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生态旅游的社区发展

生态旅游的社区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3-07 18:48:22

Ⅰ 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的发展有哪些区别

被泛化的生态旅游
文/陈清智

2009年1月1日,国家旅游局在海南三亚市拉开“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帷幕,将主题年口号确定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全国各地的生态旅游活动由此风起云涌,“生态旅游”成为风靡全国的旅游新概念。
然而,与此并存的业界质疑之声也从未销匿。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有人怀疑一哄而上的中国生态旅游是一股被泛化与曲解的“旅游盲流”,一个偏离本义的发展误区。
概念之争
2008年12月28日,岳阳率先启动“中国生态旅游年”后,国内开始涌动“生态旅游”热潮,全国各地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其中不乏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大项目、大手笔。
但在这股大流中,不少人依然以大众旅游的惯性思维来经营生态旅游,将其当成上项目、铺摊子、大搞设施建设的利用工具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继续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作为衡量成败的主要指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宋瑞博士的眼里,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他认为,在大众旅游的惯性思维下,这种全国一拥而上的“生态热情”只能说明大家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错位,是对“生态旅游”本义的误读和曲解。
宋瑞指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认识和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学会(IES)的界定,“生态旅游就是在自然区域里进行的、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但眼下,更多的人和部门把生态旅游当成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环节的普遍原则,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概念的无限泛化,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等衍生概念。他担心,这会将“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美好初衷带入歧途,将一次促进全民环保意识大觉醒的契机变成一次集体对生态的变相“经济侵略”。
两难之惑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孰轻孰重?这是生态旅游的两难。
受国内外系列突发事件综合性影响,我国入境市场持续出现小幅下滑。与此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的出境旅游客源国”的预测又挑逗着中国跻身旅游超级大国的欲望,而近十几年来以每年20%左右快速增长的生态旅游经济,更让中国深感必须赶上这班国际列车。
在此背景下,“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无疑背负着“拉动内需,激活经济”与助推中国旅游跨入国际视野的特殊使命。许多人认为,这些压在生态旅游身上的政绩导向与经济重码,是将其引向歧途的“始作俑者”。他们担心,生态旅游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标签和幌子,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最终将生态旅游推向与生态对立的尴尬境地。
以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为例。面对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潜在经济效益的大蛋糕,众多旅游企业必将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趋之若鹜。但要发展真正的生态旅游,旅游开发商们也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承担起环境保护和社区受益的责任,即追加远大于常规旅游区的成本。在现有制度下,出于经济利益的理性思考,旅游开发商们往往会想方设法绕开沉重的成本。为使这种行为成为正当化,他们很愿意在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标准上进行模糊化处理。
但在国内,试图突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两难瓶颈,从而实现双赢的努力也并非没有。
早在2005年,在中国生态旅游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72个机构的160余名专家和代表热议的主题就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双赢的生态旅游经营”。而当下,各地关于双赢的呼吁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些清醒的声音,激发出这样一些共识:不能听任生态旅游处于随性的泛化与曲解状态,政府理应就生态旅游的规划、产品设计、环境技术、环境管理与市场培育等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和对市场的指导,让生态旅游走上正轨。
发展之路
经过一番热炒,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成效几何?态势尚未明朗。但由于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知、猎奇、探险、休闲、保健、疗养等多样化需求,生态旅游成为我国一项新兴的朝阳旅游产业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何在,该怎么走?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答案。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向他国学习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
生态旅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多年,不论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尼泊尔、博茨瓦纳等发展中国家,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宋瑞认为,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能够使中国的生态旅游少走弯路。
其次,应该恪守国际的基本共识: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未被干扰和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更强调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旅游不排斥经济收益,但这远非其首要目标,其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等等,而不能以“适合国情”为名,对进行无限的泛化。另外,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除企业自身的摸索实践,更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学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非政府组织给予实际的操作指导,媒体进行正确的宣传监督。
一旦扫清这些障碍,中国生态旅游或能早日步入坦途。

Ⅱ 2. 为什么会出现“生态旅游”这一旅游发展的理念

一般说来,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都可被视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 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光旅游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旅游的景物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的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在地球面临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和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已迅速普及到全球众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很多欧洲国家非常流行,已成为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
生态旅游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旅游活动。我国由于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较晚,推广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加之国内大多数人尚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意义,可以说大众化的生态旅游活动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开展。
目前国内有一些热爱环保的民间组织如“自然之友”、“绿网”等每年都会有一些自发组织的生态旅游活动,可以说他们是我国生态旅游的试验者和推行者。另外,每年都会有一些国外的环保主义者来中国进行生态旅游,比如:观鸟、攀岩、野生动物考察等,英国有个观鸟会每年都来我国观鸟。
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生态旅游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方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发展。
如果还有兴趣了解它的其他知识,请打开网页:http://www.blogcn.com/user79/lt198424/index.html
可参考!!!

