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㈠ 听说菏泽的牡丹全球出名,真的吗菏泽牡丹节是什么时候啊,在哪里看啊谢谢
是很有名,而且也很不错,虽然洛阳牡丹也可以,但是牡丹最早是在菏泽开放的,俗话是“曹州牡丹甲天下”(注:曹州就是菏泽),菏泽牡丹节是在每年的四月份,到时可以在牡丹园看牡丹,还可以观看牡丹花会,每年都会请不少明星!
㈡ 2015年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时间
2015年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时间:2015年4月16 http://wg365.org/html/xwzx/2479.html
2015年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专将于2015年4月16日举行开幕式属,如果大家准备牡丹节的时候去看牡丹的话,建议四月中旬去吧。
㈢ 菏泽国际牡丹节的简介
菏泽是中国的“牡丹之乡”,是目前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菏泽牡丹栽培始于明代嘉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100个品种。曾多次在国内外花卉展评中获奖。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的110项花卉单项奖中,菏泽牡丹夺得81个奖项,充分显示了"菏泽牡丹甲天下"的实力。
中文名
菏泽国际牡丹节
成立时间
1992年
举办时间
每年4月16日
举办地点
菏泽
节日类型
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
目录
1 简介
2 发展由来
3 第23届
简介
成立时间:1992年
举办时间:每年4月16日
举办地点:菏泽
节日类型: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
节日内容:40余项活动涵盖主体节庆、经贸、文体旅游、地方文艺联合汇演等几大板块
发展由来
自1992年起,经国务院批准,菏泽每年在4月——5月之间,举办一届菏泽国际牡丹花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2013年起,“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更名为“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并将4月16日固定为以后每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时间。
菏泽市还是国务院命名的“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和“戏曲之乡”。
据此,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每届都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和大批的经贸文化活动。2006年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举办了开幕式暨大型广场明星演唱会、投资项目洽谈会、中国国际龙狮锦标赛、中国(鄄城)人发风情节、房产交易展示会、“花乡之春”音乐会、第四届“牡丹杯” 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中、日、韩三国书画家邀请赛》及系列书画展、国花婚礼大典、第四届中国牡丹插花艺术展、“花之魂”地方戏演唱会、 “中华牡丹仙子”暨菏泽“旅游形象大使”评选大赛等。
菏泽是中华先民的聚居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它有着深厚、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菏泽国际牡丹花节”,雍容华贵的菏泽牡丹将走出菏泽,进一步扩大菏泽牡丹文化的影响力,拉动菏泽牡丹及其菏泽经济的快速增长,让华贵的牡丹花常开在广大爱美者心里。
第23届
编辑
第23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节”将于2014年4月16日开幕。本届开幕式上不再按历届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取而代之的将是31项以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活动。
菏泽市副市长黄秀玲在发布会上介绍说,本届牡丹文化旅游节以“热烈、喜庆、务实、简朴”为原则,活动不搞大场面、不请明星、不讲排场、不搞虚假宣传,总体共策划活动31项,将充分反映菏泽“一都四乡”的文化和非遗文化特色。除了剧目《古城女人》、鲁西南鼓吹乐《唱大戏》等2013年十艺节获奖作品将进行展演,第十二届“牡丹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菏泽地方民俗文化戏曲展演、戏曲票友大赛等活动也将同期举行。
此节日从1992年举办以来,至2014年已是23届,每年4月16日固定为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时间。截止2013年,累计共接待中外游客5211多万人次,经济贸易成交额近1118亿元,签订利用外资合同410余项,对外合作领域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的40多个行业门类。
菏泽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和“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曹州牡丹甲天下,国色天香冠群芳“是对菏泽牡丹的精辟描绘。目前该市牡丹种植面积46万亩,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有9大色系,10个花型,1237个品种。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80%,远销荷兰、日本、美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菏泽花农掌园传艺的专业牡丹园。菏泽也由此成为目前中国牡丹最大的出口基地,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繁育、科研、观赏基地。[1]
网络
http://ke..com/link?url=_KQ4iQJin9s8EYos_ONC0l05baVI32u4VIr_
㈣ 山东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李东成
(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
(三)民俗旅游的分类
对应民俗的分类,陶思炎依据民俗范畴,表现空间、产品性质、服务功能等为标准对民俗旅游的类型作了细致的划分。他以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旅游范畴为标准,将民俗旅游产品划分为物态、动态、心态、语态等民俗旅游类型;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5]但现实中的民俗旅游活动与理论上的探讨稍有差异,比如心态、语态等民俗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旅游类型。王德刚把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品牌经营模式、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和节庆活动模式。[6]这6种模式在山东均有分布,且比较切合中国民俗旅游的实践。笔者依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及其现状,把山东的民俗旅游产品主要分为以下6种: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下文将结合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对此分别详述。
二、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
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传承性强
2、地域特点鲜明
3、影响广泛
4、开发较早
