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21-02-22 17:39:49

Ⅰ 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生产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当前,旅游者的层次、爱好、审美、消费水平各有不同,这就决定旅游产品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样化,以适合各种游客的需求。一般来说,旅游产品特征应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愉悦性、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三方面。这三个特征折射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旅游体验的优化模式与旅游者需求的最佳结合。从这些特性出发,制造生产诸如观光旅游产品、休闲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探险旅游产品、科教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跨国旅游产品等,将能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而每个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内容也应是丰富多彩,以适合各种游客的口味。这就需要在开发多样性旅游产品的同时,整合景区景点旅游产品内容,丰富内涵,使之在产品内容上实现多样化。例如,大新德天瀑布景区作为一个旅游产品,不仅仅是一个观光旅游目的地,而应该拓展和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将大新人文旅游资源如养利古城、边关民族风情、歌圩文化等整合好,与山水风光的德天瀑布融为一体,丰富文化内涵和产品内容,让游客看的东西更多,停留时间更长,竞争力也就提升了。
第二,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产品个性化”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发展特色和趋势,旅游产品自身的特定内涵决定其生存发展的能力,只有做到产品别具一格、不可摸拟、无法克隆的“独创特色”,方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上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旅游产品没有特色、没有可观赏性、没有参与性和文化内涵,就很难吸引游客。因此,要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就要重视旅游形象设计,培育特色旅游产品。一般而言,影响旅游者出游的不一定是时间、距离、成本等一般因素,而是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或其它一些因素,而这“三度”集中反映的就是特色旅游产品。因此,必须加大旅游形象策划力度,通过形象设计,突出广西旅游产品特色,增加识别度,提高知名度,诱发游客出行欲望。
第三,制定合理的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外形上,还体现在合理的性价比上。因为旅游产业综合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在价值与外在价格在旅游市场中的有效结合。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除考虑产品内在价值外,还会注意到该旅游产品的价格。因此,旅游产品本身的价格,也是决定其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广西来看,有些景区景点门票过高,价无所值;有些景区虽然敞开不收门票,但又从附属设施服务中收取不菲的费用,变相收取“门票”;有些景区巧立名目,“园中园”重复收费。所有这些,不仅加重了游客的负担,而且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与政策,是对旅游市场竞争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最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了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物价部门,应制定合理的旅游产品价格。在对一旅游产品进行定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价格本身所体现的旅游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到旅游者的层次及消费承受力,并且进行调研、征询意见和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各界意见。

Ⅱ 携程,去哪儿,到到网三家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产品服务的特点和竞争优势各是什么

