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论文
『壹』 呼伦贝尔的旅游业发达吗
比较发达,因为呼伦贝尔草原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大家对草原都非常向往,再加上呼伦贝尔这几年的发展也是很好,所以来呼伦贝尔旅游的人特别多,大多是长江一南的游客。特别说明今年呼伦贝尔市今年各个地区普遍雨水都非常大,草长的是近5年来最好的一年,所以今年是呼伦贝尔的旅游年,看草原的朋友们可不要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还有很多国家级的旅游城市值得考虑
『贰』 <草原旅游的发展与趋势>论文。。帮帮忙!快啊
『叁』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百度知道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白音哈达景区、金帐汗蒙古部落、内鄂温克博物馆、容巴彦呼硕旅游景区、西旗知
青文化展、巴尔虎博物馆、东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额尔古纳俄罗斯家庭旅游户、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敖鲁古雅猎民点、嘎仙洞、布苏里山庄、达斡尔
风情园、朝鲜人家、吊桥公园、牙克石凤凰山庄及凤凰山滑雪度假区、满洲里国门、中俄互市贸易区、呼伦湖小河口、冰雪园、阿尔山雪域
『肆』 浅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可以骑马乘驼畅游草海,可以坐“勒勒车”环湖漫游,可以临湖垂钓,可以入林狩猎,尽享草原风光。这个我有的,要吗
『伍』 高分求一篇以“呼伦贝尔市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草原青青在夏季。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曼妙,巡巡碧浪卷向天边,整个世界变得芬芳。”“草原的林,特别珍贵。草原告诉我,草原有森林,如同沙漠中有了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倚靠,是一种力量,每当压力陡升时,他们就会想起身后的林。”长期关注环境保护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托起草原》中这样描述呼伦贝尔。
自古以来,呼伦贝尔就以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而闻名于世。
覆盖着浩瀚森林的大兴安岭,由北向南把呼伦贝尔分东西两部分,岭东是著名的北国粮仓——松嫩平原,岭西是驰名中外的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还是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松花江、嫩江等3000多条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千百年来,正因为有大兴安岭森林涵养水分,调节空气,增加降雨,形成天然保护屏障,呼伦贝尔草原才得以水肥草美,繁茂葱郁,松嫩平原才能成为北方粮仓。
大自然是多么宽厚地善待呼伦贝尔人民。
几千年来,无论是呼伦贝尔先民还是现代人,徜徉在这幅天然的水墨画中,即使是喧嚣的都市生活也不曾打破她的安详与宁静。
于是,画卷之中与画卷之外的人们将她看做是造化神奇的一方净土,上苍赐给人类的童话仙境。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树林中奔跑玩耍,穿梭在树里行间,累了就躺在又松又软、铺满金黄色落叶的林间土地上,深深吸着饱含负离子的空气,还有树木花草的清香,就像血液被过滤了一样,元气倍增,全身舒服。森林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加湿器。”市委常委孟松林在他的文章里这样说。
然而,要想保住这样的人间仙境可不是那么容易。
呼伦贝尔曾有个说法,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其生态环境之优可见一斑。可老一辈说,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建国初期,数万林业大军开进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随着一声声“顺山倒”,一棵棵参天大树在电锯的轰鸣声中悲壮地倒下,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呼伦贝尔的木材被装上火车一列列运往内地;一支支垦荒队伍也陆续进入了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茫茫草原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良田,呼伦贝尔生产的粮食成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盘中餐;还有煤炭、皮革、牛羊肉、乳制品……呼伦贝尔就像共和国母亲的“长子”一样竭尽所能、慷慨无私地为新中国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本来,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泉水、丰美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是大自然向人类伸出的“橄榄枝”。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味地索取,“橄榄枝”就会变成毒刺,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人类自己。
而当时的呼伦贝尔只顾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却丝毫没有察觉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
直到有一天,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这片富饶土地的时候,才惊恐地发现,在计划经济的指挥棒下,大面积采伐原始森林,无节制地开垦草原等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加之多年气候干旱,人口较快增长,带来的是草原沙化退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草原腹地,一条绵延万里沙地,步步紧逼,吞噬草原,埋没村庄,大片草原静静地消失在沙化中。
号称拥有内蒙古70%水资源的呼伦贝尔,水资源危机已悄悄走来,市内7条河流一度断流。