三、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活动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游内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难全面、确切地描述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参照山东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笔者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山东民俗旅游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馆旅游
(二)节庆民俗旅游
这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主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为传统节庆旅游,现代节庆旅游、新兴节庆旅游、假日旅游(如双休日、黄金周等)。山东主要的旅游节庆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济南千佛山庙会、趵突泉灯会、大明湖荷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民俗文化庙会、荣成国际渔民节等。
(三)婚俗旅游
(四)渔家乐
(五)农家乐
(六)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
四、山东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民俗旅游发展到今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类型丰富多样,在开发内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成为山东旅游又一个较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专项旅游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山东建立了许多民俗旅游村、数条民俗旅游线及民俗旅游区,但目前山东民俗旅游业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就当前山东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下一步的开发思路。
有些问题在整个旅游业中是普遍性的,如对民俗旅游资源重开发不重保护,重经济效益轻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景点(景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等;也有一些具体问题,如景点(景区)各自为政,重个体得失轻共同发展等。就目前山东民俗旅游实践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体制的分割所带来的矛盾
(1)“三孔”管理体制变更所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问题。
(2)蒲松龄故居与聊斋园的管理体制分割
2、企业化运作带来的弊端
3、“内讧”式的不规范竞争
(1)胶南、龙口的徐福节
(2)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之争
4、开发滞后,对外竞争不力
(1)运河民俗旅游必须迎头赶上
(2)梁祝婚俗旅游有待大力开发
(3)水浒旅游:墙内开花墙外香
(4)菏泽牡丹要做大做强
5、民俗旅游节庆的相似性和庸俗化
五、山东民俗旅游开发原则和对策
(一)、山东民俗旅游开发原则
1、文化原则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民俗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旅游,它的魅力在于民俗旅游景观所承载和体现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山东旅游业的深度发展,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将会超越以观光为内涵的旅游,对山东民俗旅游而言,齐鲁文化和山东民俗文化是其开发的灵魂,因此,开发山东民俗旅游必须遵循文化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开发和经营者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对民俗文化有较全面的理解,对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能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各类民俗事象,发掘民俗旅游资源。其次,民俗旅游项目应创造和实现民俗文化氛围,以便让旅游者得到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感受。最后,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要具有民俗的“神”,还要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华完整地表现出来。[9]
2、本土化原则
民俗旅游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以民俗文化为根基,避免过于商业化的运作和不切实际的模仿与开发。本土化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轻易仿制。当然,这并不排除以此为目的的适当提炼和加工,在实际的开发和经营中,这样做往往是必要的;二是对于移植的外来民俗文化,则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与当地民俗文化背景有冲突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强调新奇性的同时,必须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否则不宜移植。
3、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民俗旅游资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游资源也就不复存在。在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应以特色为依据,突出各地区的民俗旅游特点,设计和推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购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则也是提升旅游区的品位,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4、游客中心原则
游客是民俗旅游的主体,因此,民俗旅游应以游客为中心,按照游客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民俗旅游产品。游客的旅游心理复杂多样,但最基本的还是求新、求异、愉悦身心,针对游客的这些基本旅游心理,我们要开发新奇、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俗旅游产品。
5、多样性与专题性结合原则
多样性与专题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充分结合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多样性不仅不会冲淡专题性,而且还能衬托、突出专题性;多种专题也能丰富多样性,使多样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6、可进入原则
各地区民俗文化不同,表现为各个旅游景区(点)是一种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且民俗活动多在农村开展。因此开发时要考虑距离远近、可进入程度、交通状况等问题,以便作到各旅游片、区内各景区(点)相对集中、联系较紧密,各片、区间交通顺畅,可进入性好。这样有利于设计旅游线路,方便游客进行各种民俗旅游活动。
