、萨依恒布拉克夏牧场、唐巴拉岩画、可可托海温泉、额尔齐斯河河源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第二大旅游区,地位仅次于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直接带动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东环线旅游业发展。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科普科考旅游、金矿奇石旅游、摄影绘画旅游、冬季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共同打造国内知名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

3.阿勒泰市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阿勒泰市、北屯市(兵团)、福海县北部及中部地区、富蕴县西北部地区。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包括:红山嘴口岸、蝴蝶沟、淘金沟、阿拉善温泉、五指泉、桦林公园(沙里福汗公园)、西域滑雪场、金山滑雪场、将军山滑雪场、小东沟冰雪度假村、萨热阔布、托勒海特景区、乌伦古湖和吉力湖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为阿勒泰地区以山水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区,以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商务会议旅游、都市旅游、养生保健旅游、专项旅游、冬季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共同打造阿勒泰市这一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知名的冬季旅游目的地。

4.西域边陲风情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吉木乃县和哈巴河县的中部及南部地区。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吉木乃口岸、木斯套冰川、神石城、额尔齐斯河北湾、白沙湖、鸣沙山、阿黑吐别克口岸、桦林公园、哈龙沟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突出西域风情、西北边境旅游、中哈边贸的旅游区,是西域边陲风情旅游西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游和边境边防边贸旅游、西域景观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特色商品购物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喀纳斯景区和吉木乃口岸辐射带动作用,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形成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该区域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5.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青河县。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三道海子、套查干郭勒湖、萨木特墓、塔克什肯口岸、河狸自然保护区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突出原生态草原游牧文化、成吉思汗之路寻踪、中蒙边贸旅游特色的旅游区,是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东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游、边贸旅游、特色商品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加强中蒙旅游合作,打造草原生态的草原游牧文化旅游品牌和亚欧草原民族祭拜中心,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合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6.准噶尔盆地干旱荒漠景观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福海县南部和富蕴县南部。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古恐龙化石、鸣沙山、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五彩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地区干旱荒漠景观集中、适合开发利用沙漠观光和休闲的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综合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沙漠观光、休闲和野生动物观赏旅游的主要景区。打造以沙漠观光、沙漠摄影、地质矿产科普科考、野生动物观赏和沙漠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注重发挥旅游资源整体合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游客经216国道进出阿勒泰地区这一门户旅游区,使之成为北疆旅游线上的亮点景区,中国最美丽的雅丹地貌景区之一。

(四)四大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区

根据国家、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阿勒泰地区划分了旅游禁止开发区等四大功能区,提出了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其目的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开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引导与控制四大功能区内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1.旅游禁止开发区

如下区域可划定为旅游禁止开发区:国家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的核心区。冰川、重点保护河段、重点保护湖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景区一级生态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农田等为主体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管理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4月25日公布,同年10月1日施行)及相关规划,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和文化遗址等,实行强制性保护,保持其原生态、完整性,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或破坏。区内严禁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有序引导人口逐步向区外转移。区内禁止建设各项旅游接待设施,严禁旅游、生产等活动。禁止开发区内要依法关停、转移破坏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避免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

2.旅游限制开发区

旅游限制开发区是指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生态重要性程度高、自然灾害风险大,开展大规模旅游开发的条件较差,且关系到较大范围涉及生态安全的区域。此外,还包括以生态敏感区、文物保护单位等景区(点)为主题的区域。

旅游限制开发区管理政策。对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功能,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区域,严格限制旅游资源开发强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有限制的发展旅游、农林牧产业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区内在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严格限制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要对旅游活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要做出明确规定。限制开发区内要限制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保证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水平下降,实现所有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3.旅游优化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较高、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突出的区域和以风景区(点)、特色古村落等为主体的区域。

旅游优化开发区管理政策。在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切实提高旅游业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旅游开发强度较低的地区,适量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组织适宜的风景旅游、休闲旅游活动。旅游优化开发区内要实现更高要求的减排目标,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的种类,实现旅游效益增加。旅游开发区内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保护与治理。

4.旅游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是指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是指旅游景区的中心区、特色旅游城镇等为主体的区域。

旅游优化开发区管理政策。在提高旅游产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节约与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地区。区内可开展旅游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活动。旅游重点开发区内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存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旅游区,要开展综合治理。

二、战略措施

(一)组织编制实施地区、市县旅游发展规划

阿勒泰地区及6县1市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法》等的要求,阿勒泰地区行署,按照地区、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并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建立旅游规划调整或修编程序,促进规划编制实施机制动态化。

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有: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阿勒泰地区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要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

(二)编制实施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发展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要以全球化视野、市场与经营理念为指导,根据阿勒泰地区冰雪资源特征、市场条件等,编制实施冬季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凸显当地文化,体现阿勒泰特色,注重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加强冬季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地区旅游资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统一规划阿勒泰地区冰雪资源开发利用,如滑雪场、滑冰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冬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水平等相关软硬件配套建设作为重点,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按照国际知名的滑雪场、滑冰馆的标准进行建设。逐步建立与高水平冰雪旅游相适应的标准、设施、服务,提高冬季旅游的国际化水平。

规划要对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滑雪场、馆等)的数量、布局、时序、投资、客源情况等予以明确。根据市场需求,要形成合理的滑雪场建设布局与密度,形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滑雪场体系结构。避免造成滑雪场、滑雪馆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设施闲置等问题。

