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这三十年间的旅游业发展
1. 海南岛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1、有热带的自然景观,热带旅游资源丰富,苗族黎族等民族风情,人文资源丰富。
2、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市场广阔
3、交通便利
4、基础设施完善
2. 海南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居民就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一、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海南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接待游客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水平,是判断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的重要量化指标。2004年海南接待游客1402.88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372.02万人次,占全部来琼游客总数的 97.8 %;接待海外旅游者 30.86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2.2%。200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01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4.2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3.9%。
(二)旅游产业规模。
由于看好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社会各方面对海南旅游业关注不断增强,投资持续增加,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海南省从事旅游经营的法人企业有 845家,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 7.78 %;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主营业务收入38.31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4.94 %;资产总额196.49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业单位604家, 客房总数50334间;床位103305张。住宿业中旅游饭店296家,客房总数37119间,床位78705张。旅游饭店就业人员31297 人,资产总额116.10亿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业人员2729人,资产总额13.65亿元。旅游经营企业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98家,占旅游企业总数的 23.4%;私营企业 275 家,占32.5%;外国和港澳台企业71家,占8.4%;有限责任公司137家,集体企业55家,股份合作22家,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分别是22家、45 家和20家。这表明,海南的旅游企业中私营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三)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不仅在发展旅游业中逐步整合优化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而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突出发展休闲度假、会议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历史特色的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取得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游区,是集海南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景区;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一批建筑风格各异的度假休闲酒店群落成了国内游客冬季避寒的首选度假之地;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海南会议旅游的兴起和会议层次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包括台达、亚龙湾、博鳌在内的省内16家各具特色的海滨型、山地型高尔夫球场的分布密度在国内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区(景点)的建设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处景区(景点),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游区等7处景区(景点)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点)。与此同时,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旅游点的可进入性显著增强,在交通、通讯、水电供应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供给体系。海口、三亚等五个城市也因此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四)旅游法律和产业政策。
旅游法制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游局组织制定了《海南省旅游规划大纲》;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国推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订《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目前也已获得通过。与此同时,为加快开发海南的旅游度假资源,国家还赋予海南许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海南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持普通护照参加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可以在15天内免签证;国家还特许海南省拥有国际三、四、五类航权开放政策。所有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海南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看,由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而是关联度高、涉及面宽、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旅游消费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部门,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起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素质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游增加值48.84亿元,占全省GDP的6.0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6%。
其次,从旅游产业的波及和连带效益上看,海南发展旅游业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作为先导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旅游业的效益不仅表现在旅游收入上,还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例如,海南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互动作用在这几年表现得相当明显。不少经济条件优越的国内游客利用黄金周旅游期间在三亚和海口等地购置房产,从而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旅游房地产已逐步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在国内促销的品牌和优势。
第三,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看,由于旅游业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2004年全省旅游企业直接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由于旅游业的带动性强,许多相关产业都可以借助于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而活跃,开拓消费领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形成地方就业的主渠道。
此外,旅游业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资金投入不大,成效较快,适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缺乏而又急于摆脱困境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开发,与外界进行人员、信息、技术及资金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带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区其他经济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对于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边远山区,能够直接起到帮贫解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旅游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衰弱,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影响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
