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关于文化旅游文件
1. 甘肃省人社厅文件
各市、州委,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
1.为适应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类改革的需要,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管理机制,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的用人机制,不断推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
2.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坚持岗位设置管理与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员聘用制度、用人机制转换相结合的原则。
三、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
3.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单位是:
(1)本省行政区域内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各级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列入事业机构序列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
(2)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
4.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岗位和人员是:
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单位中的全部岗位和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岗位和人员、专业技术岗位和人员以及工勤技能岗位和人员。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5.不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单位是:
(1)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2)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
(3)已由事业转制为企业的单位。
6.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及其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四、岗位类别设置和岗位总量
7.本实施意见所称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8.岗位总量根据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规模和事业发展需要以及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的人员编制数额综合确定,岗位总量调整后,岗位设置和结构比例相应调整。
9.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以下简称三类岗位)。
10.三类岗位的岗位总量,在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结构比例内,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编制、结构特点等因素,由政府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综合确定。
11.管理岗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国家行业指导意见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12.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国家行业指导意见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13.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主要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和服务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国家行业指导意见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14.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五、岗位等级设置和结构比例
(一)结构比例和岗位等级
15.在岗位总量内,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实行不同的岗位结构比例控制。
16.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事业单位三类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
(二)管理岗位等级设置和结构比例
17.我省管理岗位分8个等级,最高岗位为三级职员岗位,岗位名称由高到低依次为三级职员岗位、四级职员岗位……至十级职员岗位。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三至十级职员。
18.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设置,根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人员编制和隶属关系确定。
(三)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和结构比例
19.专业技术岗位分13个等级,包括高、中、初级3个层级岗位,高、中、初层级岗位内又分不同等级岗位。
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岗位依次为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依次为五至七级。
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八至十级。
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在国家行业指导意见中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的,我省统一规定由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加等级组成,具体名称参照国家行业指导意见通用名称执行。
2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
21.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比例为1:3:6。
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比例是:
二、三、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
五、六、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
八、九、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
十一、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22.省人事行政部门在不突破全省岗位总量和总体结构比例的前提下,对市(州)、省直各部门的层级岗位结构比例和各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进行调控。
23.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承担的主体职能和业务,确定专业技术主系列岗位和辅系列岗位,辅系列岗位的等级和比例原则上低于主系列岗位。
(四)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和结构比例
24.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一个岗位对应一个等级。岗位名称由高到低依次为一级工勤技能岗位、二级工勤技能岗位……五级工勤技能岗位。现行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岗位。
25.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设置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二、三级岗位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其中一、二级岗位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26.工勤技能岗位的一、二级岗位主要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省人事行政部门对一、二、三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
(五)专业技术一级岗位
27.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特设岗位设置
28.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可设置特设岗位,重点用于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急需高层次人才的特殊需要。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经批准也可以设置特设岗位,但要从严控制。
29.特设岗位是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30.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
(1)承担国家或本省重大研究项目或课题,本单位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
(2)引进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经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急需高层次人才,本单位相应等级岗位无空岗的;
(3)其他确需设置的。
31.特设岗位原则上在省直事业单位设置。设置特设岗位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专题报省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市(州)、县(区、市)所属事业单位确需设置特设岗位,由市(州)人事行政部门审批。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六、岗位基本条件
(一)三类岗位基本条件
