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开发旅游业的意义
㈠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有身揣皇上敕令的使节,有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有心怀发财梦想的商人,有浪漫云游的边塞诗人,有随民族迁徙的民众,尤其是不绝于途的心怀信仰的传教士。
所以,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漫游之路、迁徙之路等多重文明交往汇聚一体的交往平台。多姿多彩的文明交往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存。
除了物质遗存外,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丝路神韵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资源。与后丝绸之路时代的西方一极化不同,丝绸之路在空间上始终是多极支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印度、中东、欧洲四个极点。通过这种多极支撑的交往框架,人类的多个文明中心彼此遥相呼应。
(1)丝绸之路开发旅游业的意义扩展阅读:
作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交往大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中亚为分界线,从东西两个方向来观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从东向西的交通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据《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史记·秦本纪》等文献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10世纪西征犬戎,从长安出发,北上向西,经陇西、兰州、武威、张掖、居延海及巴丹吉林大漠,最远至葱岭、中亚一带。
每到一处,就以丝绸、铜器、贝币和朱砂馈赠各部落酋长,各部落酋长也以马、牛、羊、酒等物品回赠,由此打开了横穿大西北的草原之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东向西的交往轨迹进一步明显。从考古发现来看,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丝绸已经传入希腊。
㈡ 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古代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古代丝绸之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堪称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迹。大大小小、难以胜数的中外交通线路,构成古代丝绸之路的“血脉经络”,构筑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
众多的通道使得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东西方使节、商队、僧侣、学者、工匠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沿线国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半径由此被大大扩展,贸易市场半径由此被大大拓宽。
二、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
丝绸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原产于我国的丝绸,在古代西方国家十分名贵。在古希腊购丝绸、穿丝绸成为富有和地位的象征,甚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和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狄像等身上都穿着透明的中国丝织长袍。
公元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茶叶贸易使沿线国家的贸易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了沿线经济的繁荣及相关行业的突飞猛进,转口贸易也随之长足发展。
三、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造纸术大约从公元4世纪起传入朝鲜和日本,公元8世纪传入中亚、北非和欧洲。8世纪末,阿拔斯王朝先后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办造纸厂,大马士革一度成为欧洲用纸的主产地,造纸技术又传到埃及、摩洛哥。随着12世纪西班牙、法国出现造纸作坊,中国造纸术席卷意大利、德国、英国。
我国古代印刷术是沿丝绸之路西传的又一重要技术。早在公元7世纪我国就发明雕版印刷,在吐鲁番、敦煌等地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久,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至13世纪,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将这一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欧洲第一家印刷厂在意大利设立,印刷技术迅速传遍整个欧洲。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盛赞中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他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3页)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事实上,我国四大发明的西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把中华、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腊、罗马等各古老文明联结了起来、交融了起来。
东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乐歌舞、天文历算、文学语言、服装服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民乐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通过与当地音乐形式、演奏技巧的有机融合,不仅成为沿线国家民族化、地域化的代表和标志,而且深深地镌刻在了沿线各国各民族文学、戏曲、歌舞伴奏、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唐代,琵琶从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从我国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至今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公元753年,六次东渡终获成功的鉴真,在日本弘传佛法,开创门派,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
早在公元1世纪初,儒学已传入朝鲜,《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成为朝鲜人的经典读物。5世纪以前,儒学经朝鲜传入日本,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家学者。
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动,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相伴始终,丝绸之路在把多种文化、多种文明紧紧连接起来的同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丝路文化和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
(2)丝绸之路开发旅游业的意义扩展阅读:
以史为鉴 合作共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对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堪称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相对落后,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对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维护国家安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调整城市结构和人口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各国的经贸联系与文化交流,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借助经济合作的深化,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势必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和能源供应。
二、对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南亚,乃至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各国友好交流、促进区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
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开展的务实的、互动的区域合作,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前景广阔。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和五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惠及近30亿人。
21世纪的高科技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不断修建完善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等公共设施,宛如古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商队,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最终成为共同发展的合作带和命运共同体。
㈢ 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商旅、使团络绎不绝。在这条丝路上出内土的丝织物,已不容再是单纯的中国风格,而是常常采用中亚、西亚流行的花纹,如联珠对鸟、对狮“同”字纹锦,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图案。新疆吐鲁番附近古高昌城、木头沟、伯子伯里克等地发现的西域壁画,反映出罗马画风的影响,其中还有穿着希腊式衣服的妇女形象。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犍陀罗式、芨多式、唐式、罗马式画风的互相渗透。敦煌艺术宝窟中的壁画展现给我们的正是多种文化因素结合的杰作。在新疆出土的货币中,不仅有萨珊波斯的银币,也有拜占庭的金币。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条丝道当年是多么的繁忙,通过这条丝道,中西文化之间的撞击、融会的力量是多么的强烈。
㈣ 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看法
丝绸之路旅游产品需要深度开发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地,也是21世纪我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战略接续区。培育特色产业经济,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形成旅游产业优势,实现区域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西部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是一个关键着力点。 丝绸之路旅游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伊始向海外重点推介的15条黄金线路之一,也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国际旅游市场着力推介的世界级旅游线路产品之一,我国旅游业的象征性徽标“马踏飞燕”即源自丝路名城甘肃武威。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位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因此完全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丝绸之路旅游目前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沿线各省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产品本身对旅游业发展的纽带作用也远未发挥。有关统计数椐表明,丝绸之路旅游沿线各省、区的客源流失比例高达40%—70%,而真正最后完成全线丝路产品的购买者不足总数的20%。 旅游产品销售的内在规律是“卖线不卖点”,对于中长线游客来讲,这个规律所显现出来的作用更为突出。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滞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未能建立起围绕产品线的区域合作机制。面对潜在的合作利益空间,却缺少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的行为主体。区域内沿线各省区在资源互补的背景下缺少深层次的相互合作,游客所购买的产品是松散性的景点组合,而不是有机结合为整体的丝路旅游线路产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动力是不同行为主体对一种潜在的利益空间的追求。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区旅游资源禀赋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区域间存在着通过合作可获取的巨大的利益空间,由此奠定了区域合作的坚实基础,目前缺少的是行为主体对合作前景的前瞻性的认识和实现合作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参与主体中,应明确政府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和分工。政府的作用应突出地体现在建立跨区域政府协调机制和运用政府引导企业合作行为方面。旅游企业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为在政府的规治下,自发地在成本分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框架下构建与实现共同的利益空间,通过反复的“博弈—均衡”,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共赢”的内在机制。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定位,最终可以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框架,而区域性合作组织在合作机制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将政府规治和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区域优势资源整合的功能。