境内两大水系旱涝灾害频发,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了岭东三旗市,肥沃的土壤被洪水卷走,留下无数伤痕累累的侵蚀沟……
这一切,无不向呼伦贝尔敲响了生态安全的警钟。
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草原都是田园牧歌的风光。当人类的意志打碎了自然的韵律,当生态环境被落后的生产力和愚昧的思想观念所扭曲,我们失去的将是自己的生存空间。
退耕退牧,保住大自然赐予的生态遗产
呼伦贝尔的决策层及时调整方向,一系列保护措施陆续开始实施——
1984年,打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实行“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
1989年,实施 “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责任制”的草场“双权一制”改革,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从1997年开始,呼伦贝尔不再批准新开荒,已批准未实施的也不准继续开发;
1999年,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工程”。呼伦贝尔盟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撤盟建市以后,历届领导者都把保护好美丽的家园放在呼伦贝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位。
全力破解生态难题的呼伦贝尔,如同掌握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秘诀一样,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并制订了《呼伦贝尔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生态型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发展绿色经济纳入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
这是一个在25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实施的宏伟工程,这是一个在古老草原上以千万亩、百万亩为计量单位的伟大生态创举。
大力实施退耕:水肥条件差,坡度大于15度,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要退;水土流失严重的,风蚀沙化和存在潜在沙化危险的耕地,要退;江河源头和河流两岸引起面源污染的,也要退!
3年里,呼伦贝尔共退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300余万亩。
为了鼓励退耕,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阿荣旗对退耕户种草给予种子补贴,并协调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大户与种草农户签订单,保证收购草产品。
莫旗组织退耕大户到辽宁铁岭学习榛子种植技术,大力推广经济林栽植技术,还通过林草、林药兼作,引导退耕户栽植桑树、果树、多年生中草药和牧草,确保退耕地增加收益。
鄂温克旗通过推广粮草混播,第二年便可打草或放牧,既恢复了植被,又获得了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退耕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实现了“退中有进”,全市农业连续3年丰收,增产粮食25亿公斤,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50亿公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呼伦贝尔还把休牧禁牧作为保护草原的最有效手段。在草原退化严重、生态十分脆弱的区域定期发布休牧禁牧令:对重度退化沙化的草场实行常年禁牧,对中度退化的草场实行季节休牧,对轻度退化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
着力提高牧民的生态意识,鼓励牧民发展饲草料生产,控制草原牲畜放养数量,在干旱草原区和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区域进行围栏封育,以户为单位,以嘎查为基本单元,进行集中连片建设。在沙化严重区域人工补播牧草种子,加快草原植被的恢复。
到目前,已围栏3000万亩,补播牧草200万亩。近3年每年完成季节休牧4000万亩以上,年度禁牧500万亩,逐步解决了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
牧区还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新右旗政府投资在旗所在地建起“蒙古大营”,上百户牧民被迁到城里集中居住。
如今,草原植被得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区的植被高度平均提高10-15公分,产草量每亩平均提高20-30公斤,草群中优良牧草的比例明显增加。
呼伦贝尔在推行草畜平衡、开展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以及基本草牧场保护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牧民达来是退牧还草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你看,这‘草库伦’里的草长得就是高,也比外面绿。”他指着网围栏里禁牧休牧的草场高兴地说。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如今成了草原的守护神。
为了改变超载过牧现象,呼伦贝尔不再盲目追求牲畜头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是实施牧区牲畜压缩战略,对牛羊实行“计划生育”,提高良种率和产出率,形成少养、精养的生产模式,草原自然载畜量由过去的600万头只减少到400万头只。
畜牧业也不再是牧区的特权。呼伦贝尔从实际出发调整畜牧业发展方向——牧区,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农区,发展转粮型畜牧业;城林区,发展高效型畜牧业,使畜牧业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政府的倡导下,许多农民盖起了棚圈,养起了牛羊,搞活了农家小院的庭院经济。
阿荣旗向阳峪镇解放屯的退耕还林户姜涛,2002年把10多亩地退下来后,在政府引导下种苜蓿草养羊。“以前种大豆是广种薄收,一亩地收入300元就不错了。现在10亩草、100多只羊,每年能赚二三万元,还有退耕还林补贴。你说这日子美不美!”
