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❶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
--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满足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内外需协调、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逐步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扩大国内消费,把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2、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仅要看工业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每个地区的工业化比重。
三次产业调整总的方针是:农业由"弱"调"强"。工业由"低"调"高"(水平)。服务业由"慢"调"快"。同时,要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本强国。要把自然资源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国策,为充分就业和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的机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上来。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抓紧研究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事关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点发展设在县市、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
5、实施城市化战略,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国情的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别注意节约土地、解决好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框架。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任务:一是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二是调整和充实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重点地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市(镇)。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分布,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合理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之间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我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据此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市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跨区域调动;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整合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的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较好、具备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主要指各省级行政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不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实行有限开发的方针,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并引导人口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自然保护区域: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此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7、开源节流与利用境外资源并重,缓解资源约束。缓解矿产资源约束,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国内国际并重的方针,一手抓资源供给和保障,一手抓资源节约,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十一五"期间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1、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二是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四是精简行政层级。
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合理界定并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二是根据区域功能和客观因素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强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城镇社保覆盖到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由政府控制转到社会选择。培育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加强社区建设。健全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
产业政策。竞争充分的产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主。成长类产业的政策重点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垄断性产业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盲目投资产业和污染产业要加强引导、严格限制。
区域政策。土地、财政、人口和环境政策要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别制定和实施。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并作为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作医疗制度。
对外开放政策。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转变,从注重实行行政优惠向鼓励公平竞争转变。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环保执法。
3、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❷ 国家十一五规划
