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壹』 如何降低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的消极影响
影响与降低方法:
第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学者认为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向旅游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当中,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同时指出这种影响在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由于他们长期工作于不同文化交叉并存的环境之中,况且外来文化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就很容易使员工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学者认为旅游改变了当地妇女对自我原有角色认识。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也有学者认为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
第二,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游客特有的物质摄取心理及不检点的行为使得蜂拥而来的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毁损掉他们不辞辛苦特地前来观赏的宝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庙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将摩崖石刻抚摩得光滑无痕,或在游览点随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问题是因开发旅游所导致的客观上的损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这是一个让文物专家心惊肉跳的数字。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得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使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这东西从里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称做壁画的“癌症”。有专家做过试验,让40个人在洞窟中待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将超过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书《莫高窟记》,60年代还清晰可见,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人们不禁担忧:百年之后,敦煌安在。
第三,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20年代末,美国生物学家洛克博士多次来到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滇西北泸沽湖畔,从采集动植物标本到研究摩梭文化,并写下了《中国西南的摩梭王国》。他一个人的走访并没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什么变化。可是今天不断涌入的旅游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携,鲜活地向当地人展示着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边,在供游客娱乐而每晚举办的篝火晚会上,游客与村民相互询问、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在桂林冠岩景区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结束后,大多脱下了传统服饰,她们衣着摩登,外表与一般城市女孩已没有太大的分别。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摩梭文化进入了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洛克当年在书中所记录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难看到了。有些学者感叹道:“如果认为外来的、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选择地吸收,那么,不要几年的功夫,在泸沽湖将再也见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说得严重一点,只能见到一些穿着摩梭服装的服务员。然而,如果不吸收外来文明,那里将永远贫穷和落后。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这种现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极具普遍意义。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鲜活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会削弱,某些对外界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成分会减少,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制约,不少地方社会相对封闭,交通不发达,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明显滞后。在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冲击下,当地古朴的传统文化所发生的变化比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要剧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
第四,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出现庸俗化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从本质上来说,旅游就是人对异文化的体验与追求。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但是,某些旅游开发商往往以现代艺术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不恰当的包装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内涵;有的开发商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需要,把一些陈规陋俗、低级趣味的东西搬上舞台;还有的开发商不懂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区别,照搬照抄,形成不伦不类的假民族文化。所有这些做法,都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庸俗化。例如,“洞洞婚恋”本是贵州瑶族(青瑶)的一种恋爱习俗。姑娘14岁以后父母就让她单独住在一间小屋里,墙壁门上凿有一小洞,洞口正对着姑娘枕头。夜间,小伙子到自己爱慕的姑娘房门外,用根细棍通过恋爱洞把姑娘捅醒,隔门或隔墙谈心对歌,若谈得拢,可开门请进家,父母不干涉,家人还回避。谈不拢,姑娘可以装睡,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另找他人。当地俗话说:“一晚可以谈五个,终身只归一个人。”可见,瑶族虽然在婚恋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恋爱方式也较为开放,但他们对婚姻问题却是非常严肃的。当地一些旅游景点为了招揽生意,竟然打着展示民族婚俗旅游的名义搞色情服务,最终激起了该民族的愤怒,他们对搞这种活动的旅游点发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将派出“火枪队”武力解决;再如,在各地向旅游者开放的民俗风情村里,少数民族风俗舞台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尽管表演者的行头比生活中真实的服饰漂亮百倍,但却缺少了该民族服饰原有的本真韵味,给人以虚假的感觉。此外,大同小异的“竹竿舞”从海南的黎族跳到云南的傣族,从贵州的苗族跳到广西的侗族,被人笑称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现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甚至在毫不相干的溶洞景点内也比比皆是,挑逗诱骗游客上当,强行索要小费等不愉快的事件屡见报端;一些落后的东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制滥造的鬼洞、鬼城、阴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种种,不亦而足。像这样连少数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仪式都可以根据“旅游需求”随时随地“灵活”开展,那还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时也是文化歪曲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五,旅游目的地文化限制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即经过了所谓“文化设限”的过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旅游者的文化限制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宽松一些。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让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侵蚀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或有意识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泰国在前几年大力推销的某些不健康的旅游产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确实迎合了少部分游客的需求,也为该国带来了滚滚外汇。但据泰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84年到现在,泰国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扩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万人死于这种顽症,那里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是性。由此而引发的旅游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导致泰国旅游业出现滑坡。上述案例表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有时难免受到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影响,进而有可能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裂变和扭曲。尽管“色情、酗酒、抢劫皆因旅游业而起”的说法是片面的,但应该承认旅游业同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蔓延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海外旅游者“现代化”消费模式的诱惑下,在旅游者和旅游地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悬殊这一客观事实的刺激下,当地的部分居民极易失去原有的纯朴美德,坠落到罪恶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滥,赌博猖獗,离婚率上升,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恶化。此外,国内有些景区,因没有织协调好当地居民的经营活动,平衡好各方利益,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诈游客哄抬物价、甚至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旅游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无论是对当地旅游业还是社会文化,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使得旅游地把发展的优先权让给旅游业,把国土、资源等让给旅游投资者;另一方面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地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一些学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学者,在批判部分发达国家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时,常常把旅游视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过去的大炮政策换成了今天的‘国际旅游讹诈政策’”,“发达世界是在通过旅游将其生活方式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这些观点可能带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并非空穴来风。