觉得 去哪比较详尽

Ⅲ 论旅行社产品如何走出低价竞争怪圈

2008-2010年中国正餐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及发展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 2008-2010年中国游乐场设备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 2008-2010年中国旅游景点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及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 2008-2010年中国饭店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及发展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更多相关研究报告>> 旅行社产品就是旅行社为满足旅游者在空间移动过程中的需要,在购买旅游供应商的产品并进行加工后提供给旅游者的各种有偿服务。旅行社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旅行社自身作为企业而获取经济利益的需要。目前我国旅行社的产品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产品雷同、价格战导致旅行社产品质量低劣、服务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到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行社自身利益,进而影响到了地区及国家形象。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得我国旅行社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保证我国旅行社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本出路是:创新。 一、市场细分是旅行社产品创新的前提 在现代旅游市场中,旅行社设计产品应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放在首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旅游消费者由于地区、职业、性格、爱好、消费目的等的不同,他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千差万别,而且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旅游大市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做到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这是由于旅行社企业受到自身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管理能力和竞争因素等的限制,只能依据自己的目标、任务、内部条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细分市场来确定企业进入旅游市场的界点。因此,旅行社只能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从事开发某一种或几种类型的产品,针对那些力所能及的、适合本企业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展开经营活动。 旅行社市场细分的指标有很多。如旅游者旅游目的因素、地理区域因素、社会经济与人口因素、消费行为因素、客户利益因素等。在以上指标中还可以根据可衡量性、可进人性、可营利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来进一步细分。在细分市场之后,旅行社集合自己的优势,在某一个细分市场领域中成为专家和权威,充分满足这一部分顾客的需求,不仅做到“顾客满意”,而且做到“顾客赞扬”。在取得此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后,再向其他细分市场进军,确保所做的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在旅行社行业中,只有做到最专业、最具规模、最了解目标顾客的企业才能有效且稳定地生存并发展壮大。如上海春秋“贵族之旅”定位于高端旅游客源市场,专业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该品牌旗下的“纯玩团”产品已成为引领高端旅游市场的主力军。“深圳情旅”设计的“阳朔有约”等系列“旅游+交友”模式的产品最初就是针对深圳市场上的单身青年男女而设计的,深圳市场成熟之后,“深圳情旅”又瞄准了广东市场的单身老年人推出了系列产品。无论是“贵族之旅”还是“深圳情旅”都是旅行社在细分市场之后,专业化地做大做强其目标市场,并成为此领域的佼佼者。 二、线路设计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旅行社的产品实际上就是一条旅游线路,由相关的旅游服务供应商如景区、度假地、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购物等部门以及旅行社自身品牌与服务两大部分组成。而旅游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是整条旅游线路的框架与基础,且对任何一家旅行社而言,其服务具有明显的共性。要做到线路设计的创新一方面要做到从共性中萌生个性,即旅行社与相应的旅游服务供应商多方位合作,共同创造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旅行社必须在自身的品牌与服务上多下功夫,为旅游线路的设计锦上添花。 好的线路设计,是运用科学头脑,追求尽量完美的组合,运用许多变招与创新,组合好各种相关元素,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旅行社线路设计创新要在充分考虑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为旅游者量身定做产品。第一,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既可以体现强烈的时代感,如烹饪王国游、夕阳红鹊桥会等;也可以体现目标市场的需求,如99,世纪婚典、半边天之旅;第二,时间与空间的设计要独具匠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不同的主题或不同类型的产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选择要充分地考虑目标市场的需要与要求。如深圳国旅针对深圳大龄青年的“旅游十交友”旅游产品的设计在时间安排上是周末假期大利用,周五下班后出发,周一还能准时上班,不影响工作。在地点设计上,精心挑选了阳朔、三亚这些浪漫的、距离适中的地方。周全细致地考虑每一个环节是新产品设计达到理想效果的保证。第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与活动内容,如厦门凤凰花假期推出的韩国浪漫之旅,针对新婚或热恋中的男女青年分篇章地设计与安排每天的活动内容:比如第一天你是我的野蛮女友,可以任性地指挥你的男性另一半;第二天你们可能是幸福的一对,体验雪藏的真情告白等等。第四,各种交通方式的选择性体验,如旅行社可与铁路、航空及航运部门联合起来,利用大团队、大批量、人数多的优势,开展旅游专列、旅游包机及旅游包船等体验各种交通工具的大型活动。如“旅游专列逛京城”、“豪华游轮韩国游”等。 三、实效推广是旅行社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对于一条新的旅游线路而言,如果还没有“香”就放在“深巷”,那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和丰厚的回报是很困难的。因此,旅行社新产品的营销策略运用事关重大,关系到新线路今后的命运,进而事关旅行社日后的发展壮大。 旅行社的业务广告常用的媒体为网络、报纸、宣传手册、户外广告等。翻开林林总总的旅游广告,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排版设计、内容、色彩等方面大同小异,让人感觉总是似曾相识,起不到吸引消费者眼球、促进销售的目的。旅游线路是时效性的产品,其广告设计不能只停留在人看到、听到、引起人们的注意方面,这样达不到实效。旅游线路推广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为了促进购买、促成交易。因此,旅游线路的推广应特别注重实效。