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供给
① 旅游供给和旅游投资是什么关系
旅游供给和旅游投资当然是不相同的。他们是自由区别,又联系的。旅游供给一般是政府补贴。旅游投资持有其他商人投入的。
② 旅游供给侧改革对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的有利影响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是在旅游业领域内,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调整旅游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从而更好满足国民旅游需求的过程。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
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未来旅游供给总量的增长,主要在于几个新兴领域的政策供给能否突破。包括修学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老年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修学旅游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方式,对于全面培养青少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有关部门早就认识到修学旅游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对教育部要求有:将研学旅游、夏令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然而目前3年过去了,并没有实质进展。度假旅游能否突破,则依赖于休假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带薪年假的全面落实,以及通过政策支持相关度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对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促进,然而目前仅仅认定了17家国家旅游度假区,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要求。购物旅游方面,由于中国的奢侈品税收政策,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的供给不足,导致大部分购物旅游需求是通过国外市场满足的,未来的关键在于财政、税收、海关几个部门的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老年旅游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异地医疗报销、保险等因素。自驾车、房车旅游市场的主要障碍是路桥收费政策,可以观察到,黄金周期间拥堵的高速公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降低自驾车路桥费用的渴望,而这依赖于交通部门的相关政策;房车旅游目前司机驾驶证类别、过路过桥费都比较模糊,上牌照、保险也存在困难,需要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此外,还需要从政策上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应首先落实一些呼吁多年仍未得到落实的政策,如降低酒店水电费率的标准、降低旅游刷卡费率等。
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改善国内旅游市场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中,团队旅游市场上导游和游客矛盾尖锐,冲突时有发生;散客旅游市场也充斥着“坑蒙拐骗”现象,类似于“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相当一部分游客“用脚投票”,转向国外市场。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亟需予以改善。第二个层面,提高旅游产品供给的科技水平。表现在旅游业内部应用互联网、高科技的规模和深度进一步提升,深化旅游体验。
调整旅游供给结构。由于旅游业具有拉动最终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因此被一些地方政府寄予了过高的经济期望。旅游规划者为了迎合这一期望,在旅游开发和策划中不恰当地向高端市场倾斜,漠视中低端旅游者的诉求。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普遍偏向高端旅游产品,如高星级酒店、温泉产品、高端会展产品等。这种策划和决策导致高端旅游产品供给过剩,而庞大的中低档大众旅游者,却缺乏满意的旅游产品和设施。
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旅游供给分为公共旅游供给和私人旅游供给,私人旅游供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是私人产品;公共旅游供给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是一种公共产品。过去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主要围绕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随着旅游者出游率的提高,中国许多地区旅游接待强度持续扩大,许多地区旅游者总量远远超过常住人口数倍,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提供公共设施和产品,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要认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来旅游者的城市。外来旅游者享有相应的资源和设施占用权利。这要求城市在进行各类资源设施供给时,必须把旅游者需求放在和当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虑,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线路等。
○随着人们物质拥有程度的提高,拥有物质产品的幸福感越来越低。可以预见,未来的需求将上升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质产品为主,而目前相应的产业供给远远不足。
○增加旅游等产业的供给,事实上是中国经济供给侧补短板的一种方式。在现阶段“去产能”“去库存”的实际工作中,旅游业也能发挥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
③ 为什么要进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改革让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短期内经济产出水平由需求侧决定,而中长期产出水平则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侧管理往往着眼于平抑经济总量的短周期调控,而供给侧管理则关注中长期的系统性结构问题。需求侧管理在应对经济萧条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会带来滞胀;供给侧改革虽见效慢,但通过综合施治能够治标固本。在不同时期,针对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各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供给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提高潜在产出水平的唯一途径。
从理论上分析,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引导供给,使供给自动适应需求并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一定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因此,供给侧管理要求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要求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从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下坚实基础。
④ 旅游供给的主要因素
(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 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 (四) 自然历史条件• (五) 旅游承载力
⑤ 旅游供给的有效性是什么
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具体内包括旅游容业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
因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挣钱国外花”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国内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不平衡,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低,没有跟上需求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的脚步。
拓展:供给规律旅游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旅游产品的供给量与该旅游产品的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
⑥ 旅游供给的介绍
旅游供给的定义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具体包括旅游业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
⑦ 如何解旅游业决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旅游需求是因个人因素而定义的.旅游供给其实针对旅游需求来安排.但是因为旅游版需求是个个体行权为.旅游供给在考虑的利益和操作上来讲.旅游供给往往不能满足个体的旅游供给.换句话说,需求人人都有.但是满足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只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⑧ 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概念