7、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民俗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更要注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抢救和保护,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有长远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度增长的势头,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风俗习惯和古民居、古建筑遭到建设性破坏,因此,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迫在眉睫,旅游开发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重蹈城市化的覆辙。
8、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原则
旅游规划与开发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促进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高效持续的发展。
(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对策
1、挖掘、突出山东民俗旅游的齐鲁文化内涵
旅游具有文化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而齐鲁文化自其产生之日起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它也是山东民俗旅游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山东的民俗文化包罗万象,除了其以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和以婚丧嫁娶为代表的制度层面外,以民间传统、宗教信仰、人文素质为代表的精神层面也同样不容忽视,在民俗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后者尤其要引起民俗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重视。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文物保护
文物作为物质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破坏文物就毁灭了民俗旅游的基础,失去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从理论上来讲,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文物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开发,有了旅游开发的收益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应当把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置于主导地位。然而,在实践中,二者的关系不是如此。某些单位和个人把旅游开发的收益中饱私囊,不愿对文物保护投资。对此,必须加强旅游管理方面的分工负责,统一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正确贯彻《文物保护法》,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3、树立鲜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卖点,不致被替代。青岛在民俗旅游方面即有多个卖点,不能互相替代,形成了多赢。
关于石家庄、王家皂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之争,其实,二者在民俗旅游内容和开发历史有很大不同,石家庄以“农家乐”著名,王家皂以“渔家乐”为主;石家庄因其开发较早,影响较大,王家皂却是新开发的民俗旅游村。称石家庄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是合适的,王家皂可定位在“中国海洋民俗旅游第一村”,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国内还没有如此定位的。这样既可避免石家庄带给王家皂的“阴影效应”,还可突出王家皂的海洋民俗特色。最好的竞争是避免竞争,在这方面,杨家埠做得比较好,它定位为以特色民俗为主题的“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突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4、对内联合,对外竞争
面对来自江苏等其他省份以徐福东渡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胶南、龙口的徐福节庆首要的是在协调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竞争。因为二者的资源特点类似,地理位置较近,内部竞争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两地每年轮流举办徐福节庆,或以一地为主,一地为辅的方式;也可把每年的徐福节时间分开,两地分别举行,从而避免同一时段举办徐福节庆。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济南三胜”的春节黄金周。“济南三胜”在春节黄金周均举办大同小异的民俗旅游活动,与其拼内耗,不如联手一致对外。如果把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名胜分开来看,都不及泰山、西湖等著名旅游景点有影响力,但如果“山、泉、湖”强强联手,进行资源优势互补,让游客以优惠的价格一票通游,将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形成泉城民俗旅游的拳头产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济南。
5、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
以菏泽为例。菏泽作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举办一次全国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让人们在寒冬观赏到牡丹的芳姿,又可以进行花木交易,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枣梆、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十几个地方戏种同时并存,这在全国同级地市中尚不多见。菏泽的面塑、鲁锦等独特民俗,也可以重点开发为“民俗博物馆”和民俗生态保护区,和牡丹一起构筑菏泽旅游的四季文章。
菏泽市目前正在选聘有关专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牡丹、水浒、黄河旅游为主线,涵盖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以期构造全年有景的格局,做活四季文章。如果菏泽牡丹与黄河、水浒结亲成功,将从根本上摆脱当地旅游业多年来单靠牡丹一条腿走路的尴尬。
6、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在这方面,运河民俗旅游、水浒民俗旅游和黄河三角洲民俗旅游比较迫切需要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为加强对梁祝文化的研究,可成立梁祝文化研究学会,在对梁祝文化的开发利用上,可将梁祝读书处——峄山建成爱情摇篮之山;将微山县马坡梁祝墓所在地恢复明代梁祝祠,建梁祝爱情文化园。通过对梁祝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为济宁文化大市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梁山虽然没有以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但有水浒民俗文化,可从民俗旅游入手,吸引鲁西南、鲁西北和全国的游客。
7、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