32.事业单位三类岗位基本条件,除必须具备履行岗位职责和任职的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33.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各等级职员岗位还必须具备在下一级岗位工作年限:
(1)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六级职员岗位工作2年以上;
(2)六、七、八、九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七、八、九、十级职员岗位工作3年以上;
职员岗位的其他条件,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34.三、四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5.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按照国家和本省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6.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必须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7.专业技术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具体条件,按照统一规定,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8.各等级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是:
(1)一、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七、岗位设置程序与核准
39.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遵循以下程序: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本单位工作人员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领导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40.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岗位聘用、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等的依据。
41.经核准的事业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保持相对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2条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申请变更:
(1)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必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2.岗位设置方案核准的程序和权限是:
(1)省、市(州)直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无主管部门的事业单位,直接报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2)县(区、市)以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市(州)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单位规模小、人员数量少的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按隶属关系分别报省、市(州)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后,由该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4)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省直属机构,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报省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后,由该直属机构组织实施。
(5)各市(州)在核准本辖区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前,应将本辖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总体情况,报省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八、岗位聘用
43.事业单位要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家行业指导意见、本实施意见和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和职责,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4.事业单位必须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按照不低于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基本任职条件要求,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人员。
45.对确有真才实学、工作业绩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人员,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4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47.聘(任)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除三级职员和四级职员外,其他领导人员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可采取直接聘任、推选聘任、委任、考任等多种形式聘(任)用。
48.聘用工作人员,必须签订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聘用合同期限内需要进行岗位调整时,必须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做出相应变更,并填写《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所附的相关附件。
49.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前,须按规定进行岗位等级认定。根据认定的岗位等级,按人事管理权限进行岗位聘用、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或变更合同内容、兑现岗位工资。
50.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51.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05〕122号)及本实施意见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实行聘用制度。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普遍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做好政策衔接,规范岗位设置,并调整聘用合同相应的内容。
九、组织实施
52.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岗位设置工作有序进行。
53.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54.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各类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要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确保事业单位根据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
55.各市(州)、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不得将编外人员纳入岗位管理。要坚持原则,走群众路线,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政策要公开、透明、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决定。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单位主管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审批工资、不核拨经费、不准许人员招聘。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6.各市(州)、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首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时,须建立由省人事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册》,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基础管理。要建立岗位设置管理信息数据库,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提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57.本实施意见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58.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施行。
2. 甘肃省为保护人文景观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甘肃省为保护人文景观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对各市、自治州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把人文景观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作为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来进行保护和建设。
二是提出了保护人文景观的“四个坚持”的指导原则。即:坚持优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
三是全面开展资源普查。在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质公园、湿地、森林公园、民族村寨、红色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进行全面普查。