第一,旅行社产品的实效推广要善于“借势”,充分利用社会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力争通过新闻或社会话题的方式来炒热市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关爱老年人的单身老龄市场、素质教育的学生修学游市场等。第二,旅行社产品的实效推广要善于利用整合传播,做到策划、创意、文案、设计、推广等全部有实效。如深圳国旅的“寻源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科考探险旅游线路始终以“寻源香格里拉”为核心,展开一系列整合推广工作——选线、踩线、调研、策划、摄制、文案、设计、报广、软文、广告投放、媒介组合、推广活动、增值服务、报名咨询、行前说明会、行程中的观念引导、途中分享会、凯旋总结会、摄影比赛、征文见报、精彩回放光碟等等所有思考的中心都是“寻源香格里拉”,落实到每一个运作层面和实施细节。总之,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有实效的推广策略,可以形成一个综合性计划,使得旅行社的推广计划透过天衣无缝的整合提供清晰、一致的信息,并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 四、专利经营是旅行社产品创新的保障 旅游线路专利经营是指旅行社通过买断自己研发的某条旅游线路或某类产品和服务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而形成的对某条线路的排他性经营。旅行社产品的特殊性使其难于像其它行业的产品一样受到专利权的保护,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开发出来的旅游线路不能申请专利权,容易被其他没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所复制,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所以整个行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利时代。事实上,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发,其成本一般较高,如果得不到专利权的保护,其他旅行社相继模仿使用,这对开发单位来说,损失十分巨大。那么,旅行社行业如何通过专利经营为旅行社产品市场扫得一块竞争净地呢?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旅行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旅游线路的专利经营。第一,注册经营。即到国家工商总局或到旅游行业自身成立的专门管理线路产权的机构注册新设计的线路,拥有线路经营的产权,排斥其他旅行社经营。如上海春秋的“贵族之旅”。第二,买断经营。旅行社通过买断新开发线路或已有线路在某区域的经营权,通过垄断经营实现对旅游线路的地区经营权,有效地保证旅行社之间的良性竞争。如广东国旅假期买断神农架在广东地区的经营权。第三,合作经营。旅行社与产品研发机构或与旅行社产品的相关服务供应部门通过契约形式确定双方在某段时间内的排他的固定合作关系。如深圳国旅新景界的“寻源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科考探险产品的设计,就事先与其合作伙伴四川省某机构签订了成为其在粤港澳地区的市场推广唯一总代理的合约。总之,实行专利权保护,有利于保障旅行社线路开发的使用权,也有利于为旅行社营造一个合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网络化联盟是旅行社产品创新的必经之路 这里的网络化联盟是指中小旅行社之间的协作经营,这种网络化联盟不同于过去有些中小型旅行社为了生存发展所组建的联合体,而是要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跨区域的紧密型、契约型的旅游网络化联盟。这个旅游网络化联盟要求做到如下条件:第一,有完善、严格、公正的章程和相关合约;第二,要有联盟成员认可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第三,联盟成员单位必须对联盟的理念、章程以及相关义务和责任有高度的认同感。这些条件是旅行社通过网络化联盟实现旅行社产品创新的必备要素。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传递速度快、范围广,费用低,旅行社不仅可以轻松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和供应商采购,而且能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进行宣传推广和在线销售报名。作为联盟成员,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组合新兴旅游产品,强化与景区、交通、宾馆等旅游资源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占据旅游资源的优先开发和使用权,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以差别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巩固作为地区级旅游产品经营商的地位。化零为整,形成战略联盟的强势战斗力。只有这样,联盟成员在联盟内进行跨区域分销时才会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凭借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建立起一个不断壮大的“利益共同体”。总之,网络化联盟的核心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资源共享,联盟成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及自身优势,相互补充,扩大经营,建立诚信、稳定的合作关系。 我国旅行社产品的低价竞争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期待解决的问题。任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n向的结果。如旅行社产品的价格战、产品雷同、产品质量低劣、服务大打折扣等问题,是旅行社行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断地联结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中国旅行社产品的低价竞争,并且给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旅行社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1、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市场格局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入境旅游为主导的一元市场结构在逐步转型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 2、对于类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门户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来说,商务活动和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所推动的本地旅游市场体量也在持续放大。 3、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于包括旅行社在内的中国旅游企业而言,最大的影响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为了应对着种情况,旅行社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向集团化、信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Ⅳ 旅行社这类中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旅行社本来就是个代理,你不见西方旅行社爱用“travel agency”这词么。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品内牌形象,二是组团作容业人员的社会关系,三是有吸引力的价格。不过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价格才是王道。