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专门的民俗旅游规划,这与山东的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国外旅游专家在为山东做全省的旅游规划时曾说,潍坊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中心,可在“千里民俗旅游线”的基础上把山东全省的民俗旅游进行统一规划,东引山东的海洋民俗旅游,西联鲁西南的运河民俗旅游、水浒民俗旅游和菏泽的民间艺术旅游,形成横贯山东全省的民俗旅游线。如此以来,势必盘活山东全省的民俗旅游活动,扩大山东民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山东民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㈤ 菏泽牡丹文化旅游旅游发展的论文
文化旅游方面的资料是吗?我找了几篇,给你看下
重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版
晋中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权开发研究
四川眉山发展文化旅游存在问题探讨
河南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探讨http://www.txlunwenw.com/article_show.asp?pageid=14883等等非常多类似的资料,其实都差不多,你看下别人的思路,然后结合牡丹文化来做就可以了,望采纳
㈥ 我在外6-7年了吧!现在我感觉是菏泽有点印象啊但是不决定 ,这么样我该怎么办
你想回菏泽安家还是怎么的啊、菏泽是消费比较不高,还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可以回来
㈦ 牡丹文化的历史发展
除了歌咏牡丹的 诗词外,又出现了有关研究、记录牡丹的专著,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余鹏年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诗词文赋及明间通俗文学以及雕刻、音乐、绘画、服饰、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无可胜数。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以无形的、口头的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菏泽人民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感情,县志记载:曹州“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菏泽人对于种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艺。尤其是解放后,他们通过嫁接、繁育,培植了无数的新品种。这里的人喜谈牡丹,喜画牡丹,喜写牡丹,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牡丹的趣闻、故事。总之,菏泽人民的生活与牡丹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有其浓郁的乡土色彩。从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到文人墨客关于曹州牡丹的记述、提咏,从中都可以看出菏泽人民的生活习尚、性格特征等。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怀念家乡的诗文里,亦常以牡丹作为家乡的象征而寄以无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着浓厚的旅游氛围。明、清以来,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承德乾《过毛氏园》诗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见园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潋滟应关花史情。坐久景闲心亦静,绿杨深处传流莺。”由此诗可见,曹走亦是文人学士雅会品题之所。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即有两篇写及曹州牡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长足得发展,与此相关的牡丹乡旅游业亦是盛况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外商,洽谈生意,赏花旅游,领略菏泽的风俗民情。所以说,菏泽牡丹花会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场,通过它可以窥见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亦不断拓宽、发展。研究牡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精神文明的创建,都有密切的关系。曹州牡丹文化,方兴未艾,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它不仅是菏泽人关注的一个方面,而且会成为国内研究家所瞩目的一个课题。
牡丹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诸如学术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实物文化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当然学术文化又包含哲学、宗教、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又包含许多学科。其特点是有文字载体,有著作传世。语言文字是学术所运用的工具,是学术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间文化,表现民间传说、社会风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载体。实物文化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建筑、雕刻以及各种文物等。因此,凡记述牡丹内容的类书、史料、专著、文集、笔记,题咏牡丹的诗词文赋、故事传说、小说、演义、传奇、书法、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图案、画谱、歌曲,以及以牡丹为题材的园林,各种欣赏活动(如花会、花展、书展、画展)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文化活动等等,均属牡丹文化的范畴。按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两大部分。
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运用各种现代科学认识牡丹的自然属性,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牡丹资源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如各种栽培技术、品种选育技术、盆景与盆栽技术、药材生产与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利用习惯等,也包括各地在传统风土习俗中形成的对牡丹的各种认识和观念。
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对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体作品,是诗歌、书画、音乐、雕刻、装饰图案、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总称,其中包括牡丹美学的内容。我国历代有关牡丹的诗词文赋、戏剧、小说、影视,书家书写的以牡丹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画家笔下的以牡丹为题材的山水花鸟画,宫廷与民间的建筑、家具雕饰,工艺雕刻以及牡丹专类园林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等等,均属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
