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做法
㈠ 研究旅游文化学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不知道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路径
陆 军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与其他非民族文化旅游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游的基本问题和常规问题外,还涉及到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借助先进完善的科学技术就可解决的,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游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民族文化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径与其他旅游有所不同,故而,我认为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可通过三种基本方法和两个路径进行研究。
一、三种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这三种基本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递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础研究到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重点体现和反映了旅游本质的应用性特点以及需要多学科交叉学科介入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绝大多数学科都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入门方法和立足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特点,使其发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关系(社会关系)、人——地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特殊性表现在民族文化越浓郁越有特色的地区,经济就相对欠发达,但社会关系就越相对和谐(体现在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商业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游开发则会对当地社会结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产生一系列的正负面影响,因此,民族文化旅游的特殊性需要多学科介入,对其资源开发、旅游影响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需要运用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旅游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元化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可利用问卷、访谈、参与观察、遥感技术等手段,通过长期调查与短期调查相结合、整体调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田野调查与通讯调查相结合开展调查研究,以便得出更为可信的、客观的结论,从而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发展、管理、经验、调整各种相关利益者关系和社区居民与自然关系、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等具体实际工作提供丰厚的基础与科学合理依据。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游客以及入境游客因文化差异而显示出消费差异,对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题文化是什么,如何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文化背景的游客需求的产品等等文化筛选、文化内涵与本质问题,需借助交叉学科和多学科从跨文化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有对比才能寻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优势,有比较才能清楚自己的竞争位置、自己的劣势,才能认清态势,得出更为切合实际的结论。同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的旅游产品设计、形象设计与传播、客源市场、主客关系、旅游影响等实际问题也都需要进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的产品与方案。辨正观点认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旅游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产业,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图像,也需要借助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成熟理论进行理论的诠释与解读,归结和寻找出相关的规律、定律,揭示现象的本质,以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构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民族文化旅游理论体系,才能指导更为广泛的实践。
(三)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正确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属于应用层面的研究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旅游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面的广泛性决定了需要从不同学科理论对其进行多维视角的个案与共性研究,从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优点,形成自身的理论特色,并指导实践。旅游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游除了需要旅游学理论的指导外,还需要根据其独特性结合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环境学等相关成熟理论将实践中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新关系、新变化进行概括、总结,上升为理论层面,然后再回到时间中加以检验,用以指导更广泛的实际工作。此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需要有一个载体作为转换平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中对个案与共性的研究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转换平台,充分体现了旅游作为应用性学科特点,避免了理论宽泛或者空洞无物以及实践的盲目性、短视性。
当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切忌纸上谈兵,只重视理论分析,忽视应用性探讨;二是应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实际意义的或者不具有典范意义的个案研究的累积。两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辨正方法和发展观点、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行贯通研究。
二、两个基本路径
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径,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因此,寻求研究路径也十分重要。
(一)一个视角:跳出旅游研究旅游
任何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本学科的视野之内,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来反思、审视本学科,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免造成一叶遮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受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研究者往往局限于自身专业的去研究旅游,目前,从事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学者多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专业,视角较为单一,受学科专业研究方法、手段、路径所牵制,当研究达到一定阶段后很难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使研究更进一层,因此,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谈旅游、从另类的视角研究旅游”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旅游的发展涉及众多学科,从相关学科的视角来研究旅游,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旅游,也许能够得出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新的结论。
