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
①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②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③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在城市建设中,常会听到如此议论“这些东西破破烂烂的保护起来干啥!拆拆掉算了。”他们(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古街区、古建筑就是保护“落后”。“这也保护,那也保护,还怎么发展?”,此说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其实我们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1994年统计全国有1500座博物馆,拥有藏品总量仅800多万件。人称美国无历史(才200多年历史),就是这个历史短暂的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却拥有1700万件文物,是我国博物馆馆藏总量的一倍以上。我国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面对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时,拿不出具体依据,在“保”与“拆”的争议声中,只得眼看着它被拆毁。
3、“建设性破坏”触目惊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忧心: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0.8平方公里的定海古城拆得只剩下0.13平方公里。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4、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制造出了承德的清代一条街,开封的“宋街”,沛县的“汉街”等仿古建筑,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假古董”。擅自改变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从而出现“三孔”、“秦始皇兵马俑”等难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事件发生。
5、保护规划的滞后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1982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公布三批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省也先后公布了近百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滞后普遍存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左右没有编制保护规划。
6、保护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况,历史文化遗产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还谈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7、对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只注意到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没列入保护范围。《文物法》也没提及无形文化的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正快速消亡,抢救无形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在继续大力、持久地面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同时,还要开展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不但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也要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宣传,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走人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摸清家底,依法保护。要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何处,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2001年浙江在全省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就把古镇、古村落、古街区列入普查对象,并发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公布不同级别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些领导简单地把高层建筑理解为城市现代化,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是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拆毁的主要原因。“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阮仪三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感情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成功经验,把有价值的传统街、巷和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再另外开发新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对该保护的传统街区则进行环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内配套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
4、在做好保护的前题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作用,这并没错,问题是如何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如只顾经济效益不顾保护的旅游开发,无疑是“杀鸡取卵”、 “涸泽而渔”。“历史不可重现,文物不可再生。”历史文化遗产毁了,它所包涵的历史信息也就丧失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同样适用所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持续发展。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表现出来,在保护区内拆除、改变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了所谓的仿古建筑和旅游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摇钱树”,盲目的追求旅游收人及其回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应该从“三孔”等事件中吸取教训,根据《文物法》等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5、尽快编制保护规划,做到有规可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有严肃的科学基础,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反复论证的产物,是对《文物保护法》等法规的补充和细化,同时,也是规范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法规,能够避免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来自领导层面的盲目行为,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率。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专项保护规划的同时,也要抓紧编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规划,只有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或村镇总体规划,有了“保护伞”,才能做到有规可循,依法保护。
