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旅游产品供给
Ⅰ 简述延长旅游产品供给的基本途径
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创新提升。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发展要素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促进乡村游产业中食文化、宿文化、行文化、游文化、购文化、娱文化的内容创新提升,充分展示乡村特色;结合游客需求发展乡村商务休闲游、乡村养生文化游、乡村休闲体验游、乡村农事文化研学游、乡村情感见证游 、乡村奇特探险游等新业态,体现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专业化、深度化、创新化。将当地文化和乡村游新业态创新融合,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和创新性的展示手段将地方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产业新业态融合、嫁接,形成新的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这样的旅游产品不管是在设计过程、生产过程还是展示参与过程都必须坚持“将利他做到极致”的暖心攻心原则。服务贴心、全程暖心、景区攻心、购物放心,想游客之所想、利游客之所行、供游客之所需,使游客真正沉浸在“大道至简”的乡村生活中、“大道至善”的乡土文化中,“大道至美”的乡村风情中。
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2.加快乡村旅游商品文化创意设计生产。乡村旅游商品不外乎安全的农产品、农产品的加工产品以及乡村特有的文化产品。乡村旅游商品的前端是乡树农业产业发展(如促进村一品特色生产)、中端是农产品初级加工、终端是乡村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及生产。吸引具有创新性开发生产的团队或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开发合作,将农业生产环境、农村生活环境、农产品加工等同文化创意结合起来,开发出集实用性、趣味性、时尚性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产品,既满足游客对乡村产品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游客对产品的审美需求。
Ⅱ 旅游需求怎样转化为营销供给
简单来点说吧 其实这个问题回答的话源应该还满复杂的 我的书上有一些 给你参考下
旅游市场开发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旅游产品来说,产品开发必须以产品的供求关系为依据,但同时也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产品的供给应以需求为导向,但潜在的需求往往也需要产品的供给来引导。当产品的供给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时,市场规模就扩大了。对于旅游客源市场来说更是如此,旅游产品供给的结构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客源市场的结构和规模。不同消费层次的客源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旅游产品的供给若能满足消,费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客源市场必然会进一步拓展,产业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大。
Ⅲ 新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产品供给的影响有哪些
新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产品的供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发展,给旅游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的。
Ⅳ 分析目前的旅游产品供给和大学生旅游需求是否契合,存在哪些不足
目前,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缺少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及多品种旅游线路,很少有专门针版对高校学生设计的产品权, 大多数旅游产品或线路是把为一般游客设计的旅游产品简单“克隆”套用在高校学生身上;针对高校学生旅游的心理、生理分析不够,旅游服务在数量上、质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针对高校学生的旅游项目少且差异化不足,难以激发学生情趣。
Ⅳ 以福州为例应采取哪些方式实现旅游产品升级
本来是来找答案的,结果什么都没有,你也太不厚道了,不给点分数,哎看来SOSO同志只能给你点参考的了,扩展一下应该就OK了。如下:
立足海峡西岸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世界旅游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海峡东岸,加强两岸旅游发展要素的互补组合,面向旅游发展现状,注意扬长避短。要紧扣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强区域旅游协作三个主题,使产品的规划既有很强的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旅游产业集群支撑,推动两岸旅游互动。
要做到资源导向与市场取向紧密结合起来。产品的规划要研究市场,要符合市场需求,有产品没市场就没有效益。要根据市场需求,本着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原则,指导重点旅游区和重点旅游项目做好专项规划。
有独特优势的滨海旅游、生态旅游、温泉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特色产品,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在完善和提升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近期要注重推出高端旅游产品和青年旅游产品,在休闲度假产品上争取从温泉旅游、海岛旅游上先行突破,在提升观光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推进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发展会展、邮轮、游艇等有潜力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通过多方面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变为复合型旅游的结构转变。依托全省高速公路网,进一步整合优势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推出一批有鲜明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
规划要注重生成项目,项目是规划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有了项目就可以招商引资,就可以推进产品建设。对台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吸引台资进入,有利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精选一批市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新项目、好项目对外招商,争取更多的、有实力的境内外投资商参与福州旅游产品建设。
加大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力度。要以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指导和促进福州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一批有特色、上档次的旅游精品。推进旅游景区的标准化建设,改善因体制因素造成的景区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标准的状况,提升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旅游签约项目的后续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提高签约项目的到资率,维护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再逐步提升景区的品质和档次。提出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建设思路,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景区
要把温泉旅游产品和海岛旅游产品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品。要调查福州温泉资源状况,整合温泉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温泉产品。还要指导重点海岛(如平潭)逐步做好旅游开发的详细规划,推进海岛旅游项目建设。
以温泉资源为例:
加强资源管理。做好温泉开发的用地控制,为温泉项目开发争取足够的土地资源,确保项目能够上规模,出精品。
扶持重点项目。通过招商选资,吸引有实力的大型投资商,打造温泉精品,引导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区域合作。台湾、广东两省温泉旅游开发早,台湾在温泉产品的策划、建设、文化和服务等方面突显专业化和人性化,广东在温泉旅游投融资、产业政策支撑、市场培育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哎,仅供偷懒的人参考。。。。千万不要一样啊。你们懂得。。
Ⅵ 如何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认识
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中,消费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因此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自然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而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一般而言,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提升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但企业因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与产业、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相反的选择,比如很多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可能更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不是企业的责任。对产业而言,转型升级是在充分发挥企业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业内资源,吸引新增资源,吸纳其他产业转移的资源,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会增加一个地区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种“软化”经济的作用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则包括不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对集约化发展方式强调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结果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指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进而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程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
