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文章
⑴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新解
摘要:旅游文化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文化应重新划分为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
化,二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原生性旅游文化使次生性旅游文化得以实现、次生性旅游文化提高原生性旅游文化层
次,二者在性质、构成、研究重点等方面有区别。
关键词:旅游文化;原生性旅游文化;次生性旅游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却一直没有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旅游文化的各
种分支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旅游主体文化与旅游客体文
化[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2]、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3]、旅游文化
与旅游资源文化等。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应是旅游
文化概念的确定。
二、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
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
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
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受这
种学说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
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4];有的学者认为,旅游
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5];有的学者认为,旅
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
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
的总和[6]。学者们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握到了旅游文
化的外延,但对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却稍嫌不足。
三、旅游文化的再认识
(一)旅游文化概念界定
谢春山从“整合”的角度,认为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
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这一概念不仅明确了旅游文化
的外延,即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和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那
些不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一般文化不可以统称为旅游文化,从
而弥补了“总和说”的不足;而且揭示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即旅
游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是随着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而
变化的文化。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之上,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原
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从而打破“碰撞说”中的三
体文化和六要素文化的传统界定。
(二)原生性旅游文化
原生性旅游文化是指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文化,它不仅
是旅游活动的直接产物,也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具体包
括:旅游者文化(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消费文化、
审美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内容);旅游产品文化(即因旅游活动
而生产的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娱乐文化、愉悦文化等内容,其中
主题公园文化最为突出);旅行社文化(旅行社在为旅游者组
织旅游活动时所体现的服务文化、审美文化等)。
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原生性旅游文化,其文化内涵注定
是由旅游活动所赋予的。虽然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形成原因唯
一,但其内涵可以通过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
不断学习而得到提升。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层次的
旅游者所承载的旅游动机、审美需求不同,所生产的旅游产品
的文化内涵便有所不同,并形成了多样的原生性旅游文化。由
于旅游活动在追求愉悦的同时也要遵从一般的行为规范,如
道德、法律规范等,所以原生性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即要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社会规范、以及旅游地习俗、旅游地
居民的行为模式。
(三)次生性旅游文化
次生性旅游文化指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业的生
存要依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而这六要素是先于旅游
业而产生的,所以不能将其文化内涵笼统地归为旅游文化,因
而称其为次生性旅游文化。其具体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
次生性旅游文化在与原生性旅游文化不断的碰撞与整合
中,逐渐远离自身文化,增添旅游文化色彩。次生性旅游文化
的形成是由旅游地居民、旅游者、旅游业共同创造的。不管是
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一旦成为旅游者的造访对象,有旅游
业介入,便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如果是名人来游,可能会留
下墨宝、遗迹与客体共存,当地居民也会由此演绎出种种传说
附会其上;如果发展成风景名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为其
规划、定级,旅游企业则忙着设计开发。这些文化现象固然是
旅游者和旅游业创造的,但一经附着而成为吸引后来旅游者
亲临其境的旅游对象,它们也就转化成次生性旅游文化。
四、原生性旅游文化与次生性旅游文化的关系
(一)二者的联系
1.二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生性旅游文化与次生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子文化。
本文所界定的旅游文化是指由旅游活动所引起,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原生性文化强调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
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和旅游产品、旅行社
的愉悦、娱乐文化等,其主要是由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文化。次生
性旅文化包括那些先于旅游活动而产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
及旅游业所依赖的六要素中为旅游产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活
动的发生是由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介共同构成的,同样
旅游文化也是由原生性旅游文化、次生性旅游文化共同构成