Ⅵ 大旅行社缺乏竞争优势表现在哪里

自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夸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 nwes80455644

Ⅶ 我现在正在做一个旅游产品的报告,高手能说说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的方法有哪些吗

主要的定位方法有如下几种: 1) 比附定位法: 比附定位是一种“借光”定位方法。它借用著名景区的市场影响来突出、抬高自己,比如把三亚誉为“东方夏威夷”,把小浪底水库誉为“北方的千岛湖”。 2)心理逆向定位 心理逆向定位是打破消费者一般思维模式,以相反的内容和形式标新立异地塑造市场形象。例如河南林州市林滤山风景区以“暑天山上看冰堆,冬天峡谷观桃花”的奇特景观征服市场。 3)狭缝市场定位 狭缝市场定位是旅游景区(点)不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而利用被其他旅游景区(点)遗忘的旅游市场角落来塑造自己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比如我们在《德阳市2004-2007年营销策划方案》将原有四川娱乐城改造为童话乐园,就是将市场定位在儿童市场,并以独特的童话主题公园的形式推出市场。 4)变换市场定位 变换市场定位是一种不确定定位方法。它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变化的旅游市场或者根本就是一个易变的市场而言的。市场发生变化,景区(点)的特色定位就要随之改变。 5)差异、共生定位法-柳州案例分析:山水桂林,风情柳州 由于桂林与柳州区位紧邻,因此,柳州旅游的主题定位就必须和桂林的山水主题定位有不同特色的区别和互补互动。 柳州与广西龙头旅游品牌的桂林毗邻,同属桂北旅游经济区,桂北旅游开发的主副两中心"即以桂林市为中心,以柳州市为副中心;桂林旅游以山水甲天下,柳州旅游则以风情而卓越,两者可突出各自旅游特色,形成各自区域旅游环线,又优势互补,相连成网,如此方能共同构筑起桂北旅游的大系统。 桂林和柳州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明显,桂林旅游的独特资源是自然山水,桂林是中国美丽山水的代名词,漓江,阳朔引起的是感悟自然山水,闲适心情的心理诉求,给游客以视觉感观和心灵沉静的满足。而柳州则相反,她必须紧紧依托自身的不同于桂林的资源要素特点来做文章。这就必然要强调风情这个关键的主题,立足风情这个基本点。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柳州旅游最独特的资源是风情,其中,全面生动的四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及浓郁的民俗风情独树一枝:三江侗族建筑艺术(知名品牌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马胖鼓楼)、大歌(多声部合唱艺术)、节庆民俗及侗寨美丽并且具有新鲜原生形态的独特魅力;金秀圣塘山万亩变色杜鹃美景(大瑶山)与世界知名的瑶族风情,融水元宝山美景(大苗山)与原生态苗寨风情,贝江水景及勾滩苗寨风情基础,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动人传说与壮族对歌,都是别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比周边地区有较强的竞争力,更是桂林的民族风情所不能比拟的。 柳州的城市更具人文内涵,先进的的现代工业,悠远深厚的古人类文化,独特的壶形城市线条,鲜活的市民歌艺文化,典雅的赏石文化,奇特的棺材文化层层叠加,纷繁交错,形成龙城独特的城市风情,游客在柳州可尽享桂林所不能完全提供的人文互动的心智体验。这些都从根本上决定了柳州将以其更侧重于人文要素和现代要素整合来和桂林形成互补和竞争。其竞争力的形成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互补性的竞争即有利于两个城市的同步发展,也是柳州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过程。 鉴于桂林旅游品牌的强势影响,柳州开拓旅游市场必须依托于桂林,与桂林共生营销,捆绑销售。只有借助桂林山水品牌,把不利的紧邻地域条件变为可依靠和利用的朋友关系,通过知名品牌带动,才可能尽快的增加柳州旅游的知名度,提升柳州风情旅游品牌形象。 据此,柳州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风情优势,以风情感受为体验之源,改善心身融入为基本诉求点,构建以风情为核心,以互动体验为主导的复合产品体系,促进柳州发展成为体验性与人文性的互动休闲旅游目的地。通过深度挖掘独特卖点,同时有目的的打造这些独特卖点产品,实现与桂林旅游的差异定位,柳州才能与桂林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在桂北旅游大系统中相连成网,共生共荣。

采纳哦

Ⅷ 怎样提高中国开放经济的水平,提高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投资发展周期(IDP)理论,我国目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应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对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2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战略。通过以“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有效的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了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与技术的巨大缺口,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八条提出:要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今后改革开放新的目标与举措。

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商品和服务等)相对应而言的。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如果一家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发展到了第二层次,特别是海外投资到了一定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后,那么这家企业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引进来”战略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走出去”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4221.2亿美元,其中出口为7620亿美元,进口为6601.2亿美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6.5%。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难题。其一,出口进一步扩张难度增大。美、日、德等贸易大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口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以后,增速将会放慢。其二,国内产业保护余地缩小。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兑现,国内市场必须进一步开放,贸易壁垒将逐步消除,保护措施难以继续。其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冲击了原有的全球贸易格局,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利益,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我国“入世”至2006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其四,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不及进口总额增长幅度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自1993年建立贸易指数统计以来,我国的出口量指数一直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而进口量指数却低于进口价格指数,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2.“走出去”战略能够避免原产地限制。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如果磋商和协调不能解决,也可按照WTO的有关规定进入争端解决程序。另外,“走出去”战略也是摆脱困难的重要选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也应多样化。一些受到配额限制的产品,如果中国企业在境外生产,就可以改变原产地而绕开配额限制。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场,既能够保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能够改变产品的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如海尔、TCL、长虹、康佳等有实力的彩电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的策略,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向欧美出口,绕开对出口原产地的限制,减缓美国倾销裁定的负面影响。