旅游需求是因个人因素而定义的.旅游供给其实针对旅游需求来安排.但是因为旅游需求是个个体行为.旅游供给在考虑的利益和操作上来讲.旅游供给往往不能满足个体的旅游供给.换句话说,需求人人都有.但是满足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只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⑨ 区域旅游供给有哪些形式
旅游不是旅游局的旅游,而是涉及全业全景全民的一种大社会旅游,要跳出旅游抓旅游、跳出区域谋旅游。旅游的全域化,是在旅游国际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包括时间、空间、产业的全域化,是随着自主、自助、自驾旅游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跨界发展模式。但是,并不是任何县市区都适合单独设立旅游主管部门,并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将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并非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的边界无限扩大
在旅游业态渐趋丰富、旅游花样层出不穷的态势下,“旅游”早已跨越了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管辖的旅游界限(不再是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的老三样)而跃升为一个涵盖全方位、全时空、全业态的万能词。旅游可以成为任何产业的前缀而衍生若干的跨界行业,如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养生旅游或康体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网络旅游……旅游的边界无限扩大,旅游的概念渐趋模糊,旅游成了不是产业的“产业”、不是科学的“科学”,任何人都可以摇身一变而成为旅游“专家”,任何行业都可以贴上标签成为旅游关联产业。
“时间全域化”即要关注24小时全天候的国际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空间的全域化”指面对国际旅游竞争国内化、市际化、市内化趋势,国际旅游市场的无边界,旅游国际化要注重主客共享的空间发展,强调在充分考虑服务于国际游客的同时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国内游客;“产业全域化”实质上就是树立“旅游资源无限制、旅游产业无边界”的观念,它是与旅游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的一种跨界群体集合,包括了观光游览业、会展业、休闲度假业、文化娱乐业、游憩商务业(特色商贸),以及旅游延伸产业与旅游衍生产业。
在此情况下,基层旅游部门陷入了有限职权与无限责任的尴尬境地,旅游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亟待政府统筹协调发展的阶段。然而,并不是任何县市区都适合单独设立旅游主管部门,并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将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联姻旅游而成为旅游关联产业。一个地方在较大区域背景中的位置与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将直接决定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定位、路径选择、战略目标与政策导向,决定了旅游业的位置序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安排。
在开放思维与融合理念的指引下,旅游部门需要从规划规范、政策规范、标准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等角度,强化旅游发展观念主导、业务指导、需求引导、营销辅导与创新督导。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复合型、适用型、外向型与管家型的统一体,需要知识层次的厚度、知识结构的丰度、知识水平的深度。
旅游不是旅游局的旅游
旅游业既不是一产、二产,也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三产,同时它又与一产、二产、三产的关联度很高,是联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动力产业,它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化经济产业或经济文化产业的跨界行业,是连接资源与客源的心理学产业。
旅游不是一个产业,旅游不是一门科学,旅游行业没有专家而只有杂家,旅游是一种生活状态,旅游是一种心理需求,旅游是一种意念(或感觉)产品。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完善的规划体系,需要对区域旅游所处的发展阶段、坐标位置、目标定位、战略选择、空间架构、特色挖掘、优势整合、品牌塑造、需求把握、市场研究、渠道嫁接、人才支撑、政策导向等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并非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展全域旅游,也不是任何阶段都可以提全域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具备以下七个“体系”:
一是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体系。外部交通要迅达、内部交通要顺畅,而内外交通要互联互通,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快捷顺畅的交通路道体系;二是设施完善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车辆换乘或接驳体系);三是完善鲜明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四是舒适安全的旅游车辆运输体系,还有通景公路沿线的观景点、停靠点、骑行道、人行道、慢行绿道系统等。
二是要具备设施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包括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自助设施、旅游地接体系等,跳出传统的旅行社、星级饭店与A级旅游景区的“老三样”。比如,引导与鼓励发展自助旅游营地驿站、乡村特色旅游客栈、特色旅游消费(购物)场所,同时将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提升范围由传统的山岳型景区、主题公园拓展至时尚休闲基地、乡村旅游等。
三是要形成全时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要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早晚晨午都要有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供给。
四要规范全景覆盖的旅游环境体系。环境的优美与整
⑩ 旅游供给具有哪些特点
产地消费性
地域固定性是旅游产品的一大特点,因此,旅游供给在地域上是不可移动的,只能是在固定空间上的产品供给;而旅游者要消费这些旅游产品,他们就只能通过流通环节,到旅游供给的产地进行消费,这使旅游产品在生产、供给规划上与一般的产品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产品的供给,物流环节是规划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而旅游产品的供给,景点、景区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则是规划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未来旅游供给的数量和水平。
例如,在某地建造钢厂规划交通运输时,需要考虑运进与运出的平衡;而在一般情况下,进出旅游景点的人数是相等的,无须考虑运输的平衡,重点要考虑旅游景点、景区的环境容量及接待能力,因为这才直接影响旅游供给的数量和水平。
协作性
旅游需求是一种综合需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需求,单靠某一个旅游企业的供给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旅游供给必然是由社会多个旅游企业与多种行业共同协作完成的。旅游者的需求是多种产品的组合需求,旅游供给是多个企业、多种行业的组合性协作供给。
非贮存性
旅游供给实质上是一种服务的供给,其非贮存性是由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所决定的。一般物质产品可把产品贮存作为调节供需矛盾的手段;而对旅游产品来讲,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同一性,导致旅游产品不能贮存,因而,产品贮存对调节旅游供需矛盾已失去意义,实际操作中有意义的只是旅游供给能力的储备,而并非旅游产品供给的储备。
低弹性
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在这些因素中,很难找到一个因素,它的变动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大量的旅游供给。旅游资源大都是自然的和历史的结果;而某些旅游的设施要增加,其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必要的科技手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由此可见,旅游供给表现为一种低弹性。
多样性
旅游供给的存在是以需求为前提的,由于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千差万别,所以,旅游供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即使旅游供给者采用组团旅游的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益,但同时也要注意满足团队中个别旅游者的特殊需求。这要求旅游供给者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者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把所有相应的物品和服务都纳入经营的范畴,在大力发展传统性大众旅游产品的同时,针对特殊旅游者的特殊需求,积极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