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呼伦贝尔农区牲畜头数连续4年超过牧区,占总量的64%。2008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1447万头只,牧业四旗只有491万头只。
以粮食换生态,本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初衷。而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一政策不仅绿了山水,还富了农民。
莫旗在登特科乡北石场村、西瓦尔图镇永安村等地建起了13个生态示范园区,通过林果粮间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他们还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耕地面积减少了60万亩,3年当中却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
阿荣旗霍尔奇镇有986户农民在1.2万亩退耕地里种植了黄芪、防风和黄芩等中药材,由河北华祈、呼伦贝尔哈慈等制药企业,提供籽种和技术服务,收益颇丰。
退耕后的日子火了,在“退”中得到真正实惠的农民笑了。
1996年,鄂伦春旗政府郑重宣布:禁猎。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为了保护生态,造福子孙,以博大宽厚的情怀,主动放弃世代相传的原始狩猎方式,放下手中的猎枪,成为大森林真正的守护神。
今年4月,几百只白天鹅栖息在二卡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里,时而振翅高翔,时而掠水嬉戏,时而寻窝觅食,时而交颈情语,神态高贵安详又从容不迫,好一幅自然天成的美丽图画。可忙坏了拿着长焦相机的两位摄影爱好者。
经过十几年的禁猎和休养生息,呼伦贝尔重新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狍子钻进羊圈,与羊共同起居生活;野猪领走家养的母猪,生出一窝野猪崽;刚出生不久的小犴和森林调查队“玩”熟了,竟在森调队宿营的地帐篷里住了好几天,直到母犴找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呼伦贝尔已不是奇闻。
就连一度销声匿迹的马鹿、獐子、水獭、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也开始频频露面。
植树造林,构建祖国北疆生态屏障
1978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在横跨北部13个省区市,全长7000公里,面积占国土42%的版图上,建设“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体系。这项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
在这场植树运动中,呼伦贝尔数十万林业职工在25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摆开了战场,竖立起一座座“绿色丰碑”。
1998年,免渡河、乌奴耳、巴林、南木、柴河、红花尔基6个地方林业局被列入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
此后的10年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呼伦贝尔第次拉开帷幕。
稳定减少森林采伐量,把森林采伐量从每年600万立方米降到200万,而生长量每年大于1000万立方米,实现了采育平衡,永续利用。
10年间,呼伦贝尔地方林业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了26.9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2114余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增加了0.75%,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蓄积量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构筑起我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
推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吸引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全民义务植树常规化运作,各种社会造林模式层出不穷,“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建设流动和聚集。
2007年,满洲里启动了“多元投资,亿元绿化”方案,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边防林更新改造、城郊林建设和城市绿化工程,累计投入1亿元,植树63.25万株。
说到植树造林,不能不提到莫旗塔温敖宝镇的一位普通农民——李振海。
1984年,当“环保”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些陌生的时候,40岁的李振海却带着一家人搬进深山,搞起了荒山绿化。25年里,他为150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还带动起村里十几户村民加入到造林队伍中,他还无偿为学校、部队、机关提供了价值20多万元绿化苗木。为此,国家林业部、农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给他颁发了“全国绿色奖章”。
已经66岁的李振海依然雄心不减,他要在有生之年用树木营造起一座“绿色万里长城”。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区视察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呼伦贝尔是中国最美的草原,大兴安岭的主体在呼伦贝尔,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是270万呼伦贝尔人的责任和使命。”市委书记曹征海庄严表态。
5月的呼伦贝尔,春意盎然,月牙形沙丘上长出了一行行整齐的杨柴,去年干插的黄柳尖也钻出了嫩绿的新叶,远处一丛丛“中叶锦鸡儿”散开的黄色小花在沙海中摇曳。
在新左旗甘珠尔沙地,“飞播牧草示范区”、“保护草原青年促进会治沙区”、“围栏封育区”的牌子一块连着一块,千余名林业工人聚集在沙海中,边缘地带已经被他们用“Z”字形沙障固定住了,中间是人工播种机进行混播草籽作业后留下的一行行印迹。
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金维林告诉记者,由于地质、气候和历史原因形成呼伦贝尔沙地,由三条沙带和一些零星沙地组成,沙化面积达1957.8万亩。这无疑是呼伦贝尔所有绿色守望者最大的一块心病。
市一次党代会上,市委明确提出“生态立市和构建山川秀美呼伦贝尔”的发展战略。
2002年,在没有纳入国家投资范围的情况下,呼伦贝尔毅然启动实施了“沙地樟子松行动”,共栽植樟子松大苗近百万株,面积达1万多亩。
市二次党代会又进一步提出“有进有退、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
为此,市委、市政府重新编制了《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10年规划》。
近几年,呼伦贝尔每年都要召开全市防治草原沙化现场会和工作会议,市长罗志虎反复强调:“有效治理好沙地,彻底改变我市沙化地区面貌,应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首要工程来抓。要利用几年乃至更长时间,打一场彻底的沙地治理歼灭战”。
市委、市政府还与沙区各旗市区签订了防沙治沙“军令状”,从上到下统一认识,从下到上凝聚力量。
沙区各旗市在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区域实行项目整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歼灭战,做到了治理一块,保存一块,见效一块。
