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1.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意义
宣城与黄山、池州等地同属皖南地区,同受徽文化影响,自然人文景观一脉相承,符合打造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条件。示范区建成后,将可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包括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安庆,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平方公里,总人口1069.6万。
【范围】7市入选示范区 面积共5.7万平方公里据了解,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7市、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池州市的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以及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和安庆市的潜山、太湖、岳西县为核心区。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30年。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介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纲要》提出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
【布局】打造“一圈两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纲要》指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今后将着力打造“一圈两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一圈”是指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充分展示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商文化、文房四宝、徽菜、徽茶等历史文化魅力,保持徽州文化的完整性,推动徽州文化与青山秀水、美好乡村联动,形成以黄山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山水文化旅游圈,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
两带是指:“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和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升金湖、花亭湖为节点,将皖南高品质的山水风光连为一线,充分展示精、奇、清、秀的特色,联动开发观光、文化与度假组合型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区,培育形成世界级黄金旅游带;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突出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游轮观光、主题公园体验、健康运动养生等,串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皖江城市及重要景区,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目标】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7千亿,接待游客超46000万人次
围绕三大战略定位,《纲要》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保质量保持领先、文化旅游产业显著发展、文化旅游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五大目标。
到2020年,示范区的绿色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将基本形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90%,森林覆盖率达到51%,核心区的空气优良率将达80%。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70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超过46000万人次,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培育5—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示范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70000元和28000元。建成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平台,交通能力、能源保障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政策】设立投资基金支持申报品牌赛事
建设示范区,必须有一批重大政策支持。《纲要》结合示范区建设需求,提出了一批需要国家支持的重大政策。
《纲要》鼓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设立以文化、旅游、生态为主要内容的股权产权交易机构,设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有实力的央企在示范区围绕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设立大型产业基金,研究设立旅游文化特色分支机构,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在土地政策方面,《纲要》支持开展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流转试点,支持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项目采用约定用途、控制使用条件,并给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的方式取得土地。
此外,《纲要》允许示范区结合资源特色,规范建设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支持示范区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项目和体育品牌赛事。支持孔子学院设立徽文化课
程。支持申报举办中国(黄山)国际文化旅游高层论坛,打造示范区国际合作平台。
【交通】打造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新建多个机场
打造具有国际范的旅游新名片,交通是关键环节。《纲要》提出,要加快区域内城际铁路、普通铁路、省道、旅游干线、农村公路以及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和景区连接线建设。实现快速铁路联结所有省辖市,普通铁路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镇,所有县城通达高等级公路,重点旅游乡镇基本实现四级及以上公路连接。
《纲要》提出将新建芜湖(宣城)机场,研究迁建安庆机场,推进黄山机场改造,新建马鞍山、岳西、宁国、泾县、无为、芜湖县、九华山等通用机场。
2. 生态示范区的型态分类
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
生态农业始终是生态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总结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开展了大量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和试点示范工作,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我国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至2000年,我国已有8个生态农业村被授予“全球环境五百佳”的称号。此外,我国还受委托举办了国际生态农业的培训班。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建设工作,经多年努力,正向纵深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更趋齐全,由初级向高级推进,业已出现一批高水平、高效益、各具特色的成功样板。如湖南省隆回县注重发展以果、药为主的生态农业,不仅使该县1.6万多公顷荒山秃岭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而且为山民觅到了生财之道。我国农村第一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的“全球五百佳”之一——江苏姜堰市河横村就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起点,最终形成一个集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保健食用油生产基地、食用菌药用菌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水产基地为主的生态型农村经济模式。我国50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的辽宁盘山县在十年之内由过去被人们称为“南大荒”的贫困区,一跃进入“小康”,靠的就是全方位生态农业建设。目前在盘山县已形成以优质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以河蟹为主的水产业、以棚菜为主的蔬菜业、以黄牛和瘦肉型猪为主的畜禽业、以“红富士”为主的林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并举的总体框架并建立了十大基地,大投入带来了高产出,使盘山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县的典型。 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示范区
如上海崇明县,利用国营农场众多的优势,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起点,逐步推行鸡粪喂猪、猪粪化沼气、沼气渣下鱼塘及其他形式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后逐步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进而大量出口,形成多家骨干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而江苏大丰县则在推广生态工业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农工农、回收利用厂内消化、清洁工艺三种方式的成功经验。 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
生态旅游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为资源,以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其他行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早在1990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安徽黄山便是一个典型。黄山市政府和黄山管委会经过十年努力,他们视保护为重中之重,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既发展旅游又保护环境的新路子。他们完善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实行分区旅游,景区轮休生态保护,改善景区交通、娱乐、服务设施,开通微波通讯,以燃油代替燃煤, 防止大气污染,为让黄山这一大自然的杰作焕发出“世界级”的风采做出了贡献。 乡镇工业型示范区