6、多渠道筹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一是以国家投入为主。二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维护、维修、展览和科研,吸收境内外企业、团体、个人捐资赞助,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7、在加强有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依附于人的身体,一旦人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随之消亡。人是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人继承才得以传承发展。保护无形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老艺人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次是进行广泛调查,挖掘、抢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请专善此道者现场表演,用录像、录音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如:有丽水地方特色的“处州乱弹”、 “松阳高腔”、“遂昌石练十番”等优秀戏剧、音乐和畲族的“做聚头” (传师学师)等。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必须扩大,要化大力气做好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工作。
④ 从旅游者的角度探讨历史文化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急需)
=。=
你问的的问题不够具体,所以我只能笼统地给你一点思路。
先就历史文化旅游地来讲,
比如说西安吧,我们都知道是中华的古都,其历史文化从周文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先当下我们常规的旅游景点就是兵马俑、华清池、秦陵地宫、明城墙、大雁塔北广场、钟鼓楼广场等。
而旅游的六要素主要是食、住、行、游、购、娱,所谓资源的开发,也就只能从这些方面出发进行考虑。
作为旅游者,
想吃当地的饮食,你就可以开发羊肉泡馍店
想住当地特色的酒店,你可以开发回民风格的酒店
想出行方便,你可以开发与众不同的旅游观光车
想游玩得更好就,要请当地最好的导游
想买到当地特色土产,你可以开家土产专卖店
想感受当地风情,你可以观看当地剧场演出
这些都是可以作为你探讨的
⑤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⑥ 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
3、观音净土
白元乡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宝村的清凉寺、水牛沟村的净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清人张文德有《春日游净土、清凉、金山诸寺》诗:“晚来汲露煮茗芽,古寺无人犬护家。座上真文余贝叶,阶前云气绕昙花。蒲团半纳随藜枝,舍利多珠隐木瓜。为问老僧何处去,白云深锁众峰斜”。三寺所在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从远处望去,一尊巨型观世音菩萨仰卧伊河东岸。
伊川名胜古迹观音净土的图片
观音头朝龙门,脚登金山,头部前方有村曰“土门”,按当地口语称“头门”,意为佛头之门。土门遗址出土有6000多年前的“伊川缸”,上面绘有日月运行,一年四季的历法图案 [洛阳旅游http://www.uu01.net]
伊川名胜古迹土门彩陶缸伊川缸的图片
七千年前画有太阳月亮一年四季运行图案的伊川土门彩陶缸
清凉寺位于观音眼角之下,佛泪下落,清凉无比。观音脖子部位有村曰“夏宝”,地方口语即称“下巴(儿)”。观音腹部位置是净土寺,脚的位置是金山寺。净土寺在隋唐时为皇家寺院,名为东都净土道场。
隋大业七年(611年),偃师人陈玮随其二哥陈素在净土寺出家,法号玄奘。他于武德九年(626年)离开净土寺到京都长安,贞观元年(627年)由长安出发,去西域(西天)取经。唐太宗李世民亲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有唐玄奘在净土寺出家的记载。“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笔孤征。”《旧唐书》载:“僧玄奘,娃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东都净土道场。”净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净土禅寺记》石碑,洛阳各县寺院主持均有签名,证明白元乡的净土寺就是历史上东都洛阳净土寺,目前该寺已修整一新接待游人。
伊川名胜古迹白元乡净土寺的图片
伊川名胜古迹白元净土寺的图片
4、庄子蝶梦
白元村东的蝴蝶山下,有庄子隐居的蝴蝶洞,《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白元村有《庄子洞》和《周漆园吏庄子墓》。庄子墓仅存一小土丘,庄子洞保存完好,洞内有泉水涌出,被称为“不老泉”。庄子洞内石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料礓石结核,朦胧看去这些石结核犹如各种姿态的蝴蝶。《庄子•齐物论》记其事:“昔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洛阳旅游http://www.uu01.net]
庄子著作中有二百多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宣传哲理。风格幽默,想象丰富,具有浓厚浪漫色彩。他讲到鲲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写疱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奇......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此外,象“螳螂挡车,不自量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后边有猎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等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之书。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其学说是治国、齐家、修身的哲学,也是长寿之道。
5、杜康醉牛
葛寨乡黄兑村南有一山,形如巨牛伏卧,名曰牛山。巨牛头朝东南,牛首似钻入山中,据传八百里伏牛山就是因此山而得名。牛尾部有山溪北流入梁家沟水库,过黄栋树村,在烟涧村北与明水会合,经双头附近入伊河,北魏《水经注•伊水》记载此水名叫康水。明代《直隶汝州全志》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水经注名康水”。此地古有上皇古泉和“杜康酒坊院”。康水流域烟涧村制作的青铜器精美绝伦,中央电视台《历史中国》专题报道,闻名中外。
伊川名胜古迹烟涧村青铜器的图片
相传杜康避难于伊川,造出秫酒,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闻酒香而至,偷喝此酒,醉得不能回天宫,就把头钻向山中,从远处看牛山,确实象一头钻头不顾尾的大牛。
伊川名胜古迹杜康的图片
伊川名胜古迹杜康的图片
1996年《考古》上刊载,伊川南寨出土大批夏代少康(杜康)时期的精美酒器.
伊川名胜古迹夏代少康酒器的图片伊川名胜古迹夏代少康酒器的图片伊川名胜古迹夏代少康酒器的图片
伊川名胜古迹夏代少康酒器的图片伊川名胜古迹夏代少康酒器的图片伊川名胜古迹夏代少康酒器的图片
洛阳伊川出土公元前1880年的酒器
常川乡有杜沟、康沟、康庄、土沟水,城关镇有杜康造酒的黑、白虎泉,江左有杜康避难的“纶氏”邑。杜康遗址遍布伊川大地。青牛不醉才怪呢?