一项又一项治沙工程在呼伦贝尔展开,一批又一批治沙青年熬成了老专家。
善待大自然,它会给人们丰厚的馈赠;
破坏大自然,它会给人们百倍的报复。
由于呼伦贝尔把生态建设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切入点和基础建设来抓,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荒漠化和沙化首次实现逆转。
在这场人与沙的较量中,呼伦贝尔已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7000多万元,治理流沙面积40多万亩,封育沙地樟子松240多万亩,保护草场500多万亩。
许多昔日的荒滩、荒漠,重现草木葱茏、繁花铺地、流水潺潺的景象,沙丘穿上了“绿裙”,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出现了人工绿洲……
地区发展就像做人,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有本然。改革开放30年来,呼伦贝尔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没有向资源索取,没有向环境索取,没有向国家索取。
参加全国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罗志虎市长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呼伦贝尔已把建设生态环境作为全市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林海,争取多向北京输送“绿色”。为保证北京的蓝天能多一些,呼伦贝尔正在下大力气进行“生态支持”。
守望绿色,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2008,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30年的变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回眸呼伦贝尔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寻访呼伦贝尔守望绿色的足迹,它的真正意蕴是什么?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退还政策给呼伦贝尔人民带来的喜悦和实惠,也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老子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在天地之间,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难怪许多人来到呼伦贝尔,都会情不自禁的跪倒在这至尊至美的大草原大森林面前。我想,面对这亘古的草原和林海,你不由得不被震撼、被感动、被净化,被再次唤起对于自然的无限敬仰和热爱。
当生命中最本质的追求,在极其特殊的环境中凸现出来时,就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圭臬。
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在呼伦贝尔备受推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被呼伦贝尔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GDP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标,生态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保护不了生态环境,我们就是历史罪人!”市委书记曹征海的话掷地有声。
10年来,呼伦贝尔累计关闭小煤矿458座。
“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列入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的钢铁、水泥、煤炭行业的关停项目。
2007年,淘汰落后产能钢铁10万吨、水泥15万吨、煤炭10万吨。
今年7月, 华能呼伦贝尔公司分别爆破拆除两座冷却塔,并计划到2010年,关停29.65万千瓦火电小机组。
呼伦贝尔在“择商选资”上也越来越挑剔——无论上什么项目,首先要过环保关,缺乏技术含量、投入产出比不高、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投资再大也绝不动心。
一择一选之际,金凤凰衔枝南来。淘汰掉了落后产能,腾出了环境容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出环境空间。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0余家国内知名大企业先后入驻呼伦贝尔,为呼伦贝尔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稍稍改变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不食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不乱挖乱垦草原,处处讲环保,形成一种社会氛围,让人们听到呼伦贝尔就想起绿色,看到呼伦贝尔就想起纯净,吃在呼伦贝尔就想起健康。”这是市委常委孟松林的期待,也是全体呼伦贝尔人的追求。
人人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率先在呼伦贝尔各级党政机关开始。节约,从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机关办公用纸双面化,下班前电脑提前关闭,勤俭办会,勤俭办事,勤俭办文,勤俭办活动……
生态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普通市民也懂得了随手关灯拔插头,接受了“禁塑”,学会了垃圾分类……
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指标呈下降趋势,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95%以上。嫩江流域呼伦贝尔段、额尔古纳河流域水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
2007年底,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圈点新天府”评选中,呼伦贝尔以第8的位次入选中国十大“新天府”。
前不久,华能伊敏煤电公司成为全区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走进呼伦贝尔,撞入视野的是一望无际的水墨画似的绿色。你不必刻意去寻找,随时都有一种生命的悸动让你心跳。
在看似荒凉的沙地里,你会发现许多生命的奇迹。即使在严冬,路边一蓬蓬的沙生植物,任凭雪压风摧,始终倔强地站立着,既不昂首张扬,也不低眉自惭,只要你用心感受,就可以领略到她骨子里的那份对生命的追求和挚爱。有了她,再大的草原也不寂寞。走过草原,总觉得有伴相随,有另一种生命在草原上呼应。
据此,我们可以找到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许多语言,她会无声地告诉我许多关于生命的秘密,有关草原的命题会在用心感受中折射出许多新的亮点。
绿色,寄寓更多的也许是一种生命的渴望。
今天,生命的绿色依然在呼伦贝尔蔓延,让每一个呼伦贝尔人由衷地欣慰。
因为有了这样的绿色,我们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唱,可以看到天光在流水中荡漾,可以呼吸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可以感受岁月四时的轮转和变化。
在这蔓延的绿色中,有呼伦贝尔人的气魄,有呼伦贝尔人的智慧,也有呼伦贝尔人对梦想的追求。
生态文明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呼伦贝尔印象,因为呼伦贝尔留住了绿色的基脉。