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比政府更能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因此对旅游行政部门而言,决不能越俎代庖,试图取代旅游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旅游行政部门倡导多年的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旅游企业反应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市场目前在中国还并不成熟,因而很难吸引资金的大规模进入。而先前并没有引起旅游行政部门注意的经济型饭店,最近几年却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并在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两厢对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当然,旅游行政部门虽然不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但是在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游供给涉及各个环节,其中也不乏公共产品的投入(比如景区道路的建设),因此单靠分散的企业,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旅游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游公共产品投入。再比如,旅游市场秩序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单个旅游企业理性的选择是根据市场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而很少有动力和有能力去改变市场运行的规则。因此如果市场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劣币驱除良币”,这无疑不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维护市场秩序的部门一起,创新监管方式,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
此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的有些行为并不一定符合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可能会要求旅游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应该引导旅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深入了解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把握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需求,因势利导,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来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旅游企业,但旅游部门应该成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大的方面说,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旅游发展的全过程。而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由于内外条件的变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说,旅游业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正因为此, 2008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推进转型升级被作为国家层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也为今后数年旅游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认识转型升级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这个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显得迫切而重要。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背景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下一阶段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在新的时期,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这些机遇也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是在发展环境上,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解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而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的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的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的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的文化流和科技流,对提升地方竞争力发挥了独特而突出的作用。正因为此,各地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增加消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地方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继四川省之后,多个省市召开党政一把手参加的旅游发展大会。海南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形成了省委书记任国际旅游岛领导小组组长,省长和省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组织架构,这种重视程度,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可谓空前。受日本“观光立国”思想的启发,河南推出了“观光立省”战略,而广东、云南等地也在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各地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发展条件上,支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加。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生存性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减少,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的比例则会显著增加,而旅游消费无疑会成为这轮消费结构转变中的一大亮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旅游自身消费的结构也会发生进一步变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旅游会变得更加普遍;一些特色和中高端的旅游产品,也因逐渐增加的中高收入阶层,而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中,有1.5万亿投入了以机场、铁路、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当中。交通条件的改善无疑会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大步迈入“汽车王国”的时代,这意味着自驾车旅游等相关旅游业态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同样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利好。
三是在发展潜力上,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步释放。医疗改革的稳步推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居民的看病压力,这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包括旅游在内的消费信心。而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也将会对旅游市场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表现
当前,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很多新的内容,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体来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是从旅游产品看,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同时像东莞等地“商务+温泉”、“商务+高尔夫”等旅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旅游产品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二是从旅游市场看,已经完成了从入境旅游一枝独秀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进程之中,国内旅游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于扩大内需的独特作用,正在中国三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出境旅游不仅对于平衡贸易,缓解经济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此外,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之前和之后在国内发生的消费(比如为出境旅游而在国内购买的一些旅游用品),同样也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从旅游方式看,在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散客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方式的主体。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俱乐部旅游、网上拼团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也是大受欢迎。
四是从旅游运营方式看,信息化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对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顺应这一潮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五是从旅游者的诉求看,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其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过去“西游记宫”式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有市场空间,一般化的旅游服务也更难赢得旅游者的认同。这迫使旅游经营者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