然而,并非要说,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完全需要脱离实际和自身专业知识背景,而是说在自身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换另一种思维、视角,善于学习其他学科的优点,博采众长,融贯中西,汇通古今,为我所用。不仅如此,也要学会借鉴和运用国外已有的优秀理论成果和成熟的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以实现利用“他者”的视野探讨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之目的。
(二)一个平台:实践与交流对话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人员主要由实践派(从事旅游一线工作的旅游行政部分、旅游公司、旅游企业等)和理论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机构等)构成(包括海归派,海归派也有实践派和理论派之分),对于实践派而言,他们长期从事旅游实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由工作忙、空闲时间少等影响,大多数人没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现象,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更广泛的实际,一般属于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是我国旅游研究中理论滞后于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优势是对现实把握很准,能够产生直接的明显的效益,劣势由于理论欠缺,往往对旅游发展态势把握不准,对实践的本质认识不够,在实践中往往容易造成旅游负面影响和不和谐因素。而对于理论派而言,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相当多点,受学术氛围、教育等背景的影响,其知识相当丰富、理论功能深厚、对未来事物发展态势具有很强的敏锐性和可预视性,对事物本质剖析清晰,但由于实践经验少,大多数人对实践认识不够,往往导致理论脱节于实践,或者造成理论过于宽泛、空洞,“理想主义”色彩较浓。针对实践派和理论派的优劣势,民族文化旅游研究者可采取回归实践的做法,建立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实现优劣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是对理论派而言,“实践出真知”,可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条件允许的话单位可鼓励和支持他们到旅游一线挂职工作,挂职期间工作量以及相关报酬可酌情计算,消除挂职人员的后顾之忧。或者与旅游一线企业、景区、旅游实体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研究观察点,跟踪研究;二是建立对话交流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由专业机构、学术界、旅游企业实体、政府部门等联合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旅游学术研讨会、旅游论坛、旅游峰会、旅游交易会等对话交流平台,互通有无;三是凭借现代传媒,广泛涉猎旅游及相关的资讯和学术动态,了解旅游发展态势,提高业务和理论水平。
总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需要研究者运用正确的恰当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当然,在民族文化旅游实际研究中还应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寻找问题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二是着力于分析问题而非做出判断(下死结论)。寻找问题不仅是研究的起点,而且对于青年研究者来说锻炼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是培养创造性能力最坚实的基础。旅游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产业,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这样还在发展变化中旅游研究,重要的是对发展运动中各种关系及作用与变化的分析,而非轻率地做出判断(下死结论),避免“盲人摸象”现象的产生。
㈡ 如何发展民俗旅游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3.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3.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3.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3.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4.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结论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㈢ 怎样做旅游策划
旅游策划案例之二:昆明旅游策划方案
熊大寻/文
昆明在全国的旅游地位是十分突出的,但是自从99世博会后,昆明从旅游目的地变成了旅游中转站。人们到昆明一下飞机马上转车去石林,然后直奔大理丽江,昆明从原来的旅游目的地变成了一个过境地留不住人了。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4年1月我为昆明市做了一个《昆明市旅游总体战略策划》,并呈报了市政府,这套方案在2006年昆明国际旅游节上全面实施。那就是将“昆明天天是春天”升级为“昆明天天是春节”、“天天都是旅游节”。使过于表面化的“春天”型观光旅游转型为内涵丰富的“春节”型体验旅游,将昆明打造成中国第一个狂欢之都。2006年正式开始运作,昆明国际旅游节变成了狂欢旅游节。
为什么要这样转型?依据是我提出的三个观点:
第一是永不落幕的旅游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一种旅游方式是永不落幕的,而且其聚集人群最多,经济效益最可观,那就是庙会和灯会。千年来,这种旅游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且还发扬光大。前几年出现北京密云灯会因观者人山人海而发生事故,以及每次都汇聚数百万人的举世闻名的麦加朝圣,就是最好的见证。
第二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旅游在人民收入水平不高的年代,人们没有能力到处游玩,只能“开门见山”,于是微缩景观、主题公园大兴其道,风靡全国,这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天时起了很大作用,率先开发微缩景观、主题公园的地方就发了横财。第二个阶段是观光旅游,可以“走马观花”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到处去游山玩水了。这个时候名山胜水的地利就开始起作用了。第三个阶段是休闲体验旅游阶段,能够“声色犬马”,这个阶段是人和起作用,能符合人性,体验人情,聚集人气的地方就成为热点,比如上海新天地,云南丽江。
第三是“游山玩水”不如“吃喝玩乐”
从旅游收入来看,游山玩水的门票收益远不如吃喝玩乐来得多。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观光旅游不如休闲体验旅游,名山胜水不如街会庙会。
世博园、民族村的主题公园我们搞过,西山、石林的观光旅游我们抓过,最后都搞得门前冷落车马稀,昆明既无天时,也没有地利,这是坏事,但也可能是好事,因为人和才是最大的效益,昆明能不能在人和上做出文章来呢?能否换第三只眼看昆明,发掘最大的人性需求?昆明如何创造出一个永不落幕的旅游大庙会出来?
我举一个例子,云南2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各地州,这些地方相当于村村寨寨,一个云南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好几个国家,所以要全部游完这些村村寨寨很困难。因此,云南旅游市场非常需要搞一个大集市出来,用云南人的话讲叫“街子”。让游客不必跑到各个地州去,而是直接到这个大集市来,一次就看尽26个少数民族的风情歌舞和文化。并且,还要有集市中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呢?当然昆明是最适合的了,按照这个理念,以“昆明天天是春节”这个包,将云南26个民族的文化及风情、云南十八怪等资源,打进这个包里,在昆明未来建成的六大广场、20块城市绿地以及步行街上,以歌舞表演、花车巡演、乐队行演、游客参与等类似苏格兰管风琴乐队和欧洲国家管乐队巡演的形式,让昆明的大街小巷充满春节般的喜庆与狂欢的氛围,让昆明动起来,形成一道丰盛的国际旅游大餐,打造独特而完整的云南旅游品牌。打造一个昆明旅游的门面、云南旅游的街子、中国旅游的闹市!
经过这个策划,让游客一下飞机就发现这个城市完全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狂欢的海洋,以狂欢城市来定位国外有许多像巴西里约热内卢、法国的尼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米兰、德国的科隆、西班牙的加迪斯等等,但中国没有一个城市以此定位,打造“昆明天天是春节”、“天天都是旅游节”必将使昆明史无前例成为中国的民族狂欢之都,并且综观全国也只有昆明具备这个条件。
但是这要花很多钱,能不能想一个省钱甚至不花钱的办法呢?好了,有两个条件可以办成此事。一是因为昆明是区域性国际旅游、会展城市,在这里发布信息能辐射全国乃至世界,二是昆明人俗称“昆虫”,旅游消费能力很强,是云南各地州旅游景区的主力消费群。
因此,通过省政府让云南各地州政府自己出钱,每年来昆明展演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情歌舞和自然风光,每个月、每周定一个主题,在昆明的步行街和广场举办展示活动,比如这个月是西双版纳文化周,下个月是丽江文化周,再下个月是大理文化周,每个地州轮番上阵,一年四季歌舞不断。
这样一来各地州展示自己的魅力文化,同时吸引游客去消费,而昆明不费一分一文成为狂欢之都!花地州的钱办昆明的事。双方各得其所,合利而动,这也是一种商业魔式。
这个策划被昆明市政府正式在2006年昆明国际旅游节全面实施,据我所知,云南省的德宏州就花了三百万在昆明演了一星期。昆明“天天都是旅游节”、“体验狂欢昆明”的媒体报道不绝于耳!