“在欧亚大草原中,内蒙古东部仍是最好的草原”国际草地大会专家说。
“它是我国品质最优的天然草原,也是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顶级草原群落。可以建成我国最好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这是中科院院士刘兴士的呼伦贝尔印象。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希望,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能够形成一种共识,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
曾经在呼伦贝尔插队的北京知青、著名词作家克明这样推荐呼伦贝尔:“我不知道哪一座城市能够拥有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站在高处你的目力所及之处都是一望无际的青草,绿到天边,绿到极至,成了蓝。这是中国最宁静的城市。
我不知道哪一座城市能拥有11万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山岭之巅,你极目远眺,让你感受到无边无际的沉静和安宁。这是我们这个越来越干渴的星球上最富足的城市。
我不知道哪一座城市竟能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座湖泊,它们密匝匝地缀满在圣洁的大地上。
在这座城市里,天鹅为什么竟如此大胆,见到骑马的牧人从不惊慌,也不躲避?儿童为什么从小就不伤害一朵野花?老人为什么要向天鹅祭洒乳汁?蒙古包搬迁后,大地上为什么不留一丝痕迹?这是因为,这里每个人都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意。
朋友,别以为呼伦贝尔是个天堂,其实她是魔镜。在你没想好之前,千万不要踏上这片大地,因为,你一旦走进这座城市,你的一生中,将再也无法把这片绿色抹去。就像长调,永远刻在你的灵魂里……”
“呼伦贝尔的发展来势很好,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美丽与发展双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对呼伦贝尔的最高褒奖。
这是一首改天换地的史诗。
这是一曲动人心魄的乐章。
呼伦贝尔生态示范区建设蓝图已经铺开——到2010年,50%以上的旗市区要达到全国生态县创建标准,其余旗市达到80%以上的创建指标。到2015年,努力把呼伦贝尔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
『陆』 急需呼伦贝尔发展历史论文
1950年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人民政府。
1952年建立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设于小二沟。1958年8月1日,撤销索伦旗,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8月15日撤销莫力达瓦旗,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同年底,鄂伦春自治旗政府迁至阿里河。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署,撤销呼纳盟。海拉尔和满洲里为自治区直辖市。
1954年5月31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区合并成立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为一级政权。1957年2月21 日,改称呼伦贝尔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机构,设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
1969年8月1日,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建制。
1979年7月1 日呼伦贝尔恢复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制。
1980年,撤销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建立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2002年,呼伦贝尔撤盟设市。
呼伦贝尔行政体制数经变化,海拉尔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柒』 呼伦贝尔的经济
2013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430.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56470元,可比价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0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82.17亿元,增长12.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587.56亿元,增长12.1%,建筑业增加值94.61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485.31亿元,增长7.7%。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7.9:47.1:35.0调整为18.4:47.7:33.9。
2015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595.96亿元,人均GDP达到63131元(折合10138美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自治区第3位。 2013年,呼伦贝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263.07亿元,同比增长5.8%(可比价增速)。呼伦贝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5.88万亩,增长0.5%。2013年粮食总产量120.12亿斤,比上年增产7亿斤,增长6.2%。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20.48亿斤,增长23.2%;玉米产量61.03亿斤,增长17.0%;大豆产量22.93亿斤,增长8.8%;马铃薯产量7.85亿斤,下降39.8%。粮食平均亩产299.42公斤,增长5.7%。
2013年,呼伦贝尔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881.96万头(只),增长2.7%。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1700.66万头(只),增长8.7%;生猪存栏181.30万头,增长6.8%。2013年牲畜出栏808.3万头(只),增长4.9%。牲畜出栏率42.9%,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生猪出栏111.03万头,比2012年同期增加1.9万头,增长1.7%;牛出栏62.5万头,比2012年同期加13.2万头,增长26.8%;羊出栏628.6万只,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8.4万只,增长1.4%。良种及改良种牲畜1523.3万头(只),比上年减少44万头(只),减少2.8%。呼伦贝尔肉类总产量25.14万吨,同比增长1.4%;禽蛋产量4.13万吨,同比增长2.2%;牛奶产量120.93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0.0%。 2013年,呼伦贝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0.02亿元(不含其它项),增长12.9%。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857.96亿元,增长16.1%,其中:批发业431.41亿元,增长16.7%;零售业426.55亿元,增长15.5%。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97.49亿元,增长16.9%,其中:住宿业16.78亿元,增长13.2%;餐饮业78.01亿元,增长17.7%。