有的西方人类学家说成群结队的游客把别人的乡土作为“旅游地”,无所顾忌地拍照、游玩,然后再把当地令人好奇的风物特产带回家,成为标榜炫耀之物,这一切都带有明显的“殖民化倾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旅游是现代人的需要,更是未来人的需要。旅游开发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遗产、现代文明等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活动将给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增强文化生态意识,保护、整理、抢救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保持接待地的旅游吸引力;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如何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引导启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如何寻求一种既能使东道社会收入最大化、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谓“新概念旅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贰』 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旅游专对文化属有传播作用。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与此同时,又将自己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带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旅游对文化有保护作用。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地区、社会以及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业,为其经济和社会服务,就必然十分重视对其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作用。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业会强化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异地旅游者。从而使当地文化的特色更为浓厚、特点更为突出。但另一方面,旅游者将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带进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结果使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叁』 分析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旅游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
1、增加民族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旅游业带来外汇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提供当地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它们在供旅游业使用的同时,亦供当地居民享用。这样就会改变民族地区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如交通设施、照明设施、家庭住宿环境和条件等的改变,让他们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2、拓宽民族地区人们的视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外来人员大量涌入,随之也带来许多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当地人们从主动抵制到完全认可,甚至去接纳旅游者的文化,这是一个视野逐渐拓宽的过程。从而他们心理上对外来文化的容忍和接纳能力也逐步增强。世界“全球化”在当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民族文化一旦进入全球化,就会丧失自己的特色。根据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的原理,各民族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在接受的同时,也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个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对该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利,该民族文化就能获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视野的拓宽,使民族地区人们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准备,在全球化过程中能采取更主动的姿态,获得更多机会。?
3、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现代话语对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赋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经将这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内在成为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而在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民族文化被开发利用,且倍受青睐,唤起了民族地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文化。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唤起,以及经过重新认识和评价之后对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们去恢复原有的现已消失或几近消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推动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反过来,这也促进了民族旅游的发展。
『肆』 文化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
文化旅来游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源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关介绍: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跨行业的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文化活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扩展阅读
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旅游文学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古代旅游文学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并不断延续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古代旅游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
『伍』 旅游对文化有什么消极和积极的影响
旅游对文抄化的影响袭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旅游对文化有传播作用。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与此同时,又将自己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带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旅游对文化有保护作用。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地区、社会以及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业,为其经济和社会服务,就必然十分重视对其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作用。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业会强化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异地旅游者。从而使当地文化的特色更为浓厚、特点更为突出。但另一方面,旅游者将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带进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结果使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陆』 文化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拟就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
『柒』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有哪些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的需要的影响确实有很多的。例如他们比住宿的问题,对饮食问题要求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
『捌』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2.增加外汇收入。旅游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其重要。西藏1995年国际旅游业利润达到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业、交通业三个行业全年的利润总额。
3.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旅游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4.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此外,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要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5.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通过旅游业,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6.促进文明建设。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通过领略这些地区的秀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使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7.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推动本地区与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
『玖』 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是正面的。如井冈山吧,我们去开发它,不单单是因为它的风景秀丽,更看重是它具有革命遗址和历史事件。开发文化特色景点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小游客(*包括中外的各种游客)来说,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最佳教材。
『拾』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
2、增加外汇收入:
旅游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
3、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
4、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
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
5、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通过旅游业,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6、促进文明建设: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7、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
(10)文化活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扩展阅读
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旅游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旅游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旅游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旅游行业中的翘楚.
旅游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