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宴案例分析旅游文化
Ⅰ 在中日佛教文化、茶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最为重要的寺院茶会当推( )
在中日佛教文化、茶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最为重要的寺院茶会当推宋代杭州余杭县径山寺的“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诞生于余杭区径山镇径山万寿禅寺,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在宋代,不少皇帝修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的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及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弟子围坐“茶堂”,一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点茶、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叙谊。先由住持亲自冲点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点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奉献给来宾,名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诵经,谈事叙谊。
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并成为中日禅茶交流中心。“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径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径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径山茶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也是日本茶道的渊源。在宋元时期,中日禅僧往来频繁,江南地区盛行的禅宗曹洞宗、临济宗东传日本,开宗立派,瓜瓞绵延,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出现的禅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临济,到近世形成的禅宗14派中,有13派都出自临济禅系的径山派。
曾经二度入宋求法的日本高僧千光荣西,因在都城祈雨应验而获得在径山寺大汤茶会的礼遇。他归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叶、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礼法,写了《吃茶养生记》,介绍种茶、饮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誉为日本的“茶圣”。
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希玄道元入宋求法时,也曾登临径山问道,回国后按照唐宋《百丈清规》、《禅苑清规》等制定了一系列清规戒律,统称《永平清规》。他根据径山茶宴礼法,对吃茶、行茶、大座茶汤等茶礼作了详细规定,对其后日本茶道礼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18世纪网络全书《类聚名物考》记载,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这一发现为实证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由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这一史料记载明确了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径山茶宴,成为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铁证”。
径山茶宴体现了古老的禅茶礼仪,是中华禅茶文化和礼仪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饮茶礼仪所展现的幽静雅致、意畅神清、品茶养心、斗茶逸趣和佛门境界绝无仅有,艺术价值极高;宋代,径山茶宴随佛教东传至日本,尔后逐渐发展为日本茶道,径山茶宴更是日本茶道之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Ⅱ 日本的茶道源自我国古代的茶宴,茶宴形成于浙江的( )
在宋代,不少皇帝修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的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及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弟子围坐“茶堂”,一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点茶、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叙谊。先由住持亲自冲点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点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奉献给来宾,名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诵经,谈事叙谊。
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并成为中日禅茶交流中心。“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径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径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径山茶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也是日本茶道的渊源。在宋元时期,中日禅僧往来频繁,江南地区盛行的禅宗曹洞宗、临济宗东传日本,开宗立派,瓜瓞绵延,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出现的禅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临济,到近世形成的禅宗14派中,有13派都出自临济禅系的径山派。
曾经二度入宋求法的日本高僧千光荣西,因在都城祈雨应验而获得在径山寺大汤茶会的礼遇。他归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叶、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礼法,写了《吃茶养生记》,介绍种茶、饮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誉为日本的“茶圣”。
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希玄道元入宋求法时,也曾登临径山问道,回国后按照唐宋《百丈清规》、《禅苑清规》等制定了一系列清规戒律,统称《永平清规》。他根据径山茶宴礼法,对吃茶、行茶、大座茶汤等茶礼作了详细规定,对其后日本茶道礼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18世纪网络全书《类聚名物考》记载,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这一发现为实证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由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这一史料记载明确了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径山茶宴,成为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铁证”~
Ⅲ 茶文化斗茶是由哪个朝代开始的
