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古代旅游的发展情况

古代旅游的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 2021-03-04 10:52:13

Ⅰ 古代旅游的发展特征

文章摘要: 中国古代城市旅游经历了起步、兴盛、成熟和普及四个发展阶段,由事务型旅行逐步走向休闲娱乐,并最终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生活时尚。中国古代城市旅游活动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代城市旅游发展史上也不多见。 (共4页) 文章关键词: 古代城市旅游 发展 特点 文章快照: 地和旅游集散中心,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第二,古代城市旅游由事务目的的旅行逐步走向休闲娱乐,并最终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生活时尚。早期城市旅游活动的主体由从事贸易的商人、办理公务的“使者”、传教布道的信徒等构成,活动内容旅有余而游不足,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随着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城市商务、公务、宗教活动日趋频繁、规模扩大的同时,以游乐、休闲为主题的城市节庆盛会、市容观光、游园赏花、看戏逛街,城郊踏青游春、秋日登高等活动兴起,并逐渐成为城市旅游活动的主角,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旅游活动主体范围也逐渐扩大,上至君臣、贵族,下至普通民众。一8一旅游科学2002年第4期由于旅游吸引物的不同,与自然山水旅游相比,中国古代城市旅游的人文特征、游乐性更凸现。第三,受古代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自然环境制约,中国古代城市游乐活动与农耕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与古代希腊、罗马城邦国家的城市游乐活动有很大的差异。作为农业国家,中国古代城市游乐活动的时间安排大多与气候季节有关,如春节团圆、元宵灯会、清明游春、中秋赏月和重阳登高,而西方多宗教节日,如雅典娜女神祀祝节、祭奠宙斯的奥林匹亚节;游乐主题中国以古代农业社会敬重神道、祈求丰年、追求“人和”为特点,好静伦理性较强,而西方为祭神庆典、戏剧观赏、体育竞技、矿泉沐浴等活动,好动娱乐性更强。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古代城市旅游活动也许不及巴比伦城古老,不及古希腊、古罗马热烈,但却连绵几千年而未中断,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多样、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世界古代城市旅游发展史上也不多见。从中国历史发展长河看,由古代政治都会、商埠中心、文化古城、军事重镇、交通枢纽等组成的10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精华所在,为当今城市旅游活动的开展留下了极其珍贵、绚丽多彩的精神和物质双重遗产。2001年,中国l38个优秀旅游城市中历史文化名城44个,约合三成;中国旅游创汇前23个城市中,历史文化名城l7个,占73.91%。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1)这17个城市只占100座历史文化名城的l7%:(2)中国旅游创汇十大城市中,历史文化名城仅为6个,约合名城总数的6%:(3)中国10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目前只有平遥、丽江两个小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总数的2%,拥有“世界遗产”古城l4个,占总数14%;(4)位于中国西部的名城有32个,占总数的32%。百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待开发、有待保护.更有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旅游强国需要旅游强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将为古城旅游再度辉煌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Ⅱ 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繁荣时期具有哪些特点