中国十一五计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一点说明。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建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还着重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这是因为,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搞好“五个统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要靠深化改革。因此,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对“十一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里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第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并要适应新的情况,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同时,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调整和完善资源税。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与安全。要继续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二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未来一个时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相当突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同时,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努力创造更多更好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必须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同时,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建议》专门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有许多“两难”的棘手问题需要解决。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经济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
❸ 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取得明显突破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功能有效释放。
在经受四川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旅游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通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化危机为转机,我国旅游业在各行业中率先实现复苏和增长,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国内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2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总体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要素发育更加成熟,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海外上市成为新兴旅游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他产业开始介入旅游业,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旅游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游产业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务院明确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陆续实施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取得明显突破,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
❹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具体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解析
【正文】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二、《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成为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吸取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三、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建议》从“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议》在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突出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6条原则。
四、中国发展的最大主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建议》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努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主题。
十一五规划建议透出诸多亮点 确定发展方向
建国56年来,中国的五年计划从未像“十一五”这样如此吸引国内外关注。“十一五”规划将以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等诸多亮点,确立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政策取向。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于10月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建议》内容看,与之前的十个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将体现出诸多亮点。
一、社会公众首次广泛参与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间的“五年计划”,从来没有像“十一五”这样牵动13亿中国人心,并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从来没有像如今中国政府高层如此重视民众对于该规划建议的参与。
2005年7月27日,洋洋8万言的《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建议书》出台,并上报国务院。该建议书的412万中国公众建言者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也包括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不少建议将体现在“十一五”规划中。
这份8万言的建议书源于此前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公开问卷调查,即由中华环保联合会,通过《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及中华环境公众信息网发布的公众调查问卷,征集民众对“十一五”环保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承担此次公众调查的问卷回收及统计撰稿工作。
据统计,参与调查的公众平均年龄为29.7岁,71.1%是男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7.6%。他们主要来自学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人武警和国有企业。其中超过1/3的参与者是学生(包括25%的大学生和10.4%的中学生),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8.2%。
香港《文汇报》为此以《“十一五”规划纳412万人建言》为题,分析说这凸显了该规划报告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出“科学性”。
而早在两年前,专门负责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曾公开发布消息,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十一五”规划的前期研究课题。这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首次将未来发展规划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咨询、征求和购买方案。
据了解,这次招标主要面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等;愿意参加投标的单位按照规定,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确定研究课题和重点,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申请书》;发改委专门组织成立了评审小组,对投标单位的申请方案和研究力量进行评审,择优确定中标单位,并于2003年11月30日前下达了项目中标通知书;后来,中标单位与发改委签订了项目协议书,规定在2004年6月前完成研究报告初稿。