斗茶,也叫作茗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品茶比赛,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据考始发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当地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斗茶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一样,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笼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事实上,斗茶应该是在茶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在三国时期,昊国孙皓“密赐茶舛 代酒”,是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开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这应当是茶宴的原型。南北朝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山谦之《吴兴记》)说明此时已有大型茶宴。事实上斗茶的真正产生,据考证与贡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这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两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一些社会名人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唐宝历年间,两州刺史邀请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白因病不能参加,特作诗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峨递午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白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首诗表达了对不能参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
当时,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浙江天目山东北峰径山(今浙江余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游胜地和著名茶区,山中的径山寺建于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品茗论经,磋谈佛理,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径山寺还举办鉴评茶叶质量的活动,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就是在这里创造的。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
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栩,瓶携江上中汾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眠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日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人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苏轼《荔枝叹》也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后。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清人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是一种性灵上的互相引发与交流。
宋代茶宴之风的盛行,与作为宋代的最高统治者的嗜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宋徽宗,对茶颇有研究,曾撰《大观茶论》二十篇,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中都有记载。如《延福宫曲宴记》写道: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项白乳浮盏面,如琉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正因为如此,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饮茶既为朝廷所提倡,全国产量迅速增加,民间饮茶之风也比唐代更盛,于是斗茶从制茶者间走人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在我国丰富悠久的茶史中,“斗茶”是茶
文化
的一种。最早的“斗茶”,起源于贡茶基地。人们为了选出最好的茶贡献朝廷,茶产出后,在一起“斗比”。后来,“斗茶”渐渐流行,上至宫廷、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几乎“斗茶”成风。不但产茶要“斗”,卖茶也要“斗”。“斗茶图”应运而生。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是世人首推的。他一生中创作的茶画作品不少,但流传于世的不多。《卢仝烹茶图》和《茗园赌市图》是他茶画中的精品,其艺术成就很高,成为后人仿效的样板画。
《茗园赌市图》(此画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卢仝烹茶图》的姐妹篇。画以人物为主。画中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前方有一挑茶担卖茶小贩,停肩观看,还有一妇人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画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壮年、儿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于茶贩们的“斗茶”,个个形象生动逼真,把宋代街头民间茗园“赌市”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世人面前。
《茗园赌市图》是以人物为主题的“斗茶图”茶画,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人的外貌形态。有学者指出,《茗园赌市图》是首次反映我国民间俗饮情况的茶画。图中所绘的都是平民百姓,蕴藏与反映着我国茶文化中最积极与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饮茶并不是避世消闲,而是为了和乐与奋进。画中的“赌者”,并非赌钱的赌徒,而是造茶者对自己茶品的品赏与推销。这种先品后销的格局,在以后中国的商界屡屡可有,直至今日。茶画的主题突破了古时文人茶文化的局限,从平民百姓中挖掘了茶画的主题,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Ⅳ 总结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保护现状,看清楚,答对题!
及中国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为它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蕴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内容。
这里首先要谈一谈佛茶文化与中国传统茶道的重要区别。中国茶文化的主调可以说是以儒家茶道为主的。茶道中充满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对其他人际的热情。饮茶,自己养浩然之气,对人又博施众济,大家分享快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的欢快格局。既承认苦,又争取乐,比较的“中庸”,易于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则没有这种欢快的格调,它更为强调“苦寂”,强调“苦寂”中的“顿悟”。那么既然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这两种东西怎么会如此紧密地连诀相伴,而调和成另一种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对于中国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光辉时期——唐王朝。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逐渐发展,但其发展总摆脱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于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发展,使僧居佛刹遍于全国各地。