1.都是自驾游2.都是短程游3.没有购物4.买卖公平

Ⅲ 中国古代旅行与旅游历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哪两个时期

古代中国旅行与旅游历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神话传说时期和信史时期。

Ⅳ 世界古代社会的旅行和旅游是怎样发展的

「观光旅游」的历史
A.西方旅游发展史
B.中国旅游发展史
旅游,旅行 travel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the act of go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旅游是从一个地方道另一个地方的行为
Longman Web Dictionary
to go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or to several places, especially to distant places
旅游的条件
能力(金钱与时间)
移动力(交通设施)
动机(贸易.军事.健康.宗教.学习.娱乐)
A.西方旅游发展的历史
古文明时期-《 公元前2,000-4,000年 》
农牧时期开始了分工与交换
两河文明-4000年
苏美人3000B.C.E.信用状,金块,银块
2000B.C.E. Phoenicians腓尼基商人(叙利亚)开始了地中海贸易,商务旅行(business travel) ,中东地区已出现旅店caravansaries
尼罗河文明-3000年
古埃及旧王国(Old kingdom)3100-2100B.C.E.
1501-1480B.C.E 皇后 Hatshepsut 前往 punt(红海地区) 旅行,世界上最早的游程.
早期的马路
苏美王朝sumer的乌尔王Ur, Shulgi君主
阿卡德的Hittites
克里特岛的Minoan文明
亚历山大大地在印度的道路建设
罗马帝国的马路铺设
Trajan皇帝(公元98-117)
丝路
Greco-Macedonia Empire
古希腊-《公元前1,500年 》
希腊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及宗教活动如奥林匹克比赛及酒神节戏剧大赛
776 B.C.E. 第一次奥林匹亚胜会,每4年举办一次.
在古希腊时期,前往参加或观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士已对住宿及膳食服务有所要求.
节庆运动.商业.医疗.嘉年华会
1.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 年至公元476 年》
旅游发展乃源於军事,贸易及政治因素,以及某国家/地区的政府与其管治地区的通讯需要.同时,国家亦可透过旅游引进工匠及建筑师,以设计及建造皇宫和墓穴.
古代富有的罗马人亦会前往希腊和埃及的胜地作观光旅游,如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胡夫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Khufu.
中世纪黑暗时期《公元500 -1400 年》
宗教旅游在中古时期(公元500 年至1400 年)有所增长,而教徒前往圣地则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勋,例如回教徒到圣城麦加,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和罗马.
7.8世纪 阿拉伯帝国 旅行家苏莱曼
11世纪起的十字军东征,促成欧洲基督徒从事非军事行为的旅行商业或朝圣
依斯兰教的兴起促发了亚太地区的朝圣旅游(如印尼到麦加)
13世纪(1271-1295)的马可波罗
16 世纪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15世纪中叶 地中海贸易受阻 西欧国家另寻出路 促成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1492-150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519麦哲伦环绕世界
英国贸易及商业活动的兴盛产生了一种新类型游客,其旅游目的主要是增加个人知识及扩阔生活体验.
17-18 世纪
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吸引许多旅客前往地中海地区访问,贵族的子女通常会花上数个月到两三年时间游历欧洲各地(例如意大利,德国及法国)以接受某种教育和因娱乐而学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旅游再度兴盛,英国.此类被称为「大旅游」(Grand tour)的旅游活动成为当时培育未来行政人才及政治领袖的一个重要部分.后来专业中产阶级兴起增加了参与人数,最盛行的时期是在18世纪.
欧洲的工业革命《 1750 -1850 年》
在这时期,大部分劳工已从乡村农业转投小镇或工厂,并过 城市生活.
中产阶级无论在财富,教育,休闲时间,甚至对消闲旅游活动的需求都有大幅增长.
所得增加
工作时数缩短
休假日期增加
蒸汽机
1698-萨弗利
1712-钮科门
1769-瓦特James Watt
1790蒸气轮船-约翰·菲奇-美
费城和巴尔的摩之间开辟了一条蒸汽船航线