3. 海南旅游发展
海南旅游正在实现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结构升级;从以低档次内、低消费的旅容游市场目标为主向高档次、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目标为主转变;从以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向以效益扩张的高级阶段发展。就要通过细分市场、分析多层次游客需求,逐步改造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开发度假旅游市场和打造特色旅游精品,不断优化和丰富多元化、个性化旅游产品,以不同的产品供不同游客选择,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从多方面扩大旅游产业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旅游资源效能,带动客源结构和消费层次的提升。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增效、良性发展,海南旅游业整体效益就会提高。
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逐步改造旅游观光产品;(二)大力开发度假旅游市场;(三)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四)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五)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树立海南旅游整体新形象。
4. 中国近三十年来旅游业的发展
我给你一个我当记者采访伊春伊春时的稿件吧,或许对你有参考作用。
建设园林城市,发展生态旅游
——记祖国林都伊春 桐 源
在峰峦叠嶂的小兴安岭腹地,苍莽的林海之中,有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城市。这里四季分明:初春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盛夏千山滴翠,绿浪起伏;仲秋层林尽染,林果飘香;隆冬千里冰封,银妆素裹。这就是祖国林都、红松故乡、恐龙故乡伊春。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东北部,纵贯小兴安岭山系,地域辽阔,幅员广大,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伊春的现行管理体制为市政府和林管局合一的方式。辖1市、1县、15个区和17个林业局。境内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鄂伦春等22个民族,全市132总人口万。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2.3亿立方米,相当于国有林区建国以来为国家提供木材的六分之一。
伊春境内水系发达,有670多条河流,是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的重要源头,东南西构成三江平原的天然屏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嘉荫国际客货一类口岸是伊春连接俄远东地区的黄金通道和实施“南联北开”战略的重要门户,对俄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十分便捷的区位优势。
由于远离喧嚣的都市,这里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静谧,置身其中,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伊春森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82.2%,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五营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在小兴安岭林海中,生物群落丰富多样,有1390多种植物、300多种野生动物。伊春地文景观奇特,小兴安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在大森林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汤旺河林海奇石、朗乡石林、嘉荫茅兰沟、南岔仙翁山已成为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奇观。在“恐龙之乡”嘉荫县,挖掘出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黑龙江满洲龙,被称为“神州第一龙”。伊春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受气候影响,降雪量大,雪质好,雪期长,是黑龙江省重点开发的三大冰雪旅游线之一。伊春空气清新,大森林每年可以吸纳二氧化碳2400吨,吐出氧气3300吨。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芳香气,被誉为“天然氧吧”。
生态旅游——绿水青山任我行
小兴安岭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各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红松籽、榛子、山葡萄、猕猴桃、都柿等山野果漫山遍野,刺嫩芽、猴腿、蕨菜等山野菜别具特色,还有东北虎、马鹿、黑熊、犴、猞猁等珍惜动物出没于林海雪原之中,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伊春人民开发。
目前,伊春的各类旅游景点初具规模,现已拥有桃山国际狩猎场、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丰林自然保护区、日月峡滑雪场、汤旺河林中奇石园、美溪回龙湾、金山屯大丰河漂流、嘉荫茅兰沟、朗乡万松岩、上甘岭溪水森林公园等20个风景区,建成了闻名中外的恐龙地质公园、东北抗联遗址、火山岩地质公园、小兴安岭资源博物馆、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小兴安岭石苑、木雕园等一批人文景观。每年接待大量游人到这里参观、度假。
伊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牢牢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力争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预计全市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接待旅游人数626.4万人次,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6500人,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十五”期间,以“中国林都——伊春”为整体品牌形象,全市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先后承办4届中国黑龙江森林生态旅游节和1届中国黑龙江五花山观赏节。并结合伊春旅游资源特色举办了漂流节、冬季摄影节和杜鹃花观赏周。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展览活动和国内主客源市场产品推介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伊春市制定出台了《伊春市旅游区(点)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伊春市旅游家庭旅馆评定标准》等7个规范性文件、标准。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规定,全市旅游管理部门大力开展旅游市场整顿和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查处非法、违规经营旅游业务的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保护了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伊春的旅游建设工作赢得了世人的认可,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黑龙江省定为重点建设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城市建设:与大自然水乳交融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园林城市的建设,生态旅游为园林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园林城市的建设又会刺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 伊春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对中心城区建设提出了“山在城中、林在城中、水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水边、城在景中”的建设理念,并描绘了伊春、乌马河、翠峦、友好四区连片的建设蓝图,力争2010年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发挥辐射牵动作用,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效应,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品位高雅、风格独特、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
伊春的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人造景观的自然和谐,人与大自然的融合贯通,所以提出了“依山就势造风景、就地取材建园林的”建设方法。这种做法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尽量保留湿地、林地,使自然景观纳入中心城区,达到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的有机结合,展现森林环抱、绿荫遍地的秀丽画卷;按动静分设的原则,在已形成或即将建设的道路两侧统一考虑设置主商业区、副商业区、居住区、别墅区、工业园区、养殖加工区、绿化区以及健身休闲等功能区,居住区内以五层建筑为主,点缀以适当的高层建筑,体现高低错落、景观别致的美景。同时树立建筑是形,文化是魂的科学理念,将建筑富与不同的文化内涵;将中心城区原有的代表性、标志性建筑翻新,精雕细琢,提升档次,使之成为人们休闲观赏的新景观;在中心城区边缘依山种植四季常绿树种,突出红松故乡的特色生态,并在中心城景区内仿北京香山移植规模比较大的达子香林,增加旅游景观,形成以街路绿化为骨架,以庭院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园林绿地为景点的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园林绿化体系。