并且第二年,即2007年的狂欢旅游节中,还第一次邀请到了东盟六国的文艺团队前来参加,进一步丰富了“狂欢昆明”的形象定位,由中国狂欢之都向亚洲狂欢之都迈进了一步。
经过我们策划的这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和城市形象定位对昆明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6年昆明国际旅游节“天天都是旅游节”的全新做法,被云南省政府认定为是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起点和标志。
2006年2月4日昆明《都市时报》报道“2006年到昆明过夜的国内游客增加到2000多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5%!即增加了300万国内游客,这是继99世博会后,昆明增长最大的一次。并且花的费用远远低于世博会,不到其万分之一。而影响力和持续性远远胜过世博会。
这就是策划的威力,我常说,我不是做策划的,我跟老板一样也是做投资的,只不过老板做的是有形投资,我做的是无形投资,也就是为项目注入理念和概念,盘活并提升其资产。老板和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搞有形投资,但是没有好的无形投资,几十个亿丢进去也白搭!有了无形投资,四两博千金。
在策划昆明旅游节和昆明城市新形象之外,我还策划了中国第三彩――房彩!同时解决昆明房地产空置率高和游客留不住这两大难题。
具备运作方式是将房子拆开来卖,一套20万元的房子,把它分成100元一份,变成2000份,然后通过设计一个旅游产品,其中包含了这100元的彩金,你只需消费这个旅游产品一次就可能获得中一套20万元房子的机会,中奖机率是两千分之一,远远比体彩、福彩要高。按照以下方式运作:
1、 设计200元游昆明“走街串巷吃小吃”的旅游产品,因为一个城市文化的精华都藏在小街小巷及风情小吃中。
2、 在成本设计中,这200元中有100元是用来品尝小吃的费用和<<昆明牛皮书>>(类似<<藏地牛皮书>>)书费。100元可以凭旅游餐券吃到10种具有代表性而又味美价廉的名特小吃,同时还可以得到一本《昆明牛皮书》的精美小资读本(售价定为20元,旅游局超大批量购买,则可能仅需13元左右)。
3、 在这本读本里,会有昆明小吃的线路图。如果昆明有100家分布在大街小巷中的小吃店。我们可以将其分为10条线路,每条线路有10家店。每个持有读本的游客可以按书中所示的线路图持旅游餐券去找寻其中10家小吃店(80元钱吃10种小吃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这样做,既可以分流众多的游客,又可以让大家每次都能体验到不同的经历!
4、 200元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要看是在什么时候花,是在哪里花。人们来昆明旅游光机票就花六、七百元,然后在预算里早已有了数千元的开销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再花200元就可以更深层次前所未有地体验风情迷人的城市魅力,外加中奖20万在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获得一套房子的机会,此时此地花这200元就可能只相于平常我们花20元的心态了。这200元花得十分超值:
一可以深入到昆明最有魅力的城市角落深度体验昆明之美;
二可以得到一本值得永作纪念的小资读本。可以将自己在小吃店老字号里照的相片与读本中的相片和场景参照回味,记忆终身;
三可能获得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一套20万元房子。
这里有一个关键环节,有了它全套方案才能实现。这就是昆明的物价便宜,远较发达城市为低。因此,花100元吃到的东西,肯定会让这些发达城市来的游客产生200元的感觉。而且,游客还会有在旅游区花费多一点天经地义的心理作担保。所以,完全可以很好地执行!
5、 剩下的100元是前面讲过的昆明商品房的“彩票”,即这100元是用来购房的。一个外地游客花200元钱前所未有的“走街串巷吃昆明”,同时还有在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获得一套价值20万元房子的机会,何乐不为!
6、 云南一年的游客量为5000多万人,我们仅按其十分之一来算。即如果只有500万人愿意参加这项目活动,我们也会获得5个亿的资金,一年就可以消化2500套房子。旅游局每销售出一宗这样的旅游产品,就可以从200元中拿出100元来买房地产公司的房子,一年就可以买2500套。房子不用先交给旅游局,而是卖多少“走街串巷吃昆明”的旅游套餐,就买多少房子,不影响房地产公司正常经营。在每个200元上都有100元的房子钱,一套房子附着在2000份旅游产品上,相当于把20万元的房子分成了2000份来卖。所以房子就跟送的一样快!
7、为了规避房彩申报审批周期长的风险,我们设计一种过渡手法叫“抽股”,即中奖者获得商品房的产权后,不拿现金和实物,而是以房子产权参股到旅行社。
众所周知,产权公寓的运作最重要是稳定的客源,旅行社专门从事旅游客源的组织,其资源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挑选几家有实力的旅行社分别组成几家公司,专门运作中奖商品房,中奖者以产权入股,享受分时度假的租金回报和分时度假权。房主每年都有近一个月的度假权,不论是本人来还是亲朋好友来,则无形中将为昆明旅游带来无数人次的回头客,成功实现中转地变目的地提质增效的目标!