1825蒸气火车-史蒂文生-英
在19 及20 世纪期间
科技的发展对旅游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19 世纪的铁路运输促成旅游业的产生
Thomas Cook在1841年带领500人由雷斯特Leicester到洛赫伯勒(Loughborough) 参加禁酒大会(往返24英里),1845开办团体旅行业务,1871在英国成立第一家现代旅行社(Thomas Cook & Son ),即今日的通济隆集团(Thomas Cook Group ).
汽车与飞机
汽车
1885内燃机汽车-德
1908福特汽车-生产线
飞机
1903莱特兄弟内燃机飞机
1914首架客机-美
1919伦敦-巴黎
1939欧美航线
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后
通讯设施及航空运输也带来莫大改良,使现代旅游比从前更加容易.
1958喷射客机
1970 jumbo jet
1994 全球电脑订位系统
大众观光mass tourism
1920s-30s美国带薪假期与汽车
1950s二次大战后欧洲
1950s-60s美国加拿大大众国际观光
1960s欧洲开始大众国际观光
1970s新兴富裕国家加入(日本.澳洲.纽西兰)
B.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
-1840
1840-1949
1949-
台湾
中国
1.1840 年以前
a.帝王为了不同理由而到遥远领土巡视,
周穆王(公元前1001 年至947 年),
秦始皇(公元前221 年)及
汉武帝(公元前156 年至87 年)最具代表性.
b.官吏代表皇帝到各地区视察,
西汉之张骞(公元前175 年至114 年)出使西域及
明朝之郑和(公元1371 年至1433 年)为此类旅游的代表.
c.商人通过外游与别人洽谈生意,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 年至221 年)便出现了陶朱公,吕不韦等大商人因负货贩运而周游天下.
d.学者或诗人喜欢藉旅游以捕猎写作灵感,
唐朝诗人李白(公元701 年至762 年)遍走名山大川而写出很多歌颂中国壮丽河山的诗篇.
西汉,史学大师司马迁(公元前145 年至85 年)为撰写《史记》一书而踏遍全国各地.
明朝,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记在风土文物,对第理学民族学产生影响.
e.宗教旅游在中国一向都非常普遍,很多宗教信徒会为修行问道而离乡别井.
东晋法显(公元335 年至420 年)佛国记
唐玄奘(公元602 年至664 年)皆为研习佛经而前往天竺的朝圣者,他们并把大量佛经古籍带返中国.西域记
2.1840 年-1949 年
a.到访中国的人士以传教及商务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开放门户,於是西方商人,传教士,学者及各类冒险家纷纷前往中国.
b.中国一些爱国青年为了增长知识及寻求改革国家的有效方法,纷纷出国考察.
清末,政府为培育「洋务人才」,派出不少12 至14 岁的少年出国留学.此外,其他有名的爱国青年如康有为及孙中山,亦曾负笈海外并从事促进国内的维新/革命运动的工作.
外国旅行业
英国通济隆洋行Thomas Cook
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日本国际观光局
中国旅行业
1923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
1927改名为中国旅行社
1949以后的台湾
50年代,国家安全考量,实施戒严
60年代,发展国际观光争取外汇
1969公布[发展观光条例]
70年代,经济成长,国民所的增加
1971成立交通部观光局
1979年开放国民出国观光
80年代,观光事业鼎盛国家公园,风景区建设
1987.7解除戒严增加旅游空间
1987.11开放大陆探亲
90年代经济成长
周休二日政策( 2001 )
二十一世纪
全球经济不景气
2001入境旅客261.71万人次 ,出境旅客718.93万人次
2002入境旅客272.64万人次 ,出境旅客750.72万人次
观光规划年-2000(二十一世纪台湾发展观光新战略)
观光推动年-2001(国内旅游发展方案)经建会
观光政策白皮书-2002
2008观光客倍增计划-2002(六年国家发展计划)
3.1949 以后的大陆
於1954 年设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开展了中国的国际旅游事业.
1964 年,国务院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一个管理全国旅游业的直属管理机构.
1974 年,「中国旅行社」成立,主要接待港澳人士及海外华侨.
1982 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改名为「国家旅游局」,以加强对全国旅游业的统一操控及管理.
1978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逐步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大大提高.
1978入境旅游181万人次,
2000入境旅游8344万人次,出境旅游1047万人次.
2002入境旅游9791万人次,出境旅游1660万人次.