一直以来,中国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多在中央、地方政府以及部委的研究机构中进行。由于缺乏民间的参与,制定出的政策与法规有时难免未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而更多地是反映了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
据悉,“十五”规划编制时,政府也曾向社会征求建议,但当时只是希望各界“献计献策”,其性质与招标完全不同。对于这次招标,《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以《“十一五”招标:到民间“买思想”》为题作过专题报道。
公众和众多研究机构的广泛参与,不仅说明新的五年规划制定的过程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编制的内容会更加科学,这本身就说明中国决策的民主性在不断增强。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杨伟民曾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已经使国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体制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
计划经济下,规划具有指令性,实现规划目标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性质、作用、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实现规划目标,也主要依靠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行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无疑大大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❺ 哪一个五年规划指出中国要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主要的行业
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这是国民经济计划,五年一划定,和城市规划不同
❻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实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内发展模式、提高发展容质量,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即“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❼ 湛江南三大桥
为了万南三人的建桥梦
南三岛是我国第七大海岛。它四面环海,岛上海产、风力等自然资源丰富,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然而多年以来,南三岛上10万群众出入岛只能靠乘坐渡船往来,生产生活十分不便。落后的交通条件制约了南三岛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很多招商引资开发建设项目亦因交通问题而搁浅。在各级政府及湛江振兴南三经济促进会的努力下,李忠等9名南三籍企业家致富不忘桑梓,联手扛起了建设南三大桥的大旗,拟投资1.32亿元建设南三大桥,并承诺大桥建成通车后放弃收费。一切准备就绪,南三大桥即将动工建设,南三岛居民千百年的建桥梦即将圆了。然而为了南三人的这个建桥梦,多少人为它操劳与奔波……
交通不便
困扰南三发展
一直以来,南三地区流传着两句顺口溜:“有女不嫁南三岛”“最贱不过南三泥”。两句俗语形象道出了南三岛的尴尬。
坡头区副区长李增向记者讲起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一位老人突发阑尾炎,情况十分危急。由于岛上的医疗条件有限,无法做阑尾切除手术,外出的交通又不便利,老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无奈之下,大家的齐心协力用一条小小的舢板船将老人送上了对面的海岸,这才挽回了老人的生命……“每逢区里开会,南三镇上的领导都要提前一天出发,当天晚上在区里住下,才能赶得上第二天的会议。”
大桥建设工地上工人们告诉记者,麻斜、南三之间最近的距离只有800多米,每逢海水退潮、水位最低时甚至可以轻松的趟水过去。但是因为没有桥,人们从南三到麻斜至少需要辗转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如果没有赶上渡船,花费的时间更长。从南三岛出来,首先要坐船到海滨渡口,然后再从渡口坐船或者乘车经过海湾大桥到达麻斜,本来只要不到5分钟的直线车程,变成了一个交通圈。道路远不说,来回乘船的费用也不少。记者了解到,从南三乘快艇到海滨渡口需要5.2元,普通船只每次每人2.2元,从渡口到麻斜则要1.5元,加上乘车的费用,来回至少需要十多元钱。本来就不富裕的岛上居民想出岛一次确是一件难事。
岛上的农作物、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可是落后的交通条件制约了南三岛的经济发展,很多招商引资开发建设项目亦因交通问题而搁浅,很多南三人不得不外出拼搏。年复一年,岛上的经济情况愈发不容乐观。李增副区长在说到南三岛时,有这样一句引人深思的戏言:“哪怕再有钱,春节、清明也不能在当天开车乘车去南三,因为人太多了。”麻斜村村委会的张书记说,他也有亲戚在南三岛,可是交通不便致使他们之间很少彼此探望,有时候站在岸边看着南三,心里的滋味很难用语言表达。这些纯朴的农民几辈人都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期盼能早一天修上一座桥,早一天和海的这一边连在一起,早一天过上好日子。“如果有一天,南三能够建桥通车该多好啊!”海滨渡口一位刚从南三岛过来的老人慨叹地说。
现场: 大桥工地堆满建筑材料
傍晚,落日的余晖撒在南三岛与麻斜之间的海面上,海水映着落日,远方棕榈林立,到处弥漫着亚热带独有的风情。站在位于湛江坡头区麻斜赤后村与渡仔村之间南三大桥建设工地上,脚下的海水已经退潮,南三与麻斜之间的滩涂裸露出来,海沙细腻柔软,对岸800多米外的南三岛上,人影若隐若现,交谈的声音徐徐传来。
海这边的岸上矗立着一块桥基,桥基旁边是建桥的工程标志牌,建成了两栋工作板房与卫生间等,工地现场堆满了建桥所要用的工程机械、模板以及钢梁等设施。夕阳下,几名建筑工人正在紧张的忙碌着。“再过几天,这里就要开始动工啦。”一名工人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指着身边的桥基说道。
日前,经过市委市政府以及坡头区区委区政府两年多的努力,南三大桥终于获得广东省发改委正式批复立项,大桥将动工。该桥预计于2009年12月31日前通车。得知这个消息后,南三凤辇村村民陈生激动的告诉记者:千百年来,南三人建桥的梦想终于可以在自己这辈子实现了。
九位老板
出资亿元建大桥
事实上,坡头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南三大桥的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考虑。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招商引资。但由于南三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流、车流量少,建桥经济效益不明显,单靠大桥收费难得到投资回报,甚至连大桥的日常维护都难以维持,几经争取都少人问津。近几年来,坡头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一园一区一带一岛”发展战略,其中“一岛”指的是南三岛,明确指出要加紧招商引资筹建南三大桥,打造南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南三岛特色旅游业和娱乐业,把南三岛建设生成生态旅游观光海岛,湛江市区的旅游休闲渡假中心。
正当坡头区政府及湛江市振兴南三经济促进会苦苦寻觅建桥投资商的时候,生于斯长于斯,切身感受到受交通制约切肤之痛的李忠等9位南三籍企业家联手扛起了建设南三大桥大旗。李忠等9名南三籍的企业家与坡头区政府在2005年工博会上签订了建桥意向书。大桥建成后,9位股东将把它捐赠给区政府,由区政府进行管理。李副区长表示,这座大桥不收取交通费等任何费用,区政府会每年拨款做好养护工作。
记者辗转采访了几位捐资者,他们对捐资建桥之事并不想过多宣扬:“应该做的一点小事罢了。”“我们是南三岛长大的孩子,那个地方养育了我们。可从小过的苦日子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记得小时候因为交不起几块钱的学费而被迫退学,吃不饱穿不暖,长大后因为交通闭塞,岛上穷,甚至都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后来走出南三在外创业,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都富裕了,但是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还在受苦。出钱修建这座大桥,就算是我们对家乡和亲人们把我们养大的回报吧!”