滑雪场(馆)的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滑雪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一起同步建设相关环保设施,建立项目实施运行阶段的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滑雪场(馆)建设尽量要与现有设施及其他景区(点)设施相结合,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植被,尽量减少项目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滑雪场(馆)建设施工过程中,在进行滑雪道的布局定位时,应顺山坡就势修建,尽量避开林地及大动土方工程;一定要进行的破土工程,必须在两年内复垦绿化完成;需要砍伐的珍贵树木,要尽量移植。旅游禁止开发区内禁止乱采滥伐、乱采乱挖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尽量保持原始的环境风貌。

(三)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阿勒泰地区行署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由于旅游资源产业由多部门管理,造成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晰、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强化政府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中的综合协调能力,对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机制、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协调和解决方案。

建议成立由阿勒泰行署专员领导的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发展改革、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税务、工商、国土、公安、环保、林业、渔业、畜牧业、水务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的旅游管理职能。上述部门要按照各部门职能分工,与旅游管理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壮大地区旅游资源产业。

阿勒泰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委员会主要职能为:①依据国家规律法规,制定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资源产业宏观调控。②统筹协调解决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旅游资源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③组织编制地区性的旅游项目招商指南,促进和引导外商和社会资金向旅游资源产业投入。④建立部门间定期或不定期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制定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年度计划,对重大旅游资源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决策。

(四)建立旅游区绿色GDP评估考核机制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等)与人文环境因素(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之后的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换句话说,也就是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所得结果即为“绿色GDP”。建立旅游区绿色GDP考核机制,对于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资源效益的各项行为将会产生抑制作用。阿勒泰地区应积极推行绿色GDP评估考核机制,以绿色GDP替代GDP作为旅游区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通过绿色GDP考核机制,促进旅游区旅游资源产业健康发展。

6. 如何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
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带等形式保护起来;
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
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

7. 如何开发利用旅游业中的文化旅游资源

这事先得靠政府的大力宣传,让政府在所有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然后才专是旅游目的地,属目的地要展现出特色——属于当地独有的特色。还要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缤纷的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又恰好体现出当地的旅游文化。最后就是导游和旅行社,酒店的事了。要让旅游者体味出特色,就要全程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时时刻刻处于文化的包围之中,就算离开了这里还能感受到文化和服务带来的魅力!这样的组合拳打出去就差不多了。

8. 采取什么措施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带来了各种效益。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免出现了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了眼前利益,往往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甚至进行掠夺性开发,使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具体的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 进行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使自然旅游资源所依存的天然条件改变,导致自然景观的变异,甚至消亡。此种现象是令人相当惋惜与痛心的。如由于在黄山大建宾馆,人工蓄水,造成黄山人字瀑的断流;青海湖鸟类的减少;白洋淀的境遇等等无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而遭受自然的惩罚。自然景观作为地域综合体是受诸如地质地貌、风力风向、温度湿度、地理方位等因素影响的。人为地改变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因素,就有可能导致整体失衡,从而改变整个景观。因此,人们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时,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旅游资源。
2. 自然旅游景观的非自然化倾向。自然景观的非自然化倾向是指城市化,公园化、人工化,导致旅游景点特有风格与美感的消失。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的户外观光电梯———张家界百龙观光电梯,其三百五十米的高度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观光电梯还要高出二百三十三米。它虽然赢得了两项世界之最,方便了游人,增加了地方税收。但它对景观美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它让地质、旅游、美学等专家学者扼腕,让真正懂得美、欣赏美的旅游者痛惜。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无论有多么可观,都是有限的,可它损毁的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
3. 自然旅游景点商业化、集市化,最终导致旅游景点的世俗化,失去吸引旅游者的原有特色,削弱了旅游价值。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往往将清丽、幽静、脱俗的自然景观弄得一片喧嚣,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总也躲不开煞风景的摊点。如此开发,只能使自然旅游景观渐渐失去昔日的魅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4. 与国际上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与管理相比,仍处于相形见拙的劣势。粗放型开发的现状与中国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充足的客源市场相比,还相距甚远,与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隐患和问题,更难以适应未来WTO 环境下全面开放和激烈竞争的国际旅游大市场。要想使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应从多方面解决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自然旅游资
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是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中国旅游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谢谢采纳,我是8年级的

9. 旅游资源该如何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的价值通常从美学观赏性、历史文化性、科学性和奇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美学观赏性是指旅游资源能提供给旅游者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是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性,如桂林山水、张家界的山石、敦煌莫高窟、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历史文化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旅游资源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其遗留文物古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指旅游资源是否具有或体现着某种文化特征,是否与某种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或者是否与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直接相关。科学性是指旅游资源的某些特性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地位,能为科学工作者和探索者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和帮助。奇特性即旅游资源的特色、个性,也就是“与众不同”“唯我独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适当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包装和挖掘利用,使之纳入旅游业范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建立各种各样的景区景点,如风景区、文博院、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等。

10.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措施有哪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怎么做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来了六大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民族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之一,应提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项有机统一。
(2)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与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客观需求相比,理论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待于科学化、系统化。需要依靠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借助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3)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4)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点) 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6)大力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来源: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