Ⅳ 古代旅游业发展如何

看徐霞客游记,不过旅游都是那些有钱人的活动.

Ⅵ 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这一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其价值的提升,是儒家与道家思想互补交融的结果。
道家崇尚“见素抱朴”(《道德经》)、“法天贵真”(《庄子·渔父》),“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山水景物代表自然与天工,与人为斧凿的庙堂都市恰成鲜明对比,“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知北游》)。东汉末年,道家思想的影响渐增,有人即指出旅游之乐合乎老庄悟道之旨,仲长统《乐志论》曰:“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迄魏晋南朝,玄学盛行,老庄之道上升为士大夫阶层的流行信仰,山水游览随之风靡。其时士人习惯将观赏自然风光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联系起来,如陶渊明的名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等。由于视山水为自然之道的体现,也就视玄理与山水如同一物,戴安道《闲游赞》内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昔神人在上,辅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笼樊服养;栎散之质,不以斧斤致用,故能树之于广汉,栖之于江湖,载之以大猷,覆之以玄风,使夫淳朴之心,静一之性,咸得就山泽,乐闲旷,自此而箕岭之下,始有闲游之人焉。……彼闲游者,奚往而不适,奚待而不足?故荫映岩流之际,偃息琴书之侧,寄心松竹,取乐鱼鸟,则淡泊之愿于是毕矣。”在当时的文人创作中,山水与玄理的结合很常见,两者相互渗透,使山水景物升华为士大夫可以恣意遨游的一方自在、自得的天地,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了返璞归真、追求逍遥自得的象征意义。
山林既然在樊笼之外,于是变成隐逸的代名词。这样,便掺杂了入世和出世(处与出)的矛盾。在儒家传统中,原本存在仕与隐的对立,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孔子对隐士们的评价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由此可见,隐逸包含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现实的意味。但玄学家们努力调和“名教”与“自然”(即儒家与道家)的关系,提出朝隐说:“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晋书·邓粲传》)有人甚至断言:“大隐隐朝市,小隐隐陵薮。”(王康琚《反招隐诗》)著意于林泉之下、脱略形骸的隐者不过是格局狭窄的“小隐”,而恣意所适、安闲朝市的才算“大隐”。在入世与出世的关系上,儒家与道家从矛盾一变而为互补交融,郭象诠释《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时强调:“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尽管在乱世与衰世,隐居山林仍然具有不合作乃至抗争的意蕴,但鱼与熊掌兼得的逻辑从此占据士文化的主流,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同时纵情山水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入世而又出世。山水之乐不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而是与功名富贵并行不悖的另一种精神追求。游风兴盛之下,还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柏拉图式精神旅游——“卧游”。始于晋宋间的名人宗炳,其人“好山水,爱远游”,晚年时将一生游历过的山水风光“图之于室”,“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一纸上行游的精神娱乐变成著名典故,为后世众多士大夫所效仿。
唐宋时期,朝隐说进一步发展为吏隐说,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回归自然的旅游之乐是吏隐者的精神寄托,在文人作品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云:“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宋王禹偁《游虎丘》云:“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白居易还提出中隐说,阐发官居闲职的生活风味,“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中隐》)。他历数中隐的种种乐趣,首先就是旅游之乐,“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经过儒道思想的互补交融,追求山水之乐的旅游活动跻身主流文化,成为读书人风雅清高的一个标志,以及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山水画论代表作《林泉高致》(北宋郭熙著)生动阐述了“君子”的山水癖:“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因此,士大夫阶层中流行一种姿态,即不时表露对功名的蔑视和对仕宦的厌倦,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脱去尘俗之气,归隐田野,留连于佳山秀水之间,过自由闲适的生活。即使王安石这样的大政治家也会在登临之际表白:“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古代“士”的旅游,与现代的大众旅游迥异。其在本质上是小众化、精英化的,刻意与“众人”保持距离,目的是暂离名利场上的激流险滩,躲避城市的喧嚣嘈杂,从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遥的精神愉悦。
山水不仅是旅游观赏的对象,更是“士”的精神家园。它的意蕴虽以道家的自然为主,也融入了儒家的比德观。儒家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诗经》善用比兴,籍物抒情。孔子周游列国,历览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用自然景观的特性比喻人格意义和社会属性,借以言志。随着士大夫游览山水之风的兴盛,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如松柏、莲花、“四君子”等,相继成为士大夫品格的象征。清康熙帝曾谈到自然景物的比德意义:“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兴,不可不知。”(《钦定热河志》卷25《行宫一》)因此,游览山水又称“仁智之乐”,被认为是继承了圣贤之心。历代大儒往往酷爱旅游,朱熹“每经行处,闻有佳山水,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焉。携樽酒,一古银杯,大几容半升,时引一杯,登览竟日,未尝厌倦”(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观山水》)。明代王守仁常说自己“生平山水是课程”,偶尔还发点道家的感慨:“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登泰山五首》之四)
放意林泉、流连山水的旅游文化,对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派生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财富——山水诗、山水画、盆景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私家园林,而且塑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审美观,即反对人工斧凿的痕迹,追求朴拙自然之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
更为重要的是,“寄傲山水”的旅游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余英时先生认为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所谓‘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他主要从阶级立场和社会功能立论,但“士”的超越性还体现在超脱世俗的追求上。诚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乐、出尘之想妆点风雅的门面,但又不宜简单视之为虚伪做作,因为庙堂和山林的互补交融是士的理想人格,激励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当仕途疲倦或官场失意时,山水旅游之乐永远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Ⅶ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过程