3.“走出去”战略能够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统筹。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强者恒强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它们很早就实行了“走出去”战略,以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和贸易活动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来获取最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起步已经很晚,已经丧失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几乎一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目前,我国无论是在第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其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国际上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更是形势逼人,各大跨国矿业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我国矿业公司的选择余地日趋减小。

只有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才能促使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积聚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4.“走出去”战略能够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目前,我国不断的上升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猛增、国内资源流失浪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升值压力、加大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尤其是美欧贸易摩擦等隐患。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我国作为一个对外直接投资基数很小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无疑更加广阔。已成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利用传统的贸易政策与措施来刺激外贸增长的余地已经相对狭小,那么加速对外投资将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良方,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

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雄厚的资本实力等因素。根据这些传统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是处在转轨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的整体规模小,掌握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主导产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尚不具备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竞争的实力。因此,目前不宜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而是应该立足国内。然而要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研究专家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并且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NP水平提高,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周期性规律,周期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前工业化相关的阶段,几乎不存在直接投资的流入及流出,较少吸收外资,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净投资额为零或接近零的负数。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人均GNP低于400美元,属最不发达国家。第二阶段,由于基础设施等一些区位特定优势的发展,外国资本对这类国家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这使得流入的直接投资存量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是对外直接投资额很小,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人均GNP位于400美元~1500美元。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国内企业所有权优势不断增长并更具特色,为寻求资源、市场及战略性资产,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由于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减少,或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资的增速,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减小的负数,这类国家的人均GNP位于2000美元~4750美元。随着这些国家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它们开始进入第四阶段。第四阶段,企业所有权优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母国特定的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比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更快,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值,且呈增长趋势,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1988年,邓宁又提出第五个阶段的理论。此阶段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绝对值呈现减少趋势,继而开始围绕零水平上下波动,与此同时,该国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增加。与前四个阶段相比,第五个阶段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程度大大减弱,而更多的取决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目前,只有美欧日等极少数发达国家处于第五阶段。

如果将中国的投资发展过程比照上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发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年~1991年经历了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很小,用我们的数据粗略计算得出,1979年~199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2004年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规模,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据计算,1992年~2004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6.38%,可见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明显提高。我国目前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突破1000美元,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模型,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吸收外资大于对外直接投资。显而易见,从1979年到2004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对外投资的速度。199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商投资的比例,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东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后的年份,中国吸收外资一直高居世界前列,2004年更是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收外资的国家,但同时我国对外投资增长缓慢,这与邓宁的投资发展理论是相吻合的,这正是投资发展第二阶段的典型特征。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思路

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有些企业已具备了跨国经营的能力与资金实力,应该在经济发展和投资发展二者互动之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发展对外投资,可以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水平上解决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促进我国由投资发展路径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化。

1.实行GNP核算体系,实现从GDP到GNP的跨越。从1985年起,我国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采用GDP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核算。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不断发展,但与我国吸收外资水平差距还很大。从1993年起,我国已连续11年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与之对应的是,1993年以来我国各年的GDP都大于GNP,并且差额越来越大。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1587亿元。GDP与GNP差距扩大折射出我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发展的失衡,说明我们的企业还远远没有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我们应该从单纯重视GDP,转向更加重视GNP,寻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商务工作应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利用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总之,要逐渐用GNP核算体系来观察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水平。

2.“走出去”战略应贯彻多元化策略。所谓多元化,就是“走出去”既要重视发达国家,也要重视发展中国家。从国外经验和我国实践看,之所以要贯彻多元化的策略,首先是遵循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其次有利于减少对某些国家的过度依赖,分散投资风险。当前,我国境外投资的多元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从区域流向看,我国港澳地区比重较大,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贯彻多元化方针,应努力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在发达国家投资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我国的产品和技术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比较适用。因此,投资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潜力很大,应加大开拓力度,增大到发展中国家去的比重。

3.应按照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实现长远发展的要求,确定“走出去”的方向。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按照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实现长远发展的要求,引导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对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木材等短缺资源,要更多地通过境外投资来解决。对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业,要把技术、设备带出去,在境外寻求合作与发展,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分享比较利益。

4.应鼓励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中国是否能够早日进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国内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关键因素。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更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步增加直至超过吸收的外商投资,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更好的整合配置优势资源,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应鼓励各种类型的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大胆在海外创业,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通过“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拓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一些国有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有资金、技术的优势,应成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企业具有自我约束力强、市场敏感度高、经营和管理方式灵活的特点,应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展境外投资活动。

5.政府应为“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靠企业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应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建立海外投资和企业的工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同时设置必要的设计必要的政策激励,加大金融和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等服务体系,在用汇、出入境等方面改进管理,在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改善服务,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创造条件。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