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独自构成旅游文化。
2.原生性旅游文化使次生性旅游文化得以实现
在旅游活动中,原生性旅游文化负载着主要的旅游文化
因子,通过旅游媒介、在相异的文化区域和景观空间中出现,
与次生性旅游文化发生碰撞,原生性旅游文化传播到旅游地,
对旅游景观和旅游地的原有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
逐渐背离原有文化。就次生性旅游文化而言,自然和人文资源
是先天的。如果没有原生性旅游文化人的参与及传播,次生性
旅游文化便不会实现并广泛传播。
3.次生性旅游文化提高原生性旅游文化层次
次生性旅游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产物,是文化的载体,并
在社会文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赋有文化内涵的次生性旅游
文化在原生性旅游文化追求愉悦的过程中,提高了原生性旅
游文化的层次。在旅游活动中,次生性旅游文化所呈现的景观
特征、风土人情,能激发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审美文化、愉悦文
化,使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只
有在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相互交融时,旅游文
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二)二者的区别
1.构成不同
原生性旅游文化以旅游者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行社
为核心,包括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和旅游
产品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次生性旅游文化以旅游资源文
化和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为核心,包括自然旅游资
源文化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以及旅游企业文化等内容。
2.性质不同
原生性旅游文化中以旅游者文化为核心,主要属于精神
文化性质。次生性旅游文化中以旅游资源文化为核心,吸引旅
游主体的是它自身的物质形态,所以说次生性旅游文化以物
质文化为主。
3.研究重点不同
原生性旅游主体文化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旅游者的
文化修养,提高旅游者其审美能力,以求获得更多的精神愉
悦,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生产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提供思路和理
论依据。次生性旅游文化的研究侧重是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本身的文化内涵是其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合理
利用旅游资源的文化,使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五、旅游文化建设
(一)原生性旅游文化建设
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建设,主要在于旅游者自我意识的觉
醒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层次的提升。原生性旅游主文化层次的
提高,有利于加深对旅游的理解,获得更高的愉悦满足。提高
原生性旅游主文化的层次包括丰富旅游者的自然知识、人文
知识、社会知识和完善旅游产品质量。它一方面有待于基础教
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旅游业的帮助、引导。
在基础教育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基础教育包括旅游教
育的普及力度,为潜在旅游者提供旅游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
审美需求。在旅游业方面,旅游业者应把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
旅行社服务水准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为旅
游者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首先,美化景观的外在
形式,使其满足旅游者的审美感知力。旅游者通过感知的自动
筛选,与自己的某种情感结构联系起来,在以物抒情或寄情于
物的心理活动中得到特殊的审美体验。其次,增添旅游产品的
意境,丰富旅游者审美想象力。再次,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
涵。这有助于提高旅游者审美理解力。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原生
性旅游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次生性旅游文化建设
次生性旅游文化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地文化和旅游企
业文化。其建设应由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居民共同参与,赋
予自然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以文化意味。作为旅游对象,旅游
资源的吸引力程度又不完全取决于本身,还要受到人们审美
情趣的影响。旅游资源自然越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它对于旅游
者吸引力也就越强。想要保持旅游资源的本身魅力,关键要挖
掘旅游资源中的独特性,给旅游者创造文化冲击。
旅游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与生俱来。首
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已决定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有选
择的挖掘,留精华去糟粕。其次,对于选择挖掘的文化内涵,要
尊重历史、忠于事实,尽量恢复其本来面目,不可随意改变。最
后,要坚持整理保护。
旅游活动改变了旅游地文化,但如果旅游地为了吸引旅
游者,使自身文化特色消失、提供世俗化和庸俗化的旅游产
品,便失去了本地的原有文化,丧失了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动
力。在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最为重要。其不仅
要制定有关旅游地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使旅游地的文化保
护有法律依据,还要向旅游地居民宣传保护当地文化的重要
性,提高其保护当地文化的积极性。
旅游企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其文化建设越符合旅游者的
实际需要,就越会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所以,旅游企业的经营
者要在对客服务中,了解旅游者的审美、饮食、消费、娱乐、交通
习惯,尊重旅游者的民族习俗、宗教观念、政治理念等,为旅游
者提供方便但不失庄重,热烈但不失理性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俊皎,杨鹤宁.旅游文化的诠释[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3).
[2]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
游学刊,2005(4).
[3]谢春山.历史与旅游的交汇:旅游文化渊源探析[N].光明日
报,2007-07-7(A06).
[4]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1999(4).
[5]阳国亮.多维视角旅游文化研究简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4(2).
[6]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6.
[7]周其楼,等.浅谈旅游审美主体的心理积淀对旅游审美的影
响[J].经济师,2005(8).
[8]张继涛.论旅游主体文化的成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4).
[9]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2).