当然,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基于现代栽培技术基础上的大型花会、花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活动,就是科学技术、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屡见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㈧ 菏泽国际牡丹节的发展由来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是山东省菏泽市一项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是由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届花会都举办大批的经贸文化活动。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举行,为期20天,至2011年4月15日已成功举办二十届,累计共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国家部委的领导人到菏泽视察。经济贸易成交额达890亿元,签订利用外资合同近600项;对外合作领域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的40多个行业门类。
菏泽古称曹州,菏泽市处于黄河下游南岸,齐鲁平原西南部,与水泊梁山毗邻,与苏、豫、皖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定陶县、曹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一区八县及一个经济开发区,158个乡镇,134个居委会、6005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2238.6平方公里。
现在观赏牡丹主要集中曹州牡丹园、古今园、曹州百花园等处。另外,整个牡丹乡,包括赵楼、李集、何楼、洪庙、王梨庄的农家田野都栽种了许多牡丹(包括药用牡丹),尽可欣赏。菏泽是我国主要的牡丹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以及游览观赏中心。
菏泽种牡丹全是大田种植,现有栽培面积12万余亩,有1237个品种。至2011年,每年一度菏泽牡丹会,已成功举办过20届。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菏泽举办了首届国际牡丹花会,特邀请朝鲜、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法国等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花卉商人参加。同时,举办了大型的牡丹定货会,将中国牡丹推向世界。数万名中外来宾亲眼目瞩“花大盈尺”的菏泽牡丹,洽谈经贸合作。目前,菏泽牡丹已占国内销售份额的85%,菏泽牡丹昂首挺进了国际市场。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一般在每年四月中旬开幕,然后大型文艺演出、牡丹艺术展、牡丹形象大使选拔赛、人发风情节、书画名家作品展等各类文化活动相继展开,将中国牡丹城、书画之示得淋漓尽致。主要活动地点是牡丹区体育馆,林展馆市博物馆,菏泽大剧院,曹州牡丹园等。目前菏泽牡丹黑、红、黄等九大花色1237个品种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源产地标记注册认证。
㈨ 菏泽被誉为牡丹之乡,是真的吗
2006年菏泽市被评为中国牡丹城。菏泽已更名为“牡丹区”菏泽具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美称。 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中国牡丹之乡”之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我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品种多至600余个。历史上形成的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菏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研究会,系统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自1992年起,我市举办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为宗旨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是继洛阳牡丹花会后的全国第二大牡丹节会。每至花会,各种商贸活动、文艺活动珠联璧合,游客如织,商家云集,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牡丹产业已成为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花随人意,四季常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已成为菏泽人的骄傲,并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菏泽牡丹黑、红、黄等九大花色1156个品种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源产地标记注册认证!
菏泽牡丹园是菏泽牡丹最多的地方,来菏泽不可不去牡丹园。2000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 我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曾为菏泽牡丹挥毫题下“曹州牡丹甲天下”。溥杰先生也曾经为菏泽牡丹留下过“天下第一香”的墨宝。菏泽牡丹还曾经被新闻界拍成电视、电影。新闻记录片《泰山南北》中盛赞:“菏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泽。”
㈩ 为什么菏泽有“武术之乡”.“牡丹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之称
1、菏泽——武术之乡
菏泽人向来崇文习武。菏泽武术拳种多,奇功异效,奥妙各异,风格独特,素以“武术之乡”闻名于世。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门类约有39个,诸如梅花拳、夕阳掌、洪拳、水浒拳、炮拳、佛汉拳、少林拳、二郎拳、白鹤拳、太极拳、八卦拳、阴阳拳等等。
上述拳种流派传统套路完整,既有拳术,又有器械,也有对练,还有攻防技术等,充分显示了多姿多彩的武术文化风貌。
菏泽地区的武术源于人,历史久,蕴于中华;拳种多,奇功异效,奥妙各异, 风格独特,素以“武术之乡”闻名与世。
2、菏泽——牡丹之乡
菏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 。2002年通过国家组织论证的“菏泽牡丹原产地注册”。2006年被评为“中国牡丹城”。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
菏泽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奇丽,自古就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誉,通过发掘加工,打造牡丹产业品牌,向世人成功塑造了“牡丹之都”的形象,将我国牡丹产业推向了一个高峰,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3、菏泽——戏曲之乡
菏泽皮影又名隔纸说书,起源于清末定陶区张湾镇后冯村,冯氏先人于明朝迁居定陶,约在道光元年(1821年),冯玉旗、冯玉福受剪纸艺术的启发创始了皮影,已传至六代。相对于山东其他地方皮影的近乎说唱艺术而言,定陶皮影则近乎地方戏曲,在山东皮影艺术中独树一帜,被山东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菏泽——书画之乡
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
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卜昭信、张凤集、李眉川等,现代有吴东魁、王兆石、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沈永进、鲁风、刘昌杰、高观凌、于玉军、李明晋、曹明冉、冯训文、李玉凤等。
真正群众性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
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业余)校(班)近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