与“长三角”与“珠三角”等经济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不同,丝绸之路旅游沿线区域缺乏强有力的区域经济支撑,基础设施欠发达,同时沿线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依托城市明显不足。丝绸之路旅游沿线景点众多,也不乏世界级与国家级景点,但分散在绵延近4000公里的线路上,旅游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支出用于交通,因此开发丝路旅游产品,首先要构建立体无障碍交通网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各省都加大了基础交通设施的投资,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维立体交通形成了现代丝绸之路旅游的支撑。为了进一步减少旅游者在交通过程中的时间耗费,丝路沿线区域要加快高等级公路的网状布局与对接,进行沿线支线机场的布点建设。目前丝绸之路旅游者大都沿陇海铁路集散,铁路仍然承担着游客运输的主要任务。所以要进一步完善陇海铁路的复线建设,同时非常有必要从满足游客需求出发,设计推出丝绸之路星级旅游定期专列,这需要沿线各省区旅游和交通部门进行密切的配合和有效的合作。形象塑造是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整体形象的定位和推广不是依靠单个地区或企业所能完成的,丝绸之路产品整体形象的树立过程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区域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所以必然要依靠沿线各省区政府及企业联合进行开发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的生产往往会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所以进行丝绸之路形象塑造需要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对那些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中投入较多的企业要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回报。在丝绸之路产品形象定位中应该突出个性,并且做到整体定位和分段定位相结合,整体形象应以其厚重的人文精神为基调,分段定位要突出区域特征,构建成资源互补、相得益彰并极具市场吸引力的旅游路线产品。 丝路旅游产品要有明晰的市场指向。鉴于散客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客源的主体,丝路旅游在巩固团队旅游的同时,要着力于应对散客旅游快速增长的趋势,加强和完善与散客旅游相适应的设施和服务,尤其要加强旅游信息与旅游解说系统的开发建设,以满足日益个性化发展的游客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实现丝路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共建,提高丝绸之路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形象和地位,有助于将丝绸之路打造成西部旅游产品第一品牌和世界旅游黄金路线,更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在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㈤ 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文化货物交流的道路。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都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汉代习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习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
㈥ 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什么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与友谊之路。它像一条绚丽的彩带,从西汉时期的古都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直到地中海沿岸、印度、伊朗、伊拉克和欧洲腹地,绵绵7000千米。一路上,商旅使臣、僧人学者,络绎不绝。沙漠之舟载着人们,把我国的丝帛彩绸,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灿烂的文化传到西方;同时,也把西方特有的农产品和文化艺术的瑰宝送到中原大地。从西汉时期到隋唐的1000多年时间里,这条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大动脉,成为我国人民同国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已载入世界史册。
开辟这条道路,打通我国同西方联系的人就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张骞。张骞约生于公元前175年,陕西汉中城固人。年轻时做过汉武帝近旁的侍从官。当时,北方的匈奴奴隶主屡屡派兵南侵,给人民带来了战乱。汉武帝决定派人出使西域去联络大月氏国,好共同抗击匈奴,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经过匈奴。张骞胆识过人,自愿冒生命危险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使臣,由一个名叫甘父的匈奴人作向导,率100多名随员离开长安西行。过了陇西郡,渡过黄河上游,进入了祁连山匈奴人盘踞的地区。不幸,队伍被匈奴人发现,在战斗中,寡不敌众,张骞和甘父被俘。在匈奴人的监视和奴役下,张骞度过了漫长的11年。公元前127年,张骞和甘父等人逃出了匈奴人之手。他们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连跑了几十天,在戈壁大沙漠中忍受干渴和炎热的折磨,射鸟兽充饥。他们跨过一望无际的白龙堆石海,沿着天山南麓,经过楼兰、焉耆、龟兹,到了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一带)。为了找到大月氏国,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大宛国境(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他们受到热情款待。大宛国王派向导护送他们经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到达了大月氏。
张骞在大月氏生活了一年多,虽然未同大月氏达成共击匈奴的协议,但是却与大宛、康居和月氏等国建立了联系,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公元前127年,张骞他们动身回中原。为了绕过匈奴人的辖地,他们没走原路。可是,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又被匈奴骑兵俘虏。单于非常愤怒,对他们严加看管。张骞他们白天背土筑城,晚上被囚禁,又苦熬了一年多。正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匈奴单于病死,他的兄弟和儿子争夺王位,起了内讧。张骞和甘父趁乱逃脱了囚禁,回到长安。13年前出发时的100多人,如今只剩他们两人了。
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13年来的探险经历和西域各国情况。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并任甘父为奉使君。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进击匈奴,张骞随军出征,由于他对匈奴的地理等情况熟悉,战争获得胜利。回来后,他被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兵5万,与匈奴决战,取得了胜利。这一年,汉武帝任张骞为中郎将,带着黄金、丝绸等贵重礼品第二次出使西域。他们来到乌孙,又派了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国,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并邀请他们派使者到长安观光。公元前115年,张骞载誉而归。由于他的努力,汉王朝的影响扩大了,西域的交通开辟了。从那以后,中国的汉人地区也种起了葡萄、胡桃、石榴、黄瓜、蚕豆、豌豆、大葱、大蒜等农作物,西域的汗血马、玻璃、宝石、玛瑙、香料,以及乐器琵琶、中东的乐曲、印度的佛教、希腊的绘画等也传入中国。中国的蚕丝锦绸、炼铁炼钢技术、凿井技术,以及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都由这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传到西方。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它和张骞的名字,永远为世界人民所传诵。
㈦ 对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看法
丝绸之路凝聚了中国最传统和古老的文化,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拓开中国旅游市场。丝绸之路和长江三峡被作为中国向海外推广的两条黄金路线之一
㈧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8)丝绸之路开发旅游业的意义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