2013年,呼伦贝尔共接待旅游者1140.52万人次,增长13.5%,其中:海外过夜旅游者64.33万人次,增长9.3%;国内旅游者1076.19万人次,增长13.7%;国际旅游创汇4.43亿美元,增长25.0%。旅游业总收入278.83亿元,增长30.5%。
截至2013年12月末,呼伦贝尔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11.07亿元,增长11.6%。其中,单位存款381.01亿元,增长1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59.93亿元,增长11.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18.59亿元,增长12.3%。呼伦贝尔保险主体24家:财产保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12家。业务总收入30.31亿元,增长22.1%。
『捌』 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你的问题好像不太完整,是谈影响还是发展。好像是要谈影响,论文很多,不知道侧重什么,可以补充说明,以下参考,再附1篇论文。先谢谢100分
参考: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发展,尤其进入20世纪9 0年代以后,全世界每年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均超过10%,旅游业发展的前途非常 光明。然而20世纪旅游业的超高速发展并不仅仅带来成群的游客和繁荣的经济,也带来了成堆的 问题。旅游业一直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发 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人们回归自然奔赴乡村的时候,环境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形式。所谓 环境旅游就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市场潜 力巨大,因此许多城市已经把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环境旅游业也是发展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先决条件。1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基本条件旅游业虽说是低门槛、低投入的第三产业,但是要想成功地把其建设成为 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1.1旅游环境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刺 激了人们对于野外空间的需求。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被看做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良好的环境质量 已成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在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一个地方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自然环境 ,哪怕旅游资源再好,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胜地,所以要发展现代旅游业就必须把环境搞好,良好的 旅游环境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也是首要的条件。1.2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内涵 和外延极其丰富和广泛,很难简单地用一般产品的分类方法加以明确界定。有些事物与现象今天还 不能列为旅游产品,但难保今后永远不会被列为旅游产品;有些事物与现象对于一部分人有吸引力 ,也许对另一部分人没有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复杂性;所以 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遵循一般产品的共同规律,而且应考虑其特殊的规律。首先,旅游产品的开 发既要重视“有为”,更要重视“无为”。其次,旅游产品开发既要“求实”,也要“求虚”。再 次,旅游产品开发主要是一种产品的创新。最后,开发旅游产品要注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时在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注意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环境效益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经济效益原则,④社会效益原则。1.3开发能力与效率一个国家要想成功地进 行旅游开发,必须注意旅游开发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将资源盘活,市场做大,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 大的回报。一是现有的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开发程度越高和经济越健康发展越有利于旅游开发的 成功。二是旅游接待设施的现状和潜力。这是旅游开发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效益。三 是交通便捷性,要能够让游客来得容易走得轻松。四是旅游开发的容量。五是地方政府管理和引导旅游业发展的行政能力和水平,既要规范旅游从业者的市场行为,又要疏导客流使其有序运行。2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模式2.1政府主导型模式就是按照旅游业的自身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 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主体是政府 ,基础是市场。各级政府与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之间形成多重交叉组合的相关关系。 虽然它们在市场中的职责、分工各不相同,但市场的运作、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它们共同协作,由此 构成一个完整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体系。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念主导、政策主导、管 理主导和资金导向等方面。实现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和完善旅游法制体系,使旅游 管理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将旅游管理部门纳入政府部门序列,提高和扩大其权限和职能,以适应 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开征旅游税;增加宣传促销的投入等等。