四是加强保护规划的制订。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的要求,提出“谁管辖、谁编制”“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加强规划设计单位和科研所、大专院校的合作,确定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护措施与要求。对各单位报送的保护规划,省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公示,并按级严格审批。
五是根据规划严格组织实施。包括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对重要文物的维修、禁止区域的划定、开发建设的模式、资金的投入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六是加强监督管理。包括建立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措施、提高人员素质、引进专业人才、科学评估、责任追究等方面,确保人文景观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3. 甘肃省旅游业可以借鉴哪些省份
最典型的应该借鉴贵州省,和陕西省。因为贵州和甘肃的旅游有相似之处,但是人家发展路子专好,强劲,属方向明确,政策方针突出,人家2014年接待旅游人
数3.2亿,而甘肃大约只有1.2亿。同样是兄弟省份,难兄难弟,人家为啥这么出众,甘肃旅游局应该反思下和学习下。下来就是陕西了,甘肃和陕西文化一脉
相承,生活习性有很多相似性,且都是文化资源大省,人家的资源整合,和利用情况是甘肃无法相比较的。这些发展路子值得学习和借鉴。
4. 甘肃旅游业的前景是否可以
马拉沃里克博士,城市发展,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在甘肃的识别代表团的负责人的世界银行17银行贷款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甘肃省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副组奔赴6个项目城市(兰州,白银,天水,酒泉,嘉峪关,张掖),旅游局,甘肃省,邓指套及相关部门的项目总监的陪同三个省项目办初选项目11天的检查,以确定的工作。考察结束后,孙小系在甘肃省兰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长银行贷款,代表团会见了世界银行项目鉴定。
世界银行提供贷款4000万美元,将成为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项目。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旅游景点,旅游和文化保险计划,完善旅游市场分析,人才培养,旅游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改善,世界银行的专家参观的蓝色的准备工作的项目,以了解和甘肃省的社会,经济,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
孙小系出席了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世行贷款甘肃,甘肃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但是,由于甘肃经济发展在中国是相对静止的相对落后,那里有很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困难,保护,管理和发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全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世界银行的贷款不是无偿援助,甘肃预选项目,项目的实施和未来的贷款偿还问题已经做了精心安排。总体来看,甘肃要学会从以前的银行,圆满完成这一阶段的项目实施经验。
马拉沃里克说,世界银行的头是一个非常高的关注度,世界银行的机会能够参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上也能参加省内外的发展战略。该项目的世界银行,有机会参与在国家一级,甚至在世界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同一个项目的一部分,世界银行做出高质量的工作对旅游业和甘肃的发展水平,所以发展可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正如我们所关心的,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马拉华威头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甘肃省旅游具有的潜力,以开发旅游产品的市场,通过政府投资,通过对旅游市场的了解,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将是能够得到的最大影响的旅游,她说。由高品质的旅游战略规划,通过项目,让他们可以带来一定的强制性规定的其他可以带来旅游业私营部门的参与。甘肃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
在会议结束时,世界银行项目鉴定团甘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表达一个强大的投资意向,并在项目参观的初步意见是:该项目充分准备,以工作认真,在准备工作的省级项目办和项目市和项目单位富有成效的;甘肃建议项目与世界银行的投资方向和要求基本一致个别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建设的需要做必要的调整,仍然是一个缺乏。在同一时间,银行通知下一个项目的预评估,正式评估和项目谈判,并提交世界银行董事会董事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中科院专家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把戏政策
寒冷地区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2月9日,甘肃省旅游局组织中国社科院科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兰州分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社科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担任主席,由兰州大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甘南藏族自治州设计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项目评审。负责该项目由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哲院长,副院长。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的交界处,属于东北缘的青藏高原,在秦岭交界处的两个主要的地槽褶皱系的地质结构,昆仑。它是在古丝绸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已知的,以历史为“河南道”,全国30民族少数民族自治的自治州,10 1藏族自治州之一。的平均海拔为3000米。山主峰高海拔在3500-4500米之间。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长江上游,黄河,境内江河纵横,黄河,洮河,夏河,白龙江。山原众多的湖泊之上,湿地,峡谷,瀑布,多个大洞,被称为“天池”,视为“神湖。由藏,汉,回,蒙古,土,撒拉,安全居住,东乡24个国家。全州范围内的寺庙建筑,浓厚的宗教气氛,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传承,原始苯教,伊斯兰教。它的领土拉卜楞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东方梵蒂冈说。
”设计,以吸引潜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甘南藏族自治州设计旅游从背景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历史,现状的评价,综合评价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旅游市场和潜在需求分析,定位和发展战略,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PEST分析,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系统的分析,旅游商品开发规划,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旅游经济的系统规划,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形象系统规划,规划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旅游发展政策和战略建议,在规划一个全面的分析。专家组通过了奖计划突破的传统模式,旅游策划,创意集群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在线分析,旅游市场研究,市场趋势,赣南旅游市场结构和产品与市场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规划思路,分析甘南旅游目标市场准确定位与空间布局三个部门,带来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9个主要旅游区的空间框架甘南旅游实际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形象策划,准确把握甘南州脉冲,上下文。本集团认为,规划的深入,科学性和有效性,分类指导和有效的措施,有利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 甘肃省冬春旅游有哪些优惠措施
据悉,为加快引客入甘步伐、促进冬春旅游持续升温,甘肃省从三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一是旗帜鲜明打出“敦煌牌”。坚持把敦煌作为实现甘肃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龙头和旅游淡季不淡的突破口,重点推出以打造敦煌文化弘扬、文化自信朝圣、中外经典演出、旅游商品展销、企业社团会奖五大品牌,补齐宣传营销、组客触角、通达能力、政策拉动、淡季服务五大短板等为主要内容的30多项支持政策,形成淡季旅游敦煌率先突破发展之势,进而以点带面带动全省冬春旅游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三是协调各市州推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冬春旅游优惠措施。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等4家5A级景区率先推出门票半价优惠,甘肃全省共有186家旅游景区推出免门票、半价或打折优惠政策,800多家旅游企业、星级宾馆酒店推出大幅度打折促销优惠措施,形成了开怀迎客的甘肃冬春旅游“绿色通道”,构成了引客入甘的“政策凹地”,奏响了惠及千家万户的“最强福音”。
6. 关于甘肃省一万名旅游和社保的问题!急急急!
