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中国旅游业从哪年正式起步

中国旅游业从哪年正式起步

发布时间: 2021-02-23 16:41:13

Ⅰ 关于中国旅游业80年代的发展情况

网络上找的,希望有点用。http://..com/question/67060008.html?si=4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旅游新闻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78年至1980年。旅游事业刚刚起步之时,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强调“发展旅游事业,增加国家收入”。②这个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主要是面向国外游客,为国家创汇。正因为如此,这个阶段我国对外宣传的报刊,涉及旅游报道的内容较多。像《北京周报》、《中国建设》等刊物经常发表介绍我国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文章或图片。1979年4月,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旅游通讯》创刊。先是内部发行,后来改为《旅游报》公开发行。这是当时我国惟一的一份全国性旅游专业报纸。它是《中国旅游》的前身。由于这个时期国内旅游尚处于萌芽状态,旅游新闻的数量很少,除了《旅游报》外,全国综合性报刊一般都把旅游报道作为经济报道中的一部分,由一位记者或编辑兼管。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阶段还没有独立的旅游新闻。游记类文章归副刊管,酒店、交通、饮食新闻归入经济报道。
第二阶段即1981年至1990年。这十年旅游业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向综合性的产业过渡。国内旅游开始启动,经济上先富裕起来的广东人领国内旅游风气之先。在北京的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著名景点里,频繁出现广东的旅游团队,引起北方人的羡慕。国内主要大城市的宾馆、酒店发展迅速。旅游活动的增多要求新闻媒体增加旅游报道的分量。海内外的读者希望从报刊中得到旅游的信息,旅游景点的建设情况,旅游路线上的交通、食宿的情况,等等。旅游行业也报刊能及时准确反映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希望从报刊得到兴办旅游业及管理的经验。这几个客观原因促进了旅游新闻的发展。1985年2月,《旅游报》更名《中国旅游报》。同时《上海旅游时报》、《江南旅游报》、《旅游》、《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等专业性的旅游报刊相继创刊。综合性的报刊也开始开辟旅游报道专栏或专版。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在报上领先开辟旅游专版,后来又在编辑部成立旅游新闻部。这一方面固然是对外宣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旅游业的发展对新闻媒体提出新要求的反映。

Ⅱ 新中国旅游业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旅游业40年经历了四大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国家为改革开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1、双重性质双重目标,“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要“政治经济双丰收”,这是用以确定旅游业“中国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经济领域中比较、调试后的定位,“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这也是第一次关于产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为旅游业在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中“选对跑道”“对上表”。

二、产业化进程阶段(1986-1998年)

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旅游业第一个发展规划,在5年后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5年实践、5年探索有多难可以想见,最终这个《规划》敲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产业应该有的基本政策体制保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轨道上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2)中国旅游业从哪年正式起步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旅游业从业务种类划分看,主要有3种类型 :

1、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

2、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3、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Ⅲ 中国现代旅游从何时开始求解答

改革开放抄之初,总设计师邓小袭平高瞻远瞩地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1979年7月15日,邓小平站在黄山告诉大家:“黄山是个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很快,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破冰之旅”在黄山起步,也由此拉开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大幕。

Ⅳ 为什么中国的旅游业起步晚

因为自古以来我国都崇尚自己自足的自助游,所以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而中国旅游业起步晚其说法不足为凭。

Ⅳ 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6)中国旅游业从哪年正式起步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Ⅶ 旅游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 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 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Ⅷ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简史是怎样的啊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Ⅸ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是什么时候正式发布的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6月正式发布。
2011年8月正式印刷发版,刊号为ISBN 978-7-5032-4195-6,售价68元。

Ⅹ 中国三大旅行社什么时候成立的

中国旅行社——始建于1949年11月。

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于版1954年。权

中国青年旅行社——1980年成立于北京市。

(10)中国旅游业从哪年正式起步扩展阅读:

旅行社的营运项目通常包括了各种交通运输票券(例如机票、巴士票与船票),套装行程,旅行保险,旅行书籍等的销售,与国际旅行所需的证照(例如护照、签证)的咨询代办。

最小的旅行社可能只有一人,最大的旅行社则全球都有分店。从旅行社衍生的职业有:领队、导游、票务员、签证专员、计调员(旅游操作)等。

旅行社-网络知道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