Ⅲ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Ⅳ 农家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村而言,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使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

(1)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投资,这就要求在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有效管理农村资源,进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旅游业的开发,积极开展多种产业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体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口与资源相对平衡;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社会安定,所以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能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3)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节约用水并减少水污染,维护耕地资源总量,维护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稳定,依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资源,使生物资源不断地更新,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Ⅳ 关于生态旅游及开发的问题

1.1 问题的提出
进入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在国际旅游方面稳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扩大,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多,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是,人们既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关注它对环境、生态、社会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态旅游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外,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以外,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生态旅游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旅游的生态、审美、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生态旅游与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旅游与道德规范、生态旅游与公共政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旅游规则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生态旅游案例研究等。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在我国 ,国内众多学者对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规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从资源调查、确定开发原则,到功能分区、社区参与、游客管理以及建立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原则、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义民等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本底现状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当然,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探讨还远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关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有待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探讨。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定义特征出发,归纳国外生态旅游实践模式及发展经验,进而结合中国生态旅游实际,深入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产生、现状及其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其可持续的对策。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导论外,在第二部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兴起原因进行简略的介绍,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部分归纳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六部分结合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导。
1.4 研究的结论
针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它的发展需要在详细分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此,要正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生态标识、规范论证、景点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加快生态旅游科学规划的步伐,完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态旅游的力度,增强生态旅游教育的实效,从而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Ⅵ 目前,国内的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远景设计院谈到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5]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Ⅶ 为什么当地社区参与到生态旅游活动中很重要

生态旅游的三大利益中包括了社区利益,四大功能包括了扶贫功能,再看看他的概念,你就应该懂了。生态旅游不仅仅只是旅游,还是一种意识,生态意识,综合发展意识

Ⅷ 如何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到生态环境优良优美、空气质量最高的地方去旅游,而这样的地区却非自然保护区莫属。所以要开发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势。那么保护区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学的开发生态旅游?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生态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社会的需求和国际趋势。现在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归自然,并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复合观景、度假休闲及专项旅游,使世界的生态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业已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游客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分,如肯尼亚,赞比亚,台湾,不丹,日本等。但是,与热潮澎湃的大众旅游相比,我省的自然保护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却几乎依然保持“静养深闺”的状态。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森林旅游以其良好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已成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2 生态旅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经济效益。

1982年9月,我国建立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开始起步。到上世纪末,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已达953处,经营总面积8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85%,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06处。1994至1998年,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为15%以上,年均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占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数达3.5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收入2.6亿多元,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150亿元,有近12万农民依托森林公园,通过从事森林生态旅游业走上了脱贫的道路。1999年,全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就我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它的发展历经从原来依靠砍伐森林资源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转向利用水资源开发小水电的进展模式,如今已经开始以科学的发展观,持续有效利用森林资源走上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模式,使社区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生活。所以对更高层的国家管理机构而言,开发生态旅游是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科学之道。

3 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是引用自己的自然优势。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类等昆虫和野生动物最理想的地方,因为它有酷热和寒冷,潮湿和干旱,石灰岩与茂密的森林,低洼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变的植物群落与分明的季节变化,使得这里的自然资源多样性丰富多彩。

3.1 自然资源。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的影响,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夏半年受副亚热带高压的影响,其西缘偏南汽流给雨区输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随着雨季的到来生长加快;南缘则是热带辐合区和台风活动的雨带,山区在副高压的控制下,雨季结束后即转为旱季。地质地貌几经造山运动的影响,以及流水、风力等各种外力作用,形成多样性的地貌,地势陡峻,丘陵丰富,岭谷排列有序;由于地形丰富多样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组合,雨量充沛,动物植物种类多样性,林种丰富。

3.2动物资源。 保护区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是难得的物种基因库。据初步调查统计,该区现已发现脊椎动物5纲33目77科449种,其中鱼纲5目14科43种;两栖纲2目7科34种;爬行纲3目10科76种;鸟纲15目21科211种;哺乳纲8目25科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2种(华南虎、豹、黄腹角雉等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藏酋猴、水獭、鸳鸯、穿山甲、白鹇等5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自然保护区内449种陆生脊椎动物的13.81%。另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共257种,占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57.24%。广布种76种, 占16.93%。还有更丰富的昆虫资源。

3.3植物资源 。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尖阔混交林,灌丛与草地交叠,森林覆盖率为73%,活立木蓄积量为6100万m3。保护区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植被外貌终年常绿,群落结构多样性,藤本植物较多。有维管束植物1333种(含珍稀濒危植物2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0种),隶属于290科1031属。其中,以热带、亚热带植物种为主,占56%,世界广布种占19%,热带种占18%,温带种占7%。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矾科和杜鹃花科为主,大多数是当地发生发展起来的华南植物区系,是特有科属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人云亦云,因为全省各个保护区的资源大同少异,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那绝对不能把游客从千里之外吸引过来,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山区的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竞争压力更大。所以,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自己的产品,让旅游消费者在休养度假、享受高质量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使人们能够看得到和听得到野生动物资源的实物声音,使他们从感官上获得自然中的产品,有所收获。所以,自然保护区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到一些实在的、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产品。