这个问题问我就对了,肯定要选旅游了,首先因为旅游有专业限制报的人少,而社保不限专业,报的人特别多,竞争压力要比旅游大的多;其次,嘉峪关甘肃的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局是个肥衙门,肯定没错的
7. 兰州市新公司注册有政策吗
有,具体文件为: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鼓励全民创业扶版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权办法》的通知
下面是文件的重点有关内容,全文可至兰州人民政府网站进行查询。
1、重点扶持的对象为:加工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软件开发、文化旅游、居民服务、农产品产销加工、特色食品生产、民族手工艺品等企业。详细的支持企业参见文件全文。
2、扶持办法:
A、微型企业在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5万元后,政府给予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
B、按照企业实际缴纳的所有税收中市级及以下地方留成部分总额进行等额奖励,但总计不超过20万元。
C、贷款支持,可获得不超过20万元的银行贷款或担保支持
D、免收涉及微型企业的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8. 分析说明甘肃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华夏文明传承构建的现实意义
基础性的旅游资源
第二,提升旅游形象,凝聚旅游竞争力
第三,旅游品牌树立和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
甘肃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筛选出本省历史文化资
第四,提升旅游资源品位,丰富旅游内涵
第五,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扩大旅游对外宣传
第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培育新型旅游市场
9. 甘肃省除了兰州以外那最好啊 包括经济拉 还有旅游 文化拉
要说经济就是嘉峪关了,旅游有名的就是敦煌,天水的气候比较好,其他地方我也没去过,所以就把知道的告诉你,希望能帮到你~!
10. 有关甘肃文化的作文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2013年1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宏伟蓝图正式确立。7月19日,“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这片文化沃土,共同探寻这里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座座丰碑,共同见证这里文化发展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共同展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美丽蓝图。提及甘肃,你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亦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当然,你也会想到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稍显落后,人民善良而朴实。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宝藏。今年1月21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西部大省,迎来了它因文化而崛起的难得机遇。7月19日,参加“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的18名记者在兰州采访了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他的介绍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蓝图和建设步骤逐步清晰。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以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只有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说。在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甘肃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甘肃来说,无疑是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据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工作布局简称“1313工程”,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在45.4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的甘肃地域内,沿着丝绸之路,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三区”覆盖了甘肃的东、中、西部,而具体13个细化的板块基本覆盖了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甘肃全省的文化资源在这样一个大的规划中将被完全利用起来。获批复至今,甘肃省委、省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3月29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13个板块的分方案,开始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首次最详细的全面普查,并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定级以及价值评估,避免后续开发的盲目和无序。“文化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公务员,所以我们启动了文化智库建设。”连辑说,甘肃正在广邀知名学者和专家,分别从13个板块进行调查研究,搭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学术平台。此外,甘肃现有的100多家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将进入政府搭建的“绿色通道”,由政府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据连辑透露,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与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文化建设跑步前行“甘肃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合同金额已达1290亿元。”连辑说,这个数字在2012年是600亿元,2011年以前甘肃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文化进行的投资。这一切不仅归因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归功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系统提出,从而让投资者有了足够的信心。据了解,目前,甘肃文化产业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5个。2012年,甘肃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占全省GDP的1.4%,而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3%以上。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甘肃的文化事业也将和文化产业一起,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2012年至2015年,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据连辑介绍,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甘肃目前重点发展的区域有敦煌、兰州和天水。作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以及“敦煌学”的全球流行,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重点。兰州凭借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水依靠伏羲文化等也赢得了许多关注。提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节奏,连辑说:“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后,我们要把具体任务从省委、省政府交到社会各界和基层办事部门手中,让他们承接信息、承接责任,参与建设。”从重点到全面、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正在以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甘肃话、普通话和外语都要讲“我们要敞开门户进行交流,用全国的力量甚至世界的力量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颇有底气地说。历史上,甘肃曾是各国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点,这里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西直到中亚内陆各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这条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文化连结方式串联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经济交往常常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深度。”连辑说,未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能够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同时,“甘肃文化”的概念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不断清晰。连辑对“甘肃文化”进行了阐释:甘肃文化即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的融合。敦煌文化体现出开放、包容和国际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部文化即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如何实现甘肃文化的更好表达?连辑说:“我们不仅要讲甘肃话、讲普通话,还要讲外语。”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较为落后的配套硬件设施,依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发展时需要直面的问题。连辑说,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将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设定游客容量和文物展陈方式,并启动建设创新区的“云服务平台”,即网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未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将极大满足观众需要,从而实现游客分流,避免对文物古迹和脆弱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甘肃也会按照计划逐步改善。文化给了甘肃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包括甘肃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重现历史上的辉煌。
同学,满意好评哦~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