旅行社通过引导游客到产权公寓度假消费,将所得作为分期付款支付给产权所有人。旅行社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在数年内支付完总房价款后,获得产权,拥有自己的物业,同时收回股权。而中奖者也可以享受比按揭付款更快速的方式回收现金,同时也能在“以租代售”完成后仍能持续享受在原屋业分时度假的好处。
如此一来又形成了一种商业魔式,合利而动,三方共赢!
首先,房地产开发商将产品直接通过抽股(即彩票)的方式发行,比按揭购房或分期付款更能够迅速地收割现金。
第二,对于旅行社来说,比常规的运作高尔夫产权公寓更轻松的是,这次分期付款的对象是中奖的消费者,其以以租代买的方式进行回购,其经营压力要比直接面对发展商小得多,经营的消费面也要广得多。
第三,游客获得产权式房产后的收益,通过旅行社运作有了更大的保障,进一步增加了再次到昆明旅游消费的可能性。
第四,城市旅游得以深层次的运作。
第五,通过房彩和抽股两个精巧的模式,形成连环套,保障了活动的合法性,同时也保障了产权公寓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更为精彩的是,整个模式运作下来,将会形成一个良性运行的大回路——旅游局与地产商合作进行抽股模式设计,将旅游与房地产嫁接在一个交易平台上,中奖者获得产权后,进入到另一个模式的运行中。
即以之入股到旅行社主持的公司中,享受稳定的收益。而旅行社靠自身拥有的客源优势运作产权式公寓来以租代买,实现收益,其前提是必须对客源和旅游内涵进行深度经营。这样一来,必然通过各种措施提升游客的兴趣,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游客也更乐于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既享受旅游之乐,又获得投资收益的意外之喜,岂不美哉!
通过后一个模式的良性循环,推动第一个模式的有序运作。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的开发,同时更使得城市旅游进入深层次、高效益的阶段。从而进入又一轮强大的动力循环体系中。
而且更妙的是我设计的“房彩”不同于体彩和福彩,“房彩”有商品可以进行交易,有一个买卖的市场存在,而体彩和福彩却是以空卖空,以钱生钱,玩的是空手道。其在社会道德范围上存在原罪感,加之其存在极大的煽动性和不易控制性。这就是为什么彩票这种盈利模式倍受政府限制的原因。
而“房彩”却大为不同。一旦其发行运作成功,不仅能有效消化遍及全国的积压商品房,更重要的是直接成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中国经济过热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主要是银行贷款拉动的房地产泡沫现象,促使国家利用金融杠杆来进行一系列调节。但这种宏观调控风险性较高,操之不当就会压制投资与消费热情,形成硬伤,造成新一轮的经济低迷和启动困难。
这套“房彩”做法,2005年8月,广西房地产协会打电话给我,在征得我的许可后,目前正在南宁着手实施。
㈣ 春节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产生背景
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过年是人们一 春节经济新亮点年消费的集中体现。尽管现在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依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
社会学者指出,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内涵、极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这春节的“旧瓶”便不断续上了时尚的“新酒”。
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庆贺潮流;从“过年就是年夜饭”转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从“过年买件新衣服”转向整个市场“春节经济”的诞生与拉动。“春节经济”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产生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为什么只红火过年有春节能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各行各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春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国人民、体现欢乐祥和及团圆和谐的主题、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有上游产品,也有中游、下游产品;不仅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不仅从城市扩张到广大乡村,而且扩张到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根本内因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内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春节始终突出了欢乐祥和、团圆和谐的主题。春节顺应了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规律,迎合了炎黄子孙崇尚的“和而不同”理念,其文化内涵深深熔铸中华民族的记忆,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持续打造春节产业链的不竭动力,并推动春节从古到今,生生不息。
关键因素
产业化运作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年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经受时代风雨的侵蚀和历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 商业春节具有将非物质的年节文化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产品的本领,即围绕年节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标志性品牌产品。我国早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鞭炮、彩灯、春联、年画、贺卡、年糕、香火等标志性的“年货”,后来更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从而使春节风俗有了标志性物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形态衍生出物质个体,其生命的延续就有了产业支撑。
创新开发是春节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对春节服务及各种“年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创新传统“年货”,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市场;另一方面要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生产新的“年货”。如将传统的登门或当面拜年的方式改为用电话、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设备互相拜年,贺岁电影、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等现代文化欣赏和服务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春节娱乐生活,现代化的交通、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春节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节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影响力和无穷的魅力。
在中国年节文化的百花园中,春节这枝 “花”无疑是开得最绚丽夺目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给保护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打造中国品牌文化产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启示。
产生文化网络创意
网络春节新意多多
早在虎年春节前,互联网就已经为老百姓过年“忙上忙下”,“出谋划策”。春节期间,更有大量网民在网络上流连忘返,发动大家的智慧,共同创新贺岁过节的新方式。
过年前夕,由于大批网民蜂拥上网购置年货,“春节经济”在互联网上已经提前“井喷”。据悉,国内最大网上购物网站淘宝网,一月份的年货交易额从上年的2.8亿元人民币跃升到10亿元。