无论对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行政部门而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是满足游客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因此,游客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不仅是评价旅游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样也是衡量旅游行政部门工作优劣的基本依据。
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就是要使旅游产品的结构适应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而这可以通过旅游企业的自由竞争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来实现。要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核心在于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存在的认识误区之一,是认为旅游业应该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其实,集约化经营,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相较而言,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虽然旅游业是一些科技应用的领域(比如主题公园里的高科技游艺设备),但提高科技水平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旅游业的主要任务。旅游发展的优劣与好坏,根本是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水平上。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像工业抓科技研发一样抓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应该把促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特色化的结合,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结合作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基本方向。当前,由于过分强调旅游就业的低门槛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总体提升。未来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旅游培训力度,使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五、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
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当前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非常明显,要把统筹发展作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在统筹的同时,还应该突出重点,努力解决与旅游发展相关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
一是在增加旅游消费时,既要考虑旅游需求的激发,更要把重点放在旅游消费环境的优化上。多年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从增加和优化旅游供给入手来推动旅游业发展。这次金融危机,各地纷纷出台旅游消费券政策,对拉动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旅游行政部门从需求入手推动旅游发展的一次积极尝试。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不断加以发扬。但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旅游需求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收入和时间。而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分配方式的变革;从时间看,中国人的假期已处于国际中上水平,进一步增加假期的空间有限,而落实带薪休假,旅游行政部门虽然在不断呼吁,但进展如何,也很难预料。至于“旅游进社区”之类的设想,主要应该是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行政部门不宜过多介入。在收入与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潜在旅游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而一个健康的旅游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加旅游消费,同时也能够给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无论是从工作职能看,还是从现实的旅游消费环境看,旅游行政部门都有必要,也应该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大做文章。
二是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时,既要考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帮助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旅游发展上。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从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旅游经济也相对发达,同时已经基本具备了内生的增长能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未来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支持力度。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支持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样的,旅游行政部门也有必要积极争取东部向中西部的“游客转移”来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一种生态补偿。可以考虑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加大东部地区向旅游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送客源力度。还可以借鉴汶川地震后,北京等地在公交车等媒体上免费宣传四川旅游,支持四川旅游恢复振兴等方式,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形象在东部地区公益性宣传的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域旅游发展之间的差距。
三是在统筹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中,既要支持城市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更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上。自上世纪开始,通过大规模的创建活动,已经有近一半的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这表明城市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未来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增强城市旅游的个性化、特色化,通过创新旅游城市的评价办法,形成促进旅游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长效机制。最近几年,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国内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而另一方面,随着大批乡镇企业的衰败,以工业化为主要方式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受到市场的制约,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大力发展村镇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中国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伴随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习惯的逐渐形成,以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为主体的城市休闲度假带正在成为城市居民新增消费的汇聚之地。但是较之城市,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应该加强对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指导,通过提高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发展水平推进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
Ⅶ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的供给构成包括哪些
。。。只要是在 食 住 娱 三个方面进行开发,
Ⅷ 激励理论如何促进旅游高端供给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只有居民对直接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即居民的有效消费才是持续推动GDP增长,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恰当的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可以有效地做到。
收入分配制度是影响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相对消费理论中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续收入消费理论,两者都体现了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哈罗德-多马模型指出: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率,而储蓄率又是由收入决定的,可见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剑桥学派的模型中也指出由收入决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可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新剑桥学派基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低收入者却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出可以通过改变收入分配制度和穷人与富人手中所拥有的财富比例可以达到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由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条件。收入分配制度对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都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居民的消费需求又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所以,收入分配制度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不断上升。