2.2市场需求型模式就是根据旅 游市场潜力协调各环节旅游商品供给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在时间上、地区上协调地提供旅游服 务,使得旅游者的需求充分得到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 平也大大提高,这在很大意义上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大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必然要寻 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而一些城市却由于严重缺乏传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从而只得大力发展各种 休闲娱乐设施来满足需求。同时,自身的都市文明和经济引力向这些城市以外的区域辐射。它的最 大特征就是旅游业的起步是在城市自身休闲娱乐需求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市场需求旺盛,但 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滞后于需求的增长。因此今后要加大人造景观的建设、城市环境的改良、 旅游服务设施的提高以及服务的多样化,尽快地把巨大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2.3 经济新增长点模式就是通过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缓 解目前的就业压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势在 于:一是市场前景广阔,是永远朝阳型产业。二是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 优势。三是关联带动功能强,能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提供就业机会多,并且就 业成本较低。五是扩大国际交流,促进改革开放。六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 选择和确定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现实可行性,经济增长点战略也成为旅游发展战略体 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4资源主导型模式就是根据我国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争取更大的旅游空间和更适宜的旅游环境。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优美的山水风光 、众多的名胜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建筑风貌以及典型的民风民俗等等。它们发展旅游业 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拥有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最有利最重要的 因素,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发展模式。总观这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出,正是自然与文化 资源的独特性和综合品位,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基础设施、接待条件以 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改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让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采用 保护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杜绝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开发的发生,否则就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不 可挽回的损失。2.5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旅游业,除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外,还要注重环 境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从而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和 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损害,并对其社会文化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正 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发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利弊产生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旅游研究者和旅游工作者对 此应有较清醒的认识。1989年,“各国议会旅游大会”通过的《海牙旅游宣言》指出:保护自 然、文化和人文环境的不受损坏,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重视和保护好旅游目的地 的环境,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指出:旅游业必须在环境保护 方面采取行动,否则“可能对风光、野生动物、纪念物和建筑物以及文化多样性等造成无可挽回的 损失”,为此“从道义上讲,旅游业有责任带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反映了旅游和旅游业对环 境的严重威胁,同时也说明旅游行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对旅游资源 和包括资金、原料、能源、技术、人才等在内的经济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和大力保护,通过采取各种 有利措施,一方面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使经济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和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庞海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系!武汉430060
@王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系!武汉430060 中国;;现代旅游业;; 战略 环境旅游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战略之一。发展现代旅游业就必需突破过去“就资源论开发”的传统 思想误区,但还需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在实际操作过 程中,还应该注意可持续发展、投资负担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1>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赵西萍主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邸德海主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欧阳斌.城市旅游.城市发展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