“节前网购年货,省下不少真金白银;大年三十给亲戚朋友发网络贺卡,送网上礼品,有趣又经济”。网友孙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网上过年“省钱”又好玩。
春节期间,孙先生除了跟家人吃饭,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跟朋友在网上晒春节记忆,交流过年新玩法,装饰自己的春节版网络博客等上面,所有的春节乐趣都被“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名目繁多的网络春晚、山寨春晚也在虎年新春给了人们以新鲜方式过年的更多选择。
“往年除夕夜,我都是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今年回不去,就打算和拼年夜饭的网友们在网上看看山寨春晚,感觉更Fasion些。”在上海一家IT公司工作的刘先生认为,网络给了我们过年新“口味”的新选择。
有人也在虎年新春向网友们发起了“不回家,就一起网络过大年”的号召,迅速引来了众多网友响应,他们纷纷“跟帖”,把和过年有关的资讯、美食、图片、视频统统放到网上,将这个帖子变成了一个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视觉盛宴,网友们也在分享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浓浓滋味。
“消费文化的改变,总是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唐朱昌指出,网络过年体现了网络经济已经越来越被认可,尤其是网络消费是一种节约时间、节约成本的体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㈤ 要怎样才能做一次乡村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已成为我国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国农村与日本的农村基本情况相似,文化上也有相同之处,借鉴日本的乡村旅游做法和经验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很有意义。
日本乡村旅游的起因
1.第一产业衰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青壮年外流,日本出现了农业生产降低,农业收入降低,农业地位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者关注,为提高村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振兴乡村经济等目的,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为目的,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又可以保护、发展乡村文化与特色。
2.基于“本土化”回归的旅游需求
日本文化原生性休闲活动一直在民间进行着,特别在当代社会,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本土化“回归的趋势。在迅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日本城市居民产生一种故乡丧失的感觉。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日本的乡村成了日本人民通过旅游的方式寻找和重现乡村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地方,进而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3.乡村精英的示范联动作用
乡村精英指的是在经济资源、政治地位、社会关系、办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并对当地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村民。如日本上野县四贺村的现任村长,在当地蚕业和烟叶失去竞争力,农民生活状况日益底下的情况下,利用废弃的桑园地带领村民开发逗留型市民休闲农园,取得良好的效应,带动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高级度假村的开发与经营。日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长野县的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宿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
第二阶段:泡沫经济破灭后,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改善经济泡沫带来的恶劣旅游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水果采摘型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时期。随着周末休息时间延长,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㈥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地资源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㈦ 推动文化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经验做法
要想推动文化旅游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我觉得你可以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吧,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制定特定的旅游项目,这个就在于发动群众吧
㈧ 旅游业可以采取哪些做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旅游业可以从宣传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带团的景点展示文化底蕴。
㈨ 求一篇经典的规划方案,关于旅游方面的
百里挑一的旅游景区规划方案成都精品景区旅游规划方案
熊大寻旅游景区规划公司应成都市房管局之邀,对文殊院片区旧城改造城市经营项目进行整体城市策划。
望闻问切
经过两天摸索,对项目有了初步了解:文殊院是中国十大禅寺,位于成都城北,寺名为康熙所题。寺中有玄奘头骨一片为镇寺之宝。占地40亩,周围是旧城改造的民房。市政府对项目的寄望是按照城市名片的标准来打造的。
在对项目进行考察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文殊院作为中西部闻名遐迩的禅寺,其香火极旺,但在寺院内更有一大景观让人感慨:上千个竹椅遍地排开,人声鼎沸,茶叶飘香,原来此地竟是成都最大的露天茶室所在。香火与茶水共存,我把这个现象总结为“佛法无边,水火相容”。
同期成都旧城改造还有以川西文化为主的宽窄巷子、城中心的大慈寺和武侯祠大街等项目同期进行,其势如火如荼不容小视。所以我们必须占在城市的制高点来审视项目,对成都文化与历史的梳理势在必行。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中枢城市,其教育及科技皆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其贵为天府之国,历代古都,却作为旅游中转城市而不是旅游目的地存在。游客到了成都通常只逗留一天即转往别地。
在旅游将于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今天,在“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成都努力打造中国“休闲之都”的城市经营过程中,成都枉自“多少楼台烟雨中”,没有形成明星产品。因此,市政府寄望此次文殊院旧城项目能够佛光普照,打造成为成都旅游的标志,进而成为成都的名片。
整合数天来的深入思考,进行思维爆破。最后,我对成都市政府的领导讲解了我对项目的策划思路:
“要做成成都的标志和名片,必须全方位检测、盘点成都的旅游资源,进行超级整合和链接,形成具有引擎作用的资源配置。因此,我们必须对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
“首先,成都是中国的‘诗江湖’。诗仙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县,诗圣杜甫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四川是一个诗歌大省,现代成都诗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风光一时,如今仍保持着很生猛的势头。”
“成都前两年搞了个上河会馆,在全国闹得很有名。美术加房地产,艺术家搞复合地产全国首创。有道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足见成都画风之盛!”
“另外,成都的石室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学校。据我们采访市宗教管理局副局长了解到,在古代成都最早发明了当今风靡世界的高尔夫球、保龄球和马球运动,休闲情调与生俱来!”