据统计,20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逼近0.47,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并且超过了美国的0.41,说明我国的社会分化现象已非常严峻。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减少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控制政府无效的行政支出已经成为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我国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关键之举。现在,我国的中产阶级比重大约为18%,而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比重已达到了80%。正如党的是十六大中所指出的改进我国社会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橄榄形的社会结构,着眼于使中等收入阶层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我国中产阶级比例可以达到35%-40%。这样可以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对应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扩大中等收入比重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中等收入人群是扩大民间投资融资的生力军,他们有巨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是活跃经济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二,中等收入人群是拉动消费的主力。他们是社会消费的最大群体,又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和基本条件。中等收入人群稳定增长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消费倾向支撑其消费水平的稳步上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并由此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中等收入人群的不断扩大,有助于社会上形成乐观的心理预期,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对调整我国不尽完善的社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利用税收来调节。优化税收结构。逐步加大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有“自动稳定器”功能,有助于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完善税收制度。改进个人所得税制的征收制度,减少对隐性收入征税的漏洞,加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税收政策,对有利于吸纳就业的行业实行税费减免。如,对某些大量吸纳下岗工人的行业,“下岗饭店”“下岗工人一条街”等减税或免税。
二是通过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减轻贫困人口负担。由于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对促进居民消费有着重大作用,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手段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也就可以大大刺激居民消费。
目前,我国的政府转移支付力度还远远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居民消费不足。因为居民消费主要包括物质性消费(衣食住行)、服务性消费(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消费(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消费(赋税)。在这些消费中,服务性消费和社会保障消费具有半公共消费的性质,但是由于政府在医疗、教育上的转移支付支出比例在财政收入中相对较少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中低收入消费者必须将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储蓄起来,以便保障子女受教育的开支和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手中可以用来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就相当有限了。消费者手中实际可以用来灵活支配的收入非常少,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居民消费不足。
在当今这种情况下,为了刺激居民消费,我国政府转移支付的侧重点必须有所转移。从大量的生产性投资和政府性支出转移到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品的支出和基础建设方面。
首先,我国的医疗改革的失败导致医院成为了一个非公共产品,医疗费用几乎完全由个人承担,医院的运作开始以盈利为目的。这样,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各个医院逐渐以药养医、乱收费用,秩序混乱,医疗费用日益巨大。中国社会院《社会蓝皮书》的主编李培林教授说,除了食品之外,医疗现在已经成了在家庭消费当中最重要的一项,竟然高达11.8%。尤其是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居住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也非常突出。人们为了看病不得不花掉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或储蓄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居民医疗的转移支付,逐步增加国家在医疗费用中承担的部分,尽量使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和工人都享有一定的医疗补贴,并享有贷款看病或抵押固定资产看病的权利。除此之外,国家也要适当承担起一部分医院经营的费用,减轻医院运作的压力。除此之外,还必须制定严格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和收费标准,加大对乱收费的处罚力度。双管齐下,使大部分人由看不起病到能看得起病,最后能以很少的开销看病。
其次,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排在世界倒数20名内,而我国的学费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却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时教育投入的成本在不断的扩大,而教育的收益却在相应的减少,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非但不能找到较高薪金的职业,就连就业问题的解决都成了一个难题,多年在教育上投入的成本很难收回,更不用提收益。与此同时,社会对学历较低却掌握一定技术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却供不应求。因此,国家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大对基础性教育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对农村教育,并大力提高基础性教育的质量,以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适当加大投入到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领域的资金,引导居民对教育的合理投资,培养出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扩大助学贷款涉及的人群,增加对助学贷款的投入,并承担一部分困难学生的部分或全部学费,减轻学生的入学压力。
再次,在政府1998年住房改革后,由单位分房转变成了自己买房后,住房价格几乎是年年攀升,而老百姓的工资水平却没有大幅的上升,居民生活保障水平伴随着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系数的增高而下降,中国的居民现在必须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基本的生活保障上,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日益减少。政府必须正视住房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改革进行调整,进行合理的政府转移支付,如多建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来缓和现在的住房矛盾。
最后,政府还应加大在基础建设方面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减少直接投资。因为政府投资不同于私人的投资,私人投资存在有利可图的机会,是市场需求引致的结果,而政府的直接生产投资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拉动内需,而这样很可能导致生产的过剩,使市场供给进一步大于需求。而如果政府把财政收入适当的转移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则既能拉动内需,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又不至于产生过剩的供给,同时由于减少了失业也能促进居民消费。
如今,中国的GDP已超过了1600美元/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6%,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理应带来高就业率和高收入,并由此带来高消费,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的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不足。200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为12.9%,较之上年的13.3%有所下降,而2005年的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18%,明显超过了上年的15.4%。可见,居民的消费欲望并不强烈,反之,更热衷于储蓄。正是由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用于基本的生活保障或储蓄用以保障未来的基本生活,导致了居民消费的不足;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则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保障,根本没有额外消费的能力。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只有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税收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加大政府向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上的转移支付,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人们可灵活支配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才能使大部分居民有消费的可能和欲望,才能有效的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只有把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正轨,真正做到经济的稳定发展。
Ⅸ 旅游产品供给构成的主要因素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服务
(三)旅游设施
(四)旅游购物品
(五)旅游通达性