许多寺院不仅成为传播佛学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经济单位,许多高级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于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而僧人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所以把茶与精神结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选之一。由于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僧人修炼也需要饮茶,加上唐王朝大力发展,弘扬佛教,僧人行遍天下,从而推动了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流行。可以说这是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与茶理真正结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禅宗的贡献。至今在中日等国还流行的“茶禅一味”的说法即是明证。禅宗,只是佛学诸派中的一派,但其对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础,是功不可泯的。
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说,心理清净,无有烦恼,此心即佛。其次还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为它的出现,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独立的意境。
禅宗的有无观,是十分有意思的。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不过是劝人心胸豁达些,真靠坐禅把世上的东西和烦恼都变的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禅宗在茶中熔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是修道的一种“创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义,今生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也无济于事,只有干坐着等死罢了。但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茶禅一味”,茶道精神与禅学是相通的。正是由于禅师们在追求静悟方面的执着,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确立,将饮茶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茶道”二字。1)体现佛茶文化特点,突出恢复佛家“茶仪”。
佛教戒律太严不适合中国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称其为佛教了。禅宗主张圆通,但圆通过了分,到后来有的禅僧主张连坐禅也不必了,这对禅宗本身便构成了威胁。所以,到唐末禅宗自己开始整顿。和尚怀海采用大小乘戒律,别创“禅律”,因怀海居百仗山,故称《百仗清规》,《百仗清规》包括了僧人一切行为规范,而茶是禅僧良友,对饮茶的规矩自然也规范了进去。从此佛家茶仪正式出现。
茶仪中比较有名的是浙江余杭径山茶宴。在宋代,径山寺以佛与茶同时出名,号称江南禅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谈佛经,也谈茶道,并赋诗。径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亲自“调茶”,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寺僧——奉献给宾客,称为“献茶”。宾客接茶后,打开茶碗观茶色,闻茶香,再尝味,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别外,禅门把日常饮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规范。所有这些,都是可供我们挖掘、整理的对象。
(2)开辟佛茶文化游对日本市场的重大意义。
日本茶道,无论从茶艺器具、点茶过程、思想精神,都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切的渊源。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茶道更似于中国的佛茶文化。当然,日本茶道中还凝聚着日本人民自己的创造,而正是由于日本茶道和中国佛茶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对我们设计佛教茶道旅游,吸引日本游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但最澄所处是唐朝中期,中国茶文化也是刚刚发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还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质。真正在日本全面宣传中国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础的是日本名僧荣西和尚。由于其两度来华,在中国居住长达24年之久,所以他对中国的佛学理论和茶学道理,都是有一定见地的。这在他的自传中都有所体现,如“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板,拜罗汉于中峰,供茶汤而感现异花于于篮中”。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出现于中国寺庙中,证明自印度传来的佛教已完全中国化了,而所谓向罗汉供茶,感觉由茶朵从杯中显现,据说只有在一定功态下才有这种感觉,从中可见荣西当时修炼的功底。荣西归国后所写的《吃茶养生记》重点吸收了陆羽《茶经》中适于以茶保健和烹调器具、技艺方面的内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与用具。
随着交流的增进,南宋端平年间,日僧圆尔辨圆在径山寺求法,回国时带去了茶籽,播种于安倍川一带,并播传了径山茶研制法,随后日僧南浦诏明在径山修学五年,归国时由将“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回了日本崇福寺,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认为日本“茶道”的故乡在浙江,在径山寺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开发佛茶文化旅游,对于中日文化交流,将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内容。
(3)开展佛茶文化旅游,要重视茶具开发恢复与茶屋的布置。
我们现在的茶室,对于茶具的重视明显不够。茶具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而且在茶艺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至今日本茶道还保留着陆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洗器、调茶的过程中使人逐渐安静下来,经历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体现“省定”、“内敛”的特征。而在洗器、点茶过程中,设计出每次茶会的主题和对话,主客对答,以便通过茶艺回忆典籍、铭文,把人们引入一个古老肃穆的气氛中去……同时,日本的茶室布置亦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特点与精神。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大和民族随时有着“危机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处,大多设计得很低,大约要伏身而行,从中体现出日本人的隐忍精神,而以树干为柱,以竹木、茅草为顶,也随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从此之中,我们亦应注意,在开发佛茶文化时应认真总结、吸收各方优点,从而发掘、设计出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东西。
总之,佛茶文化,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国人是最精神的,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以及整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艺境,是我们开发旅游产品的一个宝贵财富。
