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汇总
A.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南京白局、高淳阳腔目连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
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
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
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
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
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1)全国著名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汇总扩展阅读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B. 东河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河戏演员投入到革命当中去,在舞台上塑造了革命伟人的形象,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当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瓒》、《送郎当红军》、《木兰从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东河戏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1000余种,代表剧目有《雷峰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等。
东河戏的剧目,高腔主要演弋阳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三国传》、《封神传》、《铁树传》等。昆腔整本戏有《金印记》、《金雀记》、《渔家乐》等,皮黄戏在东河戏中占多数,如《九江为王》等。高腔的《双斗猴》,皮黄的《九江为王》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很少见
20世纪60年代,赣州东河戏迅速发展,挖掘整理出一批如《封神》、《白蛇传》、《疯僧扫秦》等优秀传统剧目。1956年,赣州东河剧团排演的《尉迟恭》一剧,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1964年东河戏与赣南祁剧团合并为赣祁剧团。1981年江西省文艺学校在赣南分校开办东河戏班,招收男女学员各十名,请回健在的部分老艺人任教。
古老而独特的赣州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
在赣州东河一带的乡村中,仍然保留着众多民间东河戏班,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人们都会邀请戏班唱上几台大戏。
C. 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
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
代表作依次为:
1、京剧:《长坂坡》《四进士》《秦香莲》《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2、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
3、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玉堂春》。
4、豫剧:《花木兰》《五世请缨》《秦雪梅吊孝》《刘墉下南京》《抬花轿》(又名《香囊记》。
拓展资料:
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4、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D. 宁河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宁河戏剧目除《目连传》等三个弋阳腔连台本戏外,来自宜黄戏专唱二凡的内有《一捧血》、《三官容堂》、《贩马记》、《满门贤》、《上天台》等;来自汉剧专唱西皮的有《清河桥》、《荥阳关》、《八义图》等;来自徽班专唱吹腔的有《四国齐》、《铜桥渡》等,总计约有400余种,多为整本大戏。
E. 国家大剧院演出剧目
歌剧院:歌剧、舞剧、芭蕾、大型歌舞晚会。
音乐厅:民族音乐、交响乐等。不演个人演唱会。
戏剧场:京剧、话剧、地方戏曲等
小剧场:各种小型话剧、小型音乐会和部分实验剧目。
F. 我还知道的地方戏及代表剧目有(),(),我看过()戏曲演出.
我还知道的地方戏及代表剧目有(川剧),(曲剧),我看过(川剧 《坐楼杀惜》、曲剧《苍娃》)戏曲演出.
G. 中国早期著名的话剧团体有哪些写2个。
中国早期著名的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等话剧团体。
中国旅行剧团
1933年11月,唐槐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旅行剧团(以下简称“中旅”),创办时主要成员有:唐槐秋(团长)、戴涯(副团长)、吴静、唐若青等有成员6人。中国旅行剧团是唐槐秋借鉴欧洲旅行剧团的形式在中国发起组织的民间职业剧团,完全依靠演出收入来支持全团的活动经费和生活费用。“中旅”刚开始多在北京、天津演出中外名剧,倡导中国现代话剧演出职业化。它首次赴津公演9天,总计18场,共11个剧目,票房收入很高,唐槐秋曾经说:“此次可得进款3000元之谱,而开销则不及2000元,经济上不至失败。”北京、天津演出,对推动演剧职业化,提高话剧演出艺术水平有较大影响。翌年3月,剧团从上海到达南京,在陶陶大戏院举行第一次公演,在南京首演剧目是4幕话剧《梅萝香》(顾仲彝根据尤金·华尔特原著改编、唐槐秋导演),敲响了话剧职业化的开场锣鼓,从此正式走上话剧职业化的道路。
上海剧艺社
上海剧艺社组成于1938年7月11日。主要领导人于伶。1937年11月上海沦为“孤岛”后,进步戏剧工作者大多被迫撤离上海。1937年底,于伶团结欧阳予倩等戏剧家,以救亡演剧队10队、12队为基础组成青鸟剧社。青鸟剧社解散后,于伶又团结李健吾、李伯龙、吴仞之、顾仲彝、朱端钧、徐渠等发起组织上海艺术剧院,但因租界当局不予批准而流产。嗣后,于伶等借中法联谊会名义,于法租界组成上海剧艺社。