[10]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⑵ 以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为主题写1500字文章 求大神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前引】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 、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①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经济的发展最高境界乃是与文化的交融。不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自然景观的亲近都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而旅游文化的载体信息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旅游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旅游业乃至全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旅游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作为一个综合性高品质的旅游文化活动它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发展旅游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多种旅游资源而是要确定他们的素质是文化。随着文化内涵和旅游将是无穷的魅力故事细节。中国有句俗话“山不高但不朽的名字水不深有龙则灵说”文化是拥抱自然与文化的升华以使自然的生机和灵气。从产业的发展现代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任何旅游景点和有竞争力的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魅力。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神往的是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文化它决定了文化传承的选择性和可能性。旅游可以推动的各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利用不可复制的多样性资源文化跟着旅游走旅游开发到哪里文化跟进到哪里文化产品可以转变为商品打造成为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只有把文化和旅游完全结合好了才能让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重大调整时期旅游和文化表现出了一体化的深入共生的共同发展趋势。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有机结合已日益成为推动力量以吸引市民旅游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已日益成为扩大旅游市场的重要动力;旅游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越来越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支点;的有机结合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越来越多地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对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把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努力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生的平台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指导旅游、统领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度假、休闲、康体类等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提高旅游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用旅游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实现文化的价值。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多方面激发和吸引游客的兴趣赢得游客的认同感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总结】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2、尹华光.旅游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①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 自然 ——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②注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⑶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旅游与山水文化的论文
旅游(来travel)是人们为了休闲源、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是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总和。旅游的目的是寻求精神上的愉快,世界上最早旅游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旅游者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旅游是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⑷ 求一篇旅游文化的论文.
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
(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应该“真实”,这种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靠拉几个“洋专家”,“土权威”捏造、篡改的历史。在这场“丝路起点”争论中。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蔡运章在古籍《穆天子传》找到了佐证:西周时期穆天子从洛阳出发,西游到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佐证”,只能是传说而已,笔者认为并不能构成历史文化的真实场景。获取历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涉及气象、宗教、贸易、艺术等方面的特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更应运用现代的考古方法进行科学断定,通过多方面寻找史料,多方论证,才能还原其本真性。
(二)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丝绸资料可走。蔡运章先生认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商代时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条“玉石之路”,安阳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阳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实上,商州时期,直至张骞出使,长安以西是蛮荒之地,汉朝对此冷淡,甚至有放弃掉“凉州”的打算。我们研究问题,要用哲学的观点,应该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研究“丝绸之路”要首先确定其历史概念上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张骞是代表大汉政府主权国家出使西域的,这是其一;学术界认可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和起止路线已有定论,就应在这个范畴内深入研究,这是其二。丝绸之路陆路有三条,在历史中有过演变,但应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一些考古的东西仅限于历史的范畴,对旅游文化的作用应有所选择。经过慎重考虑,中国专家目前侧重于主张以张骞出使西域时间为起点,清中期为时间终点,这一主张在“新疆会议”上基本被中亚沿线国家接受。
(三)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西安、洛阳媒体报道时各有偏颇,缺乏“中立”立场,这也许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但有点“祸国殃民,贻误子孙”。洛阳媒体在对“新疆会议”上的《初步行动计划》表述有意篡改,这种“黑色幽默”有悖于职业良知。
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市场商品性
