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农村旅游高端民俗发展

农村旅游高端民俗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2-25 18:44:27

① “旅游+”背景下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
为了发展旅游业,旅游地为了满足旅游者猎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游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东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底蕴,舞台化明显,甚至出现“伪民俗”。
2、民俗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
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这使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削弱。
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碍
由于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在发展的重点是招商引资,缺乏统一的机制平台协调各方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导致社区参与不够,居民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阻碍了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②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
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
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
(二)国内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自发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2.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3.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
4.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③ 民俗文化怎样与乡村旅游规划相结合

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规划相结合,可以考虑规划成民俗风情小镇,像贵州梵净山回傩仪风情小镇那答样,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挖掘了贵州铜仁地区的“傩文化”这种特有的古老文化,将它与梵净山的神秘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以傩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小镇,其物业主要以商铺、客栈、酒店为主。也有珍藏梵净山珍惜野生动植物标本的珍惜动植物博物馆等文化参与、娱乐体验设施。通过提炼和演艺傩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转变形成大众类的旅游产品。同时发掘贵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元素点缀其中,形成一个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体验、文化参与的大众游憩场

④ 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首先跟你说一下。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自然资源比如说奇山、瀑布、喀斯特地貌等等。人文历史资源有历史遗迹、古董书画。等等~~比如说鸟巢和水立方现在也成为了人文历史资源了,供游客参观。你家用的一个普通吃饭的碗,如果能好好保存下来,一千年后也许也可能成为古董了。你这里所提到的乡村风俗应该是属于人文历史资源,个人分析人文历史资源开发起来难度比较大。目前开发的现状及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前期投入资金比较大,人文资源不像自然资源那样本身就可直接供游客欣赏,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保存完好的遗迹基本上就没多少了,所以必须从新修葺,恢复原貌,修复的东西始终是没有原汁原味的那种感觉。2、这跟人文资源的分布地域有关系,人文资源是以点分布的形式,比较散,而且比较小。比如说某某地方有个古村,某某地方有栋古建筑。3、旅游资源不丰富,仅仅开发乡村民俗资源就太单一,没有什么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这样回头客就比较少了。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也许把各地的风俗习惯,建筑特点聚在一起进行开发倒是可以。4、跟交通发达与否有关系,往往人文历史环境保护的好的地方都是交通比较闭塞,要想富,先修路是非常有道理的。5、投入多少不等于回报就有多少。投资商不可能会做亏本生意的,如果是对古镇进行开发可行性还是比较大的。建议搞生态农业一体化,可能比开发乡村民俗旅游更合适。

⑤ 论述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趋势

民俗旅游, 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 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 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 民俗旅游取自生活, 追求自然, 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 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具有宜感受, 宜识解, 宜参与的特点, 以使游人能很快进入氛围, 并将身心融入其中; 民俗旅游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 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是在共同地域, 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 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 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 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礼记王制篇》 说“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不可推移。 ” 《汉书王吉佳》 载: “是以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 这些都是先辈对风俗文化的明确指认。 我们的旅游经营、 旅游开发、 旅游规划, 在文字上、 在口头上, 常常也以“民俗旅游” 做“主题” ; 但是在实际上, 真正民俗旅游的内容并不很多, 或者并不多。 究其原因, 其实还在于我们对于当地的民俗传承了解不多, 或者是还没有分出工夫去挖掘。 除了我们的经营者、 开发者、 规划者应该在这个领域更加努力外, 还应该欢迎更多的民俗学者进入到旅游经营、 旅游开发、 旅游规划的工作中来。 在这里, 不能不提到韩国“江陵端午祭” (韩国的中文网站上仍称“江陵端午节” ) 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去年的申报成功。 在我国, 虽然各个地方当局对“申遗” 的积极性都很高, 但是多把目光集中在本地的某一处文物上。 反观韩国, 端午节虽然在总体上也是一个正在淡化的民间节日, 然而江原道的江陵市, 却不仅把这个乡土味儿、 农民味儿十足的节日活动保留和发挥得很好, 而且还取得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 这对我国说来, 是不乏警醒意义的。 从事后 我国媒体发表的一些专家的评论来看, 诸如什么“韩国端午与中国端午根本不是一回事” 、 “韩国端午是祭祀山神而中国端午是祭祀水神” 等不合实际的解释, 也说明了, 即使是我们的某些专家, 也仍然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作为生活传承的民俗正在不断地淡化和消退。 但是,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乡村总是滞后于城市的。 所以, 乡村保存的民俗也就总是多于城市, 再加之我国广袤土地上交通阻隔的历史差异, 因此地域性的民俗特征就更显出了它的千差万别。 本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 依据国家统计局、 国家商务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组织课题组编辑而成。 本报告是高层次、 权威性, 深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⑥ 如何利用民俗优势推动民俗旅游开发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在一个主题公园内表回现出来复答古再现式 它式最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不再典型,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原生自然式 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主要内容主题赴会式 指将主题文化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ps: 你是选修课考试用的吧,我在网上翻了半天才找到的,麻烦死了