展望:实现坡头一体化
南三大桥的建成在望,对于南三岛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大桥建成后,南三岛和麻斜将被连成一块,政府会修建一条四车道的水泥路,这样南三岛不仅通了船,更通了车。路通财通,岛上的农作物和丰富的水产品可以直接通过大桥运往坡头,然后再经过海湾大桥运到市区,另外,交通顺畅后,美丽的自然风光将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旅游。
南三大桥的修建对于麻斜也将起到辐射作用,使麻斜和南三一样,以丰富的资源吸引大量的投资,从而加速麻斜的发展。南三岛祖祖辈辈人盼望能拥有一座桥,海岛能够早日通车的梦想,终于就要成为现实,当以前只是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可以听到的海中休息、娱乐,都将变成现实。
●1992年,波利维亚商人张和平到南三岛投资开发西海岸,在南三岛北涯头投资房地产,成立龙宝公司,并欲建和平大桥。1994年和平大桥举行奠基典礼,后因故没了尾声。
●2004年2月,坡头区四套班子会议研究南三大桥建设事宜,决定成立坡头区南三大桥筹建领导小组,时任区委常委李本鹏任组长,时任副区长李增任副组长。
●2005年11月,李忠、李华盛、黄壮强、傅腾强、莫延昌、黄土群、郑石轩、郑罗丰、关子敬等9位南三籍企业家合资成立湛江市南三大桥建设有限公司,并在2005年湛江工博会上与坡头区政府签订建桥意向书。拟建的南三大桥,总投资1.32亿元,选址在麻斜赤后村至南三边防派出所之间海域。
●2005年12月,坡头区政府成立坡头区南三大桥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全力支持南三大桥筹建工作。南三大桥建设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006年,南三大桥建设项目被列入湛江市“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
●2006年5月,南海舰队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三大桥。
●2006年5月,省航道局进行桥址勘察论证,对桥址地质进行了钻探。
●2006年6月,广东省交通厅批复原则同意湛江“十一五”期间开展南三大桥前期研究工作。
●2006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批复同意南三大桥作为经营性收费项目。
●2007年3月,湛江市规划委员会批准南三大桥选址。
●2007年7月,广东省航道局作出《关于官南线南三大桥跨越南三河有关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复函》,同意南三大桥在南三码头上游约500米处跨越南三河兴建,并初步确定了大桥的主跨和桥高等。
●2007年12月,坡头区成立南三大桥经线范围内滩涂养殖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副区长李增任组长。
●2008年1月,南三大桥建设有限公司就大桥建成后的大桥有关权益问题向坡头区政府递交正式文书,承诺放弃收费,同时将大桥的所有权赠送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接手管理。
●2008年1月,坡头区完成南三大桥项目业主招投标工作,确定项目业主为南三大桥建设有限公司。
●2008年2月2日,南三大桥获广东省发改委批复同意立项。批复同意南三大桥建设项目路线起于麻斜街赤后村与渡仔村之间的养殖场附近跨南三水道,终于南三岛(接已建成的南三岛公路),桥长约861米,引道长210米,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8米,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I级;工程投资估算约0.99亿元(含建设期贷款利息,不含前期桥址勘探等系列筹建经费)。并核准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
●2008年2月份开始,建设南三大桥施工机械、设备等陆续进场。
❽ 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从哪年开始如题 谢谢了
“十一五抄”全称是——中华人袭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是从2006~2010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❾ 广东湛江旅游怎样!应该大力打造!
湛江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 是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 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广东省卫生城市、 广东省文明城市。
❿ 湛江5年崛起忽悠我们老百姓吧
如果你说湛江人,我希望你或者大家可以关心湛江的相关报道,别做井底之蛙!要对湛江的经济崛起要有信心!湛江的大工业大项目你知道吗?例如宝钢钢铁基地落户东海岛,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都是湛江市经济崛起的巨大引擎!上面的要么动工建设,预计2年后投产(没记错的话),或者已经投产了!
【贴士!!】你知道吗?当年邓XIAO平爷爷视察湛江,就说过“北有青岛,南有湛江”,这就是现在”湛江学青岛助推起“的支点你可以搜索《湛江市学青岛推崛起行动方案》!特别是搜索《湛江振兴2013之“学青岛推崛起”行动_南方网 》这个是南方网的综合详细的专题报道!和你自己可以搜索新闻关键字《雷州半岛环岛一级公路》,现在徐闻段开始动工建设,这个公路是湛江全市崛起的关键交通枢纽!