为了有效积累建设资金,实现园林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伊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保证人均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将剩余土地通过竞争的方式出让使用权;将中心城区的户外广告牌经营权及路、桥、广场、雕塑的冠名权转让、租赁和拍卖,盘活资产,筹集建设资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伊春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林都伊春必将成为祖国北方一道靓丽的风景。
5. 海南旅游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南旅游:着眼国际化 加快转型升级 “海南的空气可以装瓶卖钱。”一位北京朋友这样描述他从海南旅游回来的感觉。 论及当前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毫无疑问,首推旅游业——这也是海南人多引以自豪的一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海南采访时多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海南经济发展脚步落后于东部沿海,但正因为这样,海南更具后发优势——资源环境尚未受到严重影响,而良好的自然环境,使海南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发挥最大的潜力。海南旅游 转型升级将打开海南旅游发展新空间 张琦认为,这几年,海南旅游业在迅猛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在全国带有共性的深层次问题,如“零团费、负团费”组接旅游团队问题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张琦如是说,最紧迫的就是立足国际市场高端市场,加快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要想成为中国度假旅游的一张大牌,首先,海南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相关配套制度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资源的开发缺乏规划指导,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开发“小”和“散”,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大产业、小管理”的工作格局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其次,海南的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并举、山海互补、南北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有待逐步形成。第三,旅游市场监管“属地管理”工作原则有待进一步强化。第四,全省游客到访中心体系急待建立。 张琦介绍说,2008年海南将精心做好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这篇大文章,努力实现海南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休闲为主转变,游客结构由国内游客为主向境外游客比重明显提高转变,旅游产业运行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建设管理由多头管理、低档次开发向政府主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转变。
6. 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要详细一些,最好有数据支持这观点)
我就是做海南旅游专线地接社的.希望以下的对您有帮助
衣:外出旅行衣裤不宜过宽大或过窄小,以免影响走路。海南由于有时温差较大,除了带上随身的换洗衣服外,最好带一件夹衣,冬季也可带上泳衣。旅游不宜穿化纤一类的汗衫、内衣、内裤,由于其透气性差出汗后易粘贴在身上,很不舒服,并容易刺激皮肤,引发多种皮肤病。
夏季到海南不宜穿颜色较深的衣服,从吸收辐射热由弱到强的顺序是:白、土黄、米灰、绿、红、青、黑。夏季到海南旅游应带上草帽或白色遮阳帽和防晒油。海南经常遇上雨天,另需备带较方便的雨衣或折叠式雨伞。
食:饮水宜量少多次。随身带些饼干、糕点、防止途中无法就餐,但必须禁止暴饮暴食。饮茶不宜过多、过浓。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流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住:住下后及时淋浴、更换衣服、按摩、放松一下肌肉,消除疲劳。夏天不宜在风大的地方久留,否则易引起感冒或关节痛,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行: 旅游穿鞋要轻便,透气、防滑。忌穿新皮鞋、硬底鞋、高跟鞋。路途勿爬车、跳车,车未停稳勿抢上抢下;乘车时,头手勿伸出窗外,应随时抓住扶手。
出游装备:
第一:准备好行装。
早些拟出一个单子,写出要带的东西,可以避免出发前临时忙乱。如身份证、手机、适量的钱等。最好不要带上宜燃宜爆和小刀等物品,因为不能随身带上飞机。
第二:带好必备的药品。
如:感冒药、乘晕宁、创可帖等。
第三: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和规矩。
到海南,有特色的的纪念品不少,但是流动商贩的商品,如果不是很想买,最好是不要随便还价。旅游区情况较复杂,晚上不宜单独行动。较便宜的车不要随便乘座、不要贪图便宜,到一些不正规的场所参与娱乐活动。为了安全起见,不要私自下海游泳。
第四:拿一张酒店的卡片,记住导游的电话、旅游车的车牌号。
如果迷路,卡片上有酒店的地址、联系电话,您可给司机看,或打电话联系导游,立刻就可化险为夷。
第五:了解酒店房间里的付费情况。
酒店里的东西哪些可用,哪些东西不可用,最好先请导游帮忙问好。房间里有些电视节目看了是要收费的,冰箱里的东西用过后多数需要付款的。
第六:贵重物品放总台保险柜
7. 海南岛的旅游业发展会变成怎么样
毕竟现在疫情还不是很稳定。所以旅游方便这行,这两年发展可能还是有一点点困难。
8.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怎样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海南经济增速达到22%,远高于2009年同期的9.3%,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有六项经济指标居全国第一。借建设国际旅游岛之势,海南大力发展服务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目前,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正在形成。2010年以来,海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其中一是旅游业呈强势。由于近年来海南加快实施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目前已具备3000万人次的年接待能力。以三亚市为例,全市共有180多家星级酒店,2009年共接待国内游客近1000万人次,国外游客百余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占全市总收入七成以上。而农民自办的“农家乐”也成为农民经济的重要来源,一个“农家乐”平均年收入都在近万元。二是金融服务业看好。通过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实行小额贷款,组建村镇银行、成立农村商行等等举措,海南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大增,2010年上半年,全省银行体系资金净流入677.49亿元,彻底改变了以往资金净流出的局面。三是在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随着大量岛外居民来岛购房,海南房地产业形成了候鸟式占房、长居型定户、度假型暂住的新业态,以2010年一季度为例,海南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倍,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5.1%,其中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48.9%,成为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绿色青山资源有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剔除粗放发展,走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之路。”这是海南人的共识。海南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和7个风电场;利用生物质能发展沼气产业,建设了日产20万立方米特大型车用沼气工程,到2015一年使全省适宜用沼气的60万农户全部用上沼气。水泥生产是高污染的代名词,海南昌江华盛水泥有限公司的高科技生产线,,既改写了生产水泥尘灰飞扬、浓烟四散的历史,又开了利用废气余热发电的先河。中海石油化学有限公司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可降解塑料、华能海口电厂烟气脱硫环保设施改造、中航特玻12兆瓦余热发电、金海纸浆回收利用碱液等一系列循环经济项目,发挥了经济和环保双赢的功效。海南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以及工业、建筑、交通运输、能源、旅游等行业和公共机构中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各项工作,为全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打上绿色经济烙印的大棚农产品是海南设施农业的骄傲。海南多为坡地和旱地,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大棚这一农业设施的推广运用尤其重要。目前,海南大棚设施面积已达15万亩,年均增加超过1万亩,其中大棚设施农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交易远远超过传统农业。大棚不仅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而且像一道屏障,阻隔了病虫害,减少了农药使用率,还能节水和减轻农业气侯灾害。根据海南省农业厅规划,“十二五”期间海南每年将新增大棚设施5万亩。
