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旅游发展的刺激因素有哪些
『壹』 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 个人收入有差异
2 道德素质。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素质很不满意
3 中国旅游市场还未完全普及
4 旅行社过多,不少存在猫腻
5 旅游牵涉到多个行业的问题,无法协调各个行业于是关键。(例如:环保、交通)
『贰』 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旅游客源地的经济作用
答:(1)旅游客源地是旅游目的地存在的前提条件。
(2)旅游客源地的社会性因素决定着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的特点。
(3)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消费行为因素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之间的互动关系
答:(1)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又一重要因素。
(3)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还有货币汇率。
(4)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制约因素。
3.旅游需求的内涵
答: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愿意并能够以一定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简言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对旅游需求的涵义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
(1)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
(2)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
(3)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有效需求。
4.旅游需求的特征。
答:(1)整体性。大多数旅游者在决定去某地旅游时,都不只考虑某一方面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而是将多种有关的旅游产品或服务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2)高层次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随着低层次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为了满足高层次社交、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
(3)多样性。我们所说的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旅游需求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而不是各个个体的需求。
(4)主导性。旅游需求是在外部刺激影响下,经过人的内在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是人类各种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
(5)复杂性。旅游需求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即人们对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认知、态度、情绪、偏好及学习过程是复杂的。
(6)季节性。旅游需求季节性的成因一方面同目的地的气候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旅游客源地的气候条件、假期分布和人们外出旅游的传统习惯有关。
(7)敏感性。当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关系时,经济发展良好则旅游需求旺盛;反之,则旅游需求萎缩。
5.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答:从客观上讲,旅游需求是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交通运输条件的现代化是产生旅游需求的三个重要因素。
(1)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前提条件
所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除支付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须的生活消费开支和必要的社会消费开支之后,仍有剩余的部分。人们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备产生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
(2)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
所谓余暇时间就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余以及必需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余暇时间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每周末的闲暇时间、法定假日的闲暇时间和带薪假期。旅游活动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没有时间就不能形成旅游行为,因而余暇时间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
(3)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旅游需求产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现代旅游需求的产生、规模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远程旅游及国际旅游,更讲求交通运输条件的舒适和方便。
总之,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现代旅游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的客观基础,而这一客观基础的形成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6.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答:旅游需求除了受旅游动机、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和交通运输条件的直接作用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通常,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人口因素
人口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行为。因此,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构成对旅游需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旅游需求规模和结构。
(2) 经济因素
经济条件是产生一切需求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 旅游需求便不可能产生。因此,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收入分配、旅游产品价格、外汇汇率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旅游需求的规模及结构。
(3) 社会文化因素
世界上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美学和艺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到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活动的感受也有较大的差异。
(4)政治法律因素
政治稳定性是激发旅游需求,促使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旅游接待国的政局稳定,对该国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多;反之,对该国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少。
(5)旅游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对象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社会发展的象征,体现着该国家或地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及民族的特色,从而对生活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产生着吸引力。
7.旅游需求的规律。
答:旅游需求规律为: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与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余暇时间呈正相关变化,而与旅游产品的价格呈反相关变化。
8.旅游需求的弹性系数。
答:旅游需求弹性是测定旅游需求量对其自变量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的一个尺度,是具体说明一个自变量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旅游需求量变化的百分值。其计算公式为:
旅游需求弹性=旅游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相关因素的相对变动=△Q/Q÷△X/X
9.旅游需求的重要指标。
答:(1)入境旅游人次。
(2) 旅游者消费总额。
(3)旅游者人均消费额。
(4)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者过夜数。
(5) 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或过夜数。
(6) 旅游出游率,亦称旅游密度。
(7)旅游开支率或旅游消费率。
(8) 旅游重游率或称旅游频度。
『叁』 近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交通便捷,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旅游景区的开发等原因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肆』 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旅游业发展的
1、交通
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旅游地点的最后选择,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舍近求远”,或者是“舍易求难”,交通便利的旅游景区比交通闭塞的景点更占优势。同时,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出游半径和景点的客流量,对于那些危险系数高,交通状况差的景点,游客会相对稀少。
2、自然环境。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3、气候
气象和气候各要素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巨大 。构成气象气候的各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因而气象气候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气象气候景观。南北跨越五个气候带,地势高差数千米,就形成了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特点,可促进旅游季节均衡发展。
『伍』 近代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现代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是:
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个人收入的增加
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
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轮船、铁路——汽车、飞机
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
一、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
2、增长的持续性
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
4、季节性
二、现代中国的旅游
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
基本特点:旅游接待多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因此,此时旅游业还是事业,不是产业。(“产业”是某一类企业的总称,其主要业务或产品大体相同。产业必须讲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讲成本效益)
主要大事:
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
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体制方面名义上定为“国营企业”,实际运作中都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1979年以前政府办旅行社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华侨来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而不是广为招徕;旅行社的体制也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门领导机构。(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
基本情况: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5次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旅游业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促销等一系列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上作了明确指示。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国务院成立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开放和高层决策人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游(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则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
主要大事:
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
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
“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
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
主要大事:
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说明国家已经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包括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以及由于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刺激对国民经济作出的间接贡献。
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主要大事:
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至2005年10月,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63个。
『陆』 近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首先,旅游业具有综合性。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其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必须实行全行业管理。
其次,旅游业具有经济性。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盈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因此,经济性是旅游业最根本的属性,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实质。
第三,旅游业具有服务性,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
第四,旅游业具有依赖性。其表现: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于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在于这些旅游资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游者进的来、散的开、出的去,在于旅游客源的人们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三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以依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调发展;四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种因素。我们了解旅游业的依赖性特点,要明确它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五,旅游业具有带动性。方能带动其他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全体的发展。所以是一业兴、百业兴。
第六,旅游业具有外向型。现代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第七,旅游业具有季节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同该国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但是,游览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的限制。
『柒』 世界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特点: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样式的多样化;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