(一)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说白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文化之争,西安、洛阳两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丝绸之路起点”这种旅游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撑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城市在整体竞争中获胜。
(二)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西安、洛阳之争,不仅仅看到联合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援助,还在于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
(三) 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西安、洛阳两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迁,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设。笔者看到西安、洛阳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
七、结尾
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个城市对旅游文化的重视,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共赢”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打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旗帜,漠视旅游文化历史本真性的选择。也不是为了保住洛阳加入申遗名单,在“不影响西安”的前提下,将始点由西安东移至洛阳。丝绸之路在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当前,商贸交易有“回潮”趋势,备受沿线各国关注。其申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国无法单独申报,申遗工作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据悉,这个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西安作为起点城市,在重新设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西安碑林等将作为丝绸之路的捆绑项目出现;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全长1600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对天水麦积山、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嘉峪关和魏晋墓等文物点进行了重点考察,包括10处石窟、6处古建、7处古遗址、4处古墓葬在内的物质遗存,被列入了申遗保护方案;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经启动了近两年的对沿线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工作
除了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将河南(洛阳)也纳入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单位,但并不是以“丝绸之路起点”的名义纳入的,主要还是考虑了其丝绸之路的遗迹。笔者考虑,可能是为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甘肃在打“丝绸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办《丝绸之路》杂志,新疆,陕西也不例外。丝绸之路已成为一种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例如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模特大赛”等等,影响甚广。
关于旅游文化及其历史所谓本真性和市场的商品性问题,笔者只是泛泛而谈,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师长们加入到研究旅游文化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发展探究等等问题的队伍中来,不断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尽自己一点心意。
⑸ 旅游与文化的文章
旅游类职业论文鉴赏 一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 旅游类职业论文鉴赏 二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
⑹ 论旅游与文化
说的不好,瞎想的,内容范围如下:
1首先文化,文化是经济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然后是旅游人的文化,
3其次是旅游地方的文化,
4然后再是不同文化的渗透和吸收。
⑺ 求一篇1000字题目为我与旅游文化作文
我赞美丽江
游玩了两天的西双版纳,我们乘坐飞机来到古城丽江。
我们先去东巴谷,东巴谷是纳西族摩梭人的文化传播点。在那里,向我们展示了纳西族摩梭人的悠久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那里的房屋沿泸沽湖畔而建,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为土木结构,雨天滴雨不漏。摩梭人还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文字——东巴象形文字,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这一切让我不由得惊叹,纳西族的人民可真太聪明了,能将东巴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了解完纳西族文化后,就向神秘莫测的玉龙雪山进军。来到雪山,天下起了雨,雨幕与云雾又为玉龙雪山增加了几分神秘。乘着缆车来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峰,抬头看,只见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峰映入眼帘,它直插蓝天,南北向排列的玉龙十三峰犹如一条腾空的玉龙。它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还随着时令河阴晴的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美不胜收。雪山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像玉液刷洗,晶莹的银光,耀目晃眼;有时一条云带束腰,上面雪皎皎,下面冈峦碧翠,简直就是到了人间仙境,我们去的时候虽然天下着雨,但雪山的魅力不减。玉龙雪山是神圣的,是美丽的,它像一位仙女守护着丽江,守护着纳西族。
玉龙雪山气势磅礴,变化多端,而丽江古城却又是古朴清静中显本色。于是我们来到丽江古城,来享受这里的古朴、雅致。听导游介绍,这里以前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十分有历史文化。我听着更加向往了。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古城——丽江。一进古城,一股清风迎面扑来,顿时使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放眼望去,“哇!丽江古城可真美!”我不由的发出感慨。大理石铺地,光滑斑斓,生动而有灵气,潺潺溪流随处可见。这里的房屋全是手工建造的土木式房屋,土木式房屋一幢紧挨一幢,鳞次栉比。并且依山而建,依水而设,真可谓是条条街道见流水,家家门前有流水。所以又“东方威尼斯”的美称。桥梁在古城随处可见,它贯穿全城。我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的桥梁都没台阶,原来以前是方便千马行走。
街道四通八达走进去就像走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路。最吸引我的是那别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光拿葫芦丝来说吧,品种数不胜数,到了商业街这顺手买一点赠与亲朋好友何乐而不为呢?
渐渐地人多了起来,打破了之前的宁静。这时我来到一条小溪前,洗了把脸,哇!真爽!看看水里又鲜艳的鹅卵石和水草。水里不时能看见许多条鱼在游动,小溪边一排排的垂柳,婀娜多姿,又为古城增添了许多魅力。
古式的建筑,叮咚的泉水,古色古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
我赞美丽江,赞美这古今中外的历史名城;我爱丽江,爱这世界文化遗产。车啊!开慢点,让我再看看这美丽的古城!
⑻ 谈旅游与文化关系的摘要
旅游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旅游与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旅游来说,有的人喜欢有名胜古迹,有的人喜欢有山河大川。你的喜欢风土人情,有的喜欢花红柳绿,无论喜欢什么都是一种文化的基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