9. 海南旅游地产发展前景如何
这一两年海南旅游地产发展前景很火,加上这次亚洲会议一些专家提了旅游与房产相结合,是一个朝阳产行呀
10.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一、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海南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接待游客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水平,是判断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的重要量化指标。2004年海南接待游客1402.88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372.02万人次,占全部来琼游客总数的 97.8 %;接待海外旅游者 30.86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2.2%。200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01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4.2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3.9%。
(二)旅游产业规模。
由于看好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社会各方面对海南旅游业关注不断增强,投资持续增加,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海南省从事旅游经营的法人企业有 845家,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 7.78 %;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主营业务收入38.31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4.94 %;资产总额196.49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业单位604家, 客房总数50334间;床位103305张。住宿业中旅游饭店296家,客房总数37119间,床位78705张。旅游饭店就业人员31297 人,资产总额116.10亿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业人员2729人,资产总额13.65亿元。旅游经营企业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98家,占旅游企业总数的 23.4%;私营企业 275 家,占32.5%;外国和港澳台企业71家,占8.4%;有限责任公司137家,集体企业55家,股份合作22家,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分别是22家、45 家和20家。这表明,海南的旅游企业中私营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三)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不仅在发展旅游业中逐步整合优化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而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突出发展休闲度假、会议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历史特色的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取得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游区,是集海南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景区;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一批建筑风格各异的度假休闲酒店群落成了国内游客冬季避寒的首选度假之地;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海南会议旅游的兴起和会议层次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包括台达、亚龙湾、博鳌在内的省内16家各具特色的海滨型、山地型高尔夫球场的分布密度在国内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区(景点)的建设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处景区(景点),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游区等7处景区(景点)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点)。与此同时,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旅游点的可进入性显著增强,在交通、通讯、水电供应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供给体系。海口、三亚等五个城市也因此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四)旅游法律和产业政策。
旅游法制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游局组织制定了《海南省旅游规划大纲》;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国推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订《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目前也已获得通过。与此同时,为加快开发海南的旅游度假资源,国家还赋予海南许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海南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持普通护照参加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可以在15天内免签证;国家还特许海南省拥有国际三、四、五类航权开放政策。所有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海南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看,由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而是关联度高、涉及面宽、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旅游消费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部门,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起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素质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游增加值48.84亿元,占全省GDP的6.0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6%。
其次,从旅游产业的波及和连带效益上看,海南发展旅游业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作为先导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旅游业的效益不仅表现在旅游收入上,还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例如,海南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互动作用在这几年表现得相当明显。不少经济条件优越的国内游客利用黄金周旅游期间在三亚和海口等地购置房产,从而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旅游房地产已逐步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在国内促销的品牌和优势。
第三,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看,由于旅游业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2004年全省旅游企业直接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由于旅游业的带动性强,许多相关产业都可以借助于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而活跃,开拓消费领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形成地方就业的主渠道。
此外,旅游业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资金投入不大,成效较快,适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缺乏而又急于摆脱困境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开发,与外界进行人员、信息、技术及资金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带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区其他经济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对于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边远山区,能够直接起到帮贫解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旅游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衰弱,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影响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