“成都的麻将文化极为发达,麻将是成都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有自动理牌的麻将桌在叫卖。成都全国普及程度最高的一个笑话是:如果你乘飞机经过成都上空,能听到下面打麻将洗牌的声音。”
“比‘吃在广州’更有味道的是‘味在成都’,广州美食重营养,成都美食重味道:钟水饺,赖汤圆、韩包子,陈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龙抄手、兔子肉……”
“在成都没什么不方便的,逢路有店,逢人有市,商业发达得不像西部。”
“农家乐是成都市民文化的一大发明创造,花上十五二十元钱,就能在郊区农家管吃管玩包接送,城里人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农民们创了收,还拉近了城乡差距。成都人在休闲娱乐上的创造力确实惊人。”
“成都消费水平很低,据成都人讲,在他们这里,月入过万与月入二百元的人看起来没多大差别,都可以享受各自不同的休闲生活。因为休闲到了骨子里的气质,使这里一律体现出众生平等的乐土生活法则。”
“边听川戏边掏耳朵是什么感觉?成都人从来不需要正襟危坐,成都人本身就是戏!吃喝拉撒就是唱念坐打!
“在成都骑自行车很畅快,路平好走,车把上钮上一支遮阳伞,特休闲。还有一种曾经风靡一时的“趴耳朵”车,就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右边挂一个独轮拖车,刚好坐得下一人。老夫老妻同行,既节省了体力,又可相伴而行,不失为一大景观,由此风行全国。”
“名字中有‘老’字的生意兴隆,取洋名的纷纷倒闭,这是成都餐饮业和酒吧业有趣而无法解释的现象。”
“成都人写书出书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奇观。在全国不能买到的书在这里往往能得偿所愿”
“历经时代变迁,成都市中心2300年不变,城市之名也始终如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吹拉弹唱,活色生香,成都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和谐共处,文化与生活互为一体,以独特的平民文化悠悠哉哉、不偏不倚地走过了数千年。成都浑身散发的不是三星堆的神秘怪异,不是武侯祠的历史尘烟,不是杜甫草堂的词令风骚,不是全民打麻将的民俗民风,不是都江堰的彪柄史册,不是龙门阵的插诨打科,而是这一切的综合,是一种师法自然的‘禅’。”
“多少年来人们乐此不彼地为成都寻找自身的定位,但是往往是官方的意见能浮出水面,什么‘多彩之都,美食之都’等皆不得其法。听说最近又提出了个‘东方伊甸园’的说法,更是让人莫名其妙。其实成都的文化最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融合’的氛围,关于成都的定位大家都莫衷一是,但人人都认可的是成都是平民文化,这种平民的感觉就是一种介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生活,为什么人人到了成都都觉得这里的生活非常适合自己?就在于平民文化提供的这种不上不下的‘中’的感觉和‘和’的感觉,它是世俗与其他东西‘融合’而得到提升的结果。在这里宗教与世俗融合,文化与世俗融合,官宦与世俗融合,是一个其乐融融的乐土,最适合用一个‘禅’字来概括。”
佛法无边
“在成都呆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成都是千百年来义务制普及教育做得最彻底的城市,何以见得?你到成都的楼盘看看,你会吃惊的发现,那些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真髓完全被搬到了现实景观中来,并且形神皆备、惟妙惟肖,这是放眼全国城市所难望其项背的。”
“为什么?因为成都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精英阶层,更世世代代深藏在了民间工匠等世俗阶层,因为长期的文化感染,这些底层人物能够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魂’所在。几个老板和设计师可以有很高的品味,楼盘可以做得大致有味道,但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要做出功夫来,那就是必须要有一大群堆砖砌瓦的人的匠心了。这是广东等地区有再多的钱而做不出来的!而这种文化普及就来自‘禅宗’所倡导的无限融合、行行皆修为的思想。”
“禅宗真正的始祖是六祖慧能,正是这位大字不识几个的樵夫,将禅宗彻底平民化了。呵佛骂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涅磐。禅宗将吃喝拉撒视为修行,强调在生活中顿悟,顺从人性来提高修为,这与都江堰的‘低作堰,深淘滩’的自然而为、普渡众生的做法如出一辙。”
“另外,禅文化的这种进取的方法,为古代士大夫们提供了一条离红尘不远、离自然很近的雅皮士生活,所以很快就和‘琴棋书画诗酒花’结合起来,形成了禅诗、禅画、禅书、禅乐等禅文化体系。同时,这一揽子东西在一波又一波的遣唐使的努力下东渡日本后得到发扬光大,日本禅院的枯山水布局和花道、剑道、棋道无一不是禅艺的精华!”
“所以用‘禅’来概括成都的城市文化可谓点晴之笔。既具有继承性,将成都平民化的文化休闲生活氛围包容,又具有国际性,在建筑、艺术、宗教上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将本案文殊院的佛教文化引伸为禅文化,以此为定位,方能聚集起成都纷繁芜杂的文化生活资源,同时以禅文化无可比拟的包容性,整合进古今中外的文化生菜,在以成都为背景,文殊院为基点的禅文化大锅中,涮出一锅旅游文化的大餐来!”