《湛江市学青岛推崛起行动方案》报道节选【行动计划:六大提升 追赶一流城市】
湛江学青岛、推崛起,核心任务就是以青岛为标杆,取青岛之长、补湛江之短,学青岛之优、创湛江之新,以世界眼光谋划湛江发展,奋力追赶国内一流城市。
追赶目标:分阶段追赶青岛标兵
·近期目标:到2017年成功迈入“广东经济发展第二梯队”
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8万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达5800亿元。二、三次产业比重达8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00亿元。港口吞吐量达3亿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8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67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52.5%以上。全面实现“五年崛起”的目标,成功迈入“广东经济发展第二梯队”,成为更具集聚力、辐射力、引领力的粤西地区中心城市。
·中期目标:到2020年成功迈入发达沿海开放城市行列
到2020年,形成以蓝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二、三次产业比重达90%以上。全市生产总值达6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50亿元。港口吞吐量达4亿吨,建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1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20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60%以上。成功迈入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行列,成为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
·远期目标:通过15年左右的努力成功迈入国内一流城市行列
通过15年左右的努力,成功迈入国内一流城市行列,成为独具魅力的国际知名海湾城市。
六大提升工程推湛江崛起
实现奋斗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湛江人的不懈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湛江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力争2017年迈进“广东经济发展第二梯队”,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将全力实施六大提升工程:
(一)实施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
1、加快做大做强临海工业主导产业。
加快打造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产业航母”和特色轻工、食品加工、医药保健、装备制造、能源开发“五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和培育“五新”产业。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五岛一湾”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特呈岛国家海洋公园、东海岛龙海天景区、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湖光岩旅游区建设等。加快编制《湛江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建设市区和各县城中央商务区、东海岛中心商务区等;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实施城市安居工程等。
3、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速东海岛、奋勇高新区、南三岛“三大增长极”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广州(湛江)、顺德(廉江)、深圳龙岗(吴川)3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坡头科技工业园、遂溪岭北工业园扩容增效。到2017年,全市建成1个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2个超200亿元、5个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
4、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实施新型城市化提升工程
1、拓展海东。将海东新区作为城市扩容提质的主战场,努力打造成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门户、国家海洋战略的重大平台、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门户枢纽、粤西中心城市的新兴载体、南亚热带的生态型海湾城市。
2、提升海西。大力实施强芯提质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大型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职教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建设。
3、拥湾建设。围绕湛江湾和雷州湾展开布局市区,推动中心城区由集中海西发展向拥湾发展,构建“两湾多岸、众星拱月”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新格局。
4、产城联动。坚持产业为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坚持城市新区规划与新区产业规划同步进行,科学谋划和布局二、三产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
5、市县统筹。实施全域湛江统筹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将5个县城打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加快打造环半岛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茂湛高速公路沿线综合发展带、湛徐高速公路沿线绿色发展带。
6、精细管理。加快建设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2014年底前建成市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立完善“区干事、市考核”的考核体系。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实施“城市精细管理年”计划。
(三)实施交通现代化提升工程
1、推动对外交通高速化。加快建设深湛高速铁路,年内动工建设东海岛铁路,确保2016年上半年建成。加快对外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湛江高速公路网。
2、推进市内交通网络化。科学谋划建设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打通城区东西南北各组团连接通道,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3、提升港口建设水平。推动湛江港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港口核心竞争力,力争2017年湛江港重新进入中国十大港口行列。
4、打造粤西国际空港。实现“三年翻番”计划,力争到2016年湛江机场实现航空客流量150万人次。2015年动工建设湛江国际机场,同步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
(四)实施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
1、加快建设骨干文化设施。聚力打造“调顺文化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湛江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和文化广场,力争建成“传世之作”。
2、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建设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市场,设立湛江文化创意发展基金,不断培育和壮大文化创意产业。
3、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确保2015年建成“教育强市”。加快推进市职教基地建设。打造粤西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4、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蓝色崛起”主题系列文艺创作和“三文”等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
(五)实施对外开放度提升工程
1、加快对外合作平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中欧产业园,推动世界500强企业在湛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湛江国际海洋周等。
2、做大外向型经济。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完善国家级水海产品和省级小家电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培育发展一批跨国公司。
3、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构建湛茂阳临港经济圈,积极融入北部湾经济圈,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及珠三角的产业合作,建立湛江—青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
(六)实施民生满意度提升工程
1、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加快构建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力争到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
2、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医保“湛江模式”。科学布局并加快建设骨干医疗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3、改善城乡生态宜居环境。加快推进“五城同创”。深入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区城镇村五年行动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