6、聚仙泉声
沿着杜康造酒的康水北行,白元乡双头村与葛寨乡双头寨村之间有一个“三年两头过神仙”的道观“升仙观”,又名“聚仙观”。相传八仙在此聚会,品杜康美酒,悟成仙之道。他们由此越伊河,飞海山,会西王母,各施飞升本领,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故。附近还有“吕洞宾戏牡丹”的“牡丹窑”。
聚仙观有一眼奇妙的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仔细聆听,似琴声,似鹤鸣。有时泉音如高山流水,来自天际。俄而又似雨过竹林,龙出深涧。故此泉称明(鸣)泉,今称回音泉。《山海经•中山经》曰:“放皋(九皋)之山,明(鸣)水出焉”。《水经注•伊水》“康水出狼皋(九皋)山,东北流与明水会,西南流入于伊水。 ”鸣泉水是优质矿泉水,饮之延年益寿。昔日求水者络绎不绝。如今鸣泉被村里出租给有人搞矿泉水开发而封闭,游人只好望泉兴叹了。 [洛阳旅游http://www.uu01.net]
伊川名胜古迹聚仙观鸣泉的图片
伊川名胜古迹聚仙观鸣泉的图片
7、龙岭银光
水寨镇韦村东黑龙沟古有龙玄寺,玄在汉代四灵中为玄武,即蛇龟,也叫龙龟。盖因从吕店丁流西河盘龙山普明寺向西,至水寨龙玄寺的地形为一巨型龟状,称龙岭宝 地。在龟背的阳坡上,有后梁太祖朱温墓宣陵,唐代著名的牡丹园也建在天王院。白沙乡小王村有九龙洞,石岭村有唐相姚崇故宅。
古时传说站在伊河西的山岭上,有时可见到龙玄寺一带有银光闪耀,被称为宝光,但到实地却找不到宝光发自哪里。据说七十年代初,确定秘密军工158厂址时,在飞机上曾看到龙玄寺一带闪银光。
龙玄寺已不存,重建寺院名为龙泉寺。中外合资豫港龙泉电力集团和豫港龙泉铝业公司建在龙泉寺附近。不仅成为伊川县的支柱产业。而且是花园式工厂和旅游胜地。千古传颂的龙岭银光,如今成为现实,那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电和铝不正是炫耀光辉的银光吗?
8、万安盘龙
吕店乡丁流西河村古有盘龙山普明寺,现寺已不存,但寺院保存有许多古代碑刻。还有古莲花桥,流传有“桥上路,路上桥”的传说。普明寺的位置很有意思,丁惠水自北而南呈S形绕寺而过。水东为石山,层层斜状石线纹理如巨龙之纹,故名盘龙山。水的西面为土岭,以S线分界,极象常见的阴阳图。惠水又称湮阳水,谐音即“阴阳水”。
以盘龙山为南北轴线,北边万安山下吕店乡梁沟有魏文帝曹丕陵,南边半坡乡娘娘山下有魏明帝曹睿陵,古时这一带林木繁茂,是游猎好去处。《水经注》载:“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资治通鉴》载:曹丕与其子曹睿在此打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母鹿,命睿射子鹿,睿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万安山主峰海拔937.3米,是伊川最高峰,峰顶有万安宫、祖师庙。登顶可一览洛阳、偃师、伊川风光。 [洛阳旅游http://www.uu01.net]
伊川名胜古迹万安山的图片
伊川名胜古迹万安山的图片
万安山晚眺
伊川名胜古迹万安山的图片
⑦ 历史文化遗产是否应开发成旅游景点
1.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什么?使文化遗产本体能够尽可能长久的保存下去。那么为专了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什属么?硬性的:资金、保护设施设备、基础设施设备;软性的:登记著录、学术研究、社会认同。2.恰当的旅游可以带来什么?资金、社会认同。所以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是有利益契合点的,完全可以合作。3.旅游的风险是什么?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错误信息传播甚至破坏文化遗产本体。4.综上,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自我实现的一种方法论,要点在于:旅游开发之前,必须经过有效的评估——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资源都有旅游价值;旅游行为的规划、实施、监督必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参与,某些情况下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是有一票否决权的;文化遗产不能被当做企业资产;旅游能为所在地居民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文化遗产旅游要对观众进行哪些前置教育等等。5.参加过几次文物部门的执法督查活动,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些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的急功近利心态和对文化遗产法律及常识的无知,以及难以协调好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关系。总之,理念不难,难在执行。博物馆角度,鄙作并蒂莲花共呈娇——从博物馆行业角度谈博物馆与旅游的发展,或可供参考。
⑧ 对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应如何开发与利用
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4、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5、严防游客的有意破坏。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⑨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地资源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⑩ 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