“为此,我们为成都文殊院项目的定位是‘中国第一都市禅林’,‘林’意味着多的意思,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象征博大丰富的休闲文化的荟萃。文殊院本来就是禅院,现在又要做成城市的名片,就需要跳出院门来与外界打成一片。”
“综观当今中国的城市旅游文化,雅有上海新天地,俗有南京夫子庙,佛教有杭州的灵隐寺,独缺禅文化、禅林景观这种国际性、世俗性、文化性融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另外,在我们进入成都之前,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摄制组曾到成都录制过节目,他们在走遍成都的山山水水后,为成都总结了一个后来为成都文化人一致称道的定位,叫做‘乐土成都’。这一定位可谓把准了成都的脉络,将成都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融合得天衣无缝的特点,描述到极致,这与我们的定位可谓异曲同工。”
“在我们进一步验证定位准确性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离文殊院不远有一个名叫爱道堂的也属于本项目的尼姑庵,其主持为隆莲法师,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比丘尼,其弟子遍及世界各地,每年都引来四海众生的朝礼。这一出乎意料的消息无疑极大的加重了‘中国第一都市禅林’的砝码。加之,文殊主持宗性法师也是一位得道高僧,他一直致力于宗教世俗化、生活化和国际化的工作。并且有着极为入世的商业意识。他曾在文殊院内部开掘了一个地宫,像卖房一样建立不同的灵屋用于供人藏放先人骨灰,既普渡众生,又为寺院增加了收入,生意极为兴隆。不失为高妙的策划。”
“所以,将具有世界意味和通俗意味的禅林作为文殊院的发展定位,无论在‘唯一、第一和专一’三个一工程上都独占鳌头。而且其可延伸性也非常好。同时此定位还可顺势将位于项目北面近在咫尺的上河会馆整合进来,上河会馆因为开发商是艺术家,文人经商十年不成。目前已成死盘。通过‘中国第一都市禅林’概念的注入,恰到好处地将这一全国有名的资产整合进来,重新加以运作,不仅能令其起死回生,还能为项目本身增加另类色彩。”
“另外,我还想对尺度公司的方案谈谈自己的想法。你们做的方案我看过,很详细,面面俱到,体现出了一个专业房地产顾问公司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方案没有说服政府部门呢?我想问题可能在这里,你们在方案中给文殊院项目的定位是‘文殊城中城,禅意天外天’,看似大气,实则大而无当。可以看出你们想把项目打造成成都标志并且超越上海新天地的雄心。但是,这种说法不明确,让人看不懂。像是一幅对联而不像一针见血的定位广告语。缺乏唯一性,不如‘中国都市第一禅林’来得明白有效,更有魅力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号召力。”
打造“世界乐土”
经过我对策划思路的梳理,大家一下子眼睛亮了起来,看见大家兴奋起来,接受了这个定位,我赶紧把定位深入展开:“佛教是一种普及率很高的严肃文化,用佛教来作项目定位,一是大众见惯不怪,二是难于与现代生活融合。一个旅游项目要成功,除了有文化内涵之外,还必须与现代生活有很好的对接。所以,用禅文化来作项目定位,有很多好处。一是禅文化在很多文化人士心目中看来,它其实代表了东方文化的最高境界,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厚;二是非禅文化不能整合成都平民化、文学化、多元化的休闲生活特色;三是禅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发展,经过艺术家的宣传,已通过棋琴书画诗酒花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合了起来。”
“所以,在禅文化上,我们可以做出许多文章来。比如,本项目以文殊院为中心的周边地块就可以按照日式禅院的风格来修建,不是说我们的寺院不如人家,而是日式禅院不像中国寺院经过那样多的兵乱浩劫和拙劣重建,保存及发展较好,更符合现代人简约的审美倾向。”
“那么文殊院项目如何才能在此基础上打造成成都城市形象的名片和休闲经济的引擎呢?首先,要清场。把日式禅院作为总的建筑风格,连成一片,使项目从形体上就具有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庭院中用上枯山水、松树、石灯、回廊和山门等建筑符号。在业态规划上,原来文殊院周边的丧葬用品等让人感觉不好的业态应搬出去另行安置。全面讲了那么多文化,现在又在这里提出要清场,也许你们会问这样的问题——在清完场之后呢,是否要建一个清清净净的佛门圣地?不,如果那样做就是在搞艺术而不是商业策划了。”
“项目必须赚钱,要赚钱必须要有人气,要有人气必须要有排场。做排场其要诀在于将场面搞大,记住,越是生活悠闲的人,越是对人多的地方感兴趣。如何聚集人气?在中国绝对是一门大学问!我的经验是,以春节晚会为楷模,把项目搞得像春节晚会,将七晕八素全部弄在一起,把三姑妈四姨婆请来,管保卖座!不要小看春节晚会,这是中国最有创意、最有效益的品牌!如果可以卖广告,就那么四个小时至少可以赚两个亿!并且其边际效益大得不得了!比如再把晚会剧组组织起来,搞他个‘春节联欢晚会’艺术团,将18年来的演艺人士召集起来,带上历史以来的精彩节目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演出,其轰动效应和品牌效应绝对远远超过‘同一首歌’和‘心连心’艺术团。另外,注册这个商标其商业利益是巨大的。今天我说出来,明天就有人发财。”
“这个道理可总结为‘火锅’原理。中国人最喜欢吃什么?火锅!理由有三,一是什么菜都有,人人的口味都可以对上;二是锅的半径不大,人人用筷子都够得着,不必像吃桌餐,还要站起来够,不必帮人请菜;三是要吃什么放什么,菜新不新鲜看得明明白白,吃得放心;四是热气腾腾,烟雾迷漫,赤膊上阵,像蒸桑拿一样可以赤裸裸地谈心。”
“所以,接着上面的话题,在清完场后要搞排场。试问成都最壮观的景像是什么?当然是茶馆。在本项目的建筑的二楼全部设计成露天茶馆,将成都所有的茶馆搬过来,连成一片,变成一个壮观的城市茶城。同时为了避免业态过于单一,不足以支撑地价,将成都名特小吃全部整合进来。把成都川剧、变脸等地方戏曲一并整合进来。边喝茶、边吃小吃、边看变脸、边摆龙门阵。茶客坐在楼上,看下面游客走街串巷,游客走在楼下,看楼上茶客跟杯换盏。这种景象两公里外都能看见,一可以给外地游客一个集中体验成都休闲生活的地方,二可以为成都休闲文化举办个‘集体婚礼’,通过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排场,请世人公证成都!”