⑦ 《向往的生活》火了,中国乡村旅游如何顺势升级

乡村生活旅游化的实践其实一直都在进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代:第一代是“农家乐”乡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三代是乡村度假,第四代将是乡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终极追求的形态和阶段,这将是居住和旅游一体,生活和工作无间的生命状态。
前瞻产业研究院归纳认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有以下途径:
一、品质化的乡村酒店模式:一个乡村就是一座“乡村酒店”。以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有历史的乡村,有文化的民宿。一个乡村就是一个乡土文化博物馆,一个民宿讲述一个乡村历史故事。
三、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度假综合体。体现在闲置农宅的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

⑧ 中国最有特色的民宿目前发展最好的乡村旅游点有哪些

中国最有特色的民俗,目前发展最好的乡村旅游点有很多,其中体现在浙江那一片比较多,还有就是云南的大理。另外就是在新疆西北的新疆也有很多做得好的这种特色的民俗,像新疆伊犁的八卦城特克斯,离街的这个民宿,还有新疆伊犁霍城县地芦草沟镇的施工村的这个薰衣草民俗。在新疆北疆这个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喀纳斯很多民族也相当不错,特别好。还有就是喀什地区的,喀什古城里面的有部分民宿也不错。

⑨ 发展好民俗旅游工作有何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实行旅行团队“地接”问题。实行旅行团队景点门票优惠政策有利于调动旅行社组织客源的积极性。最近,县旅游公司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正在对旅行社和旅行团队的优惠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将于近期内出台。同时也鼓励旅行社和旅行团队来足后主动交团,实行“地接”。
(二)关于精心设计旅游线路问题。“一日游”、“二日游”等精品线路的编制,在继续深化“魅力一日游”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特色,近期重点打造“人与自然观光线”,“会议、休闲、度假线”。同时结合旅游的发展要求,规划民俗旅游一日游线路。在包装好产品的同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开通旅游专线班车,创造旅游通达必备条件;别一方面是规范运作游客服务中心,努力推介一、二、三日游线路。
(三)提高导游人员讲解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荐和推销旅游精品景区景点,提供景区讲解和导游导购等职责,对抑制恶性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将向全地区范围内进行推广和辐射,为旅游者提供系统的、综合的、优质的服务。
(四)关于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队伍建设问题。对于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掀起全民兴旅热潮,树立起“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事事都是旅游品牌”的意识;二是加快培养各类旅游管理人员和实用人才,开展领导干部、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旅游理论和业务知识等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导服人员素质培训,严格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年审工作,重点放在对在职导游、旅游服务人员的上岗培训、岗位培训和导游员考前培训、年检培训上来;四是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服务理念,同时加强旅游培训教育的交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和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学者讲学授课,有计划地选派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到各地参加学习培训。

⑩ 如何发展民俗旅游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3.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3.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3.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3.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4.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结论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