4.1观赏动物资源的引进与保护。观尝动物资源绝对不象动物园中的那样,动物被长期关闭在一个狭窄的场所中;保护区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动物资源引到游客观察的视野范围内,让游客用望远镜就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那种亲临的“快感”体会不言而喻。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而有科学的计划,是一个系统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归与放生。短尾猴是灵长类动物,是人类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区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惧怕人类?看过《猎人和狼》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猎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饲养,狼崽与猎人共处一家,后来饲养长大的狼把亲狼带回家,猎人与狼互不相扰,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为好友。这说明动物与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区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须讲究科学与方法,在目标景区附近插种各种各样的“果类”植物,营造一个灵长类动物喜欢的栖息环境,但应尽量避免破坏原生态,与此同时,利用同类的听觉和嗅觉与繁殖的季节性将人工饲养驯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鸟类的引归与放归。雉科鸟类的引归相对简单一些,饲养与繁殖、人工孵化与研究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与雉科鸟类资源的引进同步进行,人工孵化也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科教宣传项目的一个内容。利用雉科鸟类繁殖快、数量多与成活率高的特点,将一定繁殖数量的雉科鸟类放归大自然,这样不但在给保护区增加鸟类资源,同时,也会引来更多的鸟类和食肉动物资源,增加生态旅游的可观性。

4.1.3观赏昆虫的引归与保护。蝴蝶爱花虫子爱草,我们可以利用“蝴蝶效应”种花引蝶,当然必须种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凤蝶,碧凤蝶,青斑蝶,青凤蝶,獒夹蝶等昆虫喜欢的植物,给昆虫种类营造一个“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态,游客在欣赏“奇花异草”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色彩斑澜的蝴蝶,给游客一种容入自然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才是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产品和特色。

4.1.4放生项目的开发引用。放生项目的开发是尖对饲养动物的繁殖而言的,当繁殖到一定数量后,进行一次放生宣传,让繁殖成功的动物“生于斯,放于斯,回归大自然”,同时让所有“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参与到放生行动中去,增加收入,增强宣传,寄教于乐,多重目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4.2野生珍贵植物资源的驯化与展示。游客自远方来,能够进到保护区已经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让他们爬山到某一个山头上去观赏各种珍稀珍贵的植物,这样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规划时要适度考虑将一些珍稀珍贵植物种子或引种驯化,在景区中培育研究和驯化展示。

4.3社区景观与人纹。在保护区范围内有一部分属石灰岩地区,岩石构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动的水质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流动性使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相混合产生混合溶蚀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许多的裂隙、溶沟,甚至落水洞、溶蚀漏斗、溶蚀洼地等。保护区中有一个洞穴,深约200米,在洞中沿途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使水中CO2含量减少,造成碳酸钙的重新沉积,使洞穴中宽广的地方沉积景观丰富。由于大气降水的大部分都从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这个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而地表水相对较少,所以,保护区中水库成为养一方人的饮水资源,成为社区自觉保护的水资源;还有风水林和流传着一人一天耕种10块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的建设。 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设计应由保护区专业人员参与设计与确定。功能分区及设计构思 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动物观赏景区。

4.4.1郊游径: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设立,一条环绕水库的鹅卵石环道,宽度为2米,总长3.5公里,主要是供游人步行使用,同时设计一些锤钓小屋。

4.4.2健行径:在主环路外围形成一条游览路,鼓励游人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路面宽为2米,总长8公里,材料可采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径:在健行径的外围设登山径,总长10公里,依山势而曲折变化,适合登山爱好者。在以上三条主要环道之间,依据人的步行习惯及功能分块要求,形成许多步行小径,路面可为砂土,碎石等。

4.4.4停车场:在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游人仅可步行游览,简化交通及安全性。

5 开发生态旅游要遵守的原则。

保护区的功能与职绩是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所以很多自然保护区牺牲了发展的机会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很好,但是,这是一个片面性的不发展的极端认识。所以,自然保护区和它的社区要持续有效的发展,开展生态旅游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为此,开发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同时还要对当地的生态具有保护作用。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三个主要对象,一是资源环境的保护,二是社会文化的保护,三是经济利益的保护,这三个内容对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生态旅游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5.1承载力控制原则。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

5.2自然环保原则。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规划设计要简朴、实用、方便,外观要与自然环境容为一体。

5.3社区参与原则。开发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社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社区的农民才会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让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即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农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直接缓解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压力。

5.4环保教育原则。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不同,除了享受丰富的森林资源,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环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启示游客环境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

5.5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原则。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珍贵稀缺的资源,保护区应当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对生态旅游要有科学的规划管理,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5.6清洁生产原则。在实际动作设计过程中,尽量不向环境中排放废物,把旅游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尽量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5.7利润回投原则。为了使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持续有效的落实,在生态旅游经营中也要求把旅游经营所得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环境保护中,使旅游资源得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5.8专业人员的培训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多知识广,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保护性开发意识,有很强的保护素质和保护知识,与大众旅游的服务培训不同,从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Ⅸ 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Ⅹ 谈谈生态旅游迅猛发展的原因

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