在古代,复物质文明还非常落制后!旅游主要集中在少数文人墨客士大夫身上!
最早的要算春秋战国时期文人的游学了代表人物,孔子!算是旅游的萌芽吧!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当时的很多文人谋求远离俗世,过着隐逸的生活!
再次,唐代,这就不用解释了吧!(联系经济的高度发展说)

Ⅷ 中国古代旅游发展历史

万仙山,值得一看!

Ⅸ 古代旅游、旅行的特点

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版少数人的个人活权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Ⅹ 我国古代旅游类型概况和特点是什么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游交通条件:开拓交通路线,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我国先秦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开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发明了船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就是证据)。公元前2033~1066年的夏商,已有了车,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搞运货的牛车、乘坐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孙子还喜欢“乘殷之辂”。道路的修建,在西周时,已有水路,分为沟、洫、浍、川。陆路有遂、径、畛、涂。道路修的不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树,建立维修制度。邮递主要靠驿站。西周和春秋战国时,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置邮、传舍与馆舍,以供游客住宿之用。
2.旅游类型主要有巡狩、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等。
①天子和诸侯巡游、巡狩:君主到其统治的地区巡视和游玩,具有政治和享乐两结合的性质。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95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左传》云:昭公十二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的《穆天子传》,前五卷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了他驾八骏出游西域的路线和故事。传说他在天山的瑶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见面宴乐。有人认为他到过波斯(今伊朗)。总之,周穆王是个极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史记·秦本纪》)。
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按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颛顼所至,东达海岛、西至陇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虞舜侧重于柴祭山川,故足迹遍及五岳名山。夏禹治水居外13载,“疏三江五湖,清之东海”,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②商务旅行:在先秦时期尤为活跃。他们以经商为目的,负货贩运,周游天下。
③外交游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外交游说活动。当时的“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到列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期望得以重用。例如周游列国的孙子,在外辗转14年,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孟子,“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④平民百姓的观光: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曾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其中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唯我无涵,以教我游。”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等。
⑤持猎活动:古称“游畋”。“畋”亦可写作“田”。意思是打猎、游猎。如《诗经》中写的畋猎篇“车攻”、“吉日”等就是畋猎的代表。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主要旅游类型有:
1.帝王外出巡游: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
2.学者墨士外出考察:以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最著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年)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禹葬会稽山),窥九嶷(舜南巡死处),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司马迁作郎中官后,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旅游,足迹遍于当时西汉版图疆域。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著《史记》。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
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他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历十三年才返抵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他的两次西行,了解到许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一直到十三四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如东汉末期,东吴派康泰和朱应从海路出使南洋诸国,并撰《扶南传》,记载了南洋一带风物。当时的楼船队,英姿飒爽地航行于印度洋,南洋国家无不对它称赞不绝。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