以县域内乡镇企业为整体对象,开展乡镇工业小区规划,加强污染管理,使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国家计委和国家环保局通过在六省七县开展乡镇工业小区试点工作,为生态示范区工作奠定了基础,如江苏无锡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无锡继续在全国领先的关键是要走乡镇工业型生态建设之路”的结论,到2000年,他们已经基本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近年,为解决乡镇企业给农业造成的污染,提高农业产出,保护太湖水资源,无锡正紧锣密鼓地沿太湖建设高标准的乡镇工业型示范圈。 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农村城镇已迈开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重大。如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江苏扬中市投资10亿元,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另外,由广西北海市城市规划局等联合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我国第一个2000年小康型生态城市住宅示范区——“银湾花园”小区,绿地面积占34%,它的启动推动了我国的生态住宅与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
有计划地恢复和治理已破坏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原因,人口猛增、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致使我国一些地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应以矿区开发造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区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恢复建设。例如:从1980年起,河北唐山古冶矿区把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列为振兴全区经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头等大事,经过20年的努力,基本改变了古冶大地“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来低的低”的严重塌陷状况,成为全国采煤塌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当前,全国共有2000个立项试点的生态型单位,它们的运作,为生态示范区的发展创造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使生态示范区这一跨世纪工程在神州大地蓬勃开展,根据国家计委“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在2000年前试点的基础上,2001年~2010年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推广阶段,预期将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广到全国1/3左右的县市,2011年~2050年为全面普及阶段。
3. 解读丨什么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又要如何构建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4.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简介
大江大湖大武汉,好山好水好黄陂。武汉市黄陂区区长吴祖云在灵秀湖北“市长xie你游”活动中,向记者介绍,黄陂区已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景区群—“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黄陂拥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旅游景区群木兰八景: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清凉寨、木兰古门、锦里沟、木兰云雾山、农耕年华和大余湾等。配套黄陂旅游集散中心正式启用。 至2014年,黄陂有国家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及国家4A级景区3家(清凉寨、锦里沟、农耕年华),是全国4A级以上景区最密集区。黄陂区立足区情,抢抓机遇,着力把丰富的山水资源与文化品牌有机结合,大力实施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行业主管、品牌主打”的“五主”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旅游强区、名区的蝶变。整个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已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2012年,全区接待游客803.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0.08亿元,全区5万农民先后吃上了旅游饭。此外,黄陂区另有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木兰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武汉第一漂天寨沟漂流、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汉口北旅游购物中心、武汉百联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等一大批差异化发展的旅游景区。黄陂已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智慧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旅游强区”。旅游业也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
5.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什么政策
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减征税费。飞游休闲网为您解答。
6. 武当山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该项目由太极湖新区和太极湖旅游区组成。太极湖新区即武当新城板块,由商业版娱乐区、旅游服务区、养权生度假区组成,重点建设旅游发展中心、武当国际武术交流中心、五星级太极湖国际大酒店、武当艺术馆、太极剧场、太极湖学校、太极湖医院、商业步行街和高档居住区等项目。太极湖旅游区由旅游度假板块、水上游览板块和户外休闲板块组成,包括国际创意区、运动公园区、度假酒店区、管理中心区、文化体验区、旅游码头区、主题公园区、集散中心区、水上游览区、户外营地区、森林公园区、户外大本营区、后勤服务区和新农村示范区组成,重点建设太极小镇、武当山功夫城、老子学院、太极养生谷、山地运动公园、武当国际会议中心、超五星级文化主题酒店、蓝湾、武当山旅游码头、游艇俱乐部、汽车营地、自行车营地、户外小镇、户外学校等项目。
7. 安徽省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这里有你的家乡吗
安徽省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其中包括马鞍山市、桐城市、黟县、舒城县和全椒县,但其中没有我的家乡。
然后再说说舒城县,舒城县占地总面积两千多平方千米,2018年常住人口约99万人。另外,舒城县是多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比如中国龙文化,全国十三家梁祝文化。著名景点有万佛山、百丈岩大瀑布、万佛湖等。
最后再说说全椒县,全椒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三山、两河、三湖”,交通便利,多条高速公路传境而过。著名景点有 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8.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进入这个名单都有什么要求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已经公布,想要进入这个名单有哪些要求呢。
以上这些就是要进入旅游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啦,总的来说只要用心服务的基本都能进入哦。
9.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思路
根据湖北省政府下发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一是在后现代理论指导下确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战略。强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保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既展示出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又借助于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借鉴并超越世界上先发国家的历史经验,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欠发达而生态文化资源赋存的初始条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产力形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经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集成—产业集聚—综合效益”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支撑内生增长方式的原动力。在实施步骤上突出“交通先行”战略和“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整合提升利用资源,形成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呼应互动的“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 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本原则为:
1、统筹规划,有序发展;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3、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5、资源共享,开放合作;
6、保护优先,和谐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来召开了多次高规格现场会和工作会,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做了重要讲话,主要精神如下:
2009年7月9日至10日,在宜昌召开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罗清泉指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培育品牌、发展主体、强化基础、创新机制。他强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加强领导。各市州(林区)及省直相关部门的领导要拿在手上,亲自动手,下重手抓。要有专门的班子抓,要加强工作协调和联动。
常务副省长、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宪生大会发言,要求正确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即规划与落实的关系、省与市州(林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突出旅游特色与促进全面发展的关系。他部署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颁布“一总三专”规划,全面推进规划实施;强化目标责任,着力推进12大工程建设;尽快出台扶持政策,改善和优化圈域发展环境;扩大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融资运营体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010年6月21日至23日,在宜昌市、神农架林区、十堰市沿线,召开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现场会”。会上,罗清泉说,一年多时间以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项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各项建设和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生产总值4980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2010年前5个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工业增长31.2%,城镇以上的投资增长41.5%,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
省长李鸿忠因为防汛工作,在现场会上做了书面发言,他说,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重要战略机遇。全省要更新发展理念,从省级层面规划统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由单纯的旅游圈建设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2010年8月11日至12日,就是前不久,在宜昌召开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现场会”,常务副省长李宪生部署:做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培育市场主体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引导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创造拓展市场主体发展的招商引资平台和融资渠道;策划打造十大核心景区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完善项目库并推进项目与市场主体对接。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的关系,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做强做大旅游龙头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他要求体现“专、精、特、新”这四个字。 概括起来说,规划工作全面完成,配套政策和跟进措施稳步实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市场主体培育发展迅速。
关于规划,在宏观层面,形成了省“一总三专” + 市州林区“一总三案”规划体系。
在中观层面,编制了《湖北省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总体规划》,该规划在2009年9月30日湖北省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审定并下发实施。对武汉-武当山-神农架-宜昌-武汉沿线1139公里打造景观廊道,让游客实现边旅边游、旅就是游的享受。“生态景观工程”核心内容是“两段两区十村落”:
“两段”:武神生态公路(G209)房县城关至房县银坪乡龙洞沟,路段全长64.3公里;宜神生态公路(S312)夷陵区姜家湾(K11)至雾渡河集镇桥头(K58),路段全长47公里。
“两区”:改造汉十公路孝感服务区、武当山服务区。
“十村落”:打造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10个景观段各1个特色村落,分别为丘陵田园风格的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办车站村,重丘山林风光的随州市随县均川镇松树垭村,岗地田园风光的襄阳市襄城区张湾镇张家湾村,山林水库风光的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元和观村,低山林地风光的房县土城镇塘梗村,高山原始森林风光的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三堆河村,低山河谷风光的兴山县水月寺镇杉树坪,重丘风光的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赵家湾村,水乡田园风光的荆州市沙市区观音档镇丫角村,平原田园风光的仙桃市沙嘴街办叶家河村。
已实施完成一期工程。 造景5万余亩,改造特色民居4411户,竖立旅游交通标牌227块,还有山体水体和村庄环境整治及相应的环保工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项目,这是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交通先行决策的具体措施。2008年首战全长225.1公里武神生态公路改造,经过两年多的奋斗,从武当山到神农架由原来的6小时车程缩短到4小时,又将沿途打造为植树造景生机盎然,旅游标识标牌清晰明丽,特色民居改造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全长173公里的宜巴高速公路2009年开工,将一线穿珠串起三峡画廊,昭君故里和神农雄峰,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随岳、十房、武荆等高速公路和一大批景区道路、三峡翻坝公路、宜昌—十堰等铁路工程、神农架机场、王昭君码头等“铁水公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建设,如火如荼,有的已经建成投运。据统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公路总里程已达123685公里,占全省的62.7%,其中高速路达1662公里,占全省的50.6%。根据审议通过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布局为六大综合运输通道、八大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大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到2020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交通将形成“一线穿珠、路景相融、便捷舒适”的特色旅游交通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交通圈;“内畅外联、辐射全国、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集约高效、安全优质、文明规范”的现代交通服务网络,交通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据统计,圈域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幅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达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高位增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841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实现旅游总收入338.7亿元,同比增长31.4%。2010年“五一”及暑假期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要景区景点接待旅游人数成爆发式增长。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三峡人家及白果树瀑布、恩施腾龙洞等景点景区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都比2009年同期增长50%左右,有的甚至翻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先期启动的12大重点工程,总投资达1222亿元,其中,2009年湖北省政府专项投资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8.5亿元,撬动倍数达6倍多。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武神生态公路等“铁公机”交通项目、十堰武当山太极湖景区项目、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项目、宜昌嫘祖、屈原和王昭君故里景区及清江北纬30度岛之世外桃源项目、神农架整合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一体化运作的神旅集团公司重大项目、襄阳古隆中景区、习家池汉代私家园林等项目、恩施大峡谷等项目,洪湖岸边是家乡、乌林高端温泉等项目、荆门长寿之乡旅居项目、圈域7个旅游名镇、62个旅游名村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了《荆州风》、《三峡风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十堰国际武当武术节、宜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文化论坛、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会活动,尤其是由湖北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靓丽的文化名片。(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组织机构保障和政策措施湖北省政府成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鄂西圈办机构编制和人员已于2009年9月中旬全部到位。
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的责任分工方案》。湖北省政府已经颁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办法》。《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产业优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后续政策已经起草完成,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拟经过省政府常务会议陆续审定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