Ⅳ 杭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一 民间文学(16项)
梁祝传说 杭州市群艺馆
白蛇传传说 杭州市群艺馆
西湖民间故事 杭州市图书馆
苏小小传说 杭州市图书馆
杨乃武小白菜传说 余杭区
济公传说 西湖区
西施传说 萧山区临浦镇
钱镠传说 临安市
孙权传说 富阳市
方腊传说 淳安县
陈硕真传说 淳安县
念四胡子机智人物故事 淳安县
皋亭山传说 江干区
防风神话 余杭区
朱三刘二姐长篇叙事诗 富阳市 余杭区
运河传说 余杭区
二 民间音乐(5项)
江南丝竹 杭州市群艺馆
细十番 萧山区楼塔镇
富阳丝竹锣鼓 富阳市
浙派古琴 杭州市群艺馆
畲族山歌 淳安县 建德市
三 民间舞蹈(17项)
余杭滚灯 余杭区
淳安竹马 淳安县
西湖五彩龙舞 西湖区
彰坞狮毛龙舞 桐庐县
汾口草龙舞 淳安县
大陆(石濑)花灯舞 余杭区
神兽花灯舞 临安市
虾灯舞 建德市
新合大马灯舞 桐庐县
鸬鸟鳌鱼灯舞 余杭区
里商仁灯舞 淳安县
湍口变狮舞 临安市
贺城拉狮 淳安县
亭趾高跷 余杭区
跳仙鹤 富阳市
李村抬阁 建德市
瑶山秋千 淳安县
四 传统戏剧(5项)
越剧 杭州越剧院
杭剧 杭州滑稽剧院
淳安三角戏 淳安县
目连戏(临安目连戏 西溪哑目连)临安市 西湖区
提线木偶 建德市
五 曲艺(6项)
杭州小热昏 杭州滑稽剧院
杭州评话 杭州滑稽剧院
杭州评词 杭州市群艺馆
独脚戏 杭州滑稽剧院
杭州摊簧 杭州市群艺馆
杭州武林调(杭曲) 杭州市群艺馆
六 杂技与竞技(3项)
翻九楼 萧山区
蒋村船拳 西湖区
五常十八般武艺 余杭区
七 民间美术(6项)
金石篆刻 西泠印社
都锦生织锦 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
桐庐剪纸 桐庐县
西兴灯笼 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
昌化鸡血石雕 临安市
杭绣 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八 传统手工技艺(28项)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张小泉剪刀有限公司
竹纸制作技艺 富阳市
越窑青瓷制作工艺 萧山区
西湖绸伞制作技艺 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王星记扇制作技艺 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
萧山花边生产技艺 萧山区
南宋官窑瓷制作工艺 萧山区
杭州铜雕 杭州市金星铜工程有限总公司
杭州金银饰艺 信源首饰店有限公司
杭罗织造技艺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蚕丝生产技艺(养蚕、缫丝、制绵) 余杭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西湖区
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 桐庐县
中泰竹笛制作技艺 余杭区
昌化竹编制作技艺 临安市
杭州竹篮编制技艺 西湖区
八都麻绣编织技艺 淳安县
常绿纸伞制作技艺 富阳市
西湖天竺筷制作技艺 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杭州雕版印刷术 西湖区、富阳市
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 邵芝岩笔庄
青溪龙砚制作技艺 淳安县
运河石桥建造技艺 拱墅区
运河埠头建造技艺 拱墅区
严东关致中和酿酒技艺 建德市
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 西湖区
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 西湖区
杭帮菜烹饪技艺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九 传统医药(2项)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张同泰中药文化 下城区
十 民俗(11项)
西湖香市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西湖放生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钱江观潮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吴山庙会 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
满觉陇赏桂 西湖区
西兴祝福 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
花朝节-祭花神民俗活动 拱墅区
半山泥猫习俗 拱墅区
龙舟竞渡(蒋村、五常) 西湖区、余杭区
径山茶宴 余杭区
九姓渔民习俗 建德市
Ⅵ 径山茶的茶叶文化
径山万寿禅寺建寺以来饮茶之风甚盛,唐宋时代佛教盛行的《百丈清规》、《禅苑清规》,将僧侣的饮茶列入日常行为,并规定一种仪式,称为茶礼,并加以提炼以宴请上宾,成为茶宴、这就是著名的“径山茶宴”。
盛唐时,以茶宴请、款待宾客,更被视为清雅风流的待客方式,文人士大夫全热衷于茶宴的形式。到了宋代,寺院也兴起了茶宴,最为著名的即“径山茶宴”。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径山茶图考》说明,该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径山茶图考》辑录的大量史载图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其二,径山是茶圣陆羽的著经之地。此事曾多有争执,一日湖州,一日余杭。唐陆羽鸿渐隐居苕雪,著《茶经》之地,常用此泉烹茶,品其名次,以为甘冽、清香,中泠、惠泉而下,此为竞爽云。”现经赵大川先生考证,所渭“苕雪”就是当时余杭的别名,而“陆羽泉”则明明白白说是“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吴山界双溪路侧,即径山之东麓。“
其三,径山是日本茶道之源。宋时径山寺内盛行“茶宴”,茶宴不是物产,乃是径山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刹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一种仪式,茶宴在布置洁净典雅的明月堂举行,室内张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并有专用茶具,据传其程式为:献茶、闻香、观色、品味、论茶、交谈等六项依次进行。日本至今流行的“荼道”源于茶宴,据日本《茶之文化史》载:茶道源于”茶社”,茶社源于大宋国的《掸苑清规》。《掸苑清规》是日本赴径山拜师求学的圣一国师圆尔辩圆于仁治二年(1241年)从径山带回日本国内,并以此为蓝本制汀《东福寺清规》,其中有程序严格的茶池。该书还说:自兰溪道隆、无学祖元(径山无准法嗣)到日弘教后,举行茶社的僧堂要张挂宋徽宗、牧溪、赵干、李孤峰、李迪、崔白等名人字画,张贴径山祖师无准师范、虚堂智愚的书法墨迹,摆设中国花瓶,泡茶用天目茶碗。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径山茶宴是日本荼道之源。 传说一
宋时,佛教兴起,香火日盛,以茶助禅,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居五山十刹之冠的径山,更是茶以禅名,禅助茶兴。每年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亲自主持,然后献茶于僧客,一时间,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
当时大文豪苏东坡久慕径山大名,一日来游径山寺。方丈见其衣着平常,以为只是寻常香客,不以为然。只淡淡说:坐。又转身对小和尚喊:茶。小和尚于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觉来人谈吐不俗,气度非凡,便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经过一番深谈,方丈得知来者乃大诗人苏东坡时,情不自禁地说:请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铺纸以求墨宝。东坡先生一思忖,提笔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罢,满脸通红,羞愧难当。
传说二
唐代天宝六年(742),禅师法钦到径山结茅传教在龙井旁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谁想数年后径山茶树竞蔓延山谷,在径山上逐渐繁盛起来。唐大历三年(768)代宗皇帝李豫礼请法钦进京,赐封“国一禅师”之号。次年御诏杭州府为法钦在径山建寺,名日径山万寿禅寺。 《径山采茶歌》——清·金虞
Ⅶ 中国茶文化的现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
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