“另外,一层商铺,按动静分区,静区将佛医堂、斋菜堂、棋室、画院、诗社、插花社等规划出来,其中佛医堂、斋菜堂的设置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将文殊院的院墙拆掉,形成开放式禅院。利用原有的幽静环境,将佛医堂、斋菜堂设中寺中。同时,针对俗众开辟讲经堂,为俗众讲解佛法。并且专门为外籍人士建立一个小型教堂,既体现禅林海纳百川的特点,又提升项目国际化的意味。这肯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另外,棋室、画院、诗社、插花社等的经营,可采取专业书籍、音像制品、会员制、联谊会的多种形式来经营,以成都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持续发展不是问题。”
“动区将成都特色工艺品、小吃店、剑道、柔道、击剑、法国电影、皇家礼仪培训、咖啡馆、酒巴、麦当劳、肯德基引进来。另外,鉴于成都古代发明过保龄球、高尔夫球和马球的历史,我提议将古代游戏提炼出来,变成一个可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古代游戏大汇萃,不仅限中国,也可以是世界的,名字可以叫做‘玩转地球,游戏古今’。同时还可以据此发展出一个‘世界游戏节’出来,通过专家座谈,确定在现行节假日中的某一天为‘世界游戏节’,到每年这一天,甚至可以请俄罗斯大马戏团、全球嘉年华等世界旅游产品进入。游戏人生,这是人性的一大需求,并且在中国还是空白,市场不可限量!”
“同时,举行‘世界麻将大赛’,港澳台海外唐人街都有大把大把的追捧者,国际化没有问题。另外利用成都电子科技发达的特点和网络文化娱乐发展趋势,举办‘世界电子游戏现场大赛’,通过这些眼花缭乱、与时俱进的创新组合,运作好这台大戏,整合好其他项目,彻底释放地球人和成都的休闲能量,聚焦全世界的瞩目。并且刚好可以吻合‘乐土’的概念。”
“整套玩法及运作手法必须像过大年,吃年夜饭,听鞭炮声,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样,通过不断酝酿,持续烘托和渲染,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欲望和期待。在最后开幕时,使世人的情绪达到沸点。其意义不仅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历史,更体现世界大同的思想。同时,以‘中国都市第一禅林’这张名片,打起‘中国文化休闲第一旅’以及‘休闲之都’的大旗,还能强大的整合进青城山、峨眉山、乐山、九寨沟等旅游资源,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吸引世界会展经济在成都开花结果。加之,不逊色于广州媒体的成都媒体的烘托炒作,加大其全国传播效应。”
思想快刀,披风斩麻
创意风暴,纵横古今
壮哉!
《居周刊》:“中国第一都市禅林是成都首创全国最大禅文化主题商业街区,建成后必将成为继武侯祠、杜甫草堂之后,成都向世界递出的城市新名片。中国第一都市禅林在全国独创了一种新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商业开发经营的模式。”
㈩ 乡村旅游究竟应该如何去做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已成为我国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国农村与日本的农村基本情况相似,文化上也有相同之处,借鉴日本的乡村旅游做法和经验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很有意义。
日本乡村旅游的起因
1.第一产业衰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青壮年外流,日本出现了农业生产降低,农业收入降低,农业地位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者关注,为提高村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振兴乡村经济等目的,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为目的,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又可以保护、发展乡村文化与特色。
2.基于“本土化”回归的旅游需求
日本文化原生性休闲活动一直在民间进行着,特别在当代社会,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本土化“回归的趋势。在迅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日本城市居民产生一种故乡丧失的感觉。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日本的乡村成了日本人民通过旅游的方式寻找和重现乡村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地方,进而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3.乡村精英的示范联动作用
乡村精英指的是在经济资源、政治地位、社会关系、办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并对当地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村民。如日本上野县四贺村的现任村长,在当地蚕业和烟叶失去竞争力,农民生活状况日益底下的情况下,利用废弃的桑园地带领村民开发逗留型市民休闲农园,取得良好的效应,带动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高级度假村的开发与经营。日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长野县的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宿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
第二阶段:泡沫经济破灭后,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改善经济泡沫带来的恶劣旅游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水果采摘型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时期。随着周末休息时间延长,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日本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观光型旅游、休闲型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形式:
时令果园
观光旅游的农苑
时令果园是城市居民非日常性的旅游观光场所,它根据果物的成熟季节,定期向市民开放,并向其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游客可以在果园里观赏、采摘、了解起生长和生产过程,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又收获劳作的乐趣。
原文: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