上海剧艺社以“严肃的态度,努力提高演剧水准,选成功的舞台名剧,供给观众精神食粮”为宗旨,运用曲折隐蔽的方式开展革命戏剧运动。它的活动大体可分业余演出和职业演出两个阶段。业余演出自1938年7月始,至1939年6月止。1938年7月中旬,上海剧艺社在法租界工部局大礼堂演出了《人之初》(顾仲彝根据帕尼奥尔著《托帕兹》改编,吴仞之导演)和《爱与死的搏斗》(李健吾根据罗曼·罗兰同名剧作改编,许幸之导演)两出法国剧目,取得法租界当局的信任后,于1939年2月7日至12日在卡尔登大戏院,演出反映“孤岛”现实生活的《花溅泪》(于伶编剧,吴永刚导演)。此剧通过一群被欺压被侮辱的舞女的非人生活和她们的醒悟,揭示了“孤岛”猖獗一时的敌伪势力的罪恶和群众的觉醒。1939年3月26日至6月11日,上海剧艺社在新光大戏院举行了12次星期早场公演,演出了《这不过是春天》、《舞女泪》等十多个剧目。通过演出,培训了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为开展职业性质的长期公演奠定了基础。
民国28年(1939年)8月6日上海剧艺社正式改为职业剧团,在璇宫剧场(原延安东路浦东大楼内)首次公演。首演剧目是于伶编剧、朱端钧导演的《夜上海》,该剧以血淋淋的现实,教育“孤岛”民众,不能出卖灵魂,应倔强地生活下去。之后,又陆续演出《赛金花》、《武则天》、《葛嫩娘》等剧目。上海剧艺社还陆续演出了具有民族意识的历史剧《明末遗恨》(又名《葛嫩娘》、《碧血花》,阿英编剧)、《李秀成之死》(阳翰笙编剧)、《大明英烈传》(于伶编剧)等,对发扬“孤岛”群众的爱国热情起了很好的作用。《明末遗恨》连演35天约70余场,仍卖座不衰。此外,上海剧艺社还演出了《家》(吴天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北京人》(曹禺编剧)等剧目。1941年3月中旬,于伶去香港以后,部分社员参加上海职业剧团,演出了《蜕变》(曹禺编剧)。同年12月8日日军进入租界,上海全部沦陷,上海剧艺社与上海职业剧团被迫停止演出活动。上海剧艺社在3年多的活动中,演出剧目几十出,着重宣传了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H.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话剧
1、《名优之死》中国3幕话剧。作者田汉。1927年首演。作品以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为主旨 ,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刘振声注重戏德、戏品,对待艺术严肃认真,并精心培育了小凤仙这样的后起之秀。
但是小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却心猿意马,“不在玩艺儿上用功夫,专在交际上用功夫”,成了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背叛了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戏剧事业。
刘振声贫病交加,忍受着恶势力的迫害,又眼见艺术被蹂躏、艺术人才被摧残,终于心力交瘁。作者通过艺术家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容不了好东西”的病态社会,同时写出了进取、抗争的力量。
2、《获虎之夜》是田汉先生1924年创作的一幕独幕剧,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该话剧描述了一个流浪青年和富农女儿恋爱的故事。剧本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莲姑、黄大傻这对向往自由幸福,争取合理权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
《获虎之夜》通过莲姑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谴责了以等级、财富、地位等来决定婚姻的封建意识,控诉了摧残迫害男女青年真挚爱情的封建制度,歌颂了勇于向封建思想挑战的青年。
3、《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戏剧家丁西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写的是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战的一幕喜剧。
4、《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5、《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
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
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I. 中国经典剧本有哪些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形成影响力的剧目都会有个不错的剧本。远的《内窦娥冤容》《西厢记》《牡丹亭》不说,各类戏曲的流传剧目不讲,但就话剧而言,就不乏经典之作。楼上提到的《雷雨》,以及曹禺的另一部杰作《日出》,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都是久演不衰的经典;《天下第一楼》乃是人艺话剧的另一座里程碑。楼主可以登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这两个网站,对这两个国内顶尖的话剧团体进行了解。
J. 九江采茶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九江采茶戏的传统剧目,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其大型剧目的历史宫廷戏很少,多为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其中有《白扇记》、《血衣记》、《卖水记》、《岳州渡》、《锁阳记》、《城清风》、《岭赶子》、《菜刀记》、《七针记》、《荞麦记》、《凤凰记》、《乌金记》、《告经承》、《告堤坝》、《二龙山》、《山伯访友》、《百花亭》、《百日缘》等。
九江采茶戏的小型剧目中反映家庭生活和劳动生产的占多数,如:《卖鞋》、《卖角箩》、《染围裙》、《秧麦》、《补背褡》、《借银》、《卖棉纱》、《苦媳妇》、《劝细姑》、《卖大蒜》、《打哈巴》、《双癞痢》、《借帽》、《双过门》等。反映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小戏如:《葛麻写退》、《铁板桥》、《皮瞎子算命》等。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有:《瀼乡红火》、《麦良风云》、《北京来信》等。
九江采茶戏表演简练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在一些小戏中,尤为突出,《送月饼》中小旦的手帕功抛高旋转,前后耍花;《染围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轻捷灵巧,翻跃自如。
老艺人杨开仟在《推车赶会》中扮演小旦张二女坐车,上岭、下坡、跃坑、过桥等的表演身段生动逼真。他